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3 林業產業集群的結構模型

2.3.1 林業產業集群的模型構建

借鑒加拿大的蒂姆·帕德莫爾(Jim Padmore)和赫維·吉布森(Hervey Gibsen)的“三要素六因素”理論的基礎上,根據要素在產業集群中的定位和作用方式不同,可以把產業集群分為核心生產系統、生產性服務系統和區域環境系統[147]。核心生產系統是產業集群的核心系統,包括價值鏈的上下游企業間以及水平企業間的競爭協作關系,它是集群中產品和創新流程的主要實現者,包括供應商、競爭企業、協作企業和客戶四個因素,并由這四個因素構成集群的核心主體,它們之間通過產業價值鏈、競爭—合作或其他內部聯結模式實現互動;生產性服務系統即價值鏈的服務體系,是指為集群的核心生產系統提供服務資源和基礎設施,如知識、技術、人力、市場、信息等生產要素的支持[148];政策環境系統是指集群系統所處區域自然環境和宏觀社會經濟環境,包括區域自然資源環境、基礎設施,國家、地方政府的法規、政策、社會文化環境、外部市場環境等。因此,林業核心生產系統、生產性服務系統和政策環境系統構成了區域林業產業集群,其結構模型如圖2-1所示。

圖2-1 林業產業集群的結構模型

2.3.2 林業產業集群各子系統間的關系

林業產業集群的形成與演進過程表現為林業產業資源要素輸入其核心生產系統,經過核心生產系統的配置與整合,在生產性服務系統和政策環境系統的“催化”作用下實現產業集群系統化的演化與升級。林業產業集群中的核心生產系統、生產性服務系統和政策環境系統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相互耦合構成嚴密的集群生態系統。在產業集群結構的各個層面,始終存在著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之間的交換互轉,即為系統生態演替提供充足的物質能量,體現出外部環境條件和資源因子與產業集群形成的供給支持或生態制約關系[149]

該系統結構之間的關系可以概括為:核心生產系統是集群中昀核心的部分,供應商、企業和用戶之間通過產業價值鏈、競爭合作或其他內部聯結模式實現互動,構成一個密集的企業關系網絡,包含垂直關系網絡和水平關系網絡兩部分。生產性服務系統主要是為核心生產系統提供有力支持的價值網絡,不僅為集群成員企業提供格式化的、一般性的科學知識,還負責協調集群成員間的聯系,促進成員之間的相互聯結和支持。政策環境系統或通過不斷完善生產性服務系統的功能,或直接通過有關規則和制度的建設,或通過其他間接作用方式,影響著核心生產系統和生產性服務系統的行為和相互聯結方式,實現集群區域創新。

在集群生產性服務系統和政策環境系統的輔助下,核心生產系統不斷地發展與完善,帶動集群的正向演進,集群的演進與發展又對集群生產性服務系統和政策環境系統的完善提出了新的動力訴求,并提供了物質支持。林業產業集群上述演進與發展是在市場需求動力機制、系統自組織機制以及政府和社會的推動機制作用下實現的。

林業產業集群的運行結構,如圖2-2所示。

圖2-2 林業產業集群的運行結構模型

2.3.3 林業產業集群的網鏈結構

在自然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共同構成生命活動的主要組成部分,三者缺一不可。生產者和各級消費者組成或簡單或復雜的“食物鏈”或“食物網”,構成整個生命系統運轉的內在機制[133]。在林業產業集群中,上、中、下游企業群落及其昀終產品的市場,由于投入產出關系構成類似食物鏈的生命系統。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交換的同時,上游企業群落研究的技術成果被中游企業群落吸收、消化后轉變為一種產業,下游企業群落又將中游企業群落的成果吸收消化完成規模摸化形成昀終產品。這樣,上、中、下游企業群落就組成了簡單的“食物鏈”。“食物鏈”昀終產品,再由分解者—市場進行分解,于是一個生態循環得以完成[150]

林業產業集群的網鏈結構是指集群中處于上、中、下游層次的企業,通過具體分工、緊密合作所形成的類似于食物鏈的產業生態價值鏈。它可以將一定區域中眾多不同角色的企業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一種緊密合作、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新鏈條關系,有效整合社會資源,提高整體效益。集群生態鏈分為垂直的供需鏈和橫向的協作鏈。垂直關系是集群生態鏈的主要結構,即把這種垂直分工劃分為產業的上、中、下游關系,如圖2-3所示。橫向協作關系就是核心企業與周邊的輔助、配套企業的協作關系。

圖2-3 林業產業集群的垂直生態鏈結構

林業產業集群的網鏈結構實際上是許多林業企業和相關機構結成的網鏈狀結構,包含兩種生態網鏈:生產網鏈(內層)和社會網鏈(外層)(見圖2-1)。由產業集群內部的各個主體—供應商、生產商、銷售商、中間機構為節點,以它們之間基于產業關聯的經濟技術合作關系形成的網絡層面就是生產網鏈;以產業集群的社會主體(集群社會機構)為節點,以它們之間存在的社會關系形成的網絡層面就是社會網鏈。產業集群的網鏈是由生產網絡層和社會網絡層疊加而成的復合網絡,這兩層網鏈結構并非各自獨立,而是基于產業關聯、知識共享和社會規制與公共服務而緊密聯系在一起。

林業產業集群的生產網鏈包括集群中核心生產企業與配套企業之間和跨產業企業之間的互動關系。核心生產企業是指專業化生產某一類產品、達到一定規模、對于所屬行業領域發展起到主導作用的大型林產品加工制造企業,它們是產業集群網絡結構的中堅力量,如家具、地板制造企業。產業內部與核心企業有競爭或產品互補關系的中小企業,往往也能以市場擠壓的方式推動核心企業提高效率,或者彌補核心企業的市場盲點,形成與核心企業的“合力效應”。機械加工、五金、化工等配套企業通過產品供給、服務配套等形式與核心企業結網。外圍企業廣泛分布于集群網絡中,它們經營靈活,柔性好,競爭程度高,增強了市場的活性。同時,林業產業集群網絡中行動者之間的互動也并非局限于相同產業,森林培育、林產品加工、林業科技、林業生產機械、森林旅游等跨產業的企業之間也有著密切聯系。這種聯系往往基于產業之間的強關聯度,企業之間不單純是產品供需關系,而是基于完整產業鏈的上下游產業在產品、技術、服務以及相同背景人力資源上的配套和服務。跨產業的生產企業之間一方面存在著頻繁的產品、服務交易,形成錯綜復雜的產品交易關系網鏈;另一方面,這些企業對技術人才有著相同需求,而且生產技術的相似、相通性使得很多技術人員、管理人員能夠有共同的交流話題,促進了知識(特別是經驗、技巧等)的快速傳遞[151]

林業產業集群社會網鏈中的非生產機構主要包括為生產企業服務的科研機構、教育培訓機構、政府機構以及各類中介服務機構等。產業集群中的社會網鏈有利于降低交易費用、提高交易效率。社會網絡特有的地緣、親緣關系,使得集群內部企業擁有大量的社會資本。這些社會資本的存在有助于減少企業的機會主義行為,并促進企業合作的承諾形成,節省談判、交易費用,增進集群組織內部合作。科研機構及高校是知識、技術創新的主體,通過開發新技術并將成果轉化為企業的生產能力,實現集群區域內部知識、技術等的擴散。生產企業由于自身研發能力的局限,需要和科研機構及高校合作,協同創新。培訓機構擔負著培養人才、傳遞知識和技術的重任,教育培訓促進了知識流動,集群組織內部的技術、管理人才在本地教育培訓機構獲得知識進入各個企業。產學研合作是企業與科研教育機構的經濟結網方式,直接影響了整個集群網鏈效用的提高。地方政府以政策支持、基礎設施配套、信息服務和環境氛圍創建等方式參與到集群網鏈中,在營造區域創新環境、促進區域經濟有序化以及推動知識技術的合理擴散等方面起橋梁作用;而作為區域公共利益的代表,地方政府部門通過產業政策、稅收杠桿等對集群網絡結構形成和其他主體的行為產生導向性影響。產業集群社會網鏈內部的行業協會與各類服務機構兼具市場靈活性與公共服務型的特點,一方面協調規范企業的市場行為,促進資源合理配置,增強區域內的創新活力;另一方面以中介服務、金融服務等方式為集群提供技術、產品和服務[152]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雷山县| 临洮县| 尤溪县| 含山县| 武安市| 临湘市| 贵南县| 崇仁县| 黑水县| 胶州市| 大埔县| 忻城县| 甘洛县| 从江县| 射洪县| 治多县| 余庆县| 什邡市| 中牟县| 齐齐哈尔市| 茶陵县| 寿宁县| 肃南| 肃北| 隆安县| 宜兴市| 灌云县| 徐水县| 罗源县| 贺兰县| 江北区| 德州市| 镶黄旗| 玛沁县| 辽阳市| 定西市| 丹江口市| 驻马店市| 民县| 都兰县| 临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