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社交網絡提升農村中小學教師教學勝任力的理論與實踐作者名: 袁磊本章字數: 1700字更新時間: 2019-11-22 15:37:06
前言
利用社交網絡促進農村中小學教師的教學勝任力是在當今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探索出的新教師培訓模式。在我國教育水平飛速發展的今天,城鄉教育水平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問題日益凸顯。為了提升農村基礎教育發展水平,就必須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的教學勝任力。以“國培”為核心的各級教師培訓已經取得了相當的成果,但是集中培訓成本過高和效率偏低,必須找到能夠讓教師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就能獲得持續發展的途徑。而社交網絡的出現正好滿足了這種可能需求,運用社交網絡促進農村中小學教師勝任力的研究不僅是理論層面的突破,更在于提升教師教學勝任力的實踐意義,運用好了切實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教學勝任力和教學質量。
本書試圖在總結過去研究工作的基礎上闡述社交網絡和教師教學勝任力的基礎理論、技術方法及應用實踐,旨在通過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構建農村中小學教師的教學勝任力模型,并以社交網絡為平臺,提出利用社交網絡提升農村中小學教師教學勝任力的具體策略和可操作模式。全書共分八章,其研究和寫作過程如下:
第1章是對教師教學勝任力基本理論的介紹,是全書的鋪墊。在本章中,首先詳細介紹著書的背景,其一是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促使教育領域必須做出改革,其二是國家的教育信息化和教師專業化的要求。其次通過文獻閱讀了解已有的國內外關于勝任力、教學勝任力以及教師教學勝任力的影響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從而得出本書所采用的教師教學勝任力的定義:教師為了有效完成教學目標而必須具備的一系列不同勝任特征要素的組合,包括個性特質、價值觀、動機、師德素養、教學技能、專業知識等。同時也對本書的社交網絡進行了定義:社交網絡服務將真實生活中的社交關系展現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既滿足了人們通過網絡開展社交生活的需求,又解決了時間、空間等因素對于社交生活的限制。
第2章包括了兩部分:一是農村中小學教師使用社交網絡的情況調查;二是利用社交網絡促進農村中小學教師教學勝任力的模型以及對該模型的詳細闡述。2013年9月至2014年7月,編寫農村中小學教師社交網絡應用情況調查問卷和訪談問卷、農村中小學教師勝任力特征包含的內隱因子調查問卷,經專家評議,并進行預測試,從而得到合理科學的農村中小學教師社交網絡應用情況調查問卷與農村中小學教師勝任力特征包含的內隱因子調查問卷和訪談問卷。深入農村中小學教學一線,發放農村中小學教師社交網絡應用情況調查問卷、農村中小學教師勝任力特征包含的內隱因子調查問卷,并進行教學觀察和深入訪談。整理農村中小學教師勝任力特征包含的內隱因子調查問卷,利用SPSS軟件對調查問卷進行數據分析,并利用文獻綜述的方法,得出教師教學勝任力因子,從而構建教師教學勝任力因子模型。廣泛借鑒國內外對于社交網絡的研究成果,并結合“農村中小學教師使用社交網絡情況”的調查報告和教師教學勝任力因子模型進一步構建出社交網絡促進教師教學勝任力模型。
第3章至第8章,在經過一年多的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基于社交網絡的農村中小學教師教學勝任力具體提升策略。社交網絡是隨著網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們社會交往的需求出現的,在Web 2.0時代,社交網絡的種類繁多、功能各異。本書根據研究的需要和實現的可行性從眾多社交網絡中選取了三個社交網絡平臺,它們分別是QQ、微信、優酷,在QQ和微信平臺都可以建討論組,組織討論,在QQ空間可以展示作品,發送較長篇幅的文本,在微信里通過訂閱號定期推送相關資源,也能發送短視頻,通過優酷則可以專門推送視頻資源,學習者可以相互評論、收藏、分享喜歡的視頻。這三個網站各有特色,三者相互配合較單一平臺更能有效提升教師教學勝任力。在第3章至第8章中,根據各個勝任力因子的特點選擇最合適的資源表現形式和社交網絡平臺,有針對性地提升各個勝任力因子,即基于QQ提升教師教學勝任力的策略研究、基于微信平臺提升教師教學勝任力的策略研究、基于微視頻提升教師教學勝任力的策略研究。每個因子都從概念界定,因子的意義、具體表現、提升策略等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盡管作者是多年從事計算機教育應用以及教師培訓的高校專家。但是,由于受到篇幅和寫作時間的限制,書中仍然可能存在不足之處,懇請使用本書的讀者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