1.1 宏觀經濟學的含義與特點
1.1.1 宏觀經濟學的含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西方經濟學家逐漸把經濟學劃分為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
“宏觀經濟學”這一概念是挪威經濟學家、奧斯陸大學教授拉格納爾·弗瑞希于1933年首次提出的。此后,許多學者從不同視角和立場對宏觀經濟學給出了種種定義,但基本含義大致相同。比較典型的有以下幾種:
保羅·薩繆爾森和威廉·諾德豪斯在《經濟學》中指出:“宏觀經濟學是將整個經濟運行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研究,考察的是整個國家的產出、就業和價格。”
R.多恩布什和S.費希爾在其《宏觀經濟學》中指出:“宏觀經濟學是研究整體經濟行為的高漲與衰落、經濟中產品與勞務總量的增長、通貨膨脹與失業率、國際收支以及匯率。為了研究經濟的一般狀況,宏觀經濟學的研究集中在影響經濟狀況的經濟行為與政策上——消費與投資、工資與價格變動的決定因素、貨幣與財政政策、貨幣存量、聯邦預算、利率、公債。”
綜上所述,可以把宏觀經濟學定義為:采用總量分析方法,研究國民經濟總體的運行及其規律的學科。之所以這樣定義,是因為:第一,突出宏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總量分析法;第二,突出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國民經濟總體;第三,表現出社會科學的一般特征,宏觀經濟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研究國民經濟總體的運行及其規律。
1.1.2 宏觀經濟學的特點
宏觀經濟學是相對于微觀經濟學而言的,具有以下幾個相對于微觀經濟學的突出特點:
1.以國民經濟整體為研究對象,采取總量分析方法
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單個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采用個量分析方法,研究經濟變量單個數值的決定;而宏觀經濟學則是以國民經濟整體為研究對象,采用總量分析方法,對能夠反映整個經濟狀況的經濟變量及模型進行分析,在總體上研究國民經濟的運行方式與規律。
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一個社會作為一個整體的經濟活動,它研究的是經濟總量,如國內生產總值、就業總人數、價格水平等,所以又稱為總量經濟學。
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內容是短期經濟周期波動中的失業和通貨膨脹問題以及長期經濟增長問題。它主要研究國內生產總值、就業和價格水平如何變動,總供給和總需求的相互作用如何決定國內生產總值(它與就業密切相關)和價格水平,以及總供給和總需求的變動及其原因。決定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因素有許多,其中,政府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兩個重要因素。所以,宏觀經濟學也研究政府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作用。
2.以市場機制有缺陷、政府可以彌補其不足為前提條件
微觀經濟學的假設前提是市場出清、完全理性和完全信息,認為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能夠自我調節以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而宏觀經濟學則假設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有缺陷,但政府有能力運用這只“看不見的手”來彌補市場機制的不足。
3.解決資源利用問題
微觀經濟學要解決的是資源配置問題,即生產什么、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的問題。廠商從要素市場上獲得生產要素,生產出消費者需要的產品,由此,廠商實現利潤最大化,消費者實現效用最大化。而宏觀經濟學則圍繞國民收入決定這個核心,研究現有資源未充分利用的原因和實現充分利用的途徑,以及如何實現經濟的長期增長等問題,從而實現社會福利的最大化。
4.中心內容是國民收入決定理論
微觀經濟學的中心內容是價格決定理論,包括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和市場理論;而宏觀經濟學的中心內容是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包括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理論、就業理論、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增長理論和宏觀經濟政策等。
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并不是截然分開的,在西方經濟學中,它們是相互補充的兩個組成部分。宏觀經濟學在研究經濟的周期波動時,必須考察消費者和企業的行為、勞動力市場的組織、產業的結構以及金融市場的行情。而微觀經濟學在研究有限資源的有效配置時,必須把經濟達到充分就業水平作為研究的前提。因為,當經濟的產出水平大大低于充分就業水平時,至少在短期內資源并未充分利用,這時可以通過減少失業和提高閑置的生產資源的利用率來增加產出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