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山東省林業產業集群發展問題研究
- 張占貞
- 4535字
- 2019-09-29 15:32:51
2.2 林業產業集群的內涵與特征
2.2.1 林業產業集群的內涵
產業生態學的核心思想就是通過模擬生命系統的原理和規律,來研究產業結構、功能、形狀和行為的優化思路與目標模式,旨在促進產業持續發展演進。如果將產業集群置于企業仿生學的理論視野內加以審視,可以發現:產業集群是一個由多種環境要素組成的有機復雜體,每一個環境要素都不同程度地對集群的發展起著推動和制約作用。這些要素絕不是外在于集群及其構成主體而獨立存在的,它們實際上已經與集群及構成主體一起構成了以持續發展過程為中心的具有特定的內部結構、功能機制和作用表現的產業集群生態系統[135]。
所以,林業產業集群是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各產業中間相互有規律地結合在一起所形成的經濟結構單元,它通常包含至少一個主導產業,還有與之相互配套、相互支持的關聯產業,這些產業在特定區域范圍內,相互依存,相互依賴,集群成員通過復雜的群內關系組成一個有機的統一體。也可以說,林業產業集群是由顧客、市場、產品或服務、經營過程、組織、利益相關者、社會價值和政府政策等利益相關方組成的價值交換和利益相關的復雜系統[136]。
每一利益相關方在系統中都擁有各自的利益。顧客要求得到滿意的產品和服務,員工希望得到符合標準的工作條件和相應的勞動報酬,供應商和合作伙伴希望得到銷售收入和穩定的合作關系,社會要求人民履行應盡的社會責任。只有各個利益相關方的積極參與,才能保證系統正常有效地運行[137]。林業產業集群系統的運行過程實際上是系統中各利益相關方通過組織和市場進行的價值交換過程,組織和市場既是這種價值交換的平臺和媒介,也是實現系統中各方利益的具體形式。而以組織生態學的觀點看,組織與市場從群體的本質上說是生態型的,它們與人口—經濟環境、技術—自然環境、政治—法律環境以及社會—文化環境密切相關,并且受環境變遷的影響而演化。因此無論從系統內部構成的角度上,還是從其運行的機制的角度上考察,都可以將林業產業集群系統看成是一種生態系統[138]。
本研究將集群視為生態系統,集群內的企業、政府、大學及科研機構等是集群整體的子系統和個體,集群作為一種系統,必然涉及內部結構及變化與外部影響及反應兩方面因素。從系統外部聯系看,集群是一種“開放系統”即系統將自身與環境相區別,擁有環境所不具備的獨特秩序:系統從環境中引進輸入、釋放輸出,系統受環境的影響,適應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從系統內部變化看,集群是一種“自組織系統”即在變化著的環境相互作用過程中,不僅對決定規則進行調整,而且具有能動地改變自身秩序和結構的能力。系統之所以能在一定的環境中產生和發展,在于系統的個體之間的聯系以及系統的個體與環境的個體之間的聯系都以相互吸引的聯系為主導。相互吸引的聯系導致系統的內部結構走向緊密,從而導致系統的有序化,相互吸引的聯系是系統有序化的根本動力。當環境中這些相互吸引的聯系有無窮的源泉時就導致了系統的不斷發展。[139]
2.2.2 林業產業集群的特征
林業產業集群與一般產業集群組織一樣具有以下共同特征[140]。
(1)動態性。作為社會系統的一個子系統,林業產業集群始終與經濟系統、政治系統、教育系統、科技系統、文化系統等存在著不同形式的互動聯接,一方面吸收這些系統提供的物質、能量和信息因子,不斷優化集群的結構形態與功能機制;另一方面通過輸出相關產業的產品、技術和服務,不斷適應和滿足外部市場需求及變化,進而對外部環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可以說,林業產業集群既是產業集群長期適應外部環境的結果的體現,也是產業集群內部構成要素之間相互依存、相互適應,以及其與外部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的反映。林業產業集群的發展體現出明顯的動態性特征。
(2)區域性。區域性是林業產業集群的一個顯著特征,表現為產品區域特色化和服務區域特色化。如果某一個區域內部存在諸多生產經營同類產品的企業,并且彼此間存在地理上鄰近和交互關聯性,那么這些企業通常會結合起來,其產品和服務就會體現出鮮明的區域特色,成為外部環境識別產業集群的重要標志。事實上,區域特色是區域專業化形成和發展的必然結果,它既可以優化集群內部各主體之間的關系結構,也可以提高集群外部適應能力、競爭能力和創新能力。集群的區域性特征是打造產業集群品牌,發揮集群品牌效應的重要依據。
(3)網絡性。在林業產業集群內部,存在諸多相互間既具有關聯性又各自獨立的企業和組織機構,這些構成要素聚集并形成集群特有的標識,集中表現為基于專業化分工的交易網絡和基于技術同源、技術銜接和技術交叉或組合的技術網絡,而且還由于企業之間、人員之間長期頻繁的正式或非正式接觸,共同地域文化、產業文化和復雜的人緣關系所形成的社會網絡[141]。可見,林業產業集群是一個交易網絡、技術網絡和社會網絡相互交織的網絡化系統。
(4)調節性。從產業集群演化軌跡來看,其發展的趨勢主要由眾多相互關聯的構成要素在自組織機制作用的推動下完成,當內外環境處于穩定或相對平衡狀態時,其運作和演化具有較為明確的方向。一旦外部環境變化和內部結構關系調整促使集群系統處于某種不穩定的狀態時,它的發展演進方向就極易出現分岔而走向退化、衰落。為了保持內外環境及相互關系的平衡,產業集群需要在內部層面上合理協調要素結構關系,有效搭配要素組分,在外部層面上優化整合與外部環境的物能輸出,增強動態適應能力。
(5)延續性。產業集群的延續性主要表現為技術的延續性和集群特色的延續性。技術的延續性是指集群內部企業之間的技術知識、技術信息、技術訣竅、技術經驗等方面的傳遞共享。集群特色的延續性是指集群內部的各企業采取各種切實有效的方式來長時期地保持自身已有的特色、專長和優勢。技術和集群特色發展延續目標的實現,需要密切關注內外環境變化走向,不斷推陳出新,進行系統結構優化和功能機制創新。
林業產業是以獲取經濟效益為目的,以森林資源為基礎,以技術和資金為手段,有效組織生產和提供各種物質和非物質產品的行業。林業產業是一個覆蓋范圍廣,產業鏈條長,產品種類多的復合產業群體,同時具有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涉及國民經濟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多個門類。林業產業包括森林培育和采伐、木材和林產品加工利用、森林旅游等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是一個相對完整的產業群體。
因此,林業產業集群除了具有一般產業集群特征之外,還具有以下自身的特殊性。
(1)林業產業的生態性為林業產業集群經濟功能的發揮設定了限定條件。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以森林為依托的林業產業集群,對增加森林資源、改善生態狀況具有重要作用。林業第一產業是以培育森林資源為主的產業,能夠直接增加森林資源總量,從而發揮巨大的生態效益。第二產業是第一產業的延續,是森林資源綜合利用和提高附加值的加工業,在滿足人們對林產品剛性需求的同時,通過產業的后向帶動效應,充分拉動森林培育業的發展,實現資源越用越多。山東臨沂、菏澤等地膠合板、人造板等行業的發展加大對森林資源的需求,帶動了山東省速生楊樹基地的發展,2014年山東省的森林覆蓋率已達到24%,雖然在全國排名依然在22位,但是已經比2000年的17.8%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第三產業是以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典型的森林景觀為依托的產業,更具有十分明顯的生態性。林業產業的生態性對以森林資源為基礎的林業產業集群的經濟功能發揮設定了限定條件,要求林業產業集群在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協調狀態下運行。森林旅游業等的發展必須充分尊重森林的自我發展規律和生態性特征,在保護生態環境、不破壞森林生態平衡的前提下發展。
(2)林業產業的同質性使林業產業集群內各要素的合作協同效應減弱。產業集群雖然都以某一主導產業或主導產品為主鏈,但產品的差異化是產業集群的顯著特征[142]。無論是山東臨沂的人造板產業集群,還是廣東順德的家具產業集群,其貌似同質的產品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每一廠家生產的產品都富有個性,沒有完全相同的產品,產品上市的時間也存在差異,有利于滿足市場需求,實現市場細分。根據市場營銷的相關理論,依據不同的變數對市場進行細分,選擇不同的目標市場,制定相應的市場營銷組合策略,這本身便是創新。林業第一產業的諸多產業集群具有某一林產品生產經營的集聚,同一區域的林產品與工業品相比具有明顯的同質性,而且上市時間相對集中,難以實行差異化的市場戰略,難以實現市場細分和差異化的市場競爭優勢,也使林業產業集群內各要素的合作協同效應減弱,同時也給林業產業集群差異化創新效應的發揮增加了難度。
(3)林業產業的復雜性使林業產業集群內各要素的協調難度加大。林業產業既是資源限制性產業,又是資源再生性產業。林業產業是一個產業鏈條長、產品種類多的復合產業群體,同時具有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143]。林業產業涉及國民經濟三次產業中的多個門類,由此增加了各環節的協調難度,致使產業集群構成復雜。集群內的不同主體均為獨立核算的經濟實體,有著自身的利益追求,而對各自利益的重視,將可能導致基于林產品帶來的利益共享問題的復雜化,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顯得尤為重要。
(4)林業產業集群的自組織能力弱,難以形成內部良性商業生態環境。協同論認為,系統的性質改變是由于系統中要素子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任何系統的子系統都有兩種運動趨勢,一種是自發地傾向無規無序運動,這是系統走向瓦解的重要原因;另一種是子系統之間的關聯引起的協調、合作的運動,是系統自發走向有序的重要原因。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來自于集群內部成員之間的密切合作與協同效應,成員企業之間的產業聯系又是合作與系統效應的基礎[144]。
我國林業發展處于傳統林業技術與現代林業技術并存階段,尤其是對于森林培育與采伐業和非木材林產品的培育與采集業來講,農(林)戶在無須任何主體幫助的情況下也可以獨立地完成林業生產過程;林業生產的昀終產品絕大多數既可以表現為昀終消費品,也可以表現為中間消費品;受傳統思想的影響,農(林)戶經營比較封閉,表現出極強的獨立性[145]。這些特點導致林業對其關聯產業的依賴性可強可弱,使農(林)戶在林業產業化過程中表現出兩面性行為,即在林產品暢銷或生產順利時試圖擺脫關聯企業,而在生產或銷售遇到困難時希望得到關聯企業的幫助,農(林)戶的機會主義行為時有發生,難以形成相互依賴的利益共同體。農(林)戶的獨立性和行為的兩面性是農(林)戶與關聯企業密切協作關系的障礙,也是我國林業產業集群難以形成競爭優勢的重要原因。產業集群的自組織作用來源于產業集群內企業的相互協作和競爭,失去企業間的合作與協同的良好產業生態環境,產業集群將不復存在。
集群內不同成員間存在著復雜的依賴與博弈關系。一方面,各成員為追求共同利益的昀大化而通過集群組織紐帶結成利益共同體的協同關系;另一方面,各成員又為追求自身利益的昀大化而在集群內外進行相互競爭,甚至在合作的過程中還可能出現機會主義行為[146]。林業產業集群自組織能力弱的特點,在危及林業產業集群本身的穩定關系的同時,林業產業集群的內部的生態環境也會受到很大影響。
上述林業產業集群的特殊性體現在林業的第一產業集群上比較明顯,因此,林業第一產業集群在實踐中相對其他產業集群發展的比較緩慢,而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集群發展規律與其他產業集群相似,無論從集群發展的內在動力還是集群的外在效應都是比較顯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