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中國大運河遺產的突出普遍價值是什么?
國家文物局提交給世界遺產委員會的《中國大運河申遺文本》對中國大運河遺產的突出普遍價值是這樣描述的:大運河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為確保糧食運輸安全,以達到穩定政權、維持帝國統一的目的,由國家投資開鑿、國家管理的巨大運河工程體系。它是解決中國南北社會和自然資源不平衡的重要措施,實現了在廣大國土范圍內南北資源和物產的大跨度調配,溝通了國家的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促進了不同地域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在國家統一、政權穩定、經濟繁榮、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中國大運河也是一個不斷適應社會和自然變化的動態性工程,是一條不斷發展演進的運河。中國大運河的開鑿肇始于公元前5世紀的春秋時期,隋代完成第一次全線貫通,形成隋唐宋時期以洛陽為中心、溝通中國南北方的大運河。元代由于中國政治中心的遷移,將大運河改線為直接溝通北京與南方地區,形成元明清時期的第二次大溝通。中國大運河歷經兩千余年的持續發展與演變,直到今天仍發揮著重要的交通與水利功能。
中國大運河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河南和安徽8個省級行政區,跨越3200多千米,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中國大運河在自隋代貫通后長達1400余年的時間里,針對不同的自然、社會條件變遷,作出了有效的應對,開創了很多古代運河工程技術的先河,形成了在農業文明時代特有的運河工程范例。中國大運河以世所罕見的時間與空間尺度,展現了農業文明時期人工運河發展的悠久歷史階段,代表了工業革命前運河工程的杰出成就。依托大運河持續運行的漕運這一獨特的制度和體系,跨越多個朝代,運行了一千多年,是維系封建帝國的經濟命脈,體現了以農業立國的集權國家獨有的漕運文化傳統,顯示了水路運輸對于國家和區域發展的強大影響力,見證了古代中國在政治、經濟、社會等諸多方面的發展歷程,在歷史時空上刻下了深深的文明印記。
中國大運河是中國春秋戰國以來“大一統”政治理想的印證,更加強了地區間、民族間的文化交流,推動了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大運河促進了沿線城市聚落的形成與繁榮,與重要城市的形成與發展密切相關,并塑造了沿岸人民獨特的生活方式,直至今天成為沿線人民心目中的“母親河”。中國大運河由于其廣闊的時空跨度、巨大的成就、深遠的影響而成為文明的搖籃。歷經兩千余年的持續發展與演變,大運河直到今天仍發揮著重要的交通、運輸、行洪、灌溉、輸水等作用,是大運河沿線地區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運輸方式。
中國大運河因其獨有的技術特征、文化傳統而與其他重要的人工水道,包括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法國米迪運河、比利時中央運河、阿曼的阿夫拉賈灌溉體系、加拿大的里多運河、英國的旁特斯沃泰水道橋與運河、伊朗的舒希達歷史水利系統、荷蘭阿姆斯特丹的17世紀運河等,以及《世界遺產預備名單》的運河遺產有著較大的差異,具備不可取代的特征和成就。

中國大運河邵伯三線船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