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中國大運河經歷了哪幾個發展階段?
大運河的開鑿肇始于公元前5世紀的春秋時期,在隋代完成了第一次全線貫通,形成了隋唐宋時期以洛陽為中心、溝通中國南北方的大運河。由于元代中國政治中心的遷移,大運河改線為直接溝通北京與南方地區,形成了元明清時期的第二次大溝通。大運河歷經兩千余年的持續發展與演變,直到今天仍發揮著重要的交通與水利功能。中國大運河的主體工程主要集中在三個時期:一是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各諸侯國出于戰爭和運輸的需要競相開鑿運河,但都各自為政,規模不大,時興時廢,沒有形成統一體系。這一時期最著名的事件是邗溝的開挖,吳王夫差為了北上伐齊,開挖了邗溝,它溝通了淮河與長江,成為中國大運河河道成型最早的一段,并作為重要的區域性交通要道得到不斷地維護與經營。二是隋煬帝時期(7世紀初),為了連通南方經濟中心和滿足對北方的軍事需要,在隋朝政府統一的規劃、建設和管理下,先后開鑿了通濟渠、永濟渠,并重修了江南運河和疏通了浙東航道,從而將前一時期的各條地方性運河連接起來,形成了以東都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南達寧波的大運河體系,完成了中國大運河的第一次全線貫通,并在唐代和宋代得到維系和發展。三是元朝時期(13世紀后期),由于中國的政治中心從關中地區遷移到北京,皇帝忽必烈組織開鑿了會通河、通惠河等河道,從而將大運河改造為直接溝通北京與江南地區的內陸運輸水道,形成了中國大運河的第二次南北大溝通。明清兩朝維系了大運河的這一基本格局,并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維護與修繕,使大運河一直發揮著漕糧北運、維系國家穩定繁榮等重要功能。

中國大運河航運

高郵湖曾經是邗溝借湖行船的一段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