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為執行力(第二版)
- 鐘金
- 2646字
- 2019-11-18 14:45:42
成為公司的資本
德魯克說:“真正持久的優勢就是知道怎樣去學習,就是知道怎樣使自己的企業能夠學習得比別人更快。”為了更好地擔當和執行,華為人在不斷地學習和進步,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開闊自己的眼界,走在無數企業的前面。
任正非說:“我們提倡自覺地學習,特別是在實踐中學習。你自覺地歸納與總結,就會更快地提升自己。公司的發展,給每個人都創造了均等的機會。英雄要趕上時代的步伐,要不斷地超越自我。”為此,任正非特意提到了華為的“市場部集體辭職事件”。
1996年,包括孫亞芳在內的市場部中高層管理人員集體辭職,然后重新競聘上崗,這就是在當時引起廣泛爭議的“市場部集體辭職事件”。其實,在某種程度上,這是華為人自我優化的典型案例。孫亞芳在一年后的講話中準確地描述了這次大辭職事件背后的動機和意義。
我們將面臨更高決策的客戶,他們有多年引進項目的經驗和豐富的專業知識,他們是用國際營銷市場這把尺子衡量我們的。我們面臨的是缺乏現代化指揮作戰和產品多元化銷售中業務指導的問題,身先士卒、沖鋒陷陣的領導模式已成為歷史。
顯然,華為的“集體大辭職”不僅是華為人的自我批判,也是華為人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并自覺、自愿學習,不斷進取的過程。任正非非常贊同市場部的這種學習態度,并號召華為人向市場部學習這種精神。自我優化是走向成功最基本的要素。很少有人天生具備超凡的能力,真正的成功者都是那些不安于現狀的人,他們迫使自己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進步,一步步走向成功。
以成果證明自我價值,是我們成為優秀職業工作者的起點。以成果為導向,用過程來保障成果,用成果來檢驗自己的工作,這是體現自我價值最好的表現形式。
1998年7月,剛畢業進入華為的胡鵬,一心只想做硬件開發,卻被安排在互連技術的崗位上,報到幾天后,他就去找研發部領導申請換崗,因種種原因卻未能如愿以償。悶悶不樂的他,感覺很痛苦,干活也沒有了熱情。直到有一天,思想導師告訴他,互連在國外其實是非常先進的技術,是硬件開發實現物理層的二次開發,但公司在這一方面剛剛起步,非常需要這方面的人才。打開心結的他開始努力學習業務知識、不斷進取。1999年胡鵬因業務突出被派往美國進修,這讓他大開眼界,也使得他更加熱愛這份工作了。
2001年12月28日,胡鵬從深圳調到北研負責SI(信號完整性分析)工作,他面臨的是陌生的環境、不熟悉的同事和部門整合的重重阻力。在數通高復雜、高速信號的硬件環境下,必須同時掌握SI和PCB(印制電路板)才能更好地推廣工作。他作為精通這兩項業務的專家,必須頂住壓力,不斷與同事進行分析,最終才能獲得大家的支持和認可。
然而,2003年才剛剛步入正軌,部門就被分出了很多人,最后只剩下十幾個人,這令胡鵬感到非常迷惘和痛苦。自己所在的這個部門本來就是非主流業務,再加上人少,自然影響力也就小,那能做什么呢?胡鵬并沒有因為自己不在主流業務的崗位上而自暴自棄。因為當時的設計任務很少,所以他們一方面做技術儲備,一方面在數通10G落后友商的情況下投入重兵,把數通業務做好,同時又拓展出固定臺、3G手機的互連設計業務,獲得了業務部門的高度認可,部門從無到有再到優,逐步發展到40多人,不僅隊伍壯大了,業務也越做越強。胡鵬說:“很多機會是需要自己主動去努力爭取的。如果你做了,你可能會失敗;但如果你不做,就一定會失敗。”2008年7月他又承擔了中研北研分部部長的工作,搭建并規范化地運作部門平臺,讓中研北研分部的兄弟姐妹們找到了歸屬感和自豪感。
一個優秀的職業工作者要懂得利用成果來實現自我價值,提升自我能力,而不是以付出勞動力的多少為準繩。華為并不認同加班就等于艱苦奮斗的思想,更多的是要講究效率和貢獻。任何工作只有以結果作為衡量的標準,收獲才能大于付出。
拿破侖·希爾說:“天下真不知有多少人一無所成,原因就是他太容易滿足了。要求自己上進的第一步,就是絕對不能停留在現有的地位。不滿足于現狀可以幫助你不斷獲取新的成功。”
在那些通過不斷學習成長為企業領袖的成功人士中,我們不得不提起“全球第一女CEO”,惠普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卡莉·菲奧莉娜女士。卡莉·菲奧莉娜在學校學的是法律專業,按照常人的理解,她本該成為一名律師,而不是惠普這樣的技術創新型公司的領導者。雖然她還學習過歷史和哲學,但是這都不是惠普公司領導人的標準。顯然,她是通過自己的不斷學習才做到CEO這個位置的。
因此,我們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出,就必須向卡莉·菲奧莉娜及惠普人一樣,不斷學習,不斷吸取經驗,時刻讓自己保持學習的狀態。我們要以謙虛的心態面對生活,認識到學海無涯,永無止境。就像牛頓說的一樣:“把自己當作在大海邊拾到貝殼的孩子,而真正的大海遠遠未曾探究。”
1994年,李德(化名)成為華為公司的一員,被安排在交換機裝配線上粘貼板名條。工作了幾天,李德發現自己每天都在機械式地重復工作,無論自己如何努力,工作效率都很低。
李德決定改變這種低效的工作狀況,他買了一些與交換機、排隊機知識相關的書籍,然后利用業余時間認真研究學習。同時,李德還會主動去找一些熟悉產品的老員工,了解產品的知識。最后,他對交換機的每一種配置都相當清楚,粘貼板名條的工作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沒過多久,華為無線接入系統(ETS)正式進入試生產階段,李德就被安排到ETS車間,負責ETS基站裝配工作。由于對裝配工藝不是很了解,李德便主動開始學習總裝車間裝配工藝文件的設計,直到掌握了一整套工藝體系的基礎知識。
記得在裝配車間工作的時候,需要一些工作指導圖。因為那時候公司裝配區還沒有配備電腦,只能用手繪制,所以速度很慢而且效果也不好。這一次,李德便充當了“先鋒官”,自己花“血本”買了一臺電腦,開始自學工程繪圖軟件。后來,他從一個對工程繪圖軟件一竅不通的人,成長為車間里僅有的工程繪圖軟件應用專家,設計工作的效率和質量都得到了提升,裝配區的指導圖也得以“改頭換面”。
李德這個“軟件”之所以得到不斷“升級”,并逐漸成為公司的資本,就在于他頭腦中一直有著自我優化的意識,并將這種意識付諸行動。李德后來回憶道:“在華為6年,我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學習,我并沒有什么崇高的理想和遠大的目標,學習的目的就是想將手頭上的工作做好,干活時輕松些。”顯然,在李德的眼里,成功沒有秘訣,只有堅持勤思勤學并學以致用。
社會在進步,當外部世界在不斷地改變時,每一家企業都希望它的員工能夠掌握新的技巧,以便給企業帶來更多的價值。我們每個人都要跟著時代的步伐,每天學習一點點,每天進步一點點,才能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才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