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2009年商業銀行理財市場運行報告

一、2009年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情況

(一)產品發行數量統計

2009年是我國銀行理財市場飛速發展的一年。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境內各商業銀行共發行理財產品7741款,較2008年增加1465款,發行總量突破5萬億元。2009年全國共有94家商業銀行參與了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相比于2008年的73家增加28.77%。參與理財產品發行的銀行已經涵蓋了國內所有類型的商業銀行,包括國有及國有股份制銀行、其他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國內其他銀行及外資銀行。

從各月產品的發行情況來看,為爭奪市場份額,各家銀行發行頻率逐步上升(見圖3-1)。特別是中資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數,由1月的發行量226款增長到8月的608款;后四個月發行數量更是激增,9月產品發行數量月環比上升43.53%,達到了943款,11月理財產品發行數為1061款,創造了全年月發行量的紀錄。相比之下,由于2008年產品表現不佳的影響,外資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數量遠遠落后于內資銀行,發行量最高的4月也只有62款。

圖3-1 2009年各月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數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從產品種類來看,2009年9月理財產品發行量猛增源于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的大量發售。2009年上半年銀行信貸投放的高速增長促使監管部門加強對銀行新增信貸的控制,從而影響到銀行下半年的信貸發放。但是市場資金需求并沒有相應減少。于是各商業銀行從9月起發行了大量的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通過理財計劃置換存量貸款的方式,間接為新增貸款騰挪空間。2009年10月,銀行理財產品市場沖高回落,產品絕對數量較上月而言小幅下調,但11月產品發行數量又反彈至全年最高位,達到1022款。

(二)產品幣種結構

1.2009年產品發行幣種結構

從幣種結構看,2009年銀行理財產品主要是以人民幣幣種為主,其次是美元和澳元理財產品。其中,人民幣理財產品發行了6628款,市場占比84.76%;美元產品發行了663款,市場占比8.41%;澳元產品發行了280款,市場占比3.58%;港元和歐元理財產品的發行數和市場占比相近,發行數量分別是118款和103款,相應的市場占比分別是1.46%和1.33%。英鎊和加元產品分別發行了16款和17款,市場占比分別為0.21%和0.22%。另外,其他幣種(新加坡元和新西蘭元)理財產品發行了兩款,市場占比0.03%(見圖3-2)。

圖3-2 2009年發行的不同幣種理財產品數占比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2.2008—2009年不同幣種產品發行數量比較

2009年人民幣理財產品的發行數量大幅增加,由2008年的4746款增長到2009年的6570款,同比上升38.43%。相比之下,外幣理財產品的發行數量有所減少,其中港元、歐元理財產品發行數量降幅較大,而美元、澳元等外幣理財產品發行數量變化并不明顯。港元產品發行數量較上年減少154款,同比下降22.03%;歐元產品數減少99款,同比下降49.01%;美元產品數減少47款,同比下降6.72%;澳元和歐元產品分別增加18和12款(見圖3-3)。

圖3-3 2008、2009年各幣種理財產品發行數量比較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隨著國內投資渠道的日益拓寬和人民幣匯率的穩步上升,人民幣理財產品在近幾年逐漸受到追捧。2009年的數據表明,人民幣理財產品發展勢頭非常強勁,不僅發行數量創造新高,而且在市場上也是占據著絕對優勢。

與人民幣理財產品發行量劇增相對應的是其他幣種(除澳元)理財產品發行數量的大量減少。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對外幣理財市場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導致大部分產品的收益率偏低,各銀行也在外幣理財市場上節節敗退。雖然2009年非美元貨幣都有不同程度的升值,但是各外幣利率仍然處于低位,加上理財市場上濃厚的觀望情緒,使外幣理財產品對投資者的吸引力越來越小。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澳元兌美元最高漲幅達到48.56%,最終全年上漲26.82%,是對美元升值幅度最大的貨幣,澳元的大幅升值引發了國內市場對澳元理財產品的追捧。因此,在各外幣產品發行數量紛紛下滑時,澳元理財產品發行量不減反增。

3.2009年人民幣理財產品月發行數量

從圖3-4中可以看出,人民幣理財產品的月發行趨勢圖類似于理財產品總體的月發行趨勢圖。1~8月產品發行數量穩步增加,從1月的168款增加到8月的569款;后四個月發行數激增,9月發行844款,相比8月增加275款,發行數環比上升48.33%,10月產品發行數量出現小幅回調,發行660款,11月發行數量則升至全年最大值——966款,12月發行數量略降,為889款。從各月發行數市場占比來看,從1月的68.00%(最小市場占比)增加到12月的90.88%,其中市場占比最大的是11月,其值為91.05%。

圖3-4 2009年人民幣銀行理財產品月發行數量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4.外幣理財產品月發行數量

外幣理財產品全年發行量波動性很小,如圖3-5所示,上半年各月產品發行量先增后減,從6月開始發行量逐步趨穩。但是外幣理財產品市場占比呈現出逐月下降的趨勢,由1月的32.00%減少到12月的9.56%。

圖3-5 2009年外幣理財產品月發行數量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具體來看,第一季度產品發行數量穩步增加,1月份共發行78款,為全年最少,3月共發行124款,為全年最多,且相對于1月增加46款,增幅為58.97%;第二季度產品月發行數量連續下滑,由4月的119款減少到6月的93款,減幅為21.85%;第三季度月發行數量漸趨平穩,第四季度各月發行數量與第三季度相當。綜觀2009年的銀行理財產品市場,外幣產品發行數量逐漸萎縮,其市場份額的逐漸減少就是最佳證明。2009年外幣理財產品遭遇寒流與國外經濟形勢的低迷不無關系。雖然2009年全球經濟在政府的大規模刺激政策下逐步企穩,但是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經濟復蘇乏力,形勢不容樂觀。圖3-6到圖3-9分別具體描述了各幣種理財產品的發行情況。

第一,2009年美元理財產品月發行數量。全年來看,美元理財產品的發行情況可以分為明顯的三階段。1~3月,發行數量逐月上升,從1月的37款增加到3月的65款,為全年最大月發行量;4~8月,發行數量逐月減少,由4月的63款減少到8月的48款;9~12月,各月發行數量相對平穩,相差也不過三款。從市場占比重看,美元理財產品逐月下降,2月市場占比最大,為15.07%,而11月,市場占比降到最低,僅為5.44%(見圖3-6)。

圖3-6 2009年美元理財產品月發行數量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第二,2009年澳元理財產品月發行數量。如圖3-7所示,澳元理財產品月發行情況也可以分為較為明顯的三個階段:1~5月發行數量逐月增加,從1月的15款到5月的31款,翻了一番;6~9月,發行數量先減少再上升;10~12月,產品發行數量相對平穩,但絕對數量較前季度明顯減少。由圖3~7還可以看出,下半年澳元理財產品的市場占比逐月下降,這與澳幣利息的上調以及澳元產品收益率的回升形成對比。

圖3-7 2009年各月澳元理財產品發行數量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第三,2009年歐元理財產品月發行數量。從圖3-8可以看出,歐元理財產品的月發行趨勢與前面兩種外幣產品有很大不同,1月發行數量較少,2月快速增加,并在3、4月維持了相對較大的發行數量,從5月開始,歐元理財產品發行量驟減并持續到年末。

圖3-8 2009年歐元理財產品月發行數量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第四,2009年港元理財產品月發行數量。由圖3-9可以看出:2009年前四個月,港元理財產品發行量處于高位;5~11月發行數量在低位徘徊,保持在7款左右;12月,發行數量再次回升到了12款。而前四個月產品發行數量占比持續下降,而后從5月起在低位保持穩定,12月微幅回升。

圖3-9 2009年港元理財產品月發行數量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三)QDII類銀行理財產品

2009年各商業銀行共發行23款QDII類銀行理財產品,其預計最高年收益率為4.53%。QDII產品的幣種結構如下:13款美元理財產品,5款澳元理財產品,3款人民幣理財產品,1款港元理財產品,1款歐元理財產品;產品類型分別為:14款結構類理財產品,7款債券貨幣市場類理財產品,1款票據類理財產品,1款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收益類型構成為:11款保本浮動類理財產品,7款保證收益類理財產品和5款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理財產品。

自2006年發行QDII產品以來,短短4年間QDII類產品就演繹了一段冰火兩重天的興衰史。從圖3-10看出,作為金融新產品,2006年QDII發行量僅僅為22款。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但其影響還未在全球擴散,表面上看,全球經濟依然向好,特別是中國股市更是迎來一場大牛市,引發了全民炒股的熱潮,因此2007年QDII產品發行數量驟然增加到了282款,同比增加260款。2008年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各國經濟陷入低谷,金融市場開始暴跌,由此引發QDII產品發行數同比減少106款。

圖3-10 2006—2009年QDII類理財產品發行數量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相比于2008年的176款,2009年QDII類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數量大幅減少到23款,降幅高達86.93%。從圖3-11也可以看出,2009年沒有一個月的發行量超過10款,4月和7月甚至出現了QDII產品零發行的情況。由于國際金融危機以及國際經濟形勢低迷的影響,2008年QDII類銀行理財產品虧損慘重,許多QDII產品投資者血本無歸。受此影響,2009年QDII類理財產品的需求量迅速減少,全年發行量不足上年的1/3。不過隨著海外市場的回暖,銀行系QDII理財產品凈值逐步反彈,尤其是投資新興市場股市的QDII產品漲幅居前。

圖3-11 2008—2009年QDII類理財產品月發行數量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四)產品期限結構

1.2009年銀行理財產品期限結構

縱觀2009年商業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期限多以短期為主,1年期以內的理財產品占全部產品的93.94%。理財產品短期化應該是發行銀行在經濟危機陰霾下的應對策略。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機使得銀行理財市場遭受了沉重的打擊,許多理財產品無法實現預期收益率,甚至出現了負收益率。2009年,在全球經濟形勢依然不明朗的情況下,商業銀行在理財資金的運用上開始變得更加審慎,產品設計多以短期限為主。對投資者來講,期限較長的理財產品受經濟形勢變化的影響較大,實現預期收益率的不確定性較高,同時為了規避未來貨幣政策變化所帶來的利率風險,投資者多愿意持有流動性高的理財產品。期限較短的產品很好地克服了未來利率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并且可以隨時根據國家政策或經濟形勢的變動而調整投資方向與理財產品。因此2009年的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的一大關鍵詞就是“短期性”。

2009年,期限為1~3個月的理財產品發行數量最大,全年共2051款,市場占比為26.5%;發行數量排名第二的是3~6個月的理財產品,共1878款,市場占比為24.26%;期限為1個月以內和6~12個月的理財產品發行數目相差無幾,分別為1701和1642款,市場占比為分別為21.97% 和21.21%;而期限在1年以上的理財產品發行數量很少(見圖3-12)。

圖3-12 2009年不同期限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占比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2.2008、2009年不同期限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比較

由圖3-13可以看出,2009年,除了1~2年期的理財產品外,其他期限的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較上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特別是期限在1個月以內的產品凈增675款,同比上升63.44%,是增長量最大的一類產品;其次是期限為1~3個月的理財產品,較上年增加341款,同比上升19.86%;期限為3~6個月的理財產品增加119款,同比上升6.71%;期限為6~12個月的產品增發250款,同比上升17.84%;期限為1~2年的產品減少10款,同比下降3.73%;無固定期限的理財產品增加了3款,同比上升5.77%;而未公布期限的理財產品也由2008年的1款增加到了15款。由此可見,2009年高流動性的產品增加數量最多,可以說短期高流動性產品的發行帶動了2009年產品發行數量的劇增。

圖3-13 2008、2009年發行的不同期限銀行理財產品數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3.不同期限銀行理財產品月發行數量分析

圖3-14到圖3-18直觀地顯示了2009年不同期限銀行理財產品月度發行趨勢以及市場占比圖。由于期限2年以上和無固定期限的銀行理財產品全年發行量非常小,且不具有代表性,因而此處并未列舉。

圖3-14 1個月內(含)產品月發行數量及市場占比圖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圖3-15 1~3個月(含)產品月發行數量及市場占比圖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圖3-16 3~6個月(含)產品月發行數量及市場占比圖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圖3-17 6~12個月(含)產品月發行數量及市場占比圖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圖3-18 1~2年(含)產品月發行數量及市場占比圖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五)產品種類結構

1.2009年發行理財產品種類結構

從產品種類結構看,2009年各商業銀行共發行了6988款非結構類理財產品,市場占比為90.27%;753款結構類理財產品,市場占比為9.73%。前者在發行數量上的絕對優勢說明理財市場需求以風險較小的非結構類理財產品為主,從而反映出2009年銀行理財產品更加注重風險的控制。

2.2009年非結構類理財產品種類分析

2009年各商業銀行總共發行了2859款信貸資產類產品,占到同期非結構類理財產品的40.91%。信貸資產類產品也因此成為銀行理財市場上的主力軍,特別是2009下半年該類產品發行數量急劇增加。信貸類理財產品發行在下半年突然發力的原因是2009年上半年大量的信貸投放致使商業銀行下半年發放貸款的規模受到限制,同時在資本充足率、貸款撥備覆蓋率等重要指標的壓力下,銀行不得不放緩放貸的速度,轉而調整貸款的結構。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銀行產生與信托公司合作的動力,通過發行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為發放新增貸款騰挪空間。另外,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因其較高的收益率和較低的違約率而越來越受到投資者的青睞。

發行數量排在第二位的是債權貨幣市場類產品,全年共發行1850款,市場占比為26.47%。盡管其收益率并不是很高,但在相同收益水平上風險較小,因此也受到投資者的追捧。

發行數量排在第三位的是綜合類理財產品,全年發行996款,市場占比為14.25%;債券貨幣市場/票據類理財產品年發行755款,市場占比為10.81%;票據類理財產品相對于2008年則有較大萎縮,全年只發行了146款,市場占比只有2.09%(見圖3-19)。

圖3-19 2009年非結構類理財產品發行數量市場占比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值得一提的是新股申購類理財產品,2009年其發行數量明顯減少。此類產品屬于保本浮動收益型,投資對象主要為新股申購(含首次公開發行的股票、非定向增發股票、新發行可轉債及可分離轉債的申購)、債券、信托貸款、票據信托、存量股權融資類信托以及存款、貨幣市場基金、債券基金等流動性管理工具和其他資金市場投資工具。2009年第二季度,隨著股票申購新規的實施,新股申購類產品已經不具備明顯優勢。新股發行制度規定單一賬戶網上申購不得超過網上發行總量的千分之一,所以即使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資金量再大,但由于限制了單個賬戶的申購量,單個賬戶中簽的數量就會比較少,再分配到單個產品的實際收益率就更低了,因此2009年新股類理財產品發行數的大量減少。

信貸資產類和債權貨幣市場類等穩健收益理財產品發行總數占據了市場67.38%的份額,成為2009年銀行理財市場的主要產品,特別是在人民幣理財產品市場上,這兩類理財產品更是風光無限。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在2009年大受追捧,這和國家的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有很大關系;債券貨幣市場類理財產品也因其穩健的收益特征在眾多的理財產品中脫穎而出,吸引了大批的投資者。特別是在2009年的后四個月,各家銀行都競相推出期限較短,風險較小的穩健類產品,可以說,2009年銀行理財市場的一大特征就是穩健。

3.2008、2009年非結構類理財產品發行數量比較

在2009年的銀行理財市場上,非結構類理財產品以風險相對較小的特征而獲得快速發展。由圖3-20可以看出,2009年,信貸資產類、債券貨幣市場類、債券貨幣市場/票據類、綜合類理財產品發行數量都獲得了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無疑是全年發行量的冠軍,2009年較2008年增加了950款,同比上升49.76%;債券貨幣市場類則增加了681款,同比上升58.25%;綜合類理財產品是全年發行量同比增幅最大的,由2008年的108款增長到2009年的996款,增長822.22%。相比之下,2009年票據類、新股類和其他類型理財產品數量下降了不少,其中,票據類理財產品減少了728款,同比下降83.30%;新股類理財產品減少121款,同比下降99.18%,而其他類型(投資對象為股票、基金、收益權和股權等)理財產品也減少了239款,同比下降20.60%,是三種理財產品中降幅最小的。

圖3-20 2008、2009年非結構類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比較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4.2009年結構類理財產品發行數量

在2009年發行的結構類理財產品中,市場占比最大的為掛鉤利率類理財產品,全年共發行376款,市場份額為50.61%,占據結構類理財產品的半壁江山;掛鉤匯率類理財全年共發行127款,市場占比17.05%;掛鉤股票類理財產品共發行89款,市場占比12.04%;掛鉤基金類理財產品全年共發行70款,市場占比9.47%;掛鉤指數類理財產品共發行50款,市場占比6.77%;掛鉤黃金類理財產品共發行26款,市場占比3.25%;發行數量最小的是掛鉤信用和掛鉤債權類理財產品,前者發行4款,后者2款,市場占比分別為0.54%和0.27%。

圖3-21 2009年結構類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市場占比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5.2008、2009年結構類理財產品發行數量比較

由圖3-22可以看出:在結構類理財產品中,掛鉤利率、掛鉤匯率、掛鉤黃金、掛鉤基金、掛鉤債券和掛鉤信用類理財產品發行數都獲得了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掛鉤利率類產品全年增加244款,同比上升184.85%;掛鉤匯率類產品增加了82款,同比上升182.22%;掛鉤基金類產品增長了37款,同比上升112.12%;掛鉤黃金類產品增加了11款,同比上升73.33%;掛鉤指數類產品減少了100款,同比下降66.67%;掛鉤股票類產品減少了47款,同比下降34.56%;而掛鉤債券和掛鉤信用類理財產品則在2009年打破了上年零發行的紀錄,前者共發行2款,后者4款。

圖3-22 2008、2009年結構類銀行理財產品數量比較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6.不同類型理財產品月發行數量統計

第一,信貸資產類。作為銀行理財產品的一大主力,2009年前八個月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發行量總體上逐步增加;從9月起,該類產品的發行數量激增,9、11、12三個月產品的月發行數量都超過了400款,9月單月共發行432款,比上月增加224款,環比上升107.29%,而11月則達到全年月發行數量最高峰——492款。發行數量的急劇增加,源于商業銀行上半年貸款增速太快,導致下半年放貸空間狹小,為了給新增貸款提供空間,銀行大量發售信貸類理財產品。

與去年相比,2009年前八個月信貸類理財產品發行量相差不大;而在9月以后,該類產品月發行量呈現激增態勢(見圖3-23)。

圖3-23 2008、2009年信貸資產類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比較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第二,債券貨幣市場類。2009年,債券貨幣市場類理財產品的發行情況基本上可以分為較為明顯的兩個階段:1~4月,產品發行數量逐月增加;從5月起到12月,產品發行數量也是逐月增加,但是5月產品發行數量環比減少了49款。

1月份債券貨幣市場類產品共發行83款,為全年發行量最小的月份。4月份發行量增加到144款,5月減少到95款,隨后至9月,月發行數量逐漸增加到242款,10月份發行數減少至175款,11、12兩個月發行數量所有上升,分別為216款和212款。通過對不同類型產品之間的平行比較,可以看出,信貸資產類和債券貨幣市場類理財產品都是下半年發行數量大于上半年,但是債券貨幣市場類理財產品發行增量少于信貸資產類產品。

與2008年相比,2009年債券貨幣市場類理財產品月發行數量同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除10月外)。該類產品發行數量的顯著增加主要源于投資者對穩健收益的需求增加。如圖所示,圖3-24中1~4月產品發行數量增加較為明顯,而5~7月與2008年相當,9月增加125款,環比上升106.84%,而后,10月發行數幾乎與2008年持平,11月和12月發行數較2008年都增加了80款。

圖3-24 2008、2009年債券貨幣市場類理財產品數量比較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第三,票據類。2009年票據類理財產品各月的發行數量很少,全年最大月發行量為2、3兩個月的25款,其余月份的發行數皆未超過20款,特別是8月,該類產品只發行了1款。這與2008年票據類理財產品月發行趨勢完全不同。由圖3-25可以看出,2008年1~8月份,此類產品發行數量逐月增加;而8月份發行199款,到達月發行數量最高峰;8月之后,產品發行數量逐月遞減。究其原因,是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2008年許多新股申購類銀行理財產品遭受巨額虧損,導致投資者轉向風險相對較低、收益較為穩定的票據類理財產品。但是2008年9月16日,央行突然降息,而后又分別在10月9日、10月30日、11月17日和12月23日連續四次降息,使票據類理財產品遭受打擊。央行降息的初衷是增加市場流動性,防范金融危機給國內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但是卻給國內信貸類理財市場帶來沉重打擊,在央行五次降息后,銀行理財市場上的信貸類產品,特別是票據類產品收益水平受到了極大的影響。2009年,央行保持利率水平不變,致使票據類理財產品收益率持續處于低位,因而票據類理財產品全年各月發行數量都很小。

圖3-25 2008、2009年票據類理財產品發行數量比較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由于其他類型的理財產品在2009年發行數量變化趨勢不具有典型性,在此就不做專述。

(六)產品收益獲取方式結構

1.2009年不同收益獲取方式的理財產品發行數量

從產品收益的獲取方式來看,2009年市場份額最大的是非保本浮動型理財產品,全年共發行了4218款保證收益類理財產品,市場占比54.01%,特別是9月,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不僅發行數量大幅增加,而且其市場占有率也顯著上升;保證收益類理財產品發行了2369款,市場占比30.34%;保本浮動型理財產品全年共發行1201款,市場占比15.32%(見圖3-26)。值得一提的是,保證收益類理財產品在第四季度發行量大幅增加,主要原因是:(1)票據類和債券貨幣市場類產品收益水平相對較低,而具有較高收益率的權益類理財產品又存在著較高的風險,對投資者缺乏足夠的吸引力;(2)投資于貸款等項目的固定收益型理財產品將資金投向了優質企業,在收益率和風險控制方面可以獲得一個較為理想的匹配。

圖3-26 2009年不同收益獲取方式理財產品發行數量市場占比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2.2008、2009年不同收益獲取方式理財產品發行數量比較

如圖3-27所示,2009年保證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動型理財產品的發行數較2008年都有明顯增長,未公布收益獲取方式的理財產品發行數也有所增加,而保本浮動型理財產品發行量略微減少。其中保證收益型理財產品增加了546款,同比上升29.95%;非保本浮動型收益類產品增長最快,達到992款,同比上升30.75%;保本浮動型理財產品減少145款,同比降低10.77%;而未公布收益獲取方式的理財產品由2008年的4款增加到了2009年的29款。

圖3-27 2008、2009年不同收益獲取方式的理財產品數量比較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二、2009年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收益水平本節采取的評價指標為“預計最高年收益率”;用預計平均最高收益率比較每類產品的收益水平。統計

(一)按產品種類

按不同投資對象比較,2009年結構類理財產品的預計平均最高年收益率最高,達到了4.81%;信貸資產類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水平排在第二,預計平均最高年收益率為3.39%;新股類理財產品以3.2%的預計平均最高年收益率排在第三位;接著是綜合類銀行理財產品(2.28%)、其他類銀行理財產品(2.24%)、票據類產品(2.04%)、債券貨幣市場/票據類理財產品(1.92%);排在最后一位的是債券貨幣市場類銀行理財產品,其預計平均最高年收益率是1.82%。

由圖3-28可以看出,相對于2008年,2009年的所有銀行理財產品公布的預計平均最高年收益率都有所下降,而降幅最大的是新股申購類產品,由2008年的14.82%下降到2009年的3.2%,降幅為11.08%。另外,結構類理財產品的預計平均最高年收益率下降也十分明顯,由2008年的10.08%降低到2009年的4.81%,降幅5.27%。

圖3-28 2008、2009年不同種類銀行理財產品的預計平均最高年收益率比較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二)按貨幣幣種

按不同貨幣幣種比較,2009年澳元理財產品的預計平均最高年收益率最高,達到3.93%;其次是人民幣理財產品,預計平均最高年收益率為2.78%;緊接著分別是美元產品(1.82%)、歐元產品(1.35%)、英鎊產品(1.13%)和港元產品(1.00%);加元產品預計平均最高年收益率最小,為0.60%。

與2008年相比較,2009年不同幣種銀行理財產品的預計平均最高年收益率均大幅下降,但各幣種之間的相對收益率卻非常相似(見圖3-29)。2008年澳元產品以8.38%的預計平均最高年收益率名列同類產品第一;2009年澳元產品同樣以3.93%的預計平均最高年收益率名列第一。人民幣產品的預計平均最高年收益率在所有幣種理財產品中排中等,其預計平均最高收益率在平均值上下波動,2008年各幣種理財產品的預計平均最高年收益率是5.19%,而人民幣產品以4.72%略低于平均值;2009年各幣種理財產品的預計平均最高年收益率是1.69%,人民幣產品以2.78%略高于平均值。

圖3-29 2008、2009年不同幣種理財產品的預計平均最高年收益率比較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三)按收益方式

按收益獲取方式比較,2008年和2009年的預計平均最高年收益率按照保證收益型、保本浮動收益型、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的次序依次上升。但是2009年的保證收益型、保本浮動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的預計平均最高年收益率較上一年均有所下降。如圖3-30所示,保證收益類理財產品預計平均最高年收益率是1.76%,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的預計平均最高年收益率是2.82%,而非保證收益類理財產品的預計平均最高年收益率是3.34%,2008年的相應數值分別是4.32%、5.18%、5.52%,可見同比都有所降低。

圖3-30 2008、2009年不同收益獲取方式產品預計平均最高年收益率比較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保證收益、保本浮動收益、非保本浮動收益產品的風險水平是依次增加的,所以預計最高年收益率也依次上升。當然,有時僅從商業銀行自身定義的理財產品所屬類別考察,不能反映各理財產品真正的風險,此時就需要對銀行理財產品的交易結構、投資方向和管理方式等因素做綜合的考慮。綜合不同因素后,各種類理財產品的風險就會有較大改變,甚至部分保本浮動和非保本浮動型理財產品的真實收益率有時也會很低,因此投資者在選擇理財產品時不能只看其預計最高年收益率。

(四)按產品期限

1.2009年不同期限理財產品收益總述

按不同期限比較,2009年發行的期限在1個月以內的銀行理財產品的預計平均最高年收益率為1.72%,隨著產品期限的延長,其預計最高年收益率也逐漸上升。期限在2年以上的銀行理財產品的預計平均最高年收益率為5.7%,達到最高峰。由圖3-31可以看出,從期限在1個月內到2年以上的理財產品中,預計平均最高年收益率隨著期限的延長逐漸上升。同時,無固定期限的理財產品預計平均最高年收益率是1.73%,略高于期限在1個月以內的理財產品。

期限越短的理財產品流動性越強,投資者的風險也就越小,其回報率就越低;而隨著產品期限的延長,影響產品真實收益率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多,產品風險加大,其回報率就需要相應上升以補償投資者承擔的額外風險。

2.2008年、2009年各期限產品收益比較

由圖3-31可以看出,2009年,幾乎所有期限的理財產品預計平均最高年收益率較上年均有所下降。雖然期限在2年以上的理財產品收益率由2008年的5.65%上升到2009年的5.70%,但是漲幅并不大。期限為1~2年的理財產品預計平均最高年收益率變化最大,從2008年的預計平均最高年收益率11.38%驟降到2009年的5.27%。2009年預計平均最高年收益率最高的是期限在2年以上的理財產品,為5.70%,略高于1~2年期產品。

圖3-31 2008年、2009年不同期限銀行理財產品預計平均最高年收益率比較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三、2009年發行主體產品發行情況分析

(一)按銀行性質分類比較

1.2009年中、外資銀行產品發行情況概述

在經濟危機的陰霾下,2009年發行的許多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較上年都有所降低,但是產品發行量卻不減反增。各家商業銀行競相發行理財產品,不管是中資還是外資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相比上年均有所增長。如圖3-32所示,2009年,中資銀行共發行7259款產品,相比2008年的5785款增長25.48%;相比之下外資銀行雖然在產品的發行數量上有所增長,但是增幅卻不大,從2008年的424款到2009年的482款,增幅為13.68%。由此可以看出,2009年中資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的增長速度幾乎為外資銀行的兩倍。

圖3-32 2008年和2009年中、外資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比較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2.不同性質商業銀行產品發行情況分析

在各類發行主體中,國有控股股份制銀行以外的其他股份制商業銀行是發行主力,僅26家其他股份制商業銀行就發行了市場上超過50%的理財產品;排名第二的是國有及國有股份制商業銀行,2009年發行理財產品的市場占比為29.85%;城市商業銀行共發行1108款,與上年基本持平,市場占比為15.26%;農村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雖然不大,但發行增長速度卻很快,成為銀行理財市場的新生力量;其他商業銀行共發行266款,市場占比為3.66%,與上年相比明顯增加(見圖3-33)。

圖3-33 2009年不同性質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市場占比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2009年銀行理財市場獲得了飛速發展,由圖3-34可以看出,2009年不同性質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相比2008年都有所增長。其中,國有商業銀行增發654款,同比上升43.23%;股份制商業銀行增發541款,同比上升17.43%;城市商業銀行增發51款,同比上升4.82%;而農村商業銀行增發42款,同比上升131.25%;其他商業銀行增發186款,增幅達232.50%,說明其影響力不容小覷,但由于基數較小,增長數量并不大。

圖3-34 2008、2009年不同性質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比較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3.國有及國有股份制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情況分析

2009年,在六大國有及國有股份制商業銀行中,交通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最多(663款),緊接著是中國銀行(645款)和中國建設銀行(419款),市場占比分別是30.60%、30.17%和19.34%;發行量排名第四的是中國工商銀行,發行數為257款,市場占比是11.86%;中國農業銀行發行了140款理財產品,占據6.46%的份額,排名第五;排名最后的是郵政儲蓄銀行,發行數為34款,市場占比1.57%。其中,交通銀行和中國銀行產品發行數量相當,兩家銀行產品發行數量之和已經超過其他四家商業銀行的發行總數(見圖3-35)。

圖3-35 2009年六大國有及國有股份制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市場占比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由圖3-36可以看出,2009年六大國有及國有股份制商業銀行中,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四家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量相比2008年都大幅增加。中國銀行是這六家銀行中理財產品發行量增加最多的,全年增發364款,同比上升125.52%;交通銀行增發237款產品,同比上升55.63%;中國農業銀行增發81款,同比上升137.29%,是發行量增長最快的銀行;而中國建設銀行的產品發行數減少82款,同比下降19.57%;郵儲政儲蓄銀行也減少了2款,同比下降5.56%。

圖3-36 2008年、2009年六大國有及國有股份制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比較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二)商業銀行產品發行排行

1.2009年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發行總數前二十名1、2、3部分的排名依據僅為2009年產品發行數量,不涉及募集資金數額等指標。

2009年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主體已經涵蓋了中國所有類型的商業銀行。其中,招商銀行、交通銀行、中國銀行、中信銀行、民生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光大銀行、上海銀行、浦發銀行、中國工商銀行、華一銀行、北京銀行、興業銀行、華夏銀行、深圳發展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和東莞銀行等近20家銀行在2009年的理財產品發行數量均超過100款。各銀行理財產品的年發行數量如圖3-37所示。其中,招商銀行的理財產品發行已超過1000款,在發行數量上引領整個中國銀行理財市場,比排名第二的交通銀行多出594款。排名第二和第三名的交通銀行和中國銀行在全年發行數量上相近,前者共發行663款,后者658款。交通銀行的理財產品發行量排名由2008年的第六位躍升至2009年的第二位,其理財業務發展速度十分迅速。在前二十名榜單中只有荷蘭銀行一家外資銀行,位列第15名。而作為中國第一家由海峽兩岸合資的華人銀行——華一銀行也表現不俗,在2009年以215款的發行數排在第11位。

圖3-37 2009年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發行總數銀行排名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2.2009年商業銀行人民幣理財產品發行總數前二十名

如圖3-38所示,人民幣理財產品發行量排名前三位的銀行分別是:招商銀行、交通銀行和民生銀行,發行數量分別為1182款、585款和490款。

圖3-38 2009年商業銀行人民幣理財產品發行總數銀行排名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在此20家銀行中,只有招商銀行全年發行的人民幣理財產品超過1000款,比第二名交通銀行多出597款,在全年發行的6628款人民幣理財產品中占據17.83%的份額,可見招商銀行在人民幣理財市場上的絕對優勢。除招商銀行外的前20家銀行中只有交通銀行人民幣理財產品發行數超過500款,其他銀行發行數均不足500款;在這20家銀行中,有17家銀行的人民幣理財產品發行數超過或等于100款。

3.2009年商業銀行外幣理財產品發行總數前二十名

根據理財產品設計結構和銀行對理財產品的定義,2009年發行的外幣理財產品全部為保證收益或者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同時,在銀行理財產品設計中的觀察期開始增加,甚至部分外幣理財產品采取逐日觀察。可以看出,在2009年市場行情波動較大、政策形勢不明朗的情形下,商業銀行在外幣理財產品設計中,更加注重對理財資金的風險控制,以確保投資者資金的安全。

如圖3-39所示,以外幣理財產品發行數量計算,排名前三的發行主體分別是中國銀行、荷蘭銀行和上海銀行,這三家銀行的外幣理財產品發行數量均超過100款,分別為212款、169款和154款。而全部理財產品發行總數和人民幣理財產品發行總數第一的招商銀行在外幣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排名中位列第七,說明其在外幣理財業務中并沒有數量優勢。相對于2008年,2009年發行的各外幣理財產品數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究其原因,一方面,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嚴重打擊了外國經濟,各國紛紛降息以刺激經濟發展,以致外幣理財產品收益率持續降低;另一方面,人民幣匯率2008年和2009年的良好表現導致人民幣理財產品發行數量猛增,外幣理財產品發行數量因此減少了很多。

圖3-39 2009年商業銀行外幣理財產品發行總數銀行排名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4.2009年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發售規模同業比較

僅憑發行數量這一個指標并不足以全面衡量商業銀行的理財業務能力,發售金額可以從另一方面反映出發行主體的發行能力和在整個銀行理財市場所占的實際份額。表3-1給出了2009年八家銀行理財產品銷售額、存量以及市場占比情況。

表3-1 2009年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發行規模同業比較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表3-1可以看出,2009年,按理財產品銷售額及其市場份額計算,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位居前三甲,從而顯示出國有及國有股份制銀行在銀行理財市場上的雄厚實力。接下來是招商銀行和交通銀行,理財產品年銷售額均在2000億元以上。按理財產品市場銷售額存量及其市場占比來講,中國工商銀行以2518億元雄居榜首,其次是中國建設銀行和招商銀行,年末理財產品市場銷售額存量分別為1699億元和1053億元。其他銀行發行產品銷售額存量都在1000億元以下。

同時,就發行理財產品的業務收入能力來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有著其他銀行無法比擬的雄厚實力。據市場調查數據統計,2009年,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理財業務收入分別為32.32億元、20.94億元、4.54億元、0.63億元。可以看出,中國工商銀行全年理財業務收入超過其他三家銀行業務收入總和,以絕對優勢高居榜首。

四、2009年到期產品數量統計

(一)到期產品幣種結構

2009年,無論是全部銀行理財產品到期總數、人民幣理財產品到期總數還是外幣理財產品到期總數相比于2008年都有所減少。其中,人民幣理財產品到期總數減少439款,同比降低9.61%;外幣理財產品到期總數減少591款,同比降低44.81%(見圖3-40)。

圖3-40 2008、2009年到期產品數量比較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在各種不同幣種的到期產品中,人民幣理財產品到期數量占據最大比重。2009年共有4165款人民幣理財產品到期,市場占比84.86%;在743款到期的外幣理財產品中,美元到期368款產品,在外幣到期產品中占比49.31%,在所有幣種(包括人民幣)到期產品中占比7.50%;到期數量排在第三位的是澳元理財產品,2009年共有179款到期,在外幣到期理財產品總數中占比24.31%,在所有幣種到期產品總數中市場占比3.66%;港元到期產品90款,在外幣到期理財產品中占比11.95%,在所有幣種到期產品總數中占比1.84%;歐元產品2009年共有78款產品到期,在外幣到期理財產品總數中占比10.58%,在所有幣種到期產品總數中市場占比1.59%;加元和英鎊分別有14款和13款到期,在外幣到期理財產品總數中占比分別為1.92%和1.79%,在所有幣種到期產品總數中市場占比分別為0.29%和0.26%;其他到期的外幣理財品種是一款華僑銀行(中國)發行的外幣整存整取定期存款新西蘭元理財產品(見圖3-41與圖3-42)。

圖3-41 2009年各幣種到期產品總數市場占比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圖3-42 2009年外幣理財產品到期數量占比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由圖3-43可以看出,2009年,除加元以外,人民幣、美元、港元、歐元、英鎊、澳元和其他幣種(新西蘭元)理財產品在到期數量上較2008年均有所下降。人民幣理財產品到期數量減少404款,同比降低8.84%;美元產品減少283款,同比降低43.47%;港元產品減少173款,同比降低65.86%;英鎊產品減少22款,同比降低62.86%;歐元產品減少104款,同比降低57.14%;澳元產品減少21款,同比降低10.50%;加元產品增加9款;其他幣種產品(2008年其他幣種理財產品全為日元產品)減少7款。

圖3-43 2008、2009年各幣種銀行理財產品到期數量比較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二)到期產品期限結構

2009年到期產品中,期限在1~3個月的理財產品共1878款,占據了到期產品總數的最大份額,比重為38.68%;而到期數量排名第二的是期限在1個月以內的理財產品,共1697款,市場占比34.96%;期限為3~6個月的理財產品到期數量也較大,為1054款,市場占比21.71%;期限為6~12個月的理財產品到期數為223款,市場占比4.59%;2009年其他期限的理財產品到期數量極少,比如1~2年期限的理財產品只有3款到期產品,而2年以上和無固定期限的理財產品到期數量為零(見圖3-44)。

圖3-44 2009年不同期限的銀行理財產品到期數量占比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由圖3-45可以看出,2009年,期限在1個月以內和1~3個月的理財產品到期數量相比上年都有所增加;但是期限為3~6個月、6~12個月、1~2年和2年以上的理財產品到期數量卻有所減少。其中,期限在1個月以內的理財產品到期數量增加最多,由2008年896款增長到2009年的1697款,同比上升89.40%;期限為1~3個月的理財產品到期數相比上年增加了162款,同比上升9.44%;減少數量最大的是期限為6~12個月的產品,減少了1176款,同比降低84.06%;期限在3~6個月的理財產品減少了712款,同比降低40.32%;期限為1~2年的產品到期數由2008年的107款減少到了2009年的3款,降幅最大;期限為2年以上的理財產品2008年只有1款產品到期,在2009年沒有到期產品;而無固定期限的理財產品在2008年和2009年到期數量均為零。

圖3-45 2008、2009年不同期限銀行理財產品到期數量比較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三)到期產品收益方式

2009年的到期產品中,保證收益類占有絕大部分比重,共有4053款產品到期,市場占比58.03%;保本浮動收益類是到期數量最少的品種,全年共有785款產品到期,市場占比11.24%;而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理財產品共有2146款到期,市場占比30.73%。

圖3-46 2009年不同收益方式到期產品數量占比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如圖3-47所示,2009年保證收益類理財產品到期數量較上一年增加了2311款,同比上升132.66%;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和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到期產品數較上一年分別減少375款和834款,同比分別下降32.33%和27.99%。

圖3-47 2008、2009年不同收益方式到期產品數量比較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四)到期產品發行對象構成

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對象可以分為普通個人、VIP和機構三種。從圖3-48可以看出,2009年的到期產品中,有43.63%面向普通個人投資者發行;面向機構和VIP的銀行理財產品到期數量相差不多,前者占28.14%,后者28.23%。

圖3-48 2009年不同發行對象到期產品數量占比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由圖3-49,從絕對數量上看,2009年按不同發行對象劃分的各類理財產品到期數量較上年均有所減少。

圖3-49 2008、2009年不同發行對象到期產品數量比較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五)到期產品種類結構

2009年的到期產品中,債券貨幣市場類數量最多,共有1553款,市場占比33.78%;其次是信貸資產類產品,到期數為1342款,市場占比29.18%;排在第三位的是綜合類理財產品,全年共有700款到期,市場占比15.22%;其他類型的到期產品共658款,市場占比14.31%;債券貨幣市場/票據類到期產品188款,市場占比4.09%;票據類到期產品141款,市場占比3.07%;新股類到期產品16款,市場占比0.35%(見圖3-50)。

圖3-50 2009年不同種類銀行理財產品到期數量占比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由圖3-51可以看出,2009年信貸資產類、票據類、新股類、債券貨幣市場/票據類和其他類理財產品到期數較上年均有所減少;而債券貨幣市場類和綜合類理財產品的到期數則較上年有所增加。作為2009年到期產品的兩大主力產品之一的信貸類理財產品減少了549款,同比下降29.03%;而另一大類債券貨幣市場理財產品則增加了392款,同比上升33.76%。

圖3-51 2008、2009年不同種類銀行理財產品到期數量比較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六)到期產品發行主體

2009年各商業銀行到期理財產品總數中,由國有及國有股份制商業銀行發行的產品共1601款,市場占比32.98%;由其他股份制商業銀行發行的產品共2151款,市場占比44.30%;由城市商業銀行發行的產品共759款,市場占比15.63%;由農村商業銀行發行的產品共50款,市場占比1.03%;由國內其他商業銀行發行的產品共83款,市場占比1.71%;由外資銀行發行的產品共211款,市場占比4.35%(見圖3-52)。

圖3-52 2009年不同性質商業銀行發行產品到期數量占比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與2008年相比,國有及國有股份制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國內其他商業銀行和外資銀行發行產品2009年到期數量均有小幅增加,發行產品最多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到期產品數量明顯減少905款,同比下降29.61%,城市商業銀行發行的產品到期數也有所減少。具體數據見圖3-53。

圖3-53 2008、2009年不同性質商業銀行發行產品到期數量比較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五、2009年到期產品收益率鑒于統計指標的可獲取性所限,本節的評價對象僅為到期年化收益率可統計的到期產品,數量為3031款。本節采取的評價指標為“到期年化收益率”;用平均到期年化收益率比較每一類產品的收益水平。分析

(一)不同幣種到期產品收益率

由圖3-54可以看出,2009年澳元理財產品的平均到期年化收益率為7.84%,是所有幣種的理財產品中收益最高的;英鎊理財產品雖然發行數量不大,但是其平均到期年化收益率卻達到5.65%;人民幣產品是銀行理財市場上發行數量最大的,其平均到期年化收益率為3.41%,排在第三位;而外幣理財產品中發行數量最大的美元產品收益水平卻并不高,不到3%;歐元理財產品的平均到期年化收益率為3.26%,略高于美元理財產品;港元理財產品的到期年化收益率是所有幣種中最低的,僅為2.30%。

圖3-54 2009年不同幣種到期產品平均到期年化收益率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二)不同期限到期產品收益率

上文分析已經指出,銀行理財產品的期望收益率大致隨著產品期限的拉長而相應上升。

2009年到期產品中,期限在1個月以內的產品平均到期年化收益率為1.79%,高于期限在2年以上的產品;期限為1~3個月產品的平均到期年化收益率為2.52%;3~6個月理財產品的平均到期年化收益率為3.74%;6~12個月理財產品的平均年化收益率達到5.07%,是所有期限到期產品中收益率最高的;期限為1~2年的到期產品平均到期年化收益率為3.64%。(由于2009年期限在2年以上的理財產品到期數量為零,因此圖3-55中此類期限產品的收益率統計為0%。)

圖3-55 2009年不同期限到期產品平均到期年化收益率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三)不同收益方式到期產品收益率

由圖3-56可以看出,2009年到期產品中,保證收益型理財產品的平均到期年化收益率最低(2.90%);非保本浮動型理財產品的平均到期年化收益率(4.33%)略低于保本浮動型產品(4.37%)。

圖3-56 2009年不同收益方式到期產品平均到期年化收益率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雖然保證收益型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最低,但其風險也最小。2009年到期的694款保證收益型理財產品都實現了正的到期收益率,其中,有26款獲得了超過預期的收益率,658款的到期年化收益率與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相等,只有10款產品的到期年化收益率低于預計最高年化收益率;所有產品中到期年化收益率最高為11.5%,最低為0.35%。

在到期的539款保本浮動型理財產品中,501款實現了正的到期收益率,37款產品的到期收益率為零,還有1款產品的到期年化收益率為負;有14款產品獲得了超額收益,458款產品的到期年化收益率與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相等,有67款產品的到期年化收益率低于預計最高年化收益率;所有產品中到期年化收益率最高為21.23%,最低為-1.30%。

在到期的1788款非保本浮動型理財產品中,1761款實現了正的到期收益率,2款產品的到期收益率為零,還有25款產品的到期年化收益率為負;有29款產品獲得了超額收益,1652款產品的到期年化收益率與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相等,107款產品的到期年化收益率低于預計最高年化收益率;所有產品中到期年化收益率最高為71.1%,最低為-8%。可見非保本浮動型理財產品到期年化收益率波動幅度很大,風險也是三類產品中最高的。

(四)不同種類到期產品收益率

由圖3-57可以看出,2009年,信貸資產類到期產品的平均到期年化收益率最高,達4.34%;票據類到期產品的平均到期年化收益率為3.30%,新股類理財產品的到期年化收益率為2.37%;債券貨幣市場/票據類理財產品的到期年化收益率與債券類到期產品相等,均為2.62%;結構類到期產品的平均到期年化收益率最低,僅為1.86%。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到期的票據類產品收益水平就其本身的低風險特性來說表現不俗,究其原因,主要是上半年貨幣市場利率較低,如1~6月期利率在0.9%至1.2%區間內浮動,而7月以來,貨幣市場產品收益率持續走高,許多銀行也相繼發行了大量債券、票據類銀行理財產品,這些產品的收益率也隨之不斷上漲。

圖3-57 2009年不同種類到期產品平均到期年化收益率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2009年,所有種類到期產品的平均到期收益率為2.85%。其中,信貸類理財產品平均到期收益率最高,為4.34%,這也從很大程度上解釋了為什么2009年信貸類理財產品如此受青睞;在所有到期的信貸類理財產品中,最低的年到期收益率為1%,最高為10%,低于結構類理財產品最高年到期收益率31.58%;在到期的1208款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中,全部產品的到期收益率都為正,有1157款產品實現了預期高收益率,其中有17款產品還獲得了超額收益率。

票據類理財產品以3.30%的到期年收益率位居第二。在該類全部到期產品中,最低年化到期收益率為1%,最高為5.10%;全年到期的154款產品到期收益率均為正,且都實現了預期收益率,其中還有3款獲得了超額收益率。

債券貨幣市場類到期產品的年平均到期收益率為2.62%;在該類全部到期產品中,最高年化到期收益率為5.20%,最低1.32%;全年到期的253款產品實際收益率都為正,有250款產品實現了期望收益率,其中有14款產品實現了超額收益率。

新股類到期產品的年平均到期收益率是2.37%;在該類全部到期產品中,最低年收益率為-5.60%,最高年收益率為8.73%,說明新股類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率波動較大。在全年到期的16款產品中,有13款產品的到期收益率為正,3款為負,而且只有4款產品實現了期望收益率,沒有產品實現超額收益率。

債券貨幣市場/票據類到期產品的年平均到期收益率為2.62%;在該類全部到期產品中,最低年收益率為1.32%,最高為5.20%;全年到期的253款產品到期收益率都為正,有250款產品實現了預期年收益率,其中有14款產品實現了超額收益率。

結構類到期產品的平均到期年收益率最低,為1.86%。結構類理財產品的風險最高,其期望收益率也應普遍偏高,但是2009年經濟形勢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加大了產品操作的難度,導致結構類理財產品的到期收益率“兩極化”嚴重,在該類全部到期產品中,最低年到期收益率是-8%,最高達31.58%。在全年到期的131款結構類理財產品中,有83款產品的到期收益率為正,34款為零,14款為負;另外,有60款產品實現了其預期收益率,其中有4款實現了超額收益率。

由圖3-58可以看出,信貸類理財、票據類、債券貨幣市場類和債券貨幣市場/票據類理財產品的預計平均收益率和到期年化收益率都相差無幾。而對于新股類和結構類等風險較高的理財產品,其預計最高年化收益率大大高于到期年化收益率;盡管此兩類產品中有部分產品的收益率非常高,但是也有部分產品出現零收益甚至是負收益。在2009年到期的六類銀行理財產品中平均收益率最低的就是結構類理財產品,為1.86%,相比其預計最高年化收益率低8.53個百分點。新股類理財產品的到期年化收益率排名倒數第二,相比其預計最高年化收益率低14.89個百分點。

圖3-58 2009年不同種類到期產品的到期年化收益率與預計最高收益率比較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月銀網(www.moonbanker.com)。

六、2009年商業銀行理財市場深度觀察與分析

2009年,全球經濟見底回升,我國也成功抵御了金融危機的沖擊并率先復蘇。在這樣的宏觀經濟走勢下,國內資本市場在震蕩中逐步回暖,銀行理財市場也隨之逐漸走出蕭條。相比2008年,整個銀行理財市場呈現出投資穩健、保守謹慎的特點,信貸資產類產品激增、高風險類理財產品銳減、現金管理類產品凸顯、外幣類產品大受冷落、高端理財產品創新不窮、區域性理財產品發展強勁、法人理財產品偏重于超短期則是其顯著表現。下面將從這八個方面對本年度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特點作出具體分析。

(一)低風險、穩收益

綜觀2009年銀行理財市場的總體運行情況,產品的設計和推出均以穩健為主,風險低、收益穩定的理財產品受到購買者熱捧,高風險產品發行數量大為減少。各發行主體在設計產品時更加注重投資的風險控制,以確保理財產品購買者資金的安全和銀行自身品牌的維護。這主要是由于經濟大形勢的不景氣以及2008年的零、負收益風波影響。以中國農業銀行為例,大多數理財產品的設計上都采取了“保本”的方針,保證收益率大于零,只有極少數高風險產品才可能出現負收益情況。而本年度外幣理財產品的設計幾乎都采取了保證收益或保本浮動收益,觀察期也明顯增加,部分產品甚至采取逐日觀察。

與投資穩健相伴而生的是,產品收益率偏低。如上文所述,2009年到期的理財產品中,平均年化收益率為2.85%,比2008年的4.53%有明顯的下降。銀監會禁止銀行發行投資于二級市場股票或與其相關的公募基金等限制性規定的出臺,是造成收益率普遍較低的一個客觀因素。

(二)信貸資產類產品激增

2009年,信貸資產類產品發行數量呈持續、迸發式增長,在銀行理財產品市場中保持主導地位。這一方面源于產品本身高收益、低風險的特征。此類產品投資標的明確、結構設計簡單、收益相對穩定,符合本年度銀行理財產品設計理念和投資規則,深受投資者追捧。另一方面,緣自其在盤活銀行信貸規模中的特殊作用。商業銀行出于信貸規模持續擴張、貨幣政策趨緊以及資本充足率約束的壓力,紛紛通過銀行理財的方式將存量貸款轉出,從而在表外新增信托貸款給客戶融資。

針對商業銀行將表內業務表外化以及通過發行信貸類理財產品給限制領域客戶進行變相融資而引發的潛在風險和社會關注,銀監會于7月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投資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從投資領域、信貸數額等方面對信貸類理財產品加強約束。而12月中旬和下旬下發的《關于進一步規范銀信合作有關事項的通知》和《關于規范信貸資產轉讓及信貸資產類理財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則對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發售的相關問題作出了明確的限制和規定。

在信貸資產類產品中,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銀信政”在財政擴張的大背景下,各地方政府紛紛出臺巨額投資計劃。為拓展融資渠道,“銀信政”合作模式應運而生。這種模式下,銀行(委托人)委托信托公司(受托人)設立對應的單一資金信托計劃,募集資金投向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股權或債權,用于某地建設項目,銀行再將信托計劃拆分賣給投資者。這種信托貸款與地方債融資形式類似,借款主體為有地方政府背景的城市投資公司。<br\>由于這種模式為融資平臺或項目帶來資本金,最終可以撬動更多的銀行貸款,因而深受地方政府青睞。而對于銀行而言,在經濟下行周期,政府基建類項目已成為不假思索的避風港,“銀信政”架構不僅可以規避商業銀行貸款不能用于資本金貸款的規定,而且為進一步貸款綁定了項目,借以舒緩銀行日益沉重的利潤壓力。模式下的理財產品。“銀信政”產品在2008年在昆明首先推出,隨后被各地迅速復制。2009年一季度的“銀信政”產品的發行量規模已達1000多億元。與此同時,此類產品高度杠桿化和短債長用的弊端也日漸顯露。4月以來,銀監會開始收緊這種產品的規模;5月11日銀監會下文《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于信托公司信政合作業務風險提示的通知》,要求全國各信托公司對政信項目持謹慎態度。這直接影響到政府信用類和股權類項目的投資。

(三)高風險類理財產品銳減

高風險類理財產品,如股票類、基金類以及QDII產品2009年度的發行數量和規模明顯萎縮且收益不盡如人意。而本年度到期的產品中,零、負收益產品也較集中在這些高風險高收益種類。

上述情況的出現一方面是為了遵照本年度整個銀行理財市場產品設計發行的謹慎理念;另一方面是因為受到監管方限制政策的影響,直接投資A股和基金的證券投資類理財產品被叫停,能夠繼續發行的只剩下與股票掛鉤的結構性產品和打新股產品。另外,私人銀行仍可為高凈值客戶提供證券投資類產品。

IPO重啟后,打新股迎來新機遇,但由于新股發行制度改革致使機構打新優勢減少,銀行對打新股類理財產品的熱情也隨之下降;加之市場持續調整,新股開盤價趨于合理,打新股類理財產品的收益與往年巔峰狀態時不可同日而語。

(四)短期現金管理類產品優勢凸顯

在2009年上半年經濟形勢不夠明朗的情況下,短期理財產品較受追捧,尤其是期限在6個月以內的產品,下半年,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期限短期化趨勢更加明顯。2009年整個年度,每月發行數量中的短期產品占比持續保持在70%以上。

產品投資期限短期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加息預期。隨著國內通脹預期漸為強烈,市場普遍預期央行將在2010年年中前后加息,大部分銀行為了避免市場走勢對產品收益率的影響而主動減少了投資于貨幣、債券、信貸等資產的長期理財產品的發行,轉而增加投資期限低于6個月甚至低于3個月的產品比重。此外,隨著證券市場的震蕩反彈,投資者對于資金流動性有著越來越高的需求。超短期的銀行理財產品能充分保證資金的流動性,迎合市場需求,還可以提供高于同期活期儲蓄利息的收益率。

短期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可以分為自動滾續型和無固定期限型兩類產品。前者如中國工商銀行的“靈通快線”固定期限超短期人民幣理財產品、中國銀行的7天自動滾續理財產品等。自動滾續型產品的持續期通常由一系列固定的、連續的投資周期組成,客戶可在當前投資周期結束前行使贖回權;若客戶未予贖回,則理財資金自動循環滾入下一投資周期。無固定期限型產品采用開放式交易模式,客戶可根據資金運作需求自主掌控產品的申購與贖回,實現了資金的“T+0”交易,即買入即時成交,賣出實時入賬,流動性可與活期存款媲美。光大銀行的“陽光理財活期寶”產品和中國銀行的中銀貨幣理財計劃之“日積月累”收益率排在同類產品前兩名。

(五)外幣類產品大受冷落

2009年度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中,外幣產品共1181款,較2008年的1477款大幅減少20.04%;外幣產品款數占比為15.24%,較2008年比重下降8.50%。

外幣產品在2009年吸引力降低,主要是因為各國為刺激國內經濟發展,紛紛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各主要幣種利率持續走低,導致外幣理財產品收益率降低。同時,美歐等主要貨幣有持續貶值趨勢,這也降低了銀行對外幣理財產品的發行熱情。

但銀行之間發行策略略有不同。中國建設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鮮有外幣產品推出;中國銀行全年累計推出198款“匯聚寶”外幣理財產品,但外幣產品在其全部理財產品中的占比逐季下降;光大銀行共推出82款“陽光理財”外幣理財產品,1~4季度外幣產品在其全部理財產品中的占比分別達35.5%、55.3%、41.5%和45.2%。

(六)高端理財產品創新異彩紛呈

在全球投資市場風云變幻、傳統理財產品收益率下滑的背景下,與傳統投資有著較弱相關性甚至是負相關性的另類投資理財興起并逐漸受到投資者的青睞。2008年7月中國工商銀行首推“君頂酒莊”紅酒收益權信托理財產品,開啟了另類理財產品新篇章。隨后,掛鉤普洱茶、小麥、藝術品等的另類理財產品相繼問世,掀起了另類理財產品投資熱。2009年年初,中國建設銀行云南省分行與云南龍潤茶業集團、國投信托聯手于2009年年初推出全球首款普洱茶信托理財產品——“龍潤普洱茶立方壹號”財產受益權信托理財產品。7月,中國建設銀行北京分行聯手國投信托公司和保利文化藝術公司推出“國投信托·盛世寶藏1號保利藝術品投資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用于投資藝術品藏家合法擁有的藝術品收益權,成為該行私人銀行對稀缺收藏品投資領域的一次成功探索。

在超短期假日理財方面,中國銀行在同業中率先推出“搏弈周末”人民幣理財產品,每周滾動發售,實現了交易日與雙休日資金運作的“無縫鏈接”。在個性化理財規劃方面,交通銀行全新推出基于生命周期理論的“交銀理財錦囊”,為客戶人生不同階段量身定制全方位、差異化的理財規劃。

銀行與私募基金合作推出理財產品。如光大銀行面向財富客戶推出了“陽光私募基金寶”專屬產品,采用雙層信托模式,自主構建陽光私募基金評估體系,對私募投資管理人的業績進行跟蹤考評,并根據各私募基金的操作風格和特長優勢,在不同投資管理人之間分配資金。此外,郵政儲蓄銀行推出了“金種子優選投顧”理財產品,成為國內第二家聘用私募機構為高端客戶理財的銀行。

(七)區域性理財產品發展強勁

區域性理財業務是面向特定區域內客戶開展的自主研發理財產品并對理財資金進行投資管理的業務種類。區域性理財產品的研發與上市,是各個銀行分行信貸資產與理財業務的有序對接,是實施公私業務聯動、培育商業銀行綜合創新能力的有效實踐,是商業銀行理財業務運作管理模式的一大變革。

2009年以來,區域性理財產品發展勢頭十分強勁,其中由中國建設銀行和招商銀行推行的理財產品表現出最為明顯的區域化、定向化策略。中國建設銀行的“利得盈”信托貸款類產品和招商銀行的“金葵花招銀進寶”之信貸資產理財計劃基本都按照不同的地域劃分進行銷售。在招商銀行全年發行的所有人民幣理財產品中,區域性產品共585款,占比高達84.2%,區域化特征十分明顯。

(八)法人理財產品偏重于超短期

法人理財產品是新的市場條件下快速發展的一項全新業務。2007年中國工商銀行針對法人客戶“收益穩定,流動強”的投資需求,率先推出了創新型超短期人民幣理財產品,產品主要投資于國債、央行票據、政策性金融債以及貨幣市場基金、回購、新股申購、銀行承兌匯票等其他投資管理工具,還包括由國有大型企業集團提供擔保的優質企業信托融資項目和擁有充足不動產抵押保障的優質企業信托融資項目等,并搭配部分債券、貨幣市場基金、債券基金等流動性管理工具。

2009年資本市場震蕩反彈,流動性充裕,大量擬入市資金躍躍欲試。各銀行針對法人客戶更注重資金流動性的特點,紛紛大力推出短期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并加大法人理財產品的產品創新力度,法人理財業務也呈現出與以往不同的新特征。法人定向理財有效抓住了國家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寬松貨幣政策的有利時機,積極開拓信托融資項目資源,以組建信貸項目轉讓資產池、重點投資政府信用支持類信托融資計劃、創新房地產投資基金信托計劃等方式,加大理財資金對信貸資產的投資力度,努力拓寬投資渠道,合理配置資產類型和期限結構,提高了理財產品的投資收益。在第三季度,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等將信托貸款類產品作為理財業務推廣的重點。

七、2009年監管新規對銀行理財業務的影響

2009年以來,為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健康有序發展,針對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實際發展情況,監管部門相繼出臺了《中國銀監會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投資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銀監發[2009]65號,以下簡稱“65號文”)、《中國銀監會關于進一步規范銀信合作有關事項的通知》(銀監發[2009]111號,以下簡稱“111號文”)和《中國銀監會關于規范信貸資產轉讓及信貸資產類理財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銀監發[2009] 113號,以下簡稱“113號文”)。

(一)監管新規頻發背景

自2005年《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實施以來,我國的商業銀行理財市場幾乎以“井噴式”的速度在發展。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規模已從2005年的2000億元人民幣,激增至2009年的5萬億元人民幣,成為中國投資者重要的投資品種之一。

從商業銀行的角度來講,經過多年的發展,銀行逐漸意識到理財產品的發展是內在需求與外部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面對轉變經營模式、拓展收益渠道的壓力,以及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商業銀行唯有加快理財業務發展的創新步伐,通過負債結構與收益結構的轉變,形成理財產品與儲蓄存款的聯動效應,才能在同業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當前,多數銀行已經把理財業務定位為創新的核心產品和重要的發展戰略選擇,國內部分銀行甚至更進一步把理財業務定位為同傳統的商業銀行業務“存、貸、匯”并駕齊驅的核心支柱業務之一。

不過,受金融危機的沖擊和影響,2008年銀行理財產品(尤其是結構性產品)不斷爆出零收益、負收益等事件,影響了銀行理財行業的形象。2009年,部分銀行出現了信貸擴張的沖動,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數量盲目激增;而資本市場的回暖也造成了不少投機沖動。這些狀況使得銀行業經營風險加大。同時,在紛繁復雜的理財市場面前,各大媒體的負面報導引發了各方的廣泛討論;投資者的投訴和相關渠道的反饋信息亦引起監管部門的高度關注。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監管當局才接連出臺了上述文件。這些文件的出臺對于防范銀行業風險、保護投資者利益、規范并促進理財市場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引導銀行理財以穩健為主,鼓勵創新

穩健經營歷來是商業銀行成功的法寶之一。2009年出臺的65號文、111號文和113號文(見表3-2),體現了監管當局把這種經營策略貫徹到商業銀行理財業務中、進而引導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健康發展的意圖。

表3-2 銀行理財監管大事記

資料來源:銀監會。

1.投資方向細化明確

在理財產品募集資金的投資方向上,65號文對投資于固定收益類金融產品、銀行信貸資產、金融衍生品和結構性產品等提出了具體要求。例如,固定收益類金融產品的投資標的市場公開評級應在投資級以上;禁止理財資金以任何形式投資于二級市場股票或與其相關的證券投資基金;不得投資于未上市企業股權和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或交易的股份;不得將商業銀行理財客戶的資金用于投資高風險或結構過于復雜的金融產品;禁止投資二級市場股票、基金、PE等。111號文中規定銀信合作理財產品不得投資于理財產品發行銀行自身的信貸資產或票據資產。113號文中也明確指出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通過資產組合管理的方式投資于多項信貸資產,理財產品的期限與信貸資產的剩余期限存在不一致時,應將不少于30%的理財資金投資于高流動性、本金安全程度高的貸款、債券等產品。上述規定的出臺將有效督促和引導商業銀行加強投資風險管理,降低投資風險,促使理財產品向穩健回歸。

2.客戶分類為創新留下空間

在對投資方向進行明確的同時,監管新規也對客戶進行了分類指導。65號文要求商業銀行將理財客戶分為有投資經驗客戶和無投資經驗客戶,并要求僅向有投資經驗客戶發售的理財產品的起點銷售金額不得低于10萬元人民幣,且不得向無投資經驗客戶發售。111號文中,銀信合作產品投資于權益類金融產品或具備權益類特征的金融產品的,投資者應為單筆投資最低金額不少于100萬元人民幣的自然人、法人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組織等。

從投資者角度來講,加大客戶細分力度,將引導高端投資者審慎投資,同時對中低收入投資者進行更有效保護。從理財產品創新的角度看,客戶分類的要求會使得銀行理財產品的研發設計逐漸趨于個性化、差異化,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理財市場上產品同質化嚴重的現狀。按照65號文規定,對于具備一定投資經驗,風險承受能力較強的高資產凈值客戶,商業銀行可以通過私人銀行服務滿足其投資需求,對原有的投資方向不作調整,也不受文中所禁止投向的限制。此條規定與客戶細分的要求一脈相承,將有力促進理財產品的創新。但是也可能發展成兩極分化的局面:一類是面對無投資經驗的低風險低收益產品;另一類由私人銀行操作的高風險高收益產品。

3.規范信貸資產轉讓

2009年下半年以來,隨著內部資本束縛和外部政策等信貸約束條件的增多,商業銀行在信貸結構調整的同時,也開始對信貸資產進行部分轉讓。轉讓主要包括兩種手段:一是轉向信貸資產類理財;二是同業之間的信貸資產轉讓,包括買斷、回購和雙買斷。

111號文已經禁止了銀行通過與信托公司合作發行理財產品、受讓本行信貸資產,進而實現將貸款移到資產負債表外,也并對銀信理財合作信貸資產轉讓相關法律手續做出明確規定。例如,文中第三條明確規定了商業銀行出售信貸資產和票據資產需要事后通知債務人轉讓事宜。此規定增加了轉讓銀行事后與融資客戶間的溝通和協調成本。融資客戶出于融資信息保密等因素的考慮,可能對轉讓事宜持異議甚至出現提前償還銀行貸款情形;而轉讓銀行為了減少與融資客戶尤其是優質大客戶間的溝通協調風險和成本,可能會傾向于減少此類資產轉讓。同時,為了體現上述信托公司真實持有轉讓資產,111號文第四條規定信托公司不僅需要持有全套原始權利證明文件或者對應復印件,還需在此基礎上辦理抵押品權屬重新認定和讓渡。由于銀行信貸客戶基礎資料、合同要件以及審批資料紛繁復雜,對于商業銀行理財資金大規模投資其他銀行存量貸款的情況,這條規定大大增加了轉讓交易的執行成本。

113號文的出臺著眼于促使銀行在開展信貸類理財過程中真實完整轉移信貸資產,禁止核算出表而風險不出表的違規信貸資產轉讓行為,促進業務規范、有序發展。文中第四條明確規定“禁止資產的非真實轉移,在進行信貸資產轉讓時,轉出方自身不得安排任何顯性或隱性的回購條件;禁止資產轉讓雙方采取簽訂回購協議、即期買斷加遠期回購協議等方式規避監管”,就是針對“雙買斷”轉讓形式下的“失蹤”信貸資產進行的規范。該規定本質上是進一步明確商業銀行轉出信貸資產后不得安排任何擔保和回購條件,并將回購情況作了進一步細分。文中第十五條規定“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應符合整體性原則”,并對所投資的信貸資產所包括的未償還本金及應收利息分四種情況進行約束,實際上還是要細化規定貸款真實轉讓的要求,即信貸資產轉讓過程中一定要保證本金和利息的風險百分之百出表,不能發生部分風險或部分期限風險留在表內的情形。

禁止信貸資產的非真實和非整體性轉移的規定從總體上看都是針對存量資產轉讓的限制措施,一方面禁止本行理財產品受讓本行信貸資產,另一方面加大了不同行之間信貸資產轉讓的規范力度,同時也提高了操作和管理成本;從根本目標上看是引導商業銀行能創新信貸類理財業務模式,在商業銀行之間建立一個公開的、信息透明、標準統一、定價市場化的信貸資產轉讓市場,理財產品可以作為一個交易主體參與這個市場的投資,進而形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信貸類理財業務模式。

(三)引導銀行理財業務向著公開、透明發展

當前銀行理財市場產品信息披露不透明現象嚴重,信息不對稱充斥整個理財市場,林林總總的理財產品說明書讓人眼花繚亂,無從理性選擇,也給監管者的監管帶來不便。就此,監管當局下發的文件無一不滲透著加強信息披露透明度的思想。

65號文中強調,商業銀行開展個人理財業務應堅持審慎、穩健的原則對理財資金進行科學有效的投資管理;盡責履行信息披露義務;商業銀行應將理財業務的投資管理納入總行的統一管理體系之中,實行前、中、后臺分離。這反映出監管部門比以前更加重視流程控制,以相對標準化的業務流程來規范非標準化的理財產品和服務。這些規定將有利于建立科學的風險管理體系,增強產品信息披露,提高理財業務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市場缺陷,提高風險可控程度。113號文則進一步強化信貸類理財產品的信息披露,明文規定商業銀行需要于產品發行和存續期間在理財產品說明書中定期充分披露所投資的銀行存量貸款的風險-收益特征及五級分類信息,在存量貸款質量發生重大變化時還要臨時披露。

在證券市場不發達、銀行中介服務與利率體系市場分割與管制的金融結構中,銀行理財產品作為一種新型金融工具、作為充滿活力的中間類型,彌補了國內金融結構的缺憾,并推進了利率市場化進程。但是,我們不能無視次貸危機帶給我們的重要啟示:盲目的業務擴張和金融創新雖然可能成就一時的繁榮,最終卻可能引致災難性的后果。因此,后危機時代的金融監管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65號文強調了商業銀行“賣者有責”,注意保護投資者利益;并且初顯理財業務由具體產品的監管向機構的監管以及標準、方法及流程等各個方面的制度性建設的轉變。111號文和113號文雖然對商業銀行通過組建行內存量貸款資產池的信貸類理財業務以及信貸類理財產品的發行數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但從長期來看,這些規定對于提高銀行管理能力、資產配置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規范銀行理財業務,促進銀行理財的未來可持續和穩健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四)監管新政實施績效

上述新規發布實施以來,一些效果立竿見影,如信貸資產類、股票類理財產品發行數量的大幅縮減,高端財富客戶以及私人銀行理財產品的興起等。

為了解監管新規實施以來的政策效應,各地區銀監局、商業銀行等機構對個人理財市場發展情況進行實地調研。結果顯示,理財新規的出臺對理財市場穩健發展產生積極推進作用,但同時出現的一些新動向、新風險也值得高度關注。

新監管政策實施后理財業務發展的新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產品設計趨于審慎,風險降低,投向趨于混合化、多元化;客戶分層更加細化,各銀行進一步加強理財產品的差異化管理;風險管理和控制更加到位;產品信息披露更加充分。

存在的主要問題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多家銀行推出“長期信貸+短期理財”的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理財資金的短募長貸可能使銀行面臨聲譽風險、信用風險等多重潛在風險;理財產品設計趨于穩健、理財資金投資方向收窄導致的創新能力不足、產品同質化現象更加突出;監管政策對“投資經驗”、“高資產凈值客戶”等私人銀行服務無明確規范和界定,使高端客戶門檻降低,變相擴大了高風險理財產品的銷售群體和銷售風險;部分銀行在實際操作中未嚴格按照“金融資產轉移”原則對理財資金所投向的資產應逐項進行認定,會計核算不規范,金融資產風險揭示不充分;部分中小商業銀行,特別是絕大部分城市商業銀行不具備證券投資基金托管業務資格,使得商業銀行開展理財資金投資資產托管業務積極性不高。

針對這些新現象、新問題,商業銀行應正確制定理財業務長期發展戰略,明確市場定位;合理細分投資客戶標準,準確評估客戶產品適合度,有針對性地開展產品創新;根據理財產品風險狀況對個人理財產品實行分類托管,實現從低層次擴張向多元化、高層次理財發展目標的根本轉變。同時,一定要切實加強理財產品風險管理,強化合規經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州市| 乌拉特后旗| 花垣县| 溧水县| 江口县| 饶阳县| 和林格尔县| 清新县| 临泽县| 葵青区| 嫩江县| 贵溪市| 内乡县| 珠海市| 凭祥市| 通山县| 龙南县| 开封市| 将乐县| 宣化县| 丰原市| 望都县| 江孜县| 卫辉市| 曲周县| 临夏县| 嘉祥县| 吐鲁番市| 普格县| 盐城市| 镇康县| 沛县| 伊宁市| 夏津县| 特克斯县| 余姚市| 安图县| 曲靖市| 城市| 合肥市| 江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