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乘數原理
雖然前面的分析說明了總支出的變動會引起國民收入的變動,但是卻沒有說明這些變動的數量關系。當投資增加100萬元,國民收入會增加多少呢?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借助于乘數概念。乘數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國經濟學家哈恩在1931年提出的,后來被凱恩斯加以利用,成為凱恩斯主義和其他宏觀經濟學派用來分析宏觀經濟的一個重要工具。
3.4.1 乘數效應
乘數效應通常是指自變量的變化對因變量具有倍數作用,即因變量的該變量是自變量增量的倍數。
通過前面的學習了解到,總支出決定總產出,如果總支出中投資增加,必然會帶來總產出的增加。但投資的增加與產出的增加是不是等同的呢?如果投資支出增加100億元,總產出是不是也增加100億元呢?
可以借助一個具體的例子來探討這個問題。已知在一個兩部門的經濟中,消費函數為C=1000+0.8Y,自發投資為600億元,則均衡收入為:
Y=(a+I)/(1-b)=(1000+600)/(1-0.8)=8000(億元)
現在,企業部門決定增加投資到700億元,則國民收入就會增加到8500億元。在這里,投資增加100億元,收入卻增加500億元,增加的收入是增加的投資的5倍,可見,當總投資增加時,收入的增量將是投資增量的倍數,這個倍數就被稱為乘數,用K表示。總支出增加對經濟總產出的放大效應被稱為乘數效應。總支出中每一項增加都能產生乘數效應,形成不同的乘數。本例中產出增加是由于投資增加引起的,相應的乘數稱為投資乘數,用KI表示。在上例中,KI=5。

圖3.11 乘數效應
乘數效應也可用圖3.11來表示。在圖3.11中,初始的總支出曲線是AE1,初始的國民收入水平為Y1;企業決定增加投資ΔI,使得總支出曲線從AE1向上移動AE2,總產出水平也從Y1增加到Y2。可以從圖中看出,投資支出的增加ΔI明顯小于總產出水平的增加ΔY,一個較小的支出增加帶來了總產出的一個較大的增加。
3.4.2 乘數效應的形成機制
為什么投資增加100億元時,收入會增加5倍呢?以兩部門經濟為例來說明投資乘數的傳導過程。
增加100億元投資用來購買資本品時,實際上是用來購買制造投資品所需要的生產要素。所以,這100億元以工資、租金、利息和利潤的形式流入生產要素所有者手中,即居民手中,這樣居民收入增加了100億元,這100億元是投資對國民收入的第一輪增加。
假設該社會的邊際消費傾向是0.8(這在消費函數C=1000+0.8Y中為已知)。那么增加的這100億元中就有80億元用于購買消費品。于是,這80億元又以工資、租金、利息和利潤的形式流入生產消費品的生產要素所有者手中,這一過程使該社會居民收入又增加80億元,這是國民收入的第二輪增加。
同樣,當收入增加了80億元時,這80億元中的64億元又被用于消費,從而這筆消費代表國民收入的第三輪增加,這個過程不斷繼續下去,最后使國民收入增加到500億元,其過程是:
100+100×0.8+100×0.8×0.8+…+100×0.8n-1=100(1+0.8+0.82+…+0.8n-1)
=[1/(1-0.8)]×100=500(億元)
這就表明,當投資增加100億元時,收入最終會增加到500億元。如果用ΔY代表增加的收入,ΔI代表增加的投資,則二者的比率就是乘數K=ΔY/ΔI=5。需要指出的是,投資減少也會引起收入若干倍減少,可見,乘數效應的發揮是兩方面的。
【相關案例】
關于乘數效應。2008年金融危機來襲時,黨中央、國務院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及時出臺了4萬億元投資計劃,此政策并非僅僅產生4萬億元的結果,而像饅頭發酵一樣,產生“乘數效應”,為國家經濟發展注入了巨大活力。
(本案例由作者根據相關資料改寫)
3.4.3 影響乘數效應大小的因素
從上面的例子,根據乘數定義可知K=ΔY/ΔI,式中ΔY=Y2-Y1,ΔI=I2-I1,由于Y=(a+I)/(1-b),所以ΔY=Y2-Y1=(a+I2)/(1-b)-(a+I1)/(1-b)=(I2-I1)/(1-b)=ΔI/(1-b),那么K=ΔY/ΔI=1/(1-b)。這說明:
乘數=1/(1-邊際消費傾向)或K=1/(1-MPC)
從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兩部門經濟中,邊際消費傾向決定了每一輪總支出增加的大小,從而決定著乘數效應的大小。每一輪總支出的增加都會小于上一輪,這是因為有一部分沒有被消費而成為儲蓄從經濟中“漏出”。邊際消費傾向越小,這種漏出就越多,則乘數效應就越小;邊際消費傾向越大,則每一輪的漏出就越少,乘數效應就越大。
在三部門經濟中,同樣存在著乘數效應,但擴張效果要比兩部門經濟小。這是因為多出了一項漏出。在三部門經濟中,家庭要向政府納稅。每一輪總支出增加,都會使總收入增加,收入增加的一部分以稅收形式交給政府,從而不能形成下一輪的支出。稅收成為儲蓄之外的另一個漏出,稅率越高漏出越嚴重,乘數效應越小;稅率越低漏出越少,乘數效應越大。
在四部門經濟中,進口則成為另一個漏出,使乘數效應進一步減小。對于每一輪增加,總有一部分收入用于購買外國的商品,把一部分收入轉移了出去,不能參與下一輪的循環。邊際進口傾向越大,漏出越多,乘數效應越小;邊際進口傾向越小,漏出越少,乘數效應越大。
3.4.4 三部門經濟中的乘數
由于加入了政府部門,不僅僅投資支出變動有乘數效應,政府購買、稅收和政府轉移支付的變動同樣具有乘數效應。下面來討論各種乘數的計算問題。
從上文已經知道,三部門經濟中均衡國民收入為:
Y=[a-b(T0-TR)+I+G]/[1-b(1-t)]
利用上式,可以求出各種乘數。
1.政府購買乘數
政府購買乘數指均衡收入變動對引起這種變動的政府購買變動的比率,如果用ΔY表示均衡收入的變動,用ΔG表示政府購買的變動,KG表示政府購買乘數,則
KG=ΔY/ΔG
若其他條件不變,只有政府購買變動,政府購買從G0變為G1,相應的均衡收入分別為:
Y0=[a-b(T0-TR)+I+G0]/[1-b(1-t)]
Y1=[a-b(T0-TR)+I+G1]/[1-b(1-t)]
則 ΔY=Y1-Y0=(G1-G0)/[1-b(1-t)]=ΔG/[1-b(1-t)]
所以 KG=ΔY/ΔG=1/[1-b(1-t)]
由于加入了政府的作用,投資乘數也發生變化。投資乘數的公式為KI=ΔY/ΔI,在只有投資變動,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投資從I0變為I1,相應的均衡收入分別為:
Y0=[a-b(T0-TR)+I0+G]/[1-b(1-t)]
Y1=[a-b(T0-TR)+I1+G]/[1-b(1-t)]
則 ΔY=Y1-Y0=(I1-I0)/[1-b(1-t)]=ΔI/[1-b(1-t)]
所以 KI=ΔY/ΔI=1/[1-b(1-t)]
可見,在三部門經濟中,投資乘數變小了,沒有政府部門時的投資乘數為KI=1/(1-b),有了政府的作用,投資乘數變為KI=1/[1-b(1-t)]。從計算結果還可以看出,在三部門經濟中,政府購買乘數與投資乘數相等。
2.稅收乘數
稅收乘數指均衡收入變動與引起這種變動的稅收變動的比率。稅收乘數有兩種:一種是定量稅對總收入的影響;一種是稅率變動對總收入的影響。這里僅說明前者。如果用ΔY表示均衡收入的變動,ΔT表示稅收的變動,KT表示稅收乘數,則
KT=ΔY/ΔT
不考慮稅率,只有定量稅,三部門經濟中的均衡國民收入為:
Y=[a-b(T0-TR)+I+G]/(1-b)
在上式中,如果其他條件不變,只有定量稅變動,則稅收從T0變為T1,相應的均衡收入分別為:
Y0=[a-b(T0-TR)+I+G]/(1-b)
Y1=[a-b(T1-TR)+I+G]/(1-b)
則 ΔY=Y1-Y0=[-b(T1-T0)]/(1-b)=-bΔT/(1-b)
所以 KT=ΔY/ΔT=-b/(1-b)
稅收乘數是負值,表示均衡收入與稅收反方向變動。
【相關案例】
關于稅收乘數。人們可以估算個稅減免對消費端的拉動效果。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調查,目前我國居民邊際消費傾向為0.7,其中低收入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達到0.9。我們選擇0.8作為月收入2000~3000元人群的邊際消費傾向水平。根據凱恩斯的稅收乘數公式,這部分人群對應的稅收乘數為4,這意味著250億元的稅收減免將拉動1000億元的消費。
(本案例由作者根據相關資料改寫)
3.政府轉移支付乘數
政府轉移支付乘數指均衡收入的變動與引起這種變動的政府轉移支付變動的比率。增加政府轉移支付對收入的影響和減稅的影響是一樣的。用KTR表示政府轉移支付乘數,則
KTR=b/(1-b)
可見,政府轉移支付乘數與稅收乘數,二者計算過程及公式相同,但符號相反。這是因為增加稅收使總需求下降,而增加政府轉移支付使總需求上升。
3.4.5 四部門經濟中的乘數
加入國外部門以后,形成了開放經濟,四部門經濟中的均衡國民收入為:
Y=[a+I+G+X+b(TR-T0)-M0]/[1-b(1-t)+m]
利用上式,可以得出各種乘數。
1.對外貿易乘數
對外貿易乘數指均衡收入的變動與引起這種變動的出口變動之間的比率。如果用ΔY表示均衡收入的變動,ΔX表示出口的變動,KX表示對外貿易乘數,則
KX=ΔY/ΔX
若其他條件不變,只有出口發生變動,出口從X0變為X1,相應的均衡收入分別為:
Y0=[a+I+G+X0+b(TR-T0)-M0]/[1-b(1-t)+m]
Y1=[a+I+G+X1+b(TR-T0)-M0]/[1-b(1-t)+m]
則 ΔY=Y1-Y0=(X1-X0)/[1-b(1-t)+m]=ΔX/[1-b(1-t)+m]
所以 KX=ΔY/ΔX=1/[1-b(1-t)+m]
2.四部門經濟中的其他乘數
與封閉經濟相比,不僅出口的變動形成對外貿易乘數,而且投資、政府夠買、轉移支付和稅收的變動對均衡收入的變動的影響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在四部門經濟中,投資乘數、政府購買乘數、稅收乘數和政府轉移支付乘數的計算公式分別如下:
投資乘數: KI=1/[1-b(1-t)+m]
政府購買乘數: KG=1/[1-b(1-t)+m]
稅收乘數: KT=-b/[1-b(1-t)+m]
政府轉移支付乘數: KIR=b/[1-b(1-t)+m]
可以看出,在四部門經濟中各種乘數進一步變小了,這是因為增加的收入一部分要用在進口商品上。
【補充資料】
我國居民旅游消費十年快速增長
一、居民旅游消費的總量快速增長
旅游消費是居民消費需求的組成部分。近十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主觀上對旅游休閑有了更多的需求,客觀上也擁有了更多的收入可用于支付旅游開支。于是,我國的旅游消費逐年增長。下面從國內旅游和出境旅游兩方面來看我國居民旅游消費的增長情況。
1.國內旅游消費持續增長
從國內旅游消費來看,2007年至今,我國國內旅游消費逐年增加,數據如表3.4所示。
表3.4 中國歷年旅游人數和收入統計(2007—2012年)

注:摘編自《中國統計摘要2013》
旅游消費已經成為我國居民消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1994年以來,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國內旅游支出占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比例長則保持在13%以上的水平,最高14.55%。與此同時,農村居民人均國內旅游支出占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的比例則出現整體上升的趨勢,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5%左右上升到21世紀初的10%左右。
2.出境旅游消費成為新亮點
中國出境旅游特別是因私出境旅游發展迅速。國家旅游局提供的世界旅游組織的相關統計表明,中國已躋身全球出境旅游消費的前十位,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新興客源輸出國。
中國出境旅游總人數從1995年的452萬人次增長到2003年的2022萬人次,年均增長20.60%。其中,因私出境旅游人數年均增長達到28.04%。從1992年開始有統計數字公布以來,中國公民出境旅游人數2000年闖過了第一個1000萬人次大關,花了9年的時間;2003年闖過了第二個1000萬人次大關,卻只用了3年的時間。2003年,盡管由于受到“非典”的嚴重影響,一度出現了100多個國家限制中國人入境的情況,但該年出境總人數仍達2022萬人次,因私出境旅游人數達到1480萬人次,同比增長了47.2%。2004年以來,中國旅游目的地開放工作全面推進,范圍逐步擴大。國家旅游局先后與歐盟22國以及挪威、冰島、瑞士、列支敦卜登、羅馬尼亞5國簽署了關于中國旅游團隊赴上述國家旅游的諒解備忘錄。據統計,2004年我國居民出境數為2885萬人次,其中因私出境數達2298萬人次,比2003年增長了55%,創歷史新高。
目前,我國還沒有對出境旅游者的支出進行專門的統計調查。在我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統計表“旅游”一欄的統計數字中,借方數字(即中國公民出境旅游支出)是由外匯管理局估算的。根據該數據整理出我國1997年以來出境旅游消費的情況。
但是,從出境旅游人數增長及旅游目的國的消費水平推算,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統計數據低估了我國居民出境旅游的實際消費水平。目前還沒有哪項研究對我國出境旅游者的人均花費做出準確估算,大多數研究只是通過國外一些單位的調查,估計出中國居民出境旅游花費是非常高的。
例如,根據荷蘭著名市場研究公司AC尼爾森與世界免稅協會(TFWA)聯合進行的調查顯示,2004年中國游客境外旅游的平均購物花費高達987美元,堪稱全球之最。此外,德國著名的旅游咨詢公司——IPK國際的一份報告稱,中國游客在海外的消費水平已經達到了世界前5位,2004年中國游客在歐洲用于觀光和購物的平均消費為2967美元。又據瑞士信息網(Swissinfo)報道,中國游客每人每天在瑞士的平均消費為400瑞士法郎,約合313美元。澳大利亞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游客在澳大利亞的人均花費為3000美元。另據Visa國際組織的統計,中國公民境外旅游單筆消費平均水平居全世界之首。
二、居民旅游消費漸趨個性化
進入21世紀后,我國居民消費質量進一步提升,人們在旅游消費的支出上更加理性,個性化突出。居民的旅游消費動機從“半軍事化、拉練式的、追求看最多景點”的觀光旅游逐漸轉向“以放松心情、追求舒適靜謐”為主要目的的休閑消費和“體現個性審美”要求的特色旅游消費。于是,“紅色旅游”“民俗游”“農家樂”等成為新近的旅游消費熱點。
“紅色旅游”使旅游者在消費過程中感受到了更多彌足珍貴的東西。于是,位置偏僻、條件并不優越的革命老區在最近幾年成為中國居民旅游消費的新選擇,具有教育意義的革命書籍、紀念章、宣傳畫等成為旅游者在游覽過程中的一個特殊消費支出,旅游者在居住、飲食等消費的選擇中更多以“憶苦思甜”為目的,體現了對歷史的追憶、對英雄的敬仰、對現實的珍惜,以及對自身的教育。截至目前,對于“紅色旅游”的人數和收入還沒有確切的數字,但專家估計,以發展“紅色旅游”為特色的城市已有幾十個,各類“紅色旅游”接待點數以萬計;每個“紅色旅游”接待點的接待規模差距較大,小的以數千人計,中型的以數萬人計,大型的幾乎就是一個旅游城市(如延安、井岡山)全部的接待人數,如果遇到大的紀念周年,接待人數可能達到數百萬人,經濟效益非常可觀。從局部的統計結果我們也可窺見一斑:在2005春節旅游黃金周的七天假期中,中共一大會址接待游客3336人次;井岡山每天接待游客4000多人次;而革命圣地延安推出的“延安過大年”春節旅游活動,黃金周期間接待游客達11萬人次。
被人們漸漸淡忘的“民俗”,在最近幾年重新成為旅游市場的“新寵”。全國各地旅行社推出的以鄉土風情為主打的“民俗游”產品的銷售持續升溫,產品品種也日益豐富。比如:“到平遙農家睡大炕”“到陜西住窯洞”“到東北住雪房子”“到藏民家開篝火晚會”等,都受到了游客們的歡迎。春節假日期間,各地以傳統過年習俗為賣點的旅游項目已經吸引了眾多消費者,悄悄改變著中國人的春節消費觀念。例如:北京地壇廟會的天橋絕活、曲藝雜技表演,南京夫子廟集“燈展、燈市、燈景”為一體的大型燈會,天津的民間絕技鬧樂園、美味小吃大賣場、焰火彩燈鬧元宵等系列活動,吸引了來自天南海北的各路游客。隨著人們旅游消費觀念的成熟,“民俗游”將迎來非常廣闊的市場空間,在不斷豐富國內民俗游的同時,國外民俗游也開始發展。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工作和生活壓力也相應增大;于是,居民更加重視休閑消費的質量,“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這種愜意的農家生活讓越來越多的人心向神往。于是,主要依托都市周邊的農家庭院的“農家樂”,由于其方便、經濟的特點而成為短途旅游的最佳選擇。現今,不僅都市人因為圖新鮮而對“農家樂”樂此不疲,甚至連農村人也因為其方便省事而喜愛上這種“家門口旅游”的特殊消費方式。
三、居民旅游消費增長的原因分析
1.收入增加是旅游消費需求快速增長的根本原因
消費與收入密切相關。當收入低于一定水平時,居民只能首先考慮關乎生存的溫飽問題;而當收入增加并且逐步穩定后,居民手中掌握了更多的資金,居民的消費需求會漸漸提升,他們將更加重視教育、文化、娛樂和健康等各方面的需要。旅游作為居民休閑娛樂消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在居民收入達到一定水平之后才會成為居民的普遍行為。因此,旅游消費增長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收入的增加。
從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社會發展進程來看,當人均GDF從1000美元增至3000美元時,一般會出現“排浪式”的旅游消費熱潮。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GDP一直保持高速增長,1990—2004年間中國GDP的平均增長率為8.2%。1990年中國的人均GDP為370美元,1995年為620美元,2003年突破1000美元。(2004年人均GDP只有以人民幣計的數據,沒有以美元計的數據。我們這里本來就只是為了突出突破1000美元的概念,所以沒有更新到2004年)如此快速的經濟增長水平,使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都迅速提升。其中,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94年的3496.2元提高到2003年的8472.2元,而農村居民的純收入從1994年的1220.98元增加到2003年的2622.24元。但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有一定的區別,農村居民收入增長比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緩慢。相對應地,農村旅游消費的增長也較為緩慢,旅游消費的增長主要還是來自城鎮居民的推動力。
未來幾年是中國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之后的新發展階段。從目前的發展來看,中國經濟的增長仍會保持較好的勢頭,居民收入水平會繼續提升,這將會推動更大的旅游消費熱潮出現。
2.居民休閑時間增加是旅游消費需求快速增長的重要推動因素
隨著生產效率的提高,我國居民的工作時間不斷縮減。目前,我國的工薪階層依法享有每周的雙休日、“五一”、“十一”和春節3個長假總計114天的休息日,休閑時間比以前大大增加。閑暇時間的增多勢必會為國民創造更多的出游機會。
1999年9月,為了刺激消費,以應對當時的通貨緊縮局面,中國政府出臺了新的法定休假制度《全國年節紀念日放假辦法》,規定每年國慶節、春節和“五一”期間全國放假7天。在“黃金周”制度實施之前,我國休假制度存在不少問題:一是法定假期太少、假期過短,二是帶薪休假制度形同虛設。這兩大原因導致旅游與消費潛力長期積累,得不到釋放。“黃金周”的實施,不僅給廣大勞動者提供了相對充裕的休息旅游的時間,而且直接刺激了居民的消費需求,以旅游為龍頭,鐵路、民航、公路、商業、餐飲、金融、通信、文化、娛樂、租賃、房地產以及相關服務業全面增長,其巨大的經濟效益不可忽視。于是,“黃金周”掀起的旅游消費熱成為中國經濟生活的新亮點。據統計,1999年10月第一個“黃金周”期間,中國出游人數達到280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41億元。此后,“黃金周”所接待的旅游人數和所獲得的旅游收入逐年增加。2004年“五一”和“十一”均創下歷次“黃金周”的新高。2004年“十一”期間,全國共接待旅游者1.01億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97億元,比2003年同期增長了14.7%。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相關資料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