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首席質量官任職培訓教程
- 北京質量協會編著
- 4293字
- 2019-05-21 17:45:14
第一章 國家質量發展政策
第一節 我國質量發展的基礎和環境
一、質量問題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
ISO 9000將質量定義為:一組固有特性滿足要求的程度。
說道質量,我們通常可以理解為:它既反映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也是企業和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體現,同時也代表國家文明的程度。這里所談的質量是一個廣義質量的概念,是指一個國家的質量、一個民族的質量和一個企業的經營質量,它既是科技創新、資源配置、勞動者素質等因素的集成,又是法治環境、文化教育、誠信建設等方面的綜合反映。質量是衡量和鑒定一切活動結果的總標準。
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質量工作。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制定實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初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的質量發展之路,建設質量強國。
建設質量強國,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是科學發展的戰略抉擇。中國要走向強大,首先就必須解決好質量問題。
“質量強國”戰略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期加快質量事業發展,提升質量競爭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總體謀劃。其內涵體現為兩個方面:
一是要依靠質量提升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崛起。堅持質量優先,以質量擴大市場需求,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增強質量競爭力,發揮質量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力,推動實現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并為到2050年建成中等發達國家奠定基礎。
二是使我國躋身世界質量強國之列。在產品質量、品牌建設、人才隊伍、技術與管理等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把我國建成世界質量強國。
在現代國際經濟發展史上,質量在大國崛起中扮演著重大的推進作用。例如20世紀50年代,德國政府實施了“以質量推動品牌建設,以品牌助推產品出口”的政策,使德國制造業在戰后迅速崛起,在全球確立了“德國品牌,質量一流”的國家形象,打造出奔馳、寶馬、西門子等一大批世界級“德國制造”知名品牌。又如20世紀60年代,日本政府主導實施了“質量救國”戰略,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全面質量管理,使得日本產品憑借質量優勢大舉進入歐美和全球市場,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強國。戰后日本的經濟奇跡,是質量強國的生動證明。正如世界著名質量管理專家朱蘭博士所評價的:“日本的經濟振興是一次成功的質量革命。”再如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為應對日本挑戰,出臺《質量振興法案》,批準設立“國家質量獎”,實施了一系列支持和激勵企業加強質量創新的措施,使美國在汽車、半導體等產業重奪世界第一寶座,并在以信息與生物技術為代表的新興產業中確立了全球霸主地位。此外,韓國為“突破中等收入國家陷阱”,于1998年提出了《21世紀質量趕超計劃》,旨在依靠質量創新應對以價格為優勢的中國和以技術為優勢的日本。巴西于1999年制定實施了《巴西質量和生產力計劃》。俄羅斯于2003年推出了《國家產品與服務質量政策構想方案》。
美國現代質量管理協會主席哈林頓這樣描寫過:“現在世界上進行著一場第三次世界大戰,這不是一場使用槍炮的流血戰爭,而是一場商業戰,這場戰爭的主要武器就是質量。誰的質量好,誰就能贏得這場戰爭。”
二、歷任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質量工作
毛澤東同志:在1960年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指出,“數量不可不講,質量要放在第一位,要提高質量、規格,增加品種。”
鄧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巡”講話中指出,“我們應該有自己的拳頭產品,創造我們中國自己的名牌,否則就要受人欺負。”
江澤民同志:在1990年給中國質量管理協會的題詞,“質量第一是我國在經濟建設方面的一個長期戰略方針。”
胡錦濤同志:在200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增長質量和產品質量關系發展可持續性,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關系國家形象。”
習近平主席指出:“增長必須是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是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增長”,“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三、國務院先后三次召開全國質量工作會議
1992年,我國召開第一次全國質量工作會議,做出《關于進一步加強質量工作的決定》,用市場機制和行政監管相結合的辦法加強質量監管。
1999年,國務院召開第二次全國質量工作會議,發布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產品質量工作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當前我國經濟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質量工作正是主攻方向。要推動我國產品質量總體水平躍上新臺階”。
2007年,國務院召開第三次全國質量工作會議,發出了《關于加強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并在全國開展了為期四個月的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
四、現階段仍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質量問題
1.質量監管能力需要加強
當前,質量監管仍然存在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監管力量嚴重缺乏和檢驗檢測能力不足。以浙江新昌為例,該地共有膠囊生產企業40余家,年產量近千億粒膠囊,市場份額占全國的40%左右。相對如此巨大的產業規模,縣食品藥品監管局只有十幾個工作人員,且該縣沒有符合規范的藥品檢驗機構,其監管力量和技術支撐的不足可見一斑。
企業數量與監管力量對比懸殊,監管體制機制不順暢。我國食品藥品監管人員共計8萬人左右,卻監管著全國近5000家藥品生產企業、40萬家藥品流通企業、17000家醫療器械企業、3400多家化妝品企業、2000多家保健食品生產企業,以及230萬家餐飲企業。如此龐大的企業數量,與8萬名監管人員形成鮮明對照,即便是抽檢,恐怕也做不到監管的全覆蓋。
2.質量技術基礎需要夯實
我們國家標準總體水平較低,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較弱,參與或主導國際標準的數量比例較低,標準化建設人才隊伍匱乏,嚴重制約了標準的質量和數量,很多領域的國家標準尚處于空白狀態。同時,計量保障能力不足,一些領域缺乏計量基準、標準,國際互認測量能力相對薄弱,目前我國參加國際比對數量僅占比對總數的30%。
3.質量法律法規體系需要健全
多年來造成假冒偽劣行為“打不絕、打不死”現象的原因有很多,最根本的原因是“典”不重,法律制裁力度不大。我國2000年新修訂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以下簡稱《產品質量法》)對制售假冒偽劣者處沒收違法生產、銷售產品,并處貨值金額3倍以下罰款,相比而言仍顯較輕;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在立法的指導思想上重于對受假冒偽劣之害的消費者的補償,而不重于對違法者的懲戒;另外與信用制度建設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還有待加強,如信用法、信用中介管理及企業質量信用管理條例等一些法規尚未出臺實施。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下簡稱《刑法》)對假冒偽劣違法者判刑規定較嚴,但我國在運用《刑法》打擊假冒偽劣方面的力度較輕,用《刑法》量刑的比例太低。
4.當前質量安全形勢依然嚴峻
質量安全事件時有發生。近年來,“問題奶粉”、“地條鋼”、“黑心棉”、“土煉油”、“地溝油”、“瘦肉精”、“甲醛超標”等一系列質量安全事件頻繁發生。
制售假冒偽劣屢禁不止。2011年我國累計查處各類假冒偽劣案件11.13萬起,查獲假冒偽劣產品貨值55億元。
消費者質量投訴居高不下。2011年僅中國消費者協會受理的質量投訴就達到30.5萬件,占全部投訴的50.2%,已連續10年超過50%。
出口產品通報召回數量較多。我國出口商品長期處于被國外通報召回問題產品數量的首位,連續7年成為出口工業產品被歐盟全球通報批次最多的國家,連續3年占美國和歐盟通報總數的50%以上。
食品產業小、散、亂突出。我國是食品生產消費大國,食品生產經營者有1000多萬戶。但產業素質總體較低,80%以上是10人以下的作坊式小企業,還有2億多農產品種植養殖戶。如生豬養殖,美國養豬戶數為7萬,而我國有6700萬。
從業人員素質不高。與其他行業相比,食品行業從業人員素質相對較低。據統計,我國從事農產品生產的3.4億人中,文盲和小學文化程度者約占40%;食品工業和餐飲行業1600萬從業人員中,85%以上是受教育水平相對較低的進城務工人員。
五、質量振興已取得初步成效
1996年,國務院頒布實施《質量振興綱要(1996年—2010年)》以來,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合格率從1996年的75%提高到2010年的87.6%,出口商品的質量和檔次穩步提高,出口商品質量相對穩定,質量競爭力逐步增強,見圖1-1、圖1-2、圖1-3。
在“十一五”期間,一批國家重大工程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商貿、旅游、金融、物流等現代服務業服務質量有較大改善。覆蓋第一、二、三產業及社會事業領域的標準體系初步形成,計量檢測、認證認可及質量檢驗檢測技術服務體系基本建立。各地質量興(強)省、質量興市(縣)活動廣泛開展,全社會重視質量的氛圍初步形成。

圖1-11 996—2012年全國制造業抽查合格率趨勢圖

圖1-2 2005—2012年出口商品檢驗合格率趨勢圖

圖1-3 1999—2012年全國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
六、迫切需要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發展
據美國環球透視公司(HIS Global Insight)等多家權威機構分析,中國2011年制造業產值達到2.05萬億美元,已經超過美國的1.78萬億美元,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
從基礎工業數據看,2010年中國粗鋼產量6.27億噸,占世界總產量的44.3%,超過第2至第20名的總和;水泥產量18.68億噸,占世界總產量60%;電解鋁1565萬噸,占世界總量65%;精煉銅產量占世界24%,而消費量占世界一半;煤炭產量32.4億噸,占世界總產量的45%;化肥產量占世界35%,化纖產量占世界42.6%;玻璃產量占世界50%。除了石油、乙烯,中國的基礎工業產能大多名列前茅。
在具體產品上,中國的成績單同樣出眾:汽車產量1826.47萬輛,超過美國,占世界總產量的25%;船舶產量占世界41.9%;工程機械占世界43%。中國還為世界生產了68%的計算機、50%的彩電、65%的冰箱、80%的空調、70%的手機、44%的洗衣機、70%的微波爐和65%的數碼相機……。
目前,中國制造在關鍵生產環節與核心部件上技術落后,裝備水平低。鋼鐵、有色金屬、石油化工、電力、煤炭、建材等15個行業,技術水平普遍比國際落后5~10年,有的甚至落后20~30年。
中國鋼鐵產量世界第一,卻只有15%~20%的設備屬國際先進水平。寶鋼、鞍鋼、首鋼和武鋼四大集團,銷售額的總和只有新日鐵的63%。
中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設備投資有2/3依靠進口。其中光纖制造設備的100%,集成電路芯片制造設備的85%,石油化工裝備的80%,轎車、數控機床、紡織機械、膠印設備的70%是進口的。
勞動生產率低下。美國在2010年的制造業產出僅略低于中國,但美國制造業只有1150萬工人,而中國制造業雇用了1億人。同時,中國的制造業產出中,“很大一部分來自美國企業的中國子公司”。
我國機械工業增加值率(增加值占總產值比例)僅為26.5%,而發達國家一般在35%以上,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超過了40%,即我國機械工業增加值率比發達國家低10多個百分點。制造業增加值率約為美國的4.38%、日本的4.37%和德國的5.56%。
2011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8610億元,比上年增長21.9%,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83%。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家平均達2.29%。
由此可見,我國要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堅持質量強國的發展理念是唯一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