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要準,掌握聆聽者的心理
俗話說: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人際交往中,有人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而有人三言兩語之后就變得語枯詞窮,其實這兩者的主要區別就在于,前者懂得在說話時掌握對方心理,能讓自己的話說到對方的心坎上。這樣的人總可以在不同的交際場合應對自如。
某公司招聘會計,當天有兩個人同時去應聘。公司老板告訴他們:“我們公司只招一名會計,所以你們兩人需要競爭。”接下來,老板讓他們每人介紹一下自己,最后由老板定奪誰去誰留。
第一個人首先說:“我是某名牌學校的高材生,專業知識掌握得相當牢固,我干工作也很踏實……”老板聽后點了點頭。但第二個人只是簡單的幾句話:“我干會計很簡單,服從上司的指示,保證賬目清晰。”最后老板錄用第二個人。因為第二個人不但把話說到了點子上,而且說話很有條理。
有的人滔滔不絕地說了一大堆的話,到頭來卻發現,自己說的全是廢話,反而會引起別人的反感。事實上,一個人會不會說話,能不能條理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意圖,并不在于話多話少,而在于能不能把話說到點子上,知道對方想說什么,從而明確表達自己的意思,有時候就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那么,在與人交談時該如何掌握聆聽者的心理呢?
1.說話時多注意對方的眼神
一個人的內心在想什么,可以通過他的眼睛看得清清楚楚。當聽者直盯著你看,那表明對方可能對你的話產生了質疑;當聽者在你說話時不停地眨眼,那就意味著對方對你所說的沒有一點興趣,繼續說下去可能會引起聽者的反感情緒。當你發現聽者眨眼睛的頻率變快的時候,說明你的說服起到作用了,對方開始動心了。
2.聆聽者不經意間流露出來的一些頭部動作,往往能映射出對方的心理傾向
與人交談時,如果聽者不斷點頭,那意味著對方對你的話產生了興趣;如果在交談中,對方低著頭一言不發,多半是對方已經對你產生了不滿意或者是有成見的情緒,但又不好直接表達出來,此時說話者應趕快轉移話題。
3.手部的微小動作,往往能將聆聽者的心思暴露出來
當對方在你說話時用手摸鼻子,往往表明他對你的話題不感興趣,不想和你有更深層次的接觸和合作;當對方在你說話時老是揉眼睛,那就說明對方對你的談話一點也不感興趣。此時應趕緊轉換自己的談話主題。
與人談話,要學會觀察和捕捉他人心思,只有這樣我們才會知道什么時候該說什么話。我們不斷說中別人的心思,或不斷說出對方想聽的話,這時候對方自然就很高興,也樂于和我們繼續交談。
人際溝通,實質就是思想情感的表達。一個了解聆聽者心思的人,可以流利地用語言說出對方想聽的話,能把想要表達的意思說得很清晰,而且層次分明、有條有理,使每一個人都樂于接受。能夠把聽者的心思和自己的言語結合起來的人,他在生活和事業中會比別人更容易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