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參考答案

練習1

材料是一個小的情景對話,表現的是沙子和珍珠的關系。這里的沙子和珍珠,都是社會生活中人們的象征,珍珠象征的是人才,沙子代表的則是普通人。因此,從珍珠或從沙子的角度立意均可。

從珍珠的角度立意。材料中的“變成了珍珠,就沒人忽視你了”一句話是關鍵,說明人只有出類拔萃、超越常人才能得到別人的重視,體現自身的價值。同時,要實現“出類拔萃”“超越常人”的目的,必須付出艱苦的努力,具有堅忍不拔的毅力。據此,提煉出“出類拔萃,努力使自己出眾”“超越常人,凸顯自己的價值”等觀點。

從沙子的角度立意。“沙子一定得變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認與尊重嗎?”這個強有力的反問句提供了非常好的立意角度:一粒沙子,即使成不了珍珠,也自有其不可抹殺的價值。哪段路、哪座樓、哪條馬路少得了沙子的默默奉獻與承擔?況且,哪粒珍珠最初不是沙子?沙子如此,人亦然。人當然要胸懷大志,追求夢想,但夢想的實現需要腳踏實地,需要從最平凡的事做起。無論做什么,人人都是平等的,只有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據此,可提煉出“平凡如沙,亦能偉大”“平常心態,安做平凡人,平凡也精彩”等觀點。如果把二者結合在一起,可以確定寫作主題為:平凡與杰出。當然,我們也可以進行逆向思維,使整個文章表現出鮮明的個性。比如,沙子扔在沙灘上找不到,珍珠扔在一筐珍珠里同樣找不到,這也是很好的角度。

練習2

本則作文材料是一則寓言,采用擬人手法,賦予了魚以思想和情感,讓魚人格化,需要在把握寓言寓意的基礎上立意。

首先,要弄清童話形象所對應的人類形象。

老魚——人生經驗、社會閱歷豐富的智慧長者。

(兩條)小魚——缺乏認知能力(活躍在水中,卻不知水是何東西,更不要說與水有關的其他內容)的年輕人。

其次,需要弄清童話的象征意蘊。

我們可以看見老魚問得看似尋常卻飽含關切之情,小魚卻茫然不知,懵懂而稚拙。

寓言是對現實生活的集中反映,所以我們還需要回到生活、心靈的層面去思考立意。

1)立足生活

小魚們天天生活在水中卻不知水,忽視了對水的認知——最常見而又不可或缺的東西,恰恰最容易被忽視——生活中的類似現象。

(1)空氣、陽光、水等都是我們生命中最常見而又不可或缺的東西,可是我們重視了嗎?我們往往人為地污染與破壞!

(2)和小魚一樣身在福中不知福,生活在愛中卻不知有愛,不珍惜愛(如認為父母之愛是應該的,于是成了“啃老族”,對人間至真無上的親情不思感恩與回報等)。

(3)生活中凡人(如“最美媽媽”“最美女孩”“最美教師”“最美司機”等都是凡人)有偉大,瑣事有感動,我們不能忽視。

(4)我們所忽視的還有許多,如友情、傳統、禮儀、道德等。

2)審視心靈

小魚們天天生活在水中卻不知水,忽視了對水的認知——有些看似簡單的事情,卻能夠引發深入思考——我們的心理癥狀和相關思考。

(1)自大與自私,使得人類天天生活在地球上,卻并不關愛地球;生活在親情、友情、師長之愛中,卻不懂什么是愛;我們賤視平凡,不重傳統,有的還丟掉了應有的禮儀、道德等。

(2)成長需要提醒,正如小魚需要老魚提醒一樣。

(3)我們需要從“無知”走向“有知”,不能像小魚那樣“無知”。

(4)我們要思考該關注些什么,該忽視些什么,還要思考為什么。

練習3

1)概括內容,明確對象

老僧救蝎子反被蝎子蜇,但仍不改被刺救蝎子的初衷,路人不解,老僧道出緣由——救人(物)是人的本性。由此明確對象——材料陳述對象分別是老僧、蝎子、路人。

2)選取角度,抓關鍵點

材料重點寫老僧,可以從老僧這個角度入手為重點,當然也可以從蝎子和路人的角度入手。

抓關鍵——抓材料的關鍵句或關鍵點。找出有關陳述老僧的關鍵句:老僧曰:蝎蜇人乃天性,不蜇人,失其性,非蝎也;佛救蒼生于水火亦乃天性,不施救,失其性,非佛也!

3)分析原因,由此及彼(寓意)

老僧為什么被刺傷還救蝎子?(從老僧講的話中可以找到原因)蝎子為什么蜇人?路人為什么不解?進而由此及彼,辨明是非(寓意)——辨明材料陳述對象老僧、蝎子和路人的寓意。本則“老僧救蝎子”的故事,表面上與當前的政治熱點、社會時事并無關聯,實際上小故事有大道理,實際上關注的是“善良本性與知恩圖報”這一核心問題,倡導堅守善良本性,走自己的路,不隨波逐流……其內涵深刻,而且可供發揮的空間很大。

由上述分析,就能得出準確的立意。

1)從老僧的角度立意

(1)抓住“老僧堅持救蝎子,不因被刺和路人的不解而改變”這些文字信息,由此切入,可提煉出以下觀點。

① 行善不需要理由(或講條件),不能因怕受損失受傷害就拒絕行善。

② 做人要堅守善良的本性,堅持自己的原則、立場、操守、本心等,不能因外在環境的不利(或外在壓力等)而改變甚至放棄。

(2)抓住“老僧關于天性的論述”的文字切入,可以得出以下觀點。

① 尊重其他事物的天性,不苛責于人。

② 順乎自己好的天性,不隨波逐流。

(3)抓住“老僧救蝎子的結果”的文字切入,結合路人的問話,可以提煉出以下觀點:

① 行善也要看對象、講方法,行善要理性。

② 不適當的善行,不僅有可能給自己帶來傷害,甚至有可能是養懶與縱惡。

2)從蝎子的角度來立意

抓住“蝎子被救卻反刺老僧,結果受到路人指責”這一文字信息切入,可以得出以下觀點:做人要知恩圖報,絕不能忘恩負義甚至恩將仇報。

3)從路人的角度來立意

抓住“路人的言行”的文字信息切入,可以得出以下觀點:莫做袖手旁觀者,更不要對那些見義勇為者加以阻撓或諷刺。

練習4

這一材料在敘述尼采從半高處去感受世界的美好后,用“其實,對于站在哪里看世界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識和體驗,你有怎樣的認識或體驗呢?”這一問句提示我們感受世界的美好不僅在半高處,也可在山的不同位置去感受。所以,我們可以循著命題者的提示從不同角度思考,寫出自己的認識和體驗。

關鍵詞:半高處、山腳、山頂

從實到虛:

半高處→途中→人生主要是經歷和過程

山腳→底部→謙卑、起點

山頂→頂端→遠大、到達目標

多角度思維:

(1)從半高處看,這個世界真美好。半高處有余地,留有美好的想象和向往,而不是一覽無遺。在文學、藝術上,半高處則表現為含蓄。文學藝術中的留白,可激發欣賞者的審美活動。如果把“半高處”比喻人生的旅途中,那么我們會明白“美在途中”。因為生命中絕大部分的風景總是在途中,生命主要是為了經歷。

(2)從山頂看,美盡收眼底。依據一些詩句可以思考某些理由:從山頂看,是為了“欲窮千里目”,目光遠大、心胸開闊,就會感受世界的美好;從山頂看,可“一覽眾山小”,就會感受、認識到自己的美好,增強自信心;從山頂看,則“不畏浮云遮望眼”,頭腦清醒,不受蒙蔽,才能感受到生活真實的美。

(3)從山腳看,也可感受世界的美好。觀察事物往往取決于人的態度,如果居高臨下,則目中無人,有了有色眼鏡,何談世界的美好。那么,從山腳看,則象征謙卑的態度,如此才能像莊子筆下“知丑”的河伯那樣感受大海的美。而且,從山腳看,才能從事物的根基上感受實實在在的美好。

(4)從山腳、山腰、山頂多角度、多層次觀察,感受到的世界會更美好。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善于變換不同的角度觀察,世界便異彩紛呈。

練習5

這兩則材料表面上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我們可以進行“異中求同”。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它們在本質上有相同之處。顯然,材料一中的人們和材料二中的記者都是求同心理在作怪。這就是兩則材料的共同點。據此我們可以這樣立意:

(1)要克服求同心理,敢于堅持自我,有主見,不盲從,具有獨立人格精神;

(2)不可用狹隘的思想來衡量世界和生活。

練習6

壓縮原文后得到“甲,只選一塊精美的石頭;乙,選了若干,成為負擔,只好扔掉,最后也只剩一塊”,由此可以立意為“學會放棄”。這里的“放棄”是指釋放、拋棄事物的不利因素,只有從這個含義出發,去選材、去表達,才符合題意。辯證地看,一定條件下的放棄即是獲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因此,可從“為什么”角度思考,人生中會有許多值得留戀的東西,我們不可能全部擁有,我們應該學會放棄一些。也可以從“怎么樣”的角度思考,學會放棄不僅要具備敏銳的眼光,要抵擋得住誘惑,還要兼具開闊的胸襟、大度的氣魄、取舍的膽量,甚至還有堅強的心理、堅定的信念。

練習7

兩則材料說的同一個字“逼”。書法家讓練字人惜紙逼自己寫好字;帽子扔到了墻的另一邊,自己已別無選擇,得逼自己想方設法地翻過墻去。“逼”字不是一個好字眼,但不少人的成功卻是實實在在被“逼”出來的。

練習8

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東西方文明碰撞交融的今天,漢字之深意,逐漸成為遺失的寶藏。作為華夏子孫,我們應該警醒,更多傳統的文化習俗也同漢字一樣,正在逐漸消亡。從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立意為“守護傳統”“傳承”“文化血脈的延續”等。

也可以單從漢字這個具體的角度來立意,提出面對這種情況的解決辦法。人們應該順應時代潮流,以一種開放包容的心態直面現實,應該以一種更積極的姿態去迎接挑戰,守護我們的祖宗留下來的昔日榮光;也可以從漢字所承載的中華文化寫起,寫漢字所代表的古老文明的輝煌,寫當今東方文明與西方文化的碰撞過程中的尷尬,寫我們應當如何對待這種撞擊。

練習9

材料至少提供了兩個立意方向。其一,一只須翡翠鳥是不可能獨立生存在世界上的,世上必然存在著一個種群,殺死一只鳥并不影響整個物種的繁衍。面對該類鳥的研究信息幾乎空白的局面,科研人員應該去收集、保留物種的信息,這些研究結果將對該鳥的進化與生存狀況起到積極促進的作用。其二,無論出于什么目的,殺死瀕危物種的生命個體的行為都是違背人類公理道德的行為,理應受到指責和制止,我們不應該因為一己之私而隨意去剝奪其他生物生存的權利。

但如果只從這兩個角度去考慮,就只是進行了就事論事的淺層立意。所以,在立意時還需要將材料概括總結,使之上升到“科學研究與公理道德的矛盾”的層面,或者深入到“愛與害”的層面。無論力挺哪一種觀點,都會使立意更加深刻。

練習10

結合孔子的論政思想和做人觀點來看,材料中的兩種解釋都可以成立,因此,可以從三個角度立意。

(1)對自身的要求。孔子認為君子應該博學多才,有安邦定國之道。而器具之用,各有所專,只有一技之能。因此,君子不能把自己變成器具,只囿于一技之長,不能只求短暫的單一目標。李澤厚的解釋接近此意,這是君子對自己的要求。

(2)對他人的認識。安德烈的解釋更側重于君子在待人接物、為人處世上的態度,閃現出一種人性的光輝。據此我們深入理解:認人要深且全面,不能單憑某一點就給他定性;不把身邊的人的作用局限在某一點上,而要發揮這個人更多的優勢和專長。

(3)辯證思考,綜合立意。兩種理解是基于兩個角度,一是對自身的要求,一是對待他人的態度。兩者相結合,就是作為一個君子應有的修養,這應是最佳立意角度。

練習11

顯而易見,材料中的“樣兒”與“味兒”代表了兩種人生境界。“樣兒”表述的重點是別人眼里的人生狀態,通常意味著成功、榮譽、財富、權力等;“味兒”重在表達一種對自己內心的尊重與遵循,透露出寧靜、淡泊、執著、堅守等精神內涵。材料中的兩種境界都有積極意義,贊成哪一種都可以。但是,在立意時厚此薄彼的觀點并不妥當,將兩者結合起來立意才最為辯證達觀。事實上也是如此,活出“樣兒”的人必然是聽從了內心的聲音,而活出“味兒”的人生必然顯出“樣兒”來。

練習12

分析這則材料時,需要看清何為“中心”。令人向往,有諸多便利、機會和認同,意味著這個中心是站在別人眼光的中心,是利用他人的矚目和自身的位置吸引資源,是榮譽中心和資源中心。邊緣就是與之相對的少有人問津,也少有資源和贊譽的地方。榮譽、成就、權力的核心地方容易讓人迷失自我、放棄進取,這是中心的弊端,而若我們在邊緣苦練內功、提升自我,最終會吸引目光,成為中心。而材料實則是講理性面對關注與冷遇。

練習13

本則材料是“完美無缺”與“不完美”的對比探討。完美一直是人們的追求,正因為有了這種追求,人類社會才得以不斷進步;而不完美是一種自然規律,不完美顯示出個性化與多樣化的美,而不完美的絕對存在,也給了人們追求完美的無限空間與動力。不完美是一種真實之美、和諧之美、規律之美。追求完美和不完美是一個事物的兩個面,它鞭策人們毫不懈怠地積極進取,同時又讓這種進取展現個體的獨特之美。

練習14

從漫畫創作者的初衷來看,站在魚的角度,揣摩“如果釣魚的人,嘴里也含著魚鉤來博弈,輸的魚是不會流淚的”這句話的內涵,材料應該是反思不公平的規則與競爭博弈的機制,批評生活中尋常的事隱含了不公平的規則。不過,也可以逆向思維: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什么才是好環境?英雄流血流汗不流淚,歷史舞臺本就應當是“能上、平讓、庸下”,否則,歷史就會倒退。

練習15

促成“世界最大份炒飯”的舉辦方,顯然沒能領會吉尼斯世界紀錄的精髓,而是用嘩眾取寵的方式來吸引目光,最終因“浪費糧食”而前功盡棄,“浮躁”“虛榮”是其失敗的重要原因;這種浪費行為是網友及時發現并舉報的,他們沒有采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冷漠態度,而是積極投身于凈化道德空氣的隊伍中,傳播正能量,有“良知”,敢“擔當”;吉尼斯世界紀錄的評選方果斷取消“變味兒”的紀錄,是負責和正義的表現,他們直面問題,及時回應民眾的質疑,給大家做出了一個公正、公平的交代。

練習16

景區“傍”熱播影視劇帶動旅游業發展,借力而行,本無可厚非,但若把利益放在第一位,生拉硬拽,徹底扔掉景區自身的文化內涵,管理者就需要反思了。一方面,營造聲勢畢竟只是輔助手段,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才是景區吸引游客的關鍵。所以,景區管理者還是要“把握根本”“腳踏實地”。另一方面,會峰閣這個名字是有歷史淵源的,何必要引進一個虛構的古閣來證明自己的身份不俗呢?這其實是管理者缺乏文化自信,缺乏對歷史的尊重以及對文化的敬畏的表現。最后,文物保護也好,文化建設也好,人們需要冷靜審慎,長遠考慮。

因此,從“把握根本”“腳踏實地”“敬畏文化”“文化自信”“理性”“拒絕盲從”等方面立意均可。

練習17

兩則名人名言都是關于奇跡的,最大的區別在于“承認”與“不要相信”兩個關鍵詞,這兩個詞是對待奇跡的兩種態度,考生可以從兩種角度解讀。一是把它們當作對立的觀點,承認奇跡就是對這個世界上許多超出能力與理解力的事情,保有一種近乎盲目的希望與熱情;不要相信奇跡則是指所有事情都應該通過自己努力去完成,把控制的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第二種解讀則是辯證思考:我們承認奇跡的存在,相信它的驚人與美好,但我們不把未來寄托在奇跡之上,只相信自己腳踏實地的努力。

練習18

這三則名言,說明了一個道理:凡事要講究一個“度”。所謂“度”,是事物保持其質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圍,換言之,是“關節點”范圍內的幅度,在這個范圍內,事物的質保持不變,突破關節點,事物的質就要發生變化。這種“度”,可以運用到政治生活、待人處世、修身養性等各個方面,因此,可以選擇自己最擅長、最熟悉的角度,精準審題,深度挖掘。

“度”是治理國家、為人處世等方面的一種準則、一把尺子。一般來說,這個準則、這把尺子,是固態的,必須遵守;當然在特定情況下,它又是動態的,因人、因時、因地而異,必須相機而化。但不管什么情況,一旦確定了這個“度”,就要奉為圭臬,不可隨意逾越。要理性地處世、處事,須知,“過猶不及”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智慧,今天依然如此。正確和錯誤就在“度”的兩邊,要學會把握“度”而不至于失去平衡。

寫作時,要遵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原則,把目光投向沸騰的社會生活,引進時代活水,聚焦熱點,關注焦點,把握基點,比如可以談談怎樣對待“熔斷機制”。

對三則材料,要綜合審視,找準一個關鍵詞“度”,如果只是針對某一則名言而大談特談,就失之偏頗了,例如僅僅針對第三則名言專談“嚴”的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等,就偏題了。如果把“度”解讀為“折中和均衡,不激進亦不保守,不忤逆亦不茍安”,就屬于理解失當。如果僅談“度”,大談“度”的引申義“約束”“限制”“原則”等,卻不談“過猶不及”等,只能算打擦邊球。另外,如果背離“度”的內涵去談與“度”毫無關聯的“細節”“超越”“自由”等,那就是離題萬里了。

練習19

材料講述的是地下泉水默默蓄積,一遇機會便涌出地面成為噴泉的故事。材料分為前、后部分,前半部分講述的是泉水成為噴泉的自然現象與結果,后半部分則說明了這種現象背后的原因和意義。前后兩部分都在寫泉水和噴泉,而又不限于泉水和噴泉本身,極富相關引申義與比喻義,也極易讓人聯想到社會生活中的類似情形與所含道理,意在以特定自然現象與機理,引導廣大考生對社會人生中的情形與道理進行多角度的聯想與思考。作文材料像寓言一樣,言在此而意在彼,既發人深思,彰顯某種價值理念,又引人反思并關注那些鮮為人知甚至被人忽略的沉默的事物和人的價值,富于哲理和思辨性,充滿正能量(泉水之清),生活關注度高。特別是要關注材料中蘊含的幾組對比性的關鍵詞,如蓄積(聚集)與噴涌(涌出)、眾人矚目與鮮有關注、驕傲與默默不語、地下與地上等。

對于考生而言,審題立意上可聯想感悟之處,面廣點多,如“隱與秀”(先隱與后顯、耐得寂寞終有輝煌、積累之后是爆發、鮮為人知與萬眾矚目、點贊像泉水一樣默默不語的人或事物、沉默的價值)、藏與散(用)(厚積與薄發、要想發揮好先要積淀深)、源與流(源遠方能流長、根深才能葉茂)、結果與原因(風光背后是沉潛)等主題皆可。考生文章的高下區別可能更多地表現在對材料主旨的挖掘深度、內容的豐富度及生活的關涉度等方面。

練習20

其一,大樹想要實現旅行的愿望,在直接請求飛禽、走獸幫忙而不可得的情況下,決定自己想辦法,由此可將立意定為:①求人不如求己;②要善于發揮主觀能動性。

其二,它結出甜美的果實,果實中包著種子,飛禽、走獸們吃了果實,大樹的種子就這樣傳播到世界各地。由此可將立意定為:①蠻干不如巧干;②要善于借助他人。③理想、愿望、目標的實現離不開智慧。

立意一:從樹的角度立意,有多種立意角度:抓住大樹“沒有翅膀”“沒有腿”等詞語,我們可以理解為客觀條件不足,與飛禽、走獸相比,顯然不可同日而語,但它以退為進,最終靠結出甜美的果子,讓飛禽、走獸把種子帶到世界各地。從這點上說,可以寫要學會轉彎,寫要知道變通,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或寫有志者事竟成。

立意二:抓住“大樹決定自己想辦法”這個句子,我們思考下,大樹想出了什么辦法呢?顯然是想出靠飛禽、走獸們吃了種子后把它帶到世界各地去的辦法。從這點來看,立意的角度有:方法總比困難多,要學會借助外物,要注意借雞生蛋。

立意三:從飛禽、走獸等角度立意,飛禽、走獸認為要旅行,就必須有翅膀、有腿,這是常規思維,換個角度思考,沒有翅膀和腿照樣可以旅行。我們可以寫凡事不要妄下結論,做人要有自己的識別能力和判斷力,人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要被事物的假象所蒙蔽。

立意四:從有飛禽、走獸等角度立意,飛禽、走獸原本想幫助大樹旅行,苦于大樹自身條件不足,但無心之中卻助成了大樹旅行,可以立意為“無心插柳柳成蔭”。

立意五:從材料的整體來立意,大樹雖然靠自己,但最終是靠合作。大樹結出甜美果實給飛禽、走獸;飛禽、走獸吃了果實,攜帶種子去遠方,幫大樹實現了旅行的心愿!可以寫要學會合作。

立意六:從材料的整體來立意,大樹面對飛禽走獸的拒絕,并不灰心喪氣,而是自己想辦法自力更生。我們可以寫“自立自強”“求人不如求己”這個常見的立意。

還可以從樹為實現理想,排除困難,堅韌不拔入手,可以從承認劣勢堅持優勢,尋求途徑達成目標入手;還可以立意在分享與合作上,通過與他人合作達到雙贏;或者立意在“君子善假于物”上,從樹善于利用外部條件達到目標著手……

練習21

復旦大學110周年校慶宣傳片涉嫌抄襲他人創意之舉,反映出我國高校創造力不足的尷尬,這和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趨勢不符。倡導獨立精神和創新意識,二者立意皆可。復旦大學是我國屈指可數的百年名校,承載了國人強國富民的期待和夢想。但名校還應該是強校,名實應當相符,這一點應當引起人們的重視和反思。從“名與實”“能力與擔當”等角度立意也可。同時,名校本應是培養人才的搖籃,漠視知識產權的舉動暴露出人們知識產權意識的淡薄,不尊重原創智力成果的問題,當知識圣地開始罔顧知識產權而隨意“山寨”時,這樣的森林里還會有百年樹木嗎?因此,“增強知識產權意識”“尊重智慧成果”等角度也值得思考。

練習22

通過三句話的對比,我們不難看出,這則材料立意指向是非常明確的,三種不同的人生境界,源于不同的人生觀。平庸的人只是庸庸碌碌地生存,優秀的人在生存之外,還有生活。但是真正卓越的人,卻跳出了小我的局限,生存和生活都變成了手段,其最終目標是基于它們的使命感與責任感的,而這是指向廣闊天地之“大我”的。因此,立意可以從批判平庸的人出發,也可以從欣賞優秀之人、贊揚卓越之人等角度切入。

練習23

材料中的兩句話都不難讀懂,兩則材料是互為佐證、互相補充的關系,都在講一個人的欲望和目標不能太多,做事情要專注,否則就難以達到目的。不過,《鬼谷子》中講的是道理,而吳清源是用一個比較形象的比喻手法。本則材料在審題立意上基本沒有難度,所以寫作的難點在于挖掘深度,寫出“專注”背后的精神。如果僅僅在一個平面上講“專注”,則容易只是泛泛而談,不容易出彩。

練習24

試題材料由四句話組成,都是圍繞“忠告”展開,命題者有意引導作文者對人生中的“忠告”作辯證思考。立意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孔子和羅伯特·林德的話是站在忠告別人的角度,強調忠告人要真誠勸告,更要講究方式方法,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人;朗根尼西和歌德的話則是站在被忠告者的角度。一是反面立意——不接受忠告,或者說不能盲從忠告;二是正面立意——接受好的忠告能使人不斷進步等。

從綜合的角度看,這四句名言其實告訴我們:在生活或人生道路上,有時需要“聽聽忠告”,有時又不能被“忠告”束縛,關鍵要看是什么樣的“忠告”,是在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的“忠告”。但具體寫作時,一定要把它放在人生的背景下思考,能彰顯出辯證的思想則更好。

練習25

這兩則材料,內容恰好相反。材料一反映出的是小圈子里封閉自己心靈的現象;材料二反映的是包容與開放的現象。這兩則材料的對比,很有現實意義。我們從閉關鎖國,走向改革開放,才迎來了一個嶄新的春天。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導致落后。當今時代,任何國家都不能關起門來搞建設。中國有句古話,朋友多了路好走。歷史大趨勢表明,開放是實現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前提,交流是保持國力強勁增長的動力源。由此,可以立意為:走出封閉、彰顯自信。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用人也應如此,不能任人唯親,要海納百川。做人也應如此,要懂得博學深問,虛懷若谷。一個人想要獲得成功和真正的幸福,就應該選擇積極且正確的包容心態。由此,可以立意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阳市| 南漳县| 太康县| 都昌县| 日土县| 海淀区| 台北县| 凤山市| 新营市| 东丽区| 乌兰浩特市| 丽江市| 新营市| 敦煌市| 西乡县| 渭南市| 弥渡县| 彭山县| 福泉市| 临朐县| 三门县| 新营市| 新津县| 辽宁省| 河西区| 黑水县| 正镶白旗| 永胜县| 徐汇区| 东方市| 大宁县| 濮阳县| 汾阳市| 白沙| 镇赉县| 安顺市| 哈尔滨市| 漯河市| 綦江县| 阿瓦提县| 灵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