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我國設備擁有量現狀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一、我國設備擁有量的技術狀況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經濟建設中實行的實際上是以擴大設備擁有量為主的裝備政策。這當然是有客觀原因的。在我國經濟建設初期,采用擴大擁有量的裝備政策,對奠定我國的工業基礎是必要的,但是長期堅持這樣的政策就未必適宜了。不少的決策者認為,設備只要能轉動,就應該繼續使用。他們考慮的僅僅是設備在物理上是否還能使用,并沒有考慮繼續使用在經濟上是否合算,更沒有考慮是否有利于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幾十年來我國的設備更新速度十分遲緩。以上海為例,1977—1980年的4年間,機電工業系統機床平均年更新率僅為0.87%。按照這樣的速度,需要115年才能把上海市的機床更新一輪!由此可見,我國設備的老化已經到了何等地步。
工業中常常用已安裝設備使用年限即役齡,或者用設備凈值(扣除歷年折舊額后的余值)除以設備原值即新度系數,來表示設備的新舊程度及技術水平。我國工業固定資產1978年、1981年、1983年、1985年、1987年的新度系數分別為70.4%、66%、66.4%、66.2%、67.2%。從這些數字來看,似乎我國工業設備的新度和技術水平并不太低。但是在我國的具體情況下,這兩個指標并不能表示工業設備的真實技術狀況。例如,就役齡來說,在我國,即使“年輕”的設備也不一定說明它在技術上就先進,因為產品“幾十年一貫制”的問題至今沒有解決。新度系數也存在著嚴重的缺陷。因為,第一,我國工業設備的折舊率很低,而且各個部門互不相同,設備折余價值高,容易造成新度系數偏高的假象。第二,也是更主要的,設備資產的購置時間早晚不同,相同設備的價格不同,再加上近年來通貨膨脹的影響,導致固定資產的原值和凈值都不能反映固定資產現時的真實價值,所以在沒有進行設備價值重估以前,據此計算的固定資產新度系數是很不準確的。
二、我國傳統產業的設備現狀
1.機械工業
上海市的機械工業固定資產新度系數在1988年只有54.5%。沈陽市1988年役齡在20年以上的設備占50%,其中441個機電企業役齡在20年以上的設備占55%,新度系數僅為58%,其中有些日偽時期留下的設備還在使用?!耙晃濉睍r期蘇聯和東歐國家援建的機械工業項目,其新度系數只有40%左右,有的還不到30%。根據1985年對全國3305個大中型機械工業企業已安裝生產設備的統計,其中20~80年代出廠的占27.9%,70年代出廠的占45.2%,60年代出廠的占16.1%, 50年代出廠的占9.6%,新中國成立前出廠的占0.5%。另據1985年的工業普查資料,我國機械工業的生產設備按價值量計算,屬于國際水平的占13%,屬于國內先進水平的占22%,屬于國內一般水平的占47%,屬于國內落后水平的占18%。這就是說,我國機械工業生產設備大約有2/3處于國內一般水平和落后水平。從設備的構成上看,我國機械工業企業的多數設備是低效的萬能型設備。其中已安裝的300多萬臺金屬切削機床的平均役齡為20~25年,大部分屬于國外20世紀四五十年代一人一機一刀的水平。至于國外已普及的高效優質工藝、數控機床、加工自動線等,在我國應用仍很少,精密加工技術國外正從0.01微米向0.001微米過渡,而我國則剛進入0.1微米領域??偟膩碚f,我國機械工業裝備的技術水平,大致相當于工業發達國家20世紀60年代初的水平。
2.冶金工業
我國鋼鐵工業技術裝備的更新速度同機械工業一樣遲緩。據1985年對184個鋼鐵企業9109臺(套)主體生產設備的統計,其中屬國際水平的53臺(套),占0.6%;屬國內先進水平的855臺(套),占9.7%;屬國內一般水平的7228臺(套),占79.3%;屬國內落后水平的943臺(套),占10.4%。按照鋼鐵工業技術水平估計,屬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技術幾乎很少。屬60年代和70年代前期的比較多,而屬50年代以至更早時期的技術則更多,呈現為一個寶塔形。在鋼鐵工業中,對提高鋼材質量具有特殊作用的爐外精煉工藝,發達國家的普及率已達40%~50%,而我國只占10%。影響鋼材成材率的連鑄工藝,1986年日本的連鑄比高達90%以上,而中國不到12%。我國鋼鐵工業設備的技術水平是相當落后的。
3.紡織工業
據紡織工業專家分析,我國紡織工業設備水平大致相當于工業發達國家20世紀60年代的水平,一般只能生產中低檔紡織品。上海的調查分析表明,屬于40~50年代的技術水平的設備占60%,屬于60年代的技術水平的占28%,屬于70~80年代的技術水平的只占12%。另據對28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1600多個全民所有制大中型紡織企業的55萬多臺主要生產設備的調查資料,主要生產設備達到國際水平的僅占0.71%,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的占5.03%,屬于國內一般水平的占81.91%,急需淘汰的屬于落后水平的占12.35%。
4.鐵路運輸業
我國鐵路系統1988年第一季度連出了三件重大碰車傷亡事故,其最為重要的原因正如一位鐵路老專家講的,中國的列車不是行駛在鋼軌上,而是行駛在“鋼絲”上。這個形容雖有言過其實之處,但卻描繪了我國鐵路運輸系統裝備老化和陳舊的現狀。1987年與1952年相比,我國鐵路的客貨運量增加了14.3倍,而同期鐵路正線延展長度僅增加1.5倍,機車總功率僅增加5.9倍,結果造成貨運大體只能滿足一半的要求,客運經常超載50%~100%,每天幾乎都有90多萬人無座乘車。這里暫且不講鐵路設備的役齡,只說全國5.25萬公里鐵路線,就有近1/4即1.29萬公里的鋼軌超期服役,其中有傷損鋼軌12萬根。就機車和客貨車廂來說,有1/2的蒸汽機車和1萬多輛客貨車廂在超期服役;在每天開出的1000列旅客列車中,有2294節車廂是1935—1936年制造的。
三、推遲設備更新的后果
設備的老化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有著廣泛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設備陳舊對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影響
以機械工業為例,我國全民所有制機械工業企業的全員人均年勞動生產率1957年為5523元;1979年為11021元,即用了22年時間才使勞動生產率提高1倍。又經過6年,到1985年,我國機械工業的全員勞動生產率僅增加到13205元,按匯率1∶3.7折算,相當于3569美元。關國機械工業的勞動生產率1950年、1970年和1983年分別為1.4萬美元、3.13萬美元和9.35萬美元,年平均遞增率為8.8%。日本機械工業的勞動生產率1952、1970年和1983年分別為79.6億日元、580.35億日元和1960.51億日元(1982年折算后為9萬美元),年平均遞增率為11.8%。聯邦德國機械工業1982年的勞動生產率為6.2萬美元。蘇聯機械工業的勞動生產率1960、1970年和1975年分別為0.36萬盧布、0.72萬盧布和1.03萬盧布(1982年折算后為1.6萬美元)。
從以上的對比可以看出,我國機械工業的勞動生產率不僅絕對值極低,而且增長速度也很遲緩。我國要加快經濟發展的步伐,就必須改變勞動生產率低下的現狀;而要提高勞動生產率,就必須加快設備更新的步伐。
2.設備陳舊對產品更新換代的影響
國外的企業都在積極通過實現設備現代化來大力發展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和降低產品成本,而我們卻長期舍不得丟掉舊設備。這種拖延進行設備更新的政策會使企業處于沒有競爭力的危險境地。
仍以機械產品為例,1987年,國家機械委從6萬種產品中抽取了5130種主要機電產品進行了水平分析,其中相當于國外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水平的占18.9%,相當于國外20世紀70年代中期水平的占48.2%,相當于國外20世紀60年代水平的占32.5%。應當說明的是,這次抽樣評價的產品都是國內水平比較高、市場需求及生產比較穩定的產品,因此并不能真正代表機械工業6萬種產品的一般水平。另據沈陽市1988年對該市411個企業(其中包括71個大中型骨干企業)的108個大類的8000余種產品質量的統計分析,其中優質產品占23.5%。在這些優質產品中,相當于國外20世紀60年代水平的占50%,70年代水平的占25%, 70年代末80年代初水平的占25%。產品落后主要表現在結構、性能、精度、壽命、安全性、可靠性、噪聲和自動化水平等與國外有很大的差距;其中可靠性、壽命普遍比國外低一半甚至更多。
我國的機電產品不僅技術水平低,而且品種也少。例如,蘇聯有機電產品24萬種,我國只有6萬種;我國機床工業只有產品1560種,而蘇聯有2000種,日本有3000種;我國只有軸承11500種,而日本和聯邦德國則各有軸承3萬種。品種的不足特別反映在大型成套設備和精密、高效、專用設備上。品種少,質量差,不僅限制了我國機械產品的出口,而且成了我國大量進口機電產品的重要原因。
3.設備陳舊對生產消耗的影響
由于我國的產品檔次低,所以能源利用率也很低,平均只有30%左右。我國設備的能源耗費一般要比工業發達國家高30%~90%,有的甚至更高。例如,火力發電標準煤耗是國外平均水平的1.32倍,噸水泥煤耗是國外的1.66倍,噸合成氨煤耗是國外的1.83倍,平爐單耗是國外的1.45倍,轉爐單耗是國外的4.7倍,加熱爐單耗是國外的2.7倍,熱處理爐單耗是國外的4.07倍。我國現有12類通用設備產品(包括工業鍋爐、風機、水泵、空氣壓縮機、制氧機、汽車、拖拉機、柴油機、變壓器、電動機、電焊機等)每年消耗的能源大約占全國煤炭產量的33%,汽油的90%,發電量的54%。這些產品的單位能耗普遍比國外高,效率比國外低,每年比國外先進產品多消耗能源達1億多噸標準煤。例如我國目前還在生產的上海牌小轎車與桑塔納車相比,不僅自重多520千克,且每百公里多耗油8升。再從單位產值能耗來看,我國每生產一美元國民生產總值所耗費的能源,是加拿大的1.8倍,美國的2.1倍,聯邦德國的3.8倍,日本的4.4倍,印度的1.7倍,巴西的3.8倍。如果我國的產品能夠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則按目前的國民生產總值計,一年至少可節省能源3億噸標準煤,相當于我國能源生產總量的30%。人們都在講能源供給不足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可是我們注意的只是如何多生產能源,卻較少注意通過提高產品檔次來節約能源。
4.設備陳舊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正由于我國產品檔次低,品種規格少,每年不得不耗用大量外匯進口國外的機器設備。例如,“六五”期間全國進口機電產品為411億美元,而出口僅為95億美元;“七五”期間1986年至1989年的4年中,進口的機電產品為800億美元,而出口僅為209億美元。機電產品進出口的巨大差距表明,我國需要的高水平的設備,都是靠進口解決的。如果長此下去,我們必將陷入“引進—落后—再引進”的惡性循環之中而難以翻身。由于我們的產品檔次低、品種少,所以出口的產品大部分是附加價值低的粗加工產品。要改變機電產品進出口的不利狀況,提高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非得抓緊進行設備更新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