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稀有金屬:十年蘿卜變黃金
- 尹滿華
- 2530字
- 2019-10-31 11:24:10
第一節 從金融危機說起
一般認為所謂金融危機,總體上是指以國或區域為單位的經濟體出現了貨幣供給量的劇烈波動,金融機構大規模倒閉,或貨幣對外幣匯率發生大幅度波動,進而引起資本市場震蕩,最終導致實體經濟受損的情況。金融危機爆發之前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大多體現為一些微小問題或歷史遺留問題的長期積累,很難被察覺。而金融危機發生時,又具有突發性,往往是以某一特別事件為觸發點,迅速將問題暴露出來,引發資本市場的動蕩。金融危機發生后具有快速擴散的特點,由于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區域性的金融危機可以通過金融行業發達的網絡迅速擴散至全球各行各業。面對金融危機,如不高度重視并加以防范,則危害極大,不僅危及宏觀經濟的全局,而且會危及到社會穩定與國家安全。以此次歐債危機為例,由于歐洲國家歷史上長期維持債務水平較高的狀態,令資本市場對此習以為常,所以此輪債務危機的爆發十分具有隱蔽性。可以說此前市場并沒有預期到歐洲會在面對債務問題時表現得如此無力,甚至帶來歐盟解體的可能。而突發性在此輪歐債危機中也表現得十分明顯,以希臘財困為導火索,以評級機構輪番下調希臘主權債務評級為觸因,歐債危機于一夜之間變得不可收拾。擴散速度快也是顯而易見的,在短短的幾天里,絕大部分地區的主要股指均應聲而落,歐債危機迅速對環球資本市場帶來重大打擊,并繼續對實體經濟造成影響,歐洲地區內需不振,生產受阻,直接影響了與其他地區的貿易,世界經濟增長隨之放緩。
從種類和觸因上來看,金融危機可以分為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銀行危機等基本類型。
貨幣危機是指一國貨幣匯率短時間內出現異常劇烈的波動,并導致相關國家或地區乃至全球性的貨幣支付危機發生的一種經濟現象。亞洲金融危機就可歸于此類。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導致泰銖兌美元匯率一天內下跌17%。接下來的半年中,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的匯率也發生大幅波動,更引來金融大鱷在市場中翻云覆雨,加劇了市場的波動,并最終帶來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其影響直至1999年才逐漸消退。
債務危機是指在國際債權債務關系中,債務國因經濟困難或其他原因,不能按照債務契約規定按時償還債權國的債務本金和利息,從而導致持有相關資產的國際金融業(主要是銀行業)陷入困境,并嚴重影響國際金融和國際貨幣體系穩定的一種經濟現象。眼下仍未解決的歐債危機便是典型的債務危機,由于希臘常年維持開支大于收入的狀況,導致政府無力償還債務,加上身處歐元區的希臘政府不能獨立發行貨幣,亦即無法通過增印鈔票來償還他國債務。由此及彼,市場開始擔心同處歐元區且同樣債務繁重的葡萄牙、西班牙、愛爾蘭、意大利四國的違約可能,使得市場對主權國償債能力的質疑上升至整個歐元區,最終導致歐元區的整個貨幣體系受到沖擊。
銀行危機是指由于銀行業出現信用危機,從而導致地區性或全球性金融機構出現經營困難甚至破產的一種經濟現象。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嘯就是由銀行危機引致的。由于美國房地產市場陷入低迷,令此前由銀行開發并推廣的大量房地產市場衍生產品價值大幅下跌,甚至變成一張廢紙,由此產生的多米諾效應,以及衍生產品層層包裝帶來的超高的杠桿效應,使得處于產品下游的金融機構根本無力應對,無一幸免,全部陷入經營困難。伴隨著大型銀行的違約和破產,信用危機加劇,并通過環球銀行業互購產品、互持資產等原因迅速擴散,危及全球的金融機構。
而隨著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金融危機越來越呈現出一種混合的形式,可以看到幾種危機類型共同發生的情況,當然,其帶來的危害也更加嚴重。
金融危機最早是由實體經濟中出現的問題引起的,比如經濟生產中首先出現了產量過剩、庫存過高、供過于求、貿易下滑等問題,使得實體經濟發展受阻,進而通過企業經營和相關金融產品影響到與實體經濟相連的金融系統,形成金融危機。而隨著全球金融體系越來越快速的發展,金融系統早已脫離了實體經濟而成為超前于經濟發展的前瞻性存在,金融危機與經濟危機的因果關系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眼下往往是金融市場先出現問題,再通過金融行業對實體經濟的滲透而影響實體經濟的發展,帶來需求下降、貿易下滑等惡性結果,甚至影響相關國家或地區乃至全世界經濟的穩定與發展。因此,現代的金融危機,由于缺少了實體經濟先行下滑的緩沖期,比起早期的金融危機對市場帶來的沖擊更加劇烈,危機發生時,大部分的金融指標都會快速惡化,并伴隨主要資源價格的大幅下跌。其主要表現如下。
1.股市暴跌
金融危機將直接影響企業的經營,投資者對企業未來的展望轉為悲觀甚至絕望,將直接造成股市大幅下跌,而恐慌情緒的蔓延也加劇了股市下跌的幅度。這是投資者最熟悉也是金融危機最標志性的表現。
2.資本外逃
與股市暴跌相似,投資者對金融危機發生區域的未來發展失去信心,將直接導致投資者撤回投資資金,在整個地區經濟前景不明的情況下,無論是本國還是外來投資者,無論是保守型還是進取型投資者,轉而選擇環境穩定的地區進行投資部署或者干脆手持現金都是十分正常的選擇,所以資本外逃也是金融危機的標志之一。
3.正常銀行信用關系遭到破壞
與此同時,伴隨著銀行擠兌、銀根奇缺和金融機構大量破產倒閉等現象的出現。金融機構陷入困境也是金融危機中必然會出現的現象。金融危機發生后,由于股市大跌和資本外逃,導致資產價值大幅下滑,如銀行、保險、券商等與資本市場聯系緊密的機構朝不保夕,加上恐慌帶來的擠兌、惜貸等問題,實力較差的金融機構也就難免破產倒閉。
4.官方儲備大量減少,貨幣大幅度貶值和通脹
緊隨金融危機出現的最常見的經濟現象就是通脹。資本外逃、銀根奇缺等狀況的出現,都對社會流動性帶來較大的壓力,所以頒布刺激經濟政策、印鈔和放寬貨幣政策以提高社會流動性是政府必然的選擇。同時,由于實體經濟受到沖擊,生產受到影響,企業生產意愿下滑。這些因素都會造成物價上漲、貨幣貶值,也就是所謂的通脹。
5.出現償債困難
償債困難在金融危機中也比較常見。企業由于生產受阻,需求下降,很難有足夠的資金償還債務、維持經營。國家層面上,由于釋放了大量的流動性刺激經濟,在通脹不斷升溫的過程中,貨幣的貶值也令國家債務產生了貶值,這對于國家財政來說,確實降低了償債成本,但對國家聲譽和國際信任是十分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