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血長城:寫給年輕人的解放軍史
- 徐焰
- 1831字
- 2020-12-11 18:56:55
以革命喚起民眾,建軍強調“中國特色”
今天的人們再前往90年前南昌起義爆發的舊地,這個當年破舊的內陸城市已是高樓大廈林立,昔日周恩來等中共負責人領導南昌起義的指揮部、贛省最大的飯店——江西大旅社都已經成了高樓中的低谷。如今開著私家車飛速奔向一個富裕、和諧社會的人可能只是偶爾在歌曲中聽過——“帝國主義侵略壓迫,造成了我們的貧窮;官僚買辦剝削,造成我們苦難深重……”在20世紀前期的動蕩歲月中,以上歌詞卻是有目共睹的社會普遍圖景。那時,城市工人靠賣苦力還難得溫飽,市政府的一項重要事務是每天清除馬路邊倒臥著的因饑寒而亡的尸體。在人口占全國總數90%的農村,廣大貧苦農民要將大半收入交給地主豪紳和官府,終年啼饑號寒。據那時國外來訪者估算,發生在1929年的大旱災和1931年的大洪災,造成的農村死亡人數都在千萬以上!
不平則鳴!看到如此的社會景象,使當年有血性、有志向的中華兒女不可能無動于衷。有正義良知的人只要讀一點“共產主義ABC”,再到城鄉目睹社會現狀,得出的結論便會是“如今世道真不公”,就會想到要“造反”、要“共產”,包括不少出身富家的年輕讀書人也是在這種環境中選擇了共產黨。了解到這些,人們也就明白為什么共產黨要奉行毛澤東同志所說的“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原則,要以武力推翻反動政府。同時,人們也就能懂得為什么那些農民運動的領導者振臂一呼,發出“打土豪,分田地”的口號,馬上就會應者云集,就會出現“霹靂一聲暴動”的宏大場面。

沈堯伊油畫《八七會議》,毛澤東在這次會議上提出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畫中右三為會議中負責記錄的鄧小平。

莫樸油畫《斗地主》,表現了農民通過斗爭獲得土地的場面。

軍旅畫家孫浩油畫《平型關大捷》,表現了八路軍同日軍英勇拼殺的場面。
共產黨人的“初心”即奮斗綱領,包括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最高綱領自然是實現人類大同,消滅階級和壓迫,建立物質極大豐富的公正社會,不過這需要幾代人的努力。當年能喚起群眾的口號主要體現的是最低綱領,就是解決占中國人口大多數的廣大貧苦農民最急需的問題——土地分配,這也是孫中山提出的而代表豪紳利益的國民黨政權從來不曾解決的“平均地權”。紅軍高唱的《工農革命歌》,里面的歌詞就是“實現共產制,大家有田耕”。抗日戰爭時廣大貧苦農民參加八路軍、新四軍,原因也是共產黨建立的敵后抗日政權實行“減租減息”這種變相的土改。解放戰爭時幾百萬翻身農民參軍,又有成千萬農民推小車、挑扁擔在后面支援,為的就是“斗倒地主,保家保田”。
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核心是人民戰爭,就是讓群眾認清自己的利益所在并為之奮斗,從而形成了軍民合作并陷敵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當年入侵中國的日本侵略軍,能夠擊潰國民黨百萬大軍而占領半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卻挺進日軍后方,粉碎其一次次殘酷“掃蕩”建立起擁有1億人口的根據地,就是靠發動群眾。得不到人民擁護的國民黨軍,就不能在敵后生存,人心向背也決定了抗日戰爭結束后中國的走向。
中國革命軍隊的戰爭史,就是一部人民戰爭史。那些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存,為了改變社會狀況而戰斗的翻身農民,參軍后的表現自然格外英勇。“戰場犧牲,革命成功”,這是老一輩人都熟悉的口號。他們明白自己的流血犧牲會換來親屬、家鄉乃至國家的幸福,因此才會有舍生忘死的拼殺,其武器雖差卻能在精神上壓倒一切敵人。看懂了這一點,人們就不難理解這些——

軍旅畫家孫向陽作品《呂梁巾幗》,展示根據地廣大婦女組織起來支前參戰的情景。
面對有翻身解放明確目標的共產黨教育的戰士,國民黨軍隊那些花錢雇來或“抓壯丁”強征的士兵怎么能是對手?
面對以“保家衛國”作為信念的志愿軍勇士,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那些不知為誰打仗的雇傭兵又怎敢近戰相搏?
現代人到國內的革命圣地參觀,看到的多是老舊且土氣十足的建筑。那些在陳列室中印刷粗糙且紙張早已發黃的講義、傳單和宣言,如今可能都看不明白,而在當年卻是點燃千百萬人心中希望的普羅米修斯竊來的天火。那些陳舊粗糙古老的農家運糧獨輪車,那些裝備著紅纓槍一類簡陋武裝的民兵隊伍,恰恰是支撐起宏大革命戰爭的擎天柱,也是人民軍隊最堅固的后盾。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的辯證唯物主義原理,在當年以土地革命、土地改革為基礎的革命斗爭中得到最形象的展現。
全國解放后,“保家衛國”這類教育同樣動員起全國軍民,裝備那么落后的中國軍隊才能在朝鮮戰場上挫敗世界上裝備最好的美軍。此后,在東南沿海、在中印邊界以及在其他地方的作戰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同樣以高昂的斗志,打出了國威軍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