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理論分析
第一章 腐敗預防的理論基礎
在深入探討腐敗問題之前,首先要厘清相關概念。眾所周知,“腐敗”在我國是一個極為寬泛的概念。除了貪污、受賄和挪用公款這三種基本類型之外,群眾還經常把公款吃喝、公費出國考察等行為都統稱為腐敗行為,而且還不斷涌現出“耳邊的腐敗”、“車輪上的腐敗”、“數字腐敗”等新提法。學者公婷在其20世紀90年代出版的英文專著中,更是羅列了一百多種被國人視為腐敗的行為。腐敗概念的高度泛化,使有些人發出“腐敗是個筐,什么都往里裝”的感慨。
腐敗現象本身的多變性,使得各類腐敗行為五花八門、層出不窮,令人目不暇接。但作為理論研究,則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充分把握腐敗行為的共性。腐敗行為雖然千差萬別,手法變化多端,但是從最深層的機理看,所有的腐敗行為萬變不離其宗,存在一定的共性,即都是圍繞公共權力或公共資源而發生。
基于這種認識,本書采用最基本、最寬泛的腐敗定義,即腐敗是濫用公共權力以謀取私利(簡稱公權私用)的行為。其中,公共權力主要指政府掌握的各種行政管理權力,謀取私利既包括當事人為自己謀取私利,也包括為其所在家庭、小團體等謀取利益。
為什么腐敗行為會滋生蔓延?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出發,陸續提出思想墮落、制度缺陷、權力集中、“尋租”等不同的解釋模式。這些解釋有一定的可取之處,但又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思想墮落一說僅能解釋公職人員為什么會以權謀私(意愿),而無法解釋其為何能夠以權謀私(能力)。“尋租”理論能夠解釋行賄受賄等行為,卻難以有效地解釋貪污、挪用之類的腐敗行為。
筆者試圖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審視腐敗行為及其成因,那就是“腐敗行為究竟是如何完成的”?眾所周知,腐敗行為作為違法違規行為,一旦敗露后會給當事人帶來極高的成本和代價。因此,當事人作為趨利避害的理性個人,勢必需要借助各種條件掩飾自身的腐敗行為,以降低行為敗露的概率,逃避懲罰。如果我們能夠成功地找到并消除其以權謀私行為所要借助的條件,就有可能破解腐敗行為的鏈條,使腐敗行為難以發生。這是腐敗預防理論的基本出發點。
那么,腐敗行為究竟需要借助哪些條件?筆者認為,至少需要三個必要條件,分別是公共權力(資源)、腐敗動機和腐敗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