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教育是一種投資行為

一、教育投資理念的形成

人類社會對教育究竟是消費行為還是投資行為的理解經歷了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18世紀60年代以前,由于教育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不是十分明顯,因此全社會并未積極致力于發展教育,教育投資理念也沒有得到普遍認可,相反卻把教育視為一種純消費性活動。亞當·斯密可以說是把教育看做一種能夠獲取利潤的投資行為的典型代表。此后,在19世紀末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把對教育投資的認識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他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特別強調了教育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認為經濟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要靠勞動者掌握的某一類職業的熟練技術和知識能力,而這兩種能力提高的關鍵在教育。他還明確提出了“教育是國家投資”的觀點,認為“用于人的教育的投資,是最有效的投資”,“在所有資本之中,最有價值的就是對人投資而形成的資本”。

20世紀60年代,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教育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日益被經濟學家所認識。其中,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的“人力投資”學說的提出,更是開創了教育投資理論的新紀元。從經濟學角度分析,所謂“投資”是指當前的一種支出,這種支出能夠在以后的時期內(通常指一年以上)給投資者帶來效益,即犧牲眼前消費,獲得未來收益。同樣,作為一種投資,教育活動無論從個人角度還是整個社會角度都會產生積極的效果。在微觀層面,教育可以提升個人的基本素質,增加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提高職業生涯成功概率;在宏觀層面,教育則可以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改善環境質量,提高人口平均壽命。

專欄1 “舒爾茨”其人

西奧多·W.舒爾茨(Thodore W.Schults)(圖1-1)在1979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他是公認的人力資本理論的構建者。1960年,他在美國經濟協會的年會上以會長的身份作了題為《人力資本投資》的演說,闡述了許多無法用傳統經濟理論解釋的經濟增長問題,明確提出人力資本是當今時代促進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認為“人口質量和知識投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類未來的前景”。

圖1-1 西奧多·W.舒爾茨

針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國民財富增長速度遠遠大于這些要素的耗費速度的現象,舒爾茨提出了著名的觀點:在影響經濟發展諸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關鍵的,經濟發展主要取決于人的質量的提高,而不是自然資源的豐瘠或資本的多寡。以此來解釋上述的經濟領域的疑難問題就很簡單了。

對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國德國和日本的經濟奇跡問題。他認為,兩國戰后之所以出現經濟復興的奇跡,最主要就是因為人力資本的原因。戰爭雖然破壞了這兩國的物質資本,但并未破壞其充裕的人力資本;再加上這兩國悠久的文化傳統和重視教育的現代國策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質的勞動力,這使兩國的經濟發展得以建立在高技術水平和高效益基礎上。

舒爾茨認為,人力資本是體現在勞動者身上的一種資本類型,它以勞動者的數量和質量,即勞動者的知識程度、技術水平、工作能力以及健康狀況來表示,是這些方面價值的總和。在人力資本的形成過程中,投資是非常關鍵的,投資所形成的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將在很長的時期內對經濟增長做出貢獻。

舒爾茨對1929—1957年美國教育投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作了定量研究,得出如下結論:各級教育投資的平均收益率為17%;教育投資增長的收益占勞動收入增長的比重為70%;教育投資增長的收益占國民收入增長的比重為33%。與其他類型的投資相比,人力資本投資回報率最高。

進入21世紀后,社會資源高度整合,競爭無處不在,人的知識、技能和素質成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核心推動力量。與此同時,全社會對教育投資理念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刻。

二、中國教育競爭的“私人化”趨勢問題

和生產性比較,教育是個復雜的“迂回生產的迂回生產”問題。人的生產包括體能生產和精神生產,其實教育就是在進行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和體能生產不同,精神生產的約束條件要復雜得多:身體狀況、智力、潛能、情緒、自信、志趣、決策權、教育條件等都會影響教育的效果。概言之,教育受客觀條件的影響,但更受主觀條件的影響,精神生產難以通過計劃和定指標提升業績。教育更應該是一個自我認知、激發興趣、體會潛能的過程,這說明教育的確定性不如物質生產那么高。所以從具體目標來看,教育天然帶有風險;但從宏觀目標來講,教育總體有利于提升社會素質、有利于發明創造。也就是說,教育作為個人行為會帶來較大風險;教育作為國家行為或者人類行為則會內化風險,增大收益。所以,教育具有天然的公共產品屬性。

許多發達國家都重視教育的國家化問題,都注重投入較大比例的GDP來支撐教育。許多教育形態和教育環節都重視其公益性和舒適性,以最大限度地體現教育的“多重約束性”規律,提升精神生產的效果。但相對來說,中國教育競爭越來越呈現家庭化趨勢。可能的原因如下。

其一,理念問題。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揭示了一個基本規律,人的吃穿等生活需求具有剛性特點,在滿足這一需求之外,應當尋求更高層次的需求,而更高層次需求的獲得并不與物質條件正相關。如果我們的理念是追求個人幸福,那么基本消費之外,主觀權重會越來越大。然而,“不吃苦中苦,難為人上人”的勵志語,前半句還具有“生產力”,后半句則束縛了“生產力”。這種理念引導人們過重地將生活之甜與物質掛鉤,經濟學上叫“拜物教”。其結果就是激勵了人和人之間分配關系的不平等行為。人們也將教育作為“成為人上人”的變量,而且認為教育可以利用家庭的財富優勢促其成功。這樣一來,教育行為私人化了,教育競爭化了,教育競爭財富化了。

在目前人類社會的自我管理能力還難以駕馭全球,而只能以國家為單位的條件下,提倡教育國家化,防止教育過度私人化,更有利于國家層面教育效率的提升。如果相反,則容易形成教育資源的浪費,更容易造成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惡性循環。

其二,教育產業化加強了教育競爭的私人化。

教育產業化的初衷本應是消除教育供給“大一統”所帶來的“計劃失靈”問題,在計劃之外,可以允許社會力量參與辦學,辦學機制市場化。這樣可以激活潛在的教育資源,使教育供求更好地得以匹配。但教育產業化不等于所有的教育“都收費化”。教育收費化會使教育的“客觀權利”物質化,這樣使窮人學生的“教育客觀權利”難以完整實現。在“教育是一種人力資本積累”原理的作用下,本期的教育,將會影響本期的收益,本期的收益將會影響下一期的教育客觀權利的實現,這樣必然使教育與收入分配以及家庭貧富緊密掛鉤,形成“教育貧困陷阱”。

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現階段家庭對教育的重視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家長們在學生接受正常的課內教育之外,還積極爭取課外加碼的機會,甚至爭先恐后地把子女送進各種培訓班。出現了政府提倡減負,家長和學生“對抗減負”的怪現象。究其原因,就是家長希望通過提升單位教育資金的教育時間來充分利用稀缺的教育資金,希望能最終走出“教育貧困陷阱”。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家庭在所有的教育階段都有足夠的教育資金,這致使學生連走出“教育貧困陷阱”的機會都可能失去。2011年8月5日,《重慶晚報》就報道了家境一貧如洗的楊越以渝中區理科狀元的身份成功考入北京大學,但是6000元學費和1200元住宿費卻成為橫亙在他面前的天塹。盡管家境貧寒,此時的楊越卻依然是幸運的,因為他起碼受到了社會的關注,資金問題也得以解決。不過在眾多即將步入大學的高中畢業生中,顯然還有很多“楊越”,教育資金問題需要更多的關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汶上县| 邵阳县| 南平市| 远安县| 彭水| 汕尾市| 集安市| 临洮县| 孙吴县| 四川省| 云林县| 高安市| 钟山县| 定结县| 饶阳县| 威远县| 沙田区| 平度市| 尤溪县| 平和县| 东城区| 银川市| 库车县| 永仁县| 自贡市| 大丰市| 长春市| 卓尼县| 三原县| 长沙市| 建瓯市| 当雄县| 甘德县| 浮梁县| 抚远县| 麟游县| 绍兴市| 延川县| 唐海县| 玉山县| 延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