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謂的天賦,不過是義無反顧
- 唐海霞
- 1712字
- 2019-09-16 10:33:20
你不需要和他人一樣
人人都想追求特立獨行,然而等到自己真的與大多數人不同時,他們又會感到內心焦灼不安,不愿意成為那個與大多數人不相協調的人。正是基于這樣的原因,有些原本個性分明的人最終選擇打磨個性,讓自己成為邊角圓滑的鵝卵石。有些決定丁克的人,最終到了四五十歲的高齡還是選擇生一個孩子,從而讓自己老了之后膝下有子。也有一些不愿意結婚,堅定不移的不婚主義者,堅持到最后卻倉促地把自己嫁了出去,只是這樣的婚姻未必如他們所愿。即使是湊合也未必能夠湊合下去,最終他們不得不落得離婚的下場。堅持了一生的婚姻理念,就這樣破碎了一地,不得不讓人感慨唏噓:人生到底是怎么了?為什么總是與我們的所思所想背道而馳呢?歸根結底,是因為大多數人對于人生的理解出現了偏差。
生命到底為什么存在,而且能夠得以延續,這大概是因為父母和長輩的傳宗接代的思想。至于為什么活著,則關系到每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是需要我們自己尋找的。很多人哪怕活了大半輩子,對于為什么活著也不甚明了。他們一開始堅定不移地要為自己活著,而等到時間悄然流逝,他們漸漸開始懷疑自己的想法,甚至主動要求為他人活著。活得迷失了自我,到底是成功還是失敗呢?
對于人生的成功,每個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人理解成功是賺取很多錢;有人理解成功是能買得起大房子,買得起豪華的車;有人理解成功是兒女成群;有人理解成功是高官厚祿。而對于每一個人而言,成功最根本的定義就是活成自己期望的那個樣子。毫無疑問,每個人對于人生的期望都是不同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只有很少的人能夠活成自己期望的樣子,大多數人迫于各種各樣的壓力,不得不對社會和世俗做出妥協,成為別人想看的樣子。或者說他們最終成為了大多數人的樣子,這樣他們在群體之中看起來并不突兀,也讓他們可以安心地隱藏在群體之中獲得安全感。然而,對于失去自我的心而言,安全感真的能夠長久保持下去,讓人生風平浪靜嗎?
佳佳是一名不婚主義者。大學畢業后,她以優異的成績留在學校,成為了輔導員。后來,她又被保送本校的研究生,讀完研究生之后正式留校成為一名老師。實際上,佳佳不婚主義并不是因為受到爸爸媽媽的影響,他的爸爸媽媽非常和諧恩愛,而佳佳之所以不愿意結婚,是不想把自己寶貴的青春年華浪費在談戀愛中的口角之爭上,更不想讓自己的大半生都在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瑣碎中度過。
佳佳的不婚主義一直堅持到三十五歲,等到三十五歲之后,爸爸媽媽再也無法忍耐她的不婚主義,甚至發動七大姑八大姨來給佳佳做思想工作。在所有親戚和朋友的輪番攻勢下,佳佳最終繳械投降,她也覺得自己作為一個老姑娘,整日在學校里晃蕩來晃蕩去和學生們為伴,的確是奇怪了些。
在同事的介紹下,佳佳和一個大齡男青年見面。實際上,在初見這個男青年時,佳佳就覺得他與自己心目中白馬王子的形象相差甚遠。然而佳佳并沒有更好的選擇,在考察了一段時間之后,她勉為其難地接受了這個男青年,甚至覺得這個男青年雖然不如自己的意,但是至少看起來憨厚,應該會對自己非常好。然而婚后的生活讓佳佳感到非常苦惱,因為這個男青年就像一個沒有長大的孩子,有嚴重的戀母情結。才結婚幾個月,佳佳就選擇了離婚。她之所同意結婚是想找一個人疼愛自己,而不是給自己找一個兒子來照顧與呵護。正因為一念只差,佳佳從一個不婚主義者變成了一個離婚之后的單身主義者,這對于佳佳的人生是一個多么大的嘲笑和諷刺啊!
如果佳佳能夠一直堅持自己的想法,那么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就能等到命中注定的白馬王子出現。但是在堅持了這么多年之后,她最終選擇了妥協,成為了大多數人眼中正常的老姑娘。難道人們對于一個三十五歲不結婚的老姑娘還不如對于一個剛剛結婚就離婚的單身人士更寬容嗎?現實恰恰如此,很多人能夠接受一個人離婚之后選擇單身,卻不能接受一個人在沒有嘗試婚姻之前就選擇單身。這樣奇怪的思想,導致人們在婚姻中陷入被動的狀態,也導致如今很多年輕人對婚姻更加倉促和草率。
沒有人規定我們必須像其他人那樣活著,每個人都有權力決定自己的人生,也有權力決定是否要融入大多數人的隊伍之中,成為看起來和他人一樣的一份子。我們完全可以特立獨行,我們也可以標新立異,只要我們的內心對自己忠實堅定,我們就可以把這一切做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