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達心理學
- 蔡萬剛
- 1554字
- 2019-09-16 10:21:03
三言兩語,言簡意賅
在實際生活中,很多人說話有一個明顯的弊病,那就是非常啰唆,他們把一些極為簡單的問題復雜化。本來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問題,他們非要重復無數遍,結果越說越離譜,自己也搞不懂在說些什么。其實,我們從一個人的說話就能看出這個人的做事風格,說話簡潔而有力道的人,大多是自信心很強、辦事果敢的人;而那些廢話連篇的人,則通常都是思維比較遲鈍,做起事來也常常猶豫不決、優柔寡斷的人。
子禽問自己的老師墨子:“老師,一個人說多了話有沒有好處?”墨子回答說:“話說多了有什么好處呢?比如池塘里的青蛙整天整天地叫,弄得口干舌燥,卻從來沒有人注意它。但是雄雞,只在天亮時叫兩三聲,大家聽到雞啼知道天就要亮了,于是都注意它。所以,話要說在有用的地方。”
正所謂“言不在多,達意則靈”,那些言簡意賅的話語,往往更有力度,而且更能深入人心。說話簡潔使人愉快,令人喜歡,這樣更容易被人接受;相反,說話冗長累贅,就會使人厭煩,也使溝通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所以,我們在日常交際中,要善于說一些簡潔而又有力道的話語,這樣才能直入人心。
1863年7月1日,美國南北戰爭中的一場決定性戰役,在華盛頓附近的葛底斯堡打響了。經過三天的激戰,北方部隊大獲全勝。戰后,賓夕法尼亞等幾個州決定合資在葛底斯堡建立國家烈士公墓,把犧牲的全體戰士公葬在此。
公墓在1863年11月19日舉行落成典禮,美國總統林肯也應邀到會作演講。這對于林肯來說,有很大的難度,因為這次儀式上的主要演講者是美國前國務卿埃弗雷特,而林肯只是因為總統的身份,才被邀請在埃弗雷特之后講幾句形式上的話。林肯非常明白埃弗雷特的演講水平,他被公認為美國最有演說能力的人,尤其擅長在紀念儀式上的演講。而林肯在他之后作講話,無疑有點“班門弄斧”之嫌;如果講得不好,更會使自己總統的顏面喪失。
在典禮上,埃弗雷特那長達兩個小時的演講,確實非常精彩。接下來,輪到林肯總統講話了,出人意料之外的是,他的演講只有十句話,而且從他上臺到下臺不過兩分鐘的時間,但是掌聲持續了整整十分鐘。林肯的演講不僅贏得了當時在場的一萬多名聽眾的熱烈歡迎,而且在全國引起了轟動。當時有報紙評論說:“這篇短小精悍的演說簡直就是無價之寶,感情深厚,思想集中,措辭精練,字字句句都很樸實、優雅,行文毫無瑕疵,完全出乎人們的意料。”就連埃弗雷特本人第二天也寫信給林肯:“我用了兩個小時總算接觸到了你所闡明的那個中心思想,而你只用了十分鐘就說得明明白白。”林肯這次出色的演講的手稿被收藏到了圖書館,演講詞被鑄成金文,存入了牛津大學,被世人譽為英語演講的最高典范。
林肯在這次演講中是靠什么取勝的呢?那就是簡潔的語言,那他簡短的演講比長達兩個小時的演講更彰顯出語言的力量。正所謂“濃縮就是精華”,因為簡潔,它所表達出來的思想會更有深度,表達的意思更清晰,彰顯的內容更有分量。
那如何說話才能做到言簡意賅呢?
1.盡量使用準確的詞語
福樓拜說:“任何事物都只有一個名詞來稱呼,只有一個動詞標志它的動作,只有一個形容詞來形容它。如果講話者詞匯貧乏,說話時即使搜腸刮肚,也絕不會有精彩的談吐。”我們在平時的語言積累中,要盡可能地掌握更多的詞匯,這樣才能說出簡潔而有力道的話。
2.將復雜的內容簡單化
要想自己說話簡潔而有力度,就需要“刪繁就簡”。說話要簡潔,就勢必要刪掉那些冗長的、反復的詞匯,盡量把復雜的話簡單地說出來,這樣才會簡單易懂,才能直入人心。
情商小貼士
語言大師林語堂認為“言不在多,達意則靈”,由此可見,用最少的字句,傳遞盡可能多的信息,這是語言風格的必然要求。魯迅說:“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于謀財害命的。”簡單樸實的語言風格可以給人一種親切的感覺,不要過多地使用“華麗的辭藻”,也不要裝腔作勢,而要說出言真意切的話語,這樣才更容易打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