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創造了所謂的“中國奇跡”。1979—2008年中國GDP年平均實際增長率達到9.8%,人均GDP年平均增長率達到8.6%。與此同時,中國的基礎設施也取得跨越式發展,基礎設施主要通過兩種途徑促進經濟增長,一方面,它是一種投資,這種投資能夠直接促進經濟增長;另一方面,基礎設施尤其是一些經濟性的基礎設施具有規模效應和網絡效應,這種效應可以通過提高產出效率并引導發達地區對落后地區經濟增長的溢出效應促進經濟增長。本書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從基礎設施的角度解釋中國的經濟增長奇跡;二是,驗證基礎設施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外部溢出效應。
在進行具體實證研究時,本書以交通基礎設施為重點研究對象,除此之外還主要引入信息基礎設施和能源基礎設施進行研究對比。本書的理論和實證研究結果均表明基礎設施對中國的經濟增長產生顯著促進作用。實證研究結果表明交通和信息基礎設施對中國經濟增長有較為明顯的正外部性,而能源基礎設施的外部性不顯著。本書還單獨將交通基礎設施作為重點研究對象進行研究,利用空間面板模型得出結論:①交通運輸的正外部性的確存在;②1985—2006年我國交通運輸投資帶來的GDP增加平均每年為248億元,其中196億元來自交通運輸投資的直接貢獻,另外52億元來自交通運輸的外部溢出效應;③交通運輸投資的直接貢獻與外部溢出效應之和對經濟增長的平均每年貢獻率為13.8%。通過引力方程模型,本書的研究結果還表明:①2008年中國省際貿易的邊界效應為6~23,這一數值區間與發達國家之間貿易的邊界效應值比較接近;②交通基礎設施的改善對中國的區域貿易產生了正向影響,從2000年到2008年,由交通基礎設施改善導致的區域貿易增加量占總增加量的29.1%。此外,本書還驗證了交通基礎設施對邊界效應的影響,簡單的實證檢驗表明交通基礎設施越發達,貿易的邊界效應越低。所有這些均表明交通基礎設施的改善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促進作用。本書的最后一章從微觀層面驗證基礎設施的可獲得性對中國農村居民收入的影響。實證結果表明:道路基礎設施對中國農村居民的收入仍然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而通信和自來水基礎設施雖然對農村居民的收入有正向影響,但均沒能通過顯著性檢驗。
本書的政策含義十分明顯:基礎設施的跨越式發展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的經濟增長,由于中國廣大的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發展仍然較為落后,在今后較長一段時間里,基礎設施發展仍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