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大運河百問
- 姜師立
- 780字
- 2019-10-21 12:09:59
8.黎陽倉是什么時候被發現的?
黎陽倉是隋代永濟渠沿線巨大的官倉,與洛口倉齊名,是隋代運河漕運的歷史見證。其遺址位于河南省鶴壁市浚縣伾山街道辦事處東關村東,地處大伾山北麓,東鄰黃河故道,東北距黎陽城遺址約1千米,西距衛河約1.5千米。遺址因地處大伾山山麓,總體呈南高北低地形。遺址多處斷崖有磚瓦殘塊疊壓,地表發現有繩紋瓦、方格紋瓦、繩紋陶片、帶菱形花紋的薄磚、帶有“官”字印記的布紋板瓦、帶有裝飾圖的筒瓦碎塊等。
2011年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黎陽倉遺址進行發掘。截至2012年6月底,共發掘大小探方25個,探溝4條,發掘總面積為2252平方米。據《探訪浚縣古文明之黎陽倉遺址》一文介紹:“通過勘探發掘,已摸清黎陽倉倉城平面布局近正方形,東西約260米,南北約280米,總面積約78800平方米;已探明糧倉中心區倉窖84座(其中發掘倉窖2個),占倉城面積的4/5,倉窖直徑多在8~14米之間,按平均容積計算,黎陽倉總儲糧量超1500萬千克,可供8萬成年人吃一年。出土陶、瓷標本殘片萬余件,編號在冊出土文物400多件,其中建筑材料板瓦、筒瓦占90%以上,帶‘官’字款板瓦200余件。”
從出土的陶瓷標本和地層疊壓關系看,自隋朝建立起,黎陽倉橫跨隋唐宋三代,沿用了600年。開皇三年(583年)置,利用黃河向京師長安轉運關東糧食。黎陽倉規模很大,宋代張舜民《畫墁錄》記載:“余曾過大伾,倉窖猶存,各容數十萬,遍冒一山之上。”元代汲郡王惲《游東山記》中寫道:“遙徑北麓,穿蒼(倉)城,按觀隋唐廩制。”楊玄感在黎陽倉起兵反隋,瓦崗軍攻占黎陽倉,宇文化及與瓦崗軍爭奪黎陽倉大戰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更使黎陽倉名垂青史。唐宋兩代沿用黎陽倉,利用大運河漕運河北糧儲以供應京師。政和年間(1111—1118年)黃河改道,黎陽倉漸廢。
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后,鶴壁市文物部門對黎陽倉進行了整體保護與展示,興建了考古展示大棚,向世人展示黎陽倉的獨特工藝。

黎陽倉發掘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