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國民收入的決定
這一節分別分析兩部門國民收入決定模型、三部門國民收入決定模型、四部門國民收入決定模型。
3.3.1 兩部門經濟中國民收入的決定
1.使用消費函數決定均衡國民收入
兩部門經濟只包括家庭部門和企業部門,因此,在總支出方面,只包括消費和投資。在收入決定的簡單模型中,總是先假定計劃投資是一個給定的量,不隨利率和國民收入水平而變化。根據這一假定,只要把收入等式和消費函數結合起來就可求得均衡收入:
AE=Y=C+I (收入恒等式)
C=a+bY (消費函數)
聯立方程,就可以得到均衡的國民收入:
Y=(a+I)/(1-b)
可見,如果知道了消費函數和投資量,就可以得到均衡的國民收入。假定消費函數C=1000+0.8Y,自發的計劃投資始終為600億元,那么,均衡的國民收入就是:
Y=(1000+600)/(1-0.8)=8000(億元)
還可以列表和使用圖形來加以說明,當消費函數C=1000+0.8Y及自發的計劃投資為600億元時,均衡國民收入的決定情況如表3.3所示。
表3.3 均衡國民收入的決定

表3.3的數據說明,當Y=8000億元時,C=7400億元,I=600億元,因此,Y=C+I=8000億元,這說明8000億元是均衡的國民收入。如果收入小于8000億元,比方說為7000億元時,C=6600億元,加上投資600億元,總支出為7200億元,超過了總供給7000億元,這意味著總需求大于總供給,企業的銷售量大于生產量,存貨出現了意外的減少,這時企業擴大生產是有利可圖的。于是,企業會增加產量,使收入向均衡收入8000億元靠攏;如果收入大于8000億元,比方說9000億元,這時,總支出為8800億元,此時,總供給大于總需求,存貨出現了意外的增加,這時企業會減少生產,使收入仍向均衡收入靠攏。只有當收入達到均衡水平時,經濟中沒有非計劃存貨投資,也沒有非計劃存貨負投資,產量正好等于銷售量,存貨保持正常水平。這時,經濟就處于企業愿意保持的產量水平上。
均衡國民收入的決定也可以用圖形來表示,如圖3.7表示。

圖3.7 消費加投資曲線和45°線相交決定收入
圖3.7橫軸表示收入Y,縱軸表示消費加投資(C+I),即AE。在消費曲線C上加上投資曲線I就可得到消費投資曲線C+I,這條曲線也就是總支出曲線。由于投資被假定為始終等于600億元的自發投資,所以,消費曲線加投資曲線所形成的總支出曲線與消費曲線相平行,二者之間的垂直距離為600億元投資。總支出線和45°線的交點E所決定的收入水平就是均衡國民收入8000億元。此時,家庭想要有的消費支出與企業想要有的投資支出總和,正好等于國民收入(即產出)。若經濟離開了這個均衡點,企業的銷售量就會大于或小于他們的產出,出現意外的存貨減少或增加,引起企業生產的擴大或收縮,直至回到均衡點為止。
2.使用儲蓄函數決定均衡國民收入
上面是使用消費函數決定均衡國民收入的方法,也就是使用總支出等于總收入(總供給)來決定均衡收入的方法。使用儲蓄函數同樣可以決定均衡國民收入。
由于均衡產出或收入的條件為AE=Y,而AE=C+I,生產中所創造的收入Y=C+S,因此AE=Y就是C+I=C+S,從恒等式兩邊消去C,就得到I=S。因此,兩部門的均衡產出或收入條件,也可用I=S表示。通過上一節的學習已經知道,儲蓄函數為:S=Y-C=-a+(1-b)Y。
I=S (投資等于儲蓄)
S=-a+(1-b)Y (儲蓄函數)
于是有: I=-a+(1-b)Y
求解可得均衡的國民收入:
Y=(a+I)/(1-b)
上例中,當C=1000+0.8Y時,S=600,令I=S,即600=-1000+(1-0.8)Y,得Y=8000億元。這一結果也可從表3.3中得到,從表中可見,只有當收入Y=8000億元時,I和S才正好相等,為600億元,從而達到了均衡。
這種決定國民收入的方法也可用圖3.8表示。

圖3.8 儲蓄曲線和投資曲線相交決定收入
圖3.8中,橫軸表示收入Y,縱軸表示儲蓄和投資(S,I),S代表儲蓄曲線,I代表投資曲線。由于投資是不隨收入變化的自發投資,所以,投資曲線與橫軸平行,其間距離始終等于一個固定的數值。投資曲線與儲蓄曲線的交點E對應的收入即為均衡的國民收入。如果實際產量大于均衡的國民收入,表明投資小于儲蓄,社會上產量供過于求,企業存貨意外地增加,企業會減少生產,從而使國民收入水平向左移動,直至達到均衡國民收入為止;如果實際產量小于均衡國民收入水平,表明投資大于儲蓄,社會生產供不應求,企業存貨意外地減少,企業會擴大生產,從而使國民收入水平向右移動,直至達到均衡的國民收入為止。只有在均衡國民收入水平上,企業的生產才會最終穩定下來。
以上兩種方法,其實是從同一關系中引申出來的。因為儲蓄函數本來就是從消費函數中派生出來的。因此,無論使用消費函數,還是使用儲蓄函數,求出的均衡國民收入都一樣。
3.3.2 三部門經濟中國民收入的決定
前面已經討論了兩部門經濟中國民收入的決定問題,現在進一步放寬條件,引入政府部門,使分析更加接近于現實。
1.政府部門行為對經濟的影響
首先來分析三部門經濟中的情況,引入政府部門以后,會怎樣影響總需求,從而影響均衡收入。
政府部門的收入主要通過稅收取得。從不同角度可以對稅收進行不同的分類,在這里,把稅收分為定量稅和比例稅兩種形式。定量稅指無論收入多少,稅收總額不變,稅收與收入無關;比例稅指按照收入的多少征稅,稅收總額占收入的一定比例,這個比例就是稅率(t)。政府部門征稅會帶來可支配收入的減少,進而降低總支出水平,收縮總需求。
政府部門的支出包括購買性支出(G)和轉移支付(TR)。政府購買會直接促成總需求的提高;政府進行轉移支付,實際上是國民收入的再分配,把國民收入的一部分從邊際消費傾向較低的富人手里轉移到邊際消費傾向較高的窮人手里,增加他們的可支配收入,間接帶來總需求水平的提高。
2.三部門經濟中均衡條件
在有政府參與的三部門經濟中,從總支出的角度看,國民收入包括消費、投資和政府購買;而從總收入角度看,則包括消費、儲蓄和稅收(這里的稅收是從總稅收中減去政府轉移支付以后所得到的凈稅收)。所以,三部門經濟模型中宏觀均衡的條件可以表示為:
AE=Y=C+I+G=C+S+T
消去該等式兩邊的C,得到: I+G=S+T
整理可得: I=S+(T-G)
其中,S表示私人儲蓄,T-G表示政府儲蓄,兩者之和為經濟中的總儲蓄。這個等式表明只有經濟中的投資等于儲蓄,總體經濟才能實現均衡。
3.三部門經濟國民收入的決定(定量稅)
在定量稅的情況下,假設稅收為常數T=T0。對于家庭來說,一方面要向政府納稅,另一方面可從政府取得轉移支付,可支配收入應該是從國民收入中減去稅收加上轉移支付。個人可支配收入可以用公式表示為:Yd=Y-T+TR
這時,居民消費就表示為:C=a+b·Yd=a+bY-bT+bTR
將消費函數C的表達式代入Y=C+I+G中,化簡后得到均衡國民收入:
Y=[a-b(T0-TR)+I+G]/(1-b)
與兩部門經濟情況相比較,由于政府部門的存在,總支出發生了變化,反映在圖形上,總支出曲線的斜率不變,截距變大。
在圖3.9中,AE1是兩部門經濟中的總支出曲線,AE2是三部門經濟中的總支出曲線,AE1、AE2與45°線的交點橫坐標Y1、Y2分別為兩部門和三部門的均衡國民收入。

圖3.9 兩部門和三部門國民收入決定比較
4.三部門經濟國民收入的決定(比例稅)
政府征收比例稅可以表示為:T=T0+tY,其中T0為常數,表示自發稅收,t表示稅率,是一個介于0和1之間的常數,表示收入每增加1單位,會有多少繳納給政府(這個稅收表達式可理解為政府采取的是定量稅和比例稅相結合的征稅方式)。如果取t=0,則為政府部門采取了定量稅的征收方式;如果取T0=0,則政府部門采取了比例稅的征收方式。這時,可支配收入表示為:
Yd=Y-T+TR
=Y-(T0+tY)+TR
=(1-t)Y-T0+TR
此時,消費函數變為:
C=a+bYd
=a+b[(1-t)Y-T0+TR]
=a-bT0+bTR+b(1-t)Y
從上式可以看出,政府部門對家庭部門征稅,造成家庭部門的邊際消費傾向從b下降到b(1-t),而且自發消費變為a-bT0+bTR。
總支出為:
AE=C+I+G
=b(1-t)Y+(a+I+G-bT0+bTR)
進而,由AE=Y,可得到三部門經濟中均衡國民收入:
Y=[a-b(T0-TR)+I+G]/[1-b(1-t)]
與兩部門經濟的情況相比較,由于政府部門的存在,總支出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反映在圖形上,總支出曲線的斜率減小了,而截距則增大了。在圖3.10中,AE1為兩部門經濟中的總支出曲線,AE2為三部門中的總支出曲線,AE1、AE2與45°線的交點橫坐標Y1、Y2分別為兩部門和三部門的均衡國民收入。
在求解中,只要已知消費函數、投資支出和政府購買就能確定總支出,就可以算得均衡的國民收入。反映在圖上,已知消費函數、投資支出和政府購買就能確定總支出曲線,結合45°線就可以確定經濟均衡點,從而確定均衡國民收入水平。
例如,設消費函數為C=100+0.75Yd,政府稅收為T=40+0.2Y,投資為I=200億元,政府購買G=130億元,則三部門經濟的均衡國民收入為:
Y=[100-0.75×40+200+130]/[1-0.75×(1-0.2)]=1000(億元)

圖3.10 三部門經濟國民收入的決定(比例稅)
3.3.3 四部門經濟中國民收入的決定
以上三部門經濟是假定不包括國外部門。其實,市場經濟的發展必然導致對外貿易和其他對外經濟關系,進出口是一國經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在三部門經濟中引入國外部門,便成了四部門經濟。
在四部門經濟中,一國總支出AE=C+I+G+NX,其中NX指凈出口,為出口與進口之差額:NX=X-M,它現在成了總需求的一部分。本國的出口便是外國的進口,主要由外國的收入、消費習慣、經濟結構等因素決定。本國對出口的影響很小,從這個意義出發,在分析中一般把出口X看作一個常量。
進口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包括本國收入、消費習慣、經濟結構等,其中收入是主要的影響因素。一般來說,一個國家的進口會隨著本國收入的變動而變動。因為隨著本國收入的增加,人們對進口消費品和投資品的需求會增加。這樣,可以把進口看成是國民收入的函數,即所謂進口函數就是表示進口和國民收入的依存關系。進口需求函數可以表示為:
M=M0+mY
式中,M0表示自發進口,即不隨國民收入變動而變動的進口部分,例如,本國不能生產,但又為國計民生所必需的產品,不管收入水平如何,是必須進口的;m表示邊際進口傾向,即收入每增加1元,進口會增加多少,m是一個大于0小于1的常數,表示進口與收入是正相關關系;mY稱為引致進口,表示由收入變動引起的進口量。
當四部門經濟中的總產出等于總支出時,宏觀經濟就達到了均衡。四部門經濟中的均衡條件可以表示為:
AE=Y
C+I+G+NX=C+S+T
整理得: I=S+(T-G)+(M-X)
式中,S表示本國私人儲蓄,T-G表示本國的政府儲蓄,M-X表示凈進口的部分,可以理解為外國在本國的儲蓄,三項之和為經濟中總的儲蓄。這個均衡條件表明只有經濟中的投資等于所有儲蓄,才能實現均衡。
上面是用儲蓄-投資法來確定的均衡收入,同樣也可以用收入-支出法來確定均衡收入。
在四部門經濟中有:
AE=C+I+G+(X-M) (均衡收入)
C=a+bYd (消費函數)
Yd=Y-T+TR (可支配收入)
T=T0+tY (稅收函數)
M=M0+mY (進口函數)
根據以上公式,可以得到四部門經濟的均衡收入,即
Y=AE=C+I+G+(X-M)
=[b(1-t)-m]Y+(a-bT0+I+G+X-M0+bTR)
最后解得均衡國民收入為:
Y=[a+I+G+X+b(TR-T0)-M0]/[1-b(1-t)+m]
以上便是四部門經濟的均衡收入,也是完整的簡單國民收入決定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