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兼通的激情使者——石東
30年前在青海西寧相識時,只是覺得他說話風趣幽默、妙語連珠,但是從沒有想過我們會走上共同的培訓講壇。石東老師是我開始從事管理培訓工作以來,邀請上課的第一位老師。在清華厚德的骨干專家隊伍中可稱得上是“金牌講師”,是清華厚德連續多年授課量最大的老師。有好幾次,客戶經理之間以及客戶之間爭搶他的時間,不得不由我出面協調。從我把他引入,更確切地說是拉入這個領域和這個團隊以來,他對培訓事業的激情從不衰減。石東老師不僅口才好,筆頭也快,研究能力和溝通能力很強。他學中文出身,但曾長期在生產制造型企業從事管理工作,可謂是文理兼通。他喜歡實踐管理、研究管理,樂于與他人分享心得體會。石東老師的授課深入淺出,旁征博引,互動精彩,并且滲透了深厚的人文關懷,很受學員歡迎,經常得滿分。他目前擔任清華厚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他對清華厚德這個平臺的建設,對年輕老師的培養,對培訓體系的建構和提升,都傾注了大量的精力、熱情和心血。我在此把石東老師的七篇文章:《管理培訓是一種熏陶》、《留在廣蓄專家村的故事》、《每一次都是第一次》、《培訓的深化》、《管理培訓中的論道和論術之淺見》、《夜深千帳燈》、《占據知識管理的制高點》(與何繼江合寫)放在本書不同篇章中與讀者共享,從中可以看出清華厚德老師的氣質、境界、事業心和一些有見地的培訓理念。
管理培訓是一種熏陶
《厚德空間》編者按:教育心理學家本杰明·布魯姆在《教育目標分類法》中提出:學問分為六類,或六個層次,依次是知識、領會、應用、分析、綜合、評價。知識是最為基礎的,在很多情形下,它僅限于“知道”。石東老師作為一名優秀的培訓師,在這篇文章中強調的“熏陶”,實際上就是后面五種學問的綜合應用,而且是反復的應用,直至內化為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這種引導、這種能力、這種效果恰恰就是優秀的管理培訓組織、優秀的管理培訓課程以及優秀的管理培訓師的核心價值所在。對于很多經歷了十多年熱熱鬧鬧的培訓浪潮的央企國企的領導和培訓管理者而言,很有針對性。

清華厚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領導力研究與訓練中心主任 石東
經常聽到這樣的聲音:管理培訓我們已經搞了很多很久了,這些管理課程我們單位都上過了;管理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培訓我們已經完成了。于是不知道下一步管理培訓還培訓什么內容,于是很希望新的東西。求新固然很好,然而,那種認為管理培訓如同學校教育一樣,講完了,掌握了,就行了,這樣的理念是有偏差的。
管理是這樣一種學問:似乎很好懂,但并不是很好做;管理是這樣一種本領:似乎很容易做,但堅持做卻很不容易。這是由于管理的門檻很低,讓別人把活干了,相關的激勵、制度、流程、授權,往往并沒有多少高深的東西,或者說高深的東西也往往是人為地搞復雜了。管理的原則、要點大都很好懂,甚至是普羅大眾都很熟知的東西,比如都知道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都知道無利不起早,都知道兵以利動,都知道執行制度很重要,都知道辦事要守規矩。這些東西高深嗎?一點也不高深,然而做起來就冷暖自知了,有幾人能把這些管理的原則、要點運用好?又有幾人能夠把這些管理原則、要點運用到如那些優秀的企業管理實踐大師般出神入化呢?有人匯總韋爾奇的管理理念,有如下幾條:換人不含糊,用人不皺眉;剔除沒有激情的人;將自己的文化包括自信灌輸給公司的每個人;管理越少,公司越好;讓每個頭腦都參加到公司事務中來;舊組織建立在控制之上,新組織必須添加自由成分;消除管理中的警察角色;絕不妥協地向官僚主義開戰。管理業績輝煌的韋爾奇,其管理理念的精華也不過就是這樣幾條而已,但是,這樣簡單的幾條,又有多少管理者能夠真正如韋爾奇那樣做到、做好呢?我們經常會遇到談起管理頭頭是道而實際的管理績效卻乏善可陳的管理者,還有某些黑色幽默現象:取得一點業績和成就的管理者,侃侃而談讓自己自豪的管理體會,過一段時間卻走了滑鐵盧。似乎好懂,做起來很難,看上去容易,做起來很不容易,人世間的事情大都如此,管理尤其如此。為此,一個管理者,要使自己優秀,要不斷做出優良的管理業績,自我的提升,自我的修煉,是長期的,是持續的,是到退休那一天之前都不可停止的,絕不是“知道”那么簡單,也絕不是“會做”那么容易。
管理者的自我提升,自我修煉,是遠遠超出掌握知識這個范疇的,其中最為關鍵的,是不斷進行深度的思考,不斷反思自己的管理實踐,并從中感悟管理的真諦,進而不斷提升自己實施管理的科學性、藝術性,不斷提升管理的智慧。這種提升,依賴于思考和反復的實踐。讀書,知道知識,掌握知識,僅僅是提升的一個側面而已。此外還有很多側面。這也是為什么在學校永遠不能學成管理本領的真正原因,也是很多優秀的管理者并沒有系統學習過管理理論的真正原因。你學到了知識,距離你把知識轉化成本領,能夠應對好各種各樣的管理課題,轉化成優良的管理業績,轉化成你的素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即使到達了一個彼岸,而彼岸后面還有彼岸,你必須樂而忘返才能走入佳境。那么,在這個過程中,管理人員需要幫助,其中之一,就是管理培訓。也正因為如此,管理培訓所提供的幫助絕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是激發學員的思考,幫助學員思考,幫助學員完成自我的提升,達到一個又一個彼岸。
管理培訓是一種熏陶。管理的原則、要點并不復雜,并不難懂,學員接受的并不是這些原則、要點,而是在管理培訓師的引導下進行集中的深度的思考,在一個氣場內共同完成自己對管理理解的升華,完成自我的提升,到達應該到達的彼岸。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聽不同的老師講管理卻往往有不同的感悟的原因,因為每個培訓師的引導,其方法、視角、視野、修為,都是不一樣的,都是有差別的。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差別,才激發了我們多角度、多維度的思考,這是進行有質量的思考的必備的條件。
清華厚德所進行的管理培訓被稱為管理人才的孵化器,就是把管理培訓看成是一種熏陶,我們的新奇之處不在于所傳授的知識,而在于我們的培訓方法更適合進行熏陶,比如建構主義教學法,比如主題研討,熏陶和熏陶是不一樣的,我們的熏陶顯然更有成效。同時,我們的專家團隊不但很好地掌握和運用了有效的方法,他們的修為也是深厚的,他們的視角都是獨特的,他們的講座的針對性都是很強的,這就決定了他們能夠給予學員恰當、深刻、有效的引導。培訓師很多,但能夠進行這樣的引導的培訓師并不多,正如和尚很多,但大師并不多。小和尚不一定就真小,老和尚也不一定就真大;學歷高的不一定就受教眾尊崇,受教眾尊崇的不一定學歷就高。這兩點,就是為什么許多企業每年都請清華厚德進行管理培訓,乃至經常請那幾位老師進行管理培訓的真正原因,這也迫使我們不斷更新培訓方法,不斷變換培訓視角以適應企業的需求。
對管理者個人而言,對企業而言,管理的提升都是無止境的,那么相應的,管理培訓也是無止境的,那種認為本單位已經完成了“管理基礎培訓”的觀點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