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家族企業繼任研究:新資本理論視角
- 王海岳
- 1117字
- 2019-11-22 15:23:24
前言
從經濟發展過程的一個側面看,人類經濟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家族經營史。農業社會的生產經營基本上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的;社會在從農業化向工業化演變的過程中,家族管理的細胞不可避免地將充斥于工業、貿易組織乃至其他社會組織的管理中。
占全世界企業65%~80%的家族企業創造了當今世界的絕大部分財富(克林·蓋爾西克等,1998),如今這些企業已進入兩代人財富轉移和權杖交接的時期。在占我國民營企業95%以上的家族企業中,改革開放初期成長起來的家族企業的創始人越發臨近謝幕。而這一階段是企業最為脆弱的時刻,可謂面臨“卡夫丁峽谷”,所以近年來家族企業繼任問題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關注,論域主要涉及繼任的意義、繼任者的選擇(包括職業經理人)、繼任的模式和過程等,研究內容大多圍繞家族企業財產所有權和企業控制權的代際傳接展開。
無論現在還是未來,家族企業都面臨交班問題。交給誰?經過幾年的理論爭辯和實踐探索,“子承父業”已成為現階段我國家族企業繼任的主流模式。方太、格蘭仕、萬向和紅豆等企業已經完成了交接班。怎么交?創業者在接班人的選擇、培養、歷練和交接班后的幫扶等環節上煞費苦心,學界也就繼任計劃、過程、模式和影響因素等展開了多方位的理論與實證研究。然而,交什么?在實踐層面還遠沒有解決好。理論研究大多聚焦于企業物質財富和管理控制權的代際轉移,對家族企業社會資本的代際接續與調適很少涉及。費孝通、李寶山、儲小平和甘德安等學者從傳統文化(特別是“家文化”)對中國家族企業代際傳承的影響進行了探討和研究,但體現我國經濟社會轉型期和文化變異過程中家族企業如何實現文化資本的代際傳承與創新的研究還是空白。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裹挾下,中國社會從自給自足的產品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從鄉村社會向城鎮社會轉型、從封閉半封閉社會向開放社會轉型、從倫理社會向法理社會轉型的步伐不斷加快。在經濟社會轉型期和文化變異過程中,中國家族企業的代際傳承不僅具有世界范圍內家族企業傳承所具有的共同特點,而且呈現出許多“中國特色”。
本書將德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的新資本理論導入家族企業繼任研究,探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和文化變異背景下的資本代際傳承。按照布爾迪厄的理論,將家族企業資本的代際傳承分為經濟資本、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三種形態資本的傳承。本書認為,在家族企業繼任中,經濟資本是表層資本,容易傳承;社會資本是嵌入社會關系網絡中的中介資本,因其個體“黏稠”性強而傳承比較困難;文化資本是核心資本,因其無形性、場域性及其再生產的隱蔽性特征決定了其代際傳承的復雜性。文化資本的代際傳承是家族企業的根本傳承,繼任者的文化資本再生產之于家族企業的成功傳承和持續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