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家族企業繼任研究:新資本理論視角
- 王海岳
- 5字
- 2019-11-22 15:23:24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家族企業繼任的原因
一、家族企業是我國最大的企業群體
創造了世界上絕大多數財富的家族企業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企業組織形式,也是當前全球最為普遍存在的、占主導地位的企業組織形式。美國管理學家克林·蓋爾西克等學者的研究表明,家族企業占全世界企業總數的65%~80%,其中不乏一些人們非常熟悉的企業,像沃爾瑪、洛克菲勒、松下、寶潔、強生、福特、杜邦、迪斯尼和摩托羅拉等。《幸福》雜志所列的世界500強企業中,1/3以上是家族制企業。《蒙代爾》亞洲500強企業中2/3以上是家族企業。96%的美國家族企業創造了美國64%的GDP;意大利的家族企業占99%;在法國50~100人的企業中,家族企業占99%,且創造了65%以上的產值。
在中國,民營企業已成為中國最大的企業群體,而90%以上的中國民營企業是家族企業,且絕大部分實行家族式管理[1]。“十一五”期間,我國登記注冊的民營企業已經超過840萬戶(年均增速14.3%),占全國企業總數的74%;民營企業注冊資金總額超過19萬億元(年均增速20.1%)。個體工商戶超過3400萬戶,注冊資金超過1.3萬億元,較2005年年底分別增長40.9%和133%。私營企業戶均注冊資金年均增長9.7%,個體工商戶戶均注冊資金年均增長10.6%[2]。
因此,研究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研究作為中國經濟主體的企業如何實現基業長青,而研究企業必須研究作為中國最大企業群體的家族企業。
二、家族企業是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
新中國第一代家族企業家們親手撕開了計劃經濟的裂縫,在經濟轉軌和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環境下,家族企業以其超強的凝聚力、靈活的經營機制和快捷的運行速度,彰顯出強大的生命力。以家族企業為主體的民營經濟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經濟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以家族企業為主體的民營經濟的發展有力地促進了國民經濟的增長。“十一五”期間,中國民營經濟實力倍增,為我國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實現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2010年,民營經濟占全國GDP的比重達七成。從投資規模上看,2010年年底,民營經濟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總額超過12萬億元,年均增速高達34. 5%,民營經濟在全部19個行業中的9個行業投資比超過30%,在金融業等國有資本長期控制的壟斷行業,以及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等高新技術領域投資規模顯著增大。從對外貿易來看,2010年,我國民營企業出口總額超過4500億美元,高于國有企業出口總額一倍以上,五年漲幅超過200%,占全社會出口總額的30%以上,已經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主體[2]。
(2)以家族企業為主體的民營經濟的發展拓寬了就業渠道,有效地緩解了我國的就業壓力。據統計,2010年年底我國個體私營企業從業人員總數超過1.8億,較2005年年底增加6000萬人,年均增加1200萬人,年均增速超過9%,成為我國擴大社會就業的主要渠道[3]。
(3)以家族企業為主體的民營經濟的發展有力地支持了國家財政收入的增加。從2001年開始,民營經濟的稅收占社會總稅收的比重開始超過國有經濟。隨著民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民營經濟對國家財政收入的貢獻越來越大。據統計,1995年以來,民營經濟特別是私營企業上繳的稅收的增長速度一直快于社會總稅收的增長速度,稅收增長率連續10年在40%以上。到2005年全部非國有經濟的稅收已占到國家稅收的68.5%[4]。2010年全年,個體私營企業完成稅收總額11173億元,五年年均增速達22.2%,分別高于全國和國有企業2.0個和12.7個百分點[2]。
(4)以家族企業為主體的民營經濟的發展優化了我國的經濟結構。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優化了產業結構。長期以來,我國的產業結構嚴重失調,集中表現為偏重于第二產業(特別是重工業),而第三產業的發展嚴重滯后。民營經濟是發展第三產業的主導力量。三十多年來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有效地改變了我國不合理的產業結構。二是優化了區域經濟結構。由于我國各地區的環境差異和資源分布的不均衡,導致地區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民營經濟的發展為解決這一問題打通了最主要的現實而便捷的路徑。三是優化了所有制結構。改革后,我國公有制一統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多種所有制結構格局的形成,正是依靠發展民營經濟實現的。
(5)以家族企業為主體的民營經濟的發展加速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化的進程。民營經濟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發揮了重要作用,它與市場經濟有著一種天然的內在聯系,既是市場經濟的先行者,又是經濟效益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最活躍的部分,民營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生產要素的市場化配置;同時,民營企業的生產經營以市場為導向,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其競爭演化的結果也改變了市場格局,促進了經濟效率的提高;民營經濟的發展增加了社會投資,推動了技術創新與科技進步和我國國有企業的改革;民營經濟的發展還培育了一批優秀的企業家和經理人,并且大大促進了部分地區的工業化和城市化。
總之,家族企業是影響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作為沖出計劃經濟泥潭的“先遣隊”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鋪路石”和“犧牲品”,民營企業家們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投身改革、下海創業。可以說,沒有他們的勇于開拓,就沒有今天中國經濟的繁榮;沒有民營經濟的健康成長,就沒有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三、繼任是家族企業的“命門”
從胡潤的中國百富榜可以看到,中國上榜富豪的平均年齡均在46歲,按照中國60歲退休的慣例,未來10年到20年將是中國民間財富從第一代創業者轉至第二代創業者的高峰期。
就整體而言,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中國的家族企業獲得了短暫的成功。除了外部政策環境條件外,其成功主要得益于血濃于水的凝聚力、快速高效的決策與執行力和基于企業利益與家族利益高度一致的掌控力。
但是,“保持家族企業的活力也許是世界上最艱巨的管理任務”[5]。全世界約30%的家族企業能成功地傳承到第二代,約有10%的家族企業可成功延續到第三代。在中國,許多尚處在總結成功經驗時刻的家族企業,卻很快陷入了聲名鵲起后的困境。與一個個輝煌崛起相伴的是一個個悲壯地倒下,“各領風騷三五年”成為中國家族企業的普遍現象。有資料顯示,中國內地每年新生家族企業15萬家、每年死亡10萬家,5年內破產的家族企業占60%,10年內死亡的占85%,平均壽命僅2.9歲。《華爾街電訊》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的家族企業只有11%能活到第二代,1%的家族企業能活到第三代,而目前中國的第三代家族企業不到1000家,第四代家族企業不到100家。
家族企業的高“死亡率”,除了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等一般企業共有的原因外,還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其生生死死的諸多因素中,繼任是最難解的“結”,而且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在“家文化”特別厚重的中國,家族企業的成功繼任更難。
隨著改革開放初創立的第一代家族企業陸續進入換代高峰,繼任問題已經并將繼續成為未來十年中國民營企業的一大難題和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第一代家族企業創業者大多在55~70歲之間,都面臨著交班問題。在現實中,創始人沒考慮交班、不愿意交班,子女無合適人選接班、不愿意接班或搶班奪權等亂象眾生,由家族企業繼任演繹的故事滔滔不盡,綿延不絕。除萬向、方太、蘇泊爾等少數家族企業成功繼承外,如今的絕大多數家族企業已走到了繼任這個關乎生死存亡的又一個、而且是最難選擇的“十字路口”,可謂逼近“命門”。
在我國,家族企業將長期存在。撩開中國家族企業繼任的神秘面紗,剖析家族企業繼任困境,總結中國文化及其變異背景下的家族企業繼任的經驗和教訓,探索家族企業繼任機制、路徑和方法,為中國家族企業繼任提供參考,是一個具有時代意義和深遠影響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