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出來的培訓學
- 田力
- 6392字
- 2019-09-16 14:45:44
教育、繼續教育與培訓
教育、培訓是從提供者的角度來說的。學習是從接受者的角度來說的。教育又衍生出繼續教育、終身教育等名詞,學習又衍生出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社會、學習型政黨等名詞。教育、學習和培訓各是什么關系?培訓又和訓練、教練、演練是什么關系?不厘清這些基本概念,賣培訓的不知如何賣,買培訓的不知如何買,管培訓的也不知如何管。
一、教育
在教育學中,關于“教育”的定義有多種,一般來說,人們主要是從兩個角度給“教育”下定義,一個是社會的角度,另一個是個體的角度。
從社會的角度來定義“教育”,可以將“教育”定義區分為以下三個不同層次:①廣義的,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②狹義的,主要指學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③更狹義的,有時指思想教育活動,這種定義方式強調社會因素對個體發展的影響,把“教育”看成是整個社會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承擔著一定的社會功能。
從個體的角度來定義“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個體的學習或發展過程,如朗特里(D.Rowntree)把“教育”定義為“成功地學習(一般地說借助于教學,但并非一定如此)知識、技能與正確的態度的過程。這里所學的應是值得學習者為之花費精力與時間,學習方式則一般應使學習者通過所學的知識表現自己的個性,并將所學的知識靈活地應用到學習時自己從未考慮過的境遇和問題中去。”
《教育學基礎》一書通過對教育概念的深入分析,嘗試著給出了中國師范版的“教育”的定義:教育是在一定社會背景下發生的促使個體的社會化和社會的個性化的實踐活動。這個定義首先描述了“教育”的“實踐特性”,作為一種實踐活動,“教育”必然有其明確的目的,沒有明確目的的、偶然發生的外界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就不能稱之為“教育”。
其次,這個定義把“教育”看作是耦合的過程:一方面是“個體的社會化”,另一方面是“社會的個性化”。“個體的社會化”是指根據一定社會的要求,把個體培養成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態度、知識和技能結構的人;“社會的個性化”是指把社會的各種觀念、制度和行為方式內化到需要、興趣和素質各不相同的個體身上,從而形成他們獨特的個性心理結構。這兩個過程是互為前提、密不可分的。
再次,這個定義強調了教育活動的“動力性”,即教育活動要在個體社會化和社會個性化的過程中起到一種“促進”或“加速”的作用。也就是說,與日常家庭生活中的撫養和養育不同,教育要與一組特殊的條件相聯系,如明確的目標、精心選擇的課程、有專門知識的老師、良好的校園環境等。
最后,該定義強調“教育”行為發生的社會背景,強調“教育”與一定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條件之間的聯系,從而說明教育活動的社會性、歷史性和文化特征。
二、終身教育與繼續教育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及其應用的日益廣泛,社會經濟生活中科技知識含量大幅度增加,工作崗位上對工作技能要求的不斷提高,使得傳統的學校教育階段難以滿足知識擴展和技能提升的需求。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終身教育作為一種頗有影響的教育思潮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從西方到東方、從發達國家到發展中國家,它逐漸被不同制度、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國家普遍接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更是把它作為教育領域活動的指導原則。197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漢堡教育研究所主任戴夫(R.H.Dave)將終身教育的基本特征概括為以下20個方面:
1.終身教育這個概念是以“生活”“終身”和“教育”三個基本術語為基礎的。這些術語的含義和對它們的解釋決定了終身教育的范圍和含義。
2.教育不是在正規學校教育結束時便告終止,它是一個終身的過程。
3.終身教育不限于成人教育,它包括并統一所有階段的教育,而且全面地看待教育。
4.終身教育既包括正規教育,也包括非正規教育。
5.家庭在終身教育的初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家庭學習貫穿一個人的一生。
6.當地社會在終身教育體系中也起著重要作用,這種作用是從兒童與它接觸時開始的。
7.中小學、大學和訓練中心之類的教育機構固然是重要的,但這不過是終身教育機構的一種。它們不再享有教育的壟斷權,也不再能夠脫離其他社會教育機構而存在。
8.終身教育從縱的方面尋求教育的連續性和一貫性。
9.終身教育從橫的方面尋求教育的統合。
10.終身教育與拔尖主義的教育相反,具有普遍性,它主張教育的民主化。
11.終身教育的特征是,在學習的內容、手段、技術和時間方面,既有機動性,又有多樣性。
12.終身教育是對教育進行生動有力的探討,它促使人們能夠適應新的開發,自行變更學習內容和學習技術。
13.終身教育為受教育者提供各種可供選擇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14.終身教育有兩個領域,即普通教育與專業教育。這兩者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系、互相作用的。
15.通過終身教育來實現個人或社會的適應技能和革新技能。
16.終身教育實行補正的技能,克服現行教育的缺點。
17.終身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維持和改善生活的質量。
18.實施終身教育有三個主要的前提條件:提供適當機會、增進學習動機、提高學習能力。
19.終身教育是把所有的教育組織化的原理。
20.在付諸實施方面,終身教育提供一切教育的全部的體系。
其中,第5條關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環境。在孩子0~18歲的生命歷程中,家長應該根據孩子每個階段心理和生理特點,學習不同的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孩子需要家長和學校、社會共同培養。但是在中國并沒有針對父母和祖父母的“家長學校”,做父母容易,當合格的家長難。2010年7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頒布實施,綱要明確提出,在未來十年將“制定有關終身學習、學前教育、家庭教育等法律”。但是關于家庭教育,到目前為止一直沒有相應的立法出臺。
其中,第6條關于社會教育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社會教育具體化,可以理解為社區教育,在中國,目前還沒有實現社區教育立法。社區教育的師資資源及其認證、社區教育活動經費來源、社區圖書館空間保障和經費來源都沒有法律保障。正面知識、正向能量、正方人物缺乏與百姓溝通交流的渠道,頻次也遠遠不夠。對于民眾建立正確信仰、恢復道德水準、建立和諧社會實為不利。
結合在中國的實踐經驗,我們認為繼續教育是終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人走上工作崗位之后的繼續接受教育的階段,一直延續到喪失工作能力和學習能力為止。
由此看來,除了政府機構、事業單位和企業所提供的在職培訓之外,政府以及民間團體還應建立起社區培訓網絡、培訓空間。利用互聯網技術提供的學習資源和便利的通信交流工具,建立起學習興趣群。社區中的知識分子和專業人士可以志愿充當培訓師和學習輔導師的角色。
繼續教育分為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兩大類。學歷教育包括在職工程碩士、在職博士、在職MBA或EMBA。在職學歷教育的優點是能夠滿足學員學歷進一步提升的要求。缺點是學習的內容缺乏與崗位工作實踐的結合和針對性,由于工學矛盾,學習時間難以保證,教育效果也難以和正規學歷教育一樣具有嚴格的要求和質量水平。
繼續教育的非學歷教育形式有多種,以自學為主的符合“教育”含義的看書、上網和看錄像我們不在這里討論,從內容和培訓形式上看,非學歷繼續教育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1)講座,英文為Speech或Lecture
一般形式為聘請資深專家,面向全體學員,就某一主題展開講解,以信息單向傳遞為主,時間較短,半天居多,一天也有。優點是信息量大,信息權威度高;缺點是專家講座內容對學員的針對性較差,缺乏互動,學員的學習興趣得不到充分的調動,效果參差不齊。一般適合講座的內容有:時事政治、國際形勢、新頒布并即將實施的法律法規、行業最新科技進展等。
(2)課程班,英文為Education Course
針對某一專業領域的學員,以系統掌握某一門知識為主的課程講授。學習內容設計類似于大學或研究生階段的學習,一門課程安排60~80學時,一般每個月一期(1~2天),安排在周末。學員人數可多可少,學員利用工作之余來參加,兩次上課中間穿插作業、論文和實踐總結環節。優點是能夠比較系統地學習一門知識體系,由于沒有學歷教育中應試的壓力,學員完全是結合個人的工作崗位需求自愿參加的,學員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較高。同時在學習過程中與具有同類崗位和興趣的學員結交朋友、交流經驗,也能得到除上課之外的更多收獲。缺點是學習周期較長,容易受工作中緊急事務的影響而耽誤上課,此外,學習期間工作崗位的變化和異地調動也會造成學習的中斷。
適合課程班的項目有:面向一般專業技術人員和初級管理人員的“管理學基礎”,面向人力資源專業人員的“人力資源管理理論與實務”,面向教育培訓管理人員的“培訓學與培訓管理學基礎”,面向信息化管理和技術人員的“企業管理信息化基礎”,面向黨政工團管理人員的“心理學基礎”和“企業文化”,面向企業工程建設管理人員的“項目管理”,面向企業資本運作管理人員的“資本運作管理實務”,以全面提升人文素質為目的、面向各個層次人員的“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導讀”,以及面向專業技術人員的理工類深造課程等。
(3)培訓,英文為Training,即現代培訓模式
這種培訓模式強調學員的積極思考和充分參與,強調學員的親身體驗以及與培訓師之間的互動交流,基本上學員是主角,培訓師是配角,培訓師采用建構主義教學法設計培訓內容和培訓形式,起到啟發、引導、歸納、總結的作用。為了互動交流的充分性,一般要求培訓班人數在40人以內。這種模式對學員的要求較高,如果是管理培訓,要求學員具備3年以上的管理實踐經驗并具備一定的管理職級;如果是技術培訓,要求學員必須具備5年以上的專業技術實踐經驗。對培訓師和培訓組織策劃者的要求也相應提高很多。
實際上,在本書后面的文章中,您會讀到,Training在國外更多地被Learning所替代。因為英文Training更多的有訓練的含義,訓練更為適合的內容是一些技能,如操作技能、溝通技能、演講技能等。中文翻譯成“培訓”而不是“訓練”,已經增加了“培養”的含義在里面,將其豐富了很多。對于融合了科學和藝術特征在內的“管理”,僅僅被Training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Learning、Coaching、Experiencing、Simulating、Summarizing等。所以,培訓已經從訓練發展到教練,再發展到演練,參與性、互動性、主動性、體驗性逐步加強,效果愈來愈好,當然,對培訓師的要求也愈來愈高。
三、培訓與培訓學
綜上所述,培訓是繼續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政府機構和企業培養人才、解決技能提升和管理改進問題的重要途徑和手段之一。無論是企業各級領導還是培訓活動的策劃者和組織者,首先應該明確培訓的性質和目的。而要想明確確定培訓的目的,首先要了解培訓的功能。
就培訓的性質而言,由于它是一個人在完成了基本的學習階段之后進行的繼續教育,因此它是一種由培訓發起者、組織者、培訓師、培訓學員、培訓內容與形式、培訓服務等產業鏈要素組成的一種經濟活動。培訓發起者提出目的和目標、培訓組織者調研需求,策劃培訓項目、整合師資、課程和空間資源,培訓師研發課程、培訓服務者提供培訓組織服務和后續評估反饋服務,每個環節都是一種高度專業化的增值服務,需要經驗的積累,費時費力花人工,因此是要收費的,費用由學員個人或學員所在的企業或組織負擔。
培訓從組織形式上分類,可分為面向社會分散招生,面向行業內分散招生,企業內統一招生(即通常所說的企業內訓)。
培訓從培訓內容和時間上分類,有純體驗活動的,如兩三天的戶外拓展訓練;有為期一周的體驗式培訓加上一兩個專題的室內課程;還有長達1個月至3個月的多個主題的培訓,中間穿插戶外拓展、企業參觀考察、主題研討、經驗交流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也有長達半年或一年的、以某一門或幾門課程為主線貫穿全程的培訓。
從培訓學員的職級構成上分類,有新員工培訓、基層員工培訓、班組長培訓、專責主管培訓、中層干部培訓、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培訓。不同層級的培訓內容、時間長短和培訓周期各有不同。如在南方電網公司,管理人員按崗位層級被分為A、B、C三級進行培訓。
從培訓學員的專業或職能上劃分,有以通用管理基礎為主題的培訓,有以企業文化建設為主題的培訓,有以人力資源管理為主題的培訓,有以安全生產為主題的培訓,有以市場營銷為主題的培訓,有以規劃和基建管理為主題的培訓,有以財務和審計為主題的培訓,有以稅務籌劃為主題的培訓,有以黨建、團委工作或工會工作為主題的培訓,有以企業戰略管理和業務戰略制定為主題的培訓,有以企業流程管理和改進為主題的培訓,有以企業信息化管理為主題的培訓,有以全面風險管理為主題的培訓,等等。
正像培訓的概念是源自教育一樣,培訓學也是以教育學的研究成果為基礎,隨著培訓產業的成熟和發展,逐漸清晰和完善。在對培訓成功實踐調查研究、總結提煉的基礎上,研究清楚培訓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分層分類、立法、管理體制、激勵機制、策劃方法、培訓實施方法、課程開發方法、授課技巧、后期服務方法、評價反饋方法,研究清楚培訓與教育、繼續教育的關系、學校提供的培訓與企業提供的培訓的關系、技能培訓與管理培訓的共性與特性、信息技術在培訓領域的應用等課題,就構成了培訓學的基本雛形。
四、清華厚德特色培訓模式
清華厚德是國內最早引入發達國家先進的體驗式教育培訓理念和實踐的專業培訓機構,是國內第一家將體驗式培訓與室內培訓有機結合的專業培訓機構。在長期對先進的教育學、培訓學理論的學習、探索和實踐中,清華厚德總結提升了國內現有的培訓理念,形成了一整套獨具特色的培訓模式,總結提煉出了包括培訓功能、培訓目的、培訓制度、培訓師與學員、培訓課程開發、體驗式培訓、課堂教學方法論、培訓班級管理與班主任工作、培訓效果評價、培訓技術研究等多個專題,構建了“培訓項目全生命周期質量管理體系”,并將培訓的指導思想提升到“以客戶/學員為中心,以應用為背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高度。通過將培訓延伸為“培訓咨詢教練輔導一體化”,切實提升組織績效,將培訓與社會進步和企業發展緊密地聯系起來,進而形成推動社會進步、企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同時,在長期的實踐中,清華厚德總結出了針對企業培訓的“清華厚德業務指南十二條”,并將其建構成“房式”結構模型,形成其特色培訓模式,建立了培訓品牌。
清華厚德業務指南十二條內容為:
1.致力于推廣“VISA培訓理念”,通過培訓促使學員開闊視野(vision)、補充信息、更新知識(information & knowledge)、提升技能(skill)、轉變心態和促使行動(attitude & action)。
2.致力于實現“FAST服務價值”,幫助企業發現并聚焦問題(find &focus)、分析問題(analyze)、診斷根本原因并提出解決方案(solution)、以團隊協作(teamwork)方式實施解決方案從而創造價值。
3.致力于建設“領導即教練”的學習型組織,將培訓和咨詢項目與業務工作融為一體,讓企業員工在實踐中成長進步。
4.倡導“以應用為背景”的服務模式,培訓和咨詢業務以聚焦、分析并解決問題為導向,目的明確、目標清晰、追求組織績效提升效果。
5.倡導“建構主義教學法”,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相結合,使得學員通過“最鄰近發展區”得到共同提高。
6.倡導“體驗式培訓”方法,根據成人特點,將互動、參與和實踐引入培訓課堂,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
7.倡導“項目全生命周期”質量管理標準,從需求分析、方案策劃、項目實施、項目評估、應急處理全過程提高培訓與咨詢項目的質量和價值。
8.以樹立“企業戰略風向標”為己任,通過我們的服務,使企業新的發展戰略得以快速、有效地貫徹和執行。
9.以建設“文化變革先鋒隊”為己任,通過我們的服務,使學員成為推動企業變革和文化變革的先鋒隊。
10.以創建“知識管理制高點”為己任,通過我們的服務,使企業智力資本得到有效的管理、運作與擴張。
11.以培育“接班人隊伍孵化器”為己任,通過我們的服務,使培訓班成為企業后備干部的“黃埔軍校”。
12.以引導“職業生涯規劃”為己任,通過我們的服務,使學員在提升自我的同時,掌握自己職場發展的指南針。
清華厚德企業培訓“房式”結構模型:

清華厚德企業培訓“房式”結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