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業與修身:對心力管理的思考
- 劉泱
- 6021字
- 2019-09-27 13:53:10
二、“心力管理”研討會召開
《心力管理》的出版,引起了業界的普遍關注,諸多專家學者給予高度評價。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教授劉光明第一時間發文,提出心力管理至少詮釋了企業管理的以下問題:(1)組織最基本的素質在于人心的培育。(2)最簡單管理的方法在于“推己及人”。(3)員工成長才是發展型組織的本質。(4)管理的倫理思考。(5)管理是科學更是藝術。(6)情感管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7)管理對哲學的思考。(8)人本管理的魔力在于細節。
2011年6月24日,劉鵬凱“心力管理”研討會在連云港市召開。來自全國企業管理、企業文化界的胡平、李燕杰、賈春峰、鄧榮霖、趙春福、孟凡馳、司馬云杰、華銳、高立勝、李萬來等30多名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心力管理”研討會的召開,標志著黑松林公司的心力管理正式形成。
擇錄部分專家發言如下:
李萬來(中國企業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連云港市企業文化學會會長):
我們這么多年跟著西方人走,西方人確定什么觀點,我們就去研究什么。比如說十年以前西方人提出執行文化,我們全國上下都在研究執行文化,我們聽了多少講座,我們出版了多少書,我們發表了多少文章,哪一位老總不在抓執行力?他的手段是什么?是靠錢,靠處罰,離開這個就不靈了。但是我從黑松林得到一個道理:關鍵是你要把人心拿到手,每一個人都用心去做事,每項工作肯定都能做到位,企業一定會搞好。黑松林的衛生間原來每天都有檢查,每天都要做記錄,由于他推行的是心力管理,沒有幾年一切檢查都不需要了,為什么不需要了?員工說不需要檢查,我們每天都能自覺保持衛生。黑松林是一個生產膠的工廠,滴在地上粘糊糊的很難處理,心力管理實施以后,員工自己在墻上貼上條子:我們自己能夠保持地面無滴膠,桶內無積膠,桶外無掛膠。我帶那么多人去學習,到鍋爐房里面摸不到一點灰,整個的鍋爐房打掃得窗明幾凈啊,到處都是亮堂堂的。心力管理說到底就是把人的心拿過來,執行力一定會提升,這個企業一定會搞得好。
鄧榮霖(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導):
我跟劉鵬凱可以說是老朋友,我作為一個企業管理的教師、理論工作者、研究人員,很高興能結識富有創新管理的企業者,劉鵬凱就是其中的一位。當然中國現在涌現出許許多多優秀的企業家,我接觸過很多,我感到這是中國企業管理的希望。
什么是管理?管理是通過別人來做好工作的過程。寫了很多管理學的教科書和著作,我研究企業管理的特點有兩條,第一條要把深奧的理論通俗化,現在有人講的管理頭頭是道,模式公式一大套,越講越糊涂,劉鵬凱把管理講清楚了,所以他的實踐跟我的思路非常合拍。通俗到一句話,什么是管理?管理是通過別人來做好工作的過程,我后面跟上一句,管理是通過跟人打交道。管理就是人跟人,人心,人力,心心相印,換位換心,這就是他心力管理的本質特征,研究人心,思路以及出路。人心決定他的行為,這就是管理的實質。管理是科學,管理是藝術,管理是手藝,最后我要強調一句話:管理是科學藝術手藝的結合,難就難在結合上。
李燕杰(中國企業文化研究會學術委員,第六屆、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首都師范大學教授,中共北京市第五屆市委委員):
前些日子,劉鵬凱的《心力管理》我收到了三本,收到后我馬上給他回了一封信,我表示向他學習,并把辦的雜志送給他一本,希望今后咱們為了共同事業而奮斗。
我認為他那個書寫得很棒,棒在哪里?劉鵬凱老師是商人當中的詩人,詩人當中的作家,作家當中的思考者。如果一個人又能寫,又能講,不會思考全完蛋。作為他這個作家來講我很羨慕,我盡管是中國作家協會的會員,但是真正像他這樣如此深入生活,貼近生活,貼近人民,貼近實際,他做到了,我沒有做到。第二條基于現實,高于現實他做到了。所以我覺得應該向劉老師學習。
司馬云杰(中國企業文化研究會學術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朱熹講,治國安民,不是修幾條路,蓋幾間房子問題,也不是稅收錢糧多少的問題,是人心人性問題。人心正,天下定。人心不正,只是物欲滔滔,情欲泛濫,國何以治,家何以安,天下何以平?講發展,不能一天到晚只是盯著增長數字,其他都不管了。治國平天下是這樣,管理企業也是這樣。真正好的企業管理,不能忽視人的存在,人心人性的存在,而是應該把它放到首要位置,而不是把利潤最大化放在首位。從這個意義上說,鵬凱同志的《心力管理》一書,是很有意義的。它提醒我們搞企業管理的同志,想一想人,想一想人心人性問題,把這個問題放在我們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位置上來。
第二點,鵬凱同志的《心力管理》一書中,許多生動敘述,包括一些細節情境的描繪,是他是從經驗體悟出來的。這不僅說明鵬凱同志善于總結經驗,而且說明他很有悟性。因為書的論述是從經驗里來的,所以放到企業管理上去,效果自然是好的。書比較好懂,也有很大的適應性。自然,其他企業如何管理,不能照搬,還必須加上自己的體驗與領悟,才能行之有效。
書出版后,不光面對企業界這些人,還要到社會上發行,要面對整個理論界的思考。因此,有些東西,希望更扎實地去考慮一下。這里也談兩點。第一點是“心”、“心力”的概念問題。從“天命之謂性”上講,從“繼之者善,成之者性”上講,心性本體是純粹至善的。但心性本體若離開氣質,則無著落處;而它一旦與氣之質相結合,可以說從結合那一剎那開始,心性存在就有清濁、昏明、善惡問題。因此,從心性氣質存在上講,心的一念之動就有善惡。善有善的心力,惡亦有惡的心力。你現在所說的心力,究竟是善的力,還是惡的力?我看不辨是不行的。只有調動天理良知之心,才能產生善的力,才有利于企業管理。因此,研究人心一念之動的善惡,講心力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高立勝(遼寧省企業文化學會會長、哲學研究員、管理學教授):
黑松林粘合劑公司是一個小型企業,它為什么能夠成功呢?從企業經營管理來看,是它做到了高新技術與先進文化的有機結合,企業優勢突出地體現在既具有較強的硬實力,也有過硬的軟實力。從企業文化來看,就是黑松林的企業文化管理做得很成功。這不僅體現在黑松林的經營業績上,更重要更突出的是體現在黑松林的劉鵬凱董事長能夠把古今中外的科學管理思想、管理理論與自己的企業經營管理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劉鵬凱的《心力管理》自成體系,道理深刻精辟,內涵豐富厚重,然而語言通俗易懂,尤為突出的是理寓于案例,情融于故事。這樣更容易為員工所接受,并為企業界認同而傳播甚廣。此書可圈可點之處隨即可見,例如它的理論與案例結合特征,就足可以使它成為一部優秀的MBA教材。但在此我只想談及黑松林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大道至簡。
劉鵬凱著述的“心力管理”理論,實即為黑松林管理之實踐總結與提煉。劉鵬凱將心力管理詮釋概括為一句話:“心之所及,力之所達。”通俗地講,黑松林的心力管理文化是一種粘合文化,亦即劉鵬凱用自己的心粘合了員工的心,員工團隊的心又粘合了客戶的心,進而廣泛粘合了社會公眾的心。粘合文化就是心力管理的體現與表征。黑松林的文化的實質與核心就是這樣簡單!所以我說,黑松林文化的重要特征就是“大道至簡”。
企業文化當今已在世界范圍內成為了“一種時尚”。但是我們國內有相當多的企業,在企業文化建設上搞的企業文化文本,相當龐大復雜煩瑣。許多企業都在追求“高大全”。這種傾向值得注意。我認為,搞企業文化不必非得要有系統的、復雜的、全面的文本。比如世界500強中就有許多企業沒有搞企業文化文本。人家照樣搞得很好嘛!“心力管理”,即“心之所及,力之所達”。黑松林的企業文化一句話就搞定。言簡意賅,大道至簡!為什么劉鵬凱提出“心力管理”,而不是“心本管理”,因為他強調的是“心之所及,力之所達”。在這里“心”與“力”相隨相生,本末相濟,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趙春福(中國企業文化研究會副理事長,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北京行政學院原副院長):
劉鵬凱同志比較早的著作我都看過,中國企業文化研究會評獎也都給他評過,我覺得他書里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通俗易懂,可讀性特別強。劉鵬凱同志是一個企業家,我覺得他最大的特點是用自己的頭腦、自己的心去思考問題,用最通俗的語言,用一個企業家樸實的語言表達出來,跟他企業實際結合起來,所以包括他的《漫話企業細節管理》書讀起來非常有趣。《心力管理》有一個可貴之點:如何在實踐中摸索,創造出我們中國的管理科學。因為我們現在的理論基本上都是西方國家的,中國的管理學要真正立起來,就要很好地跟中國文化結合起來,這是非常非常困難的。劉鵬凱同志作為企業家在這方面做了很好的探討,跟中國文化相結合探討企業管理問題,很可貴。
賈春峰(中國企業文化研究會副理事長,學術委員,資深學者,中宣部理論局原副局長,正局級調研員):
關于“心”這個概念,這是中國哲學史上、中國思想史上很早就提出來并長久使用的一個重要概念。劉鵬凱同志這本書的書名《心力管理》一出,自然會引起人們對“心”這個概念及其內涵的種種議論。中國傳統文化是博大精深而不是單一單調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是講“心”的,孟子有一段論述,其中提到“仁義禮智根于心”。這個話很重要。道家思想中,道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概念,而對于那無形無跡、包容天地的道,唯有心才能把握,所謂“道之為道,唯心可悟”,“以心驗道,以心修道,師心從道”。在佛學思想中也是講心的,有“三界唯心”、“萬法一心”的說法。佛教中有一部很重要的經典,叫《心經》。《心經》只有200多字,但真正讀懂很不易。中國的禪宗又名心宗,被毛澤東在談話中稱之為廣東兩大名人之一的禪宗六祖惠能就主張“道由心生”。還有墨家,墨子也講心。在《墨子·經上》中他說:“聞,耳之聰也。循所聞而得其意,心之察也。言,口之利也。執所言而意得見,心之辨也。”對于儒、道、佛都講心,曾有“三教歸一”、“三教本同”的說法,而“三教本同”即是說三教同歸于心。那么,這樣說來,是不是就是把各家各派關于“心”的說法混為一談了呢?我想不應發生這樣的誤解。各家各派講“心”,是從各家各派的思想體系出發的,是同各家各派的思想體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緊密地融為一體的,而各家各派的思想體系都有自己的結構、含義和特色。這里講儒、道、佛、墨都講“心”,說明“心”這一概念的重要性,說明“心”這一概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處于何等重要的地位。這在申荷永博士的著作《中國文化心理學心要》一書中有很好的論述。申博士這本研究心學、心義、心要的學術專著并不多見,實屬難能可貴。
話再回到今日的日常說法。我們常講用心工作、用心干事、用心管理、用心服務,有一本過去的書上就講過“忠誠服務,竭盡心力”。我們都知道,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宗旨。這里也講了“心”,而且是“全心”。這里體現了為國為民做好各項工作的使命感、忠誠心和責任心。劉鵬凱同志是搞企業的,在企業運作中,竭盡心力,用心管理,用心經營,用心同客戶打交道,用心同員工溝通共事,做到將心比心、以心交心、以心換心、心心感應、心心相印。特別要提到的是,鵬凱同員工打交道,不是一方在向另一方進行“訓導”,而是一種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兄弟姐妹式的溝通。這是一種雙向互動的發現卓越、展示人性美和善心善意的過程,也是心靈共鳴的狀態和實現“心力”傳遞的過程。他在實踐中感悟到:心到哪里成功就在哪里。這個經驗總結得好不好呢?我說:好!我們常講理論源于實踐,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認識論是實踐論。沒有實踐的總結,哪來的理論升華?!企業文化理論、企業管理理論從根本上說是從企業實踐、企業家的實踐中創造出來的,而不是套用已有的書本推理、演繹出來的。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劉鵬凱同志從最初寫《生命的行走——我的中國式管理的探索》到正式定名為《心力管理》,他的這個路子是值得給予肯定和支持的,我們應當從這里獲得許多有益的東西。
孟凡馳(中國企業文化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秘書長):
劉鵬凱總經理近年出的書我基本都讀了,每次讀都有很深的啟發。關于《心力管理》我有三點體會。
第一點,通過看這本書,可以體會出一個企業家善于總結鉆研規律的探索精神。作為一個企業家,劉鵬凱總經理和一個純粹的理論研究者的著力點是不一樣的。這個時代提倡理論家深入實踐,講觀點不脫離實際,能夠解決現實問題,也提倡企業家和實際工作者,要有理論探索精神。有的企業領導者可以叫企業家,有的則不能,不是所有企業經營者都能被稱為企業家。不管教育家、企業家、政治家,只要談到家,他必須具備善于創新、善于總結規律、善于進行理論探索的品質。沒有這三個特點就不能稱家,只能稱匠,匠是熟練工種。劉鵬凱總經理在實踐工作當中善于總結規律,善于在企業管理領域不斷創新,并勇于進行管理理論的探索,他可以稱為家。
第二點,這本書能夠以小見大。劉鵬凱總經理寫書有個突出特點,就是不空講道理,都是通過一個案例說明一個道理,這樣通過一個細節一件事情能夠體現管理中的規律和理論。
第三點,這本書形象性很強,可操作性很強。任何一個企業領導者,拿到這本書一看到這些案例,就會聯系到自己企業的管理工作,就會有心心相通的感覺,就會有交流的欲望,《心力管理》是實踐性很強的范本。希望劉總經理的規律探索再深化,再逐漸多積累一些經驗,形成一些理論就為期不遠了。
胡平(原國務院特區辦主任、福建省省長、商業部部長,中國企業文化研究會理事長):
非常高興能夠有這個機會。我想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孔子去拜見老子,老子半天不講話,老子牙齒已經掉了,可是舌頭還在。孔子悟到軟的比硬的厲害,滴水穿石也是這個道理。那么我們企業要提高軟實力和競爭力,當然內容很多,還有待于探索。劉鵬凱同志在這方面下了功夫,從實踐上升到理論,提出心力管理這個課題。我認為這是好事情,可以進一步探討。
我贊同用心來管理。中國開放改革幾十年以來,外國人看到我們還一直保持這么快的發展速度,百思不得其解。就連抗震救災都很快取得成效,世界贊譽聲很多,是什么原因使我們有這么大的成就,國際上有這么好的聲譽?這還是要從中國的傳統文化里面去找。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心的問題上,我們很多圣人都有解讀的。我們知道,開放改革成功,無非是把大家積極性帶動起來。積極性來自于什么?是每個人的心。大家一條心,一鼓勁就能把事情辦好,所以從根本理論根據來看,還是要繼承中國傳統文化中有益的東西,并發揚光大。競爭中,我們有很多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一流的企業是賣標準,二流的企業賣品牌,三流的企業賣商品,賣標準要參與國際競爭,我們現在是市場經濟,西方還沒完全承認,只有少數國家承認。他們是資本主義的運作機制,游戲規則很多都是他們定的,我們沒有話語權,所以我們在國際競爭中要力爭話語權,當然這個是綜合性問題。在企業管理上我們把員工的積極性帶動起來,發揮積極性,遇到困難都能夠克服。在國際競爭中如果也是用這個理論,其中有科學機制問題,也有一個文化問題在里面。文化不是我們打上幾個中國方塊字人家就認同你了。所以還有很多課題,說心力管理也好,心力文化也好,既是對內的,更大程度上應該面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