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二冬紀念文集(精裝)
- 耿琴
- 5133字
- 2019-02-28 15:46:25
人文北大,書化人生
“這是怎樣幸與不幸的年代,一種夢想可以孕育千種夢想,一種欲望可以分蘗千種欲望,是誰還點燃英雄的情懷,在平凡的燈火中信守青銅般的氣節?”——題記
皚皚白雪清涼地覆蓋了中國的校園。
雪是潔白的,白色作為世界和人生的底色襯托和映照了這個五色斑斕的生活,白色容納了一切,白是無有之大有,白是萬物的起始和歸宗。這些浩無際涯的微小的透明的晶體來自高遠的天空,和陽光有關,和月亮的傳說有關,和鳥兒的飛翔和云彩的飄逸有關。
用雪來象征人民教師,恰如其分。影片《孟二冬》結尾,彌留之際孟二冬老師的道德文章,通過鏡頭穿越了無數學生的身軀和心靈,最后幻化為彌漫整個北大校園的大雪,這個司空見慣的場景,在充實了當代人民教師典范的形象和風骨后,感人肺腑,撼人心魄。
現實中的人對世界,對周圍人的認識總是有局限的,當藝術把一個人在不同場合、不同境遇下的不同生活細節,重新進行再現和組合,統一、完整、立體地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才理解了他生活背后的深廣的內容,我們才感受到了一個豐富、純粹、真實的孟二冬。影片中的場景和對話,絕大部分都取自孟二冬的真實生活。影片的動人靠的固然是藝術的力量,但本質上仍然是人的力量。是孟二冬這樣一個平凡的人民教師,在自己短暫的人生歷程中,用每一分每一秒的言行一點一滴積累最后達到的高度,當這種富有高度的存在一剎那兀立在我們的眼前,給我們心靈的撞擊是多么強烈。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多少像孟老師這樣默默奉獻,哺育著一代又一代學子的教師?
《孟二冬》讓我們再次沉思,一個平凡的人民教師,一位平凡教師的日常生活,為何這樣具有感人的力量和雋永的意味?
孟二冬確實是平凡的,小學、中學、大學、研究生、教師,他先是講臺下的最認真地傾聽老師的學生,接著他成為講臺上的老師,擁有了傾聽他講課的認真的學生,老師、學生是他一生最主要的人際關系,校園、教室、書店、圖書館、運動場、寢室是他最主要的生活場所。只要稍加留心,不難發現,在他所有的人際關系和生活場所中,有一個牢固的紐帶,那就是書籍。
孟二冬一生沒有離開過書本,看書、讀書、背書、著書、買書、搬書、贈書,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直到不能說一句話,直到不能看清楚身旁的親人和學生,他的身旁還放著一摞書。書是他生活的最核心的主題。我們堅信,等病魔割斷了他和這個世界的幾乎所有的聯系之后,他一定覺得書仍然對他敞開心靈,而他也是書籍的最忠實的朋友之一。
在這部電影中,圍繞書,孟二冬的內心世界得到精確的展示。書好貴,但為了做學問應該忍痛去買;書好重,可以作為對妻子最好的感激;書好多,可以占據斗室之內的任何一個角落;書好親切,一位學者可以對巨大的圖書館的書的擺放位置比管理員記得還準確;讀書多美好,可以引經據典出口成章,陶醉生活,飛揚雅興;讀書多重要,為了方便讀書,新房可以不要;寫書多嚴肅,一部書不能隨便拼湊,即使是為了一個正當的理由,但一本書可以花去黃金的7年,讓妻子抱屈的7年,人的一生有幾個年富力強的7年?在書內書外,容含了孟二冬多少思想、情感、夢想、追求的矛盾?書為何具有這樣異樣的張力?
巴甫連柯說:書籍使人們成為宇宙的主人。我們五千年的文明都寫在書上。自從我們的祖先把自己的知識和生活表達為文字,把文字鐫刻在書上,人類文明就獲得了前進的加速度。書中有我們對宇宙和世界的各種方式的探索和結晶,有我們對生命價值和意義的追尋和拷問,書中記錄著人們對于這個世界的愛恨情仇,記錄著使我們黯然神傷的野蠻的殘殺、冷酷的欺騙、惡意的背叛、肆虐的瘋狂。人類文明的大廈就是用寫滿各種語言文字的書砌成的,某種意義上,書籍正是那個使我們心智健全,能量飽滿,不斷生發出創造力的魔杖。書是我們必須承受的生命之重,每一代人都必須從書出發,最后又把自己的創造和勞動變成書籍,匯聚于人類文明的大廈中,完成自己的任務。
在這中間,教師擔當著崇高的使命,享有廣泛的尊嚴。世事滄桑,人生百年,人類知識的傳承由于地理、語言、領域、民族、風俗、法律、階級、地位、宗法等等的阻隔,而今只有專業人員,才有可能把文獻和典籍中的和我們的生活、生命相關的東西探究和表達出來,讓我們的血管和祖先的精神世界相銜接。教師就是這個群體中最為古老的職業化和功能化的一個族群。但是,教師和其他類別的知識分子相比,特別是和自由知識分子相比的區別是,他們在完成歷史使命的同時還要承受體制化的壓力和規制,還要背負傳統道德的箴言和窺伺,還要面對時代變遷帶來的個體命運的寵辱變化,教師不但要對自己的精神世界負責,還必須對一茬又一茬的青少年的精神世界負責。做一名合格的教師就不是容易的,做一名好教師、讓人懷念的教師、讓人流淚的教師就更是不容易。
孟二冬出身干部家庭,他的人生之路完全可以有別樣的設計。可是,對知識和學生的偏愛,左右了他的人生坐標,他毅然地放棄了其他的顯途、通途,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正盛行下海經商的氛圍中,他選擇了清冷、孤單的教師之路。他遵循了內心的召喚,做了自由的選擇。但是當他成為一名教師,特別是當他從心眼里準備成為一名好教師時,他就不僅要接受這個職業具有的一切道德律令,他還必須堅決地拒斥喧囂躁動的都市生活,眼花繚亂的功名利祿,奇形怪狀的社會流俗,以保障對知識的虔敬的探索和追求,對學生的富有權威的批評和關愛。這樣,他就只好尷尬地面對購書時的囊中羞澀,面對局促地生活在狹小空間中,更深愛自己的妻子和女兒,他就只好承受這個職業對身體某些器官的最經常的勞損和傷害,這種勞損成為他悲劇人生的矛盾的潛伏點。影片中的孟二冬樸實、堅定地度過自己教師生活的每一天,外界的紛擾和浮華似乎被他輕松地忘卻了,但在現實中,這種價值觀的博弈,這種安之若素,這種甘之如飴,這種純粹和超越是需要多大的精神力量啊。不充分體味這種精神力量,就無法理解孟二冬在嚴峻的病魔面前,依然保持的那種鎮定和從容。
孟二冬,是北大的教師,這無疑增加了他形象的意義和價值。孟二冬是富有個性的,他人生道路的延伸,他的學術路徑的選擇、他的興趣愛好、他的質樸敦厚、他的輕諾重踐等,無不體現出他個性的風采。但是,孟二冬的含蓄蘊藉、幽默詼諧、文采風流、責任擔當、嚴謹深邃、光明磊落,都浸染著清晰可辨的北大群體的風貌特征。因此,對孟二冬的尊敬,飽含著人們對北大,特別是北大教師的尊敬和愛戴。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北京大學是一個寓意豐富的文化符號,是一個巨大的精神存在,在一百多年的歷程中,北京大學以深厚的底蘊、先進的教學理念、嚴格的教學方法,為中華民族培養了幾十萬名杰出人才,他們或蒿目時艱,毀家紓難,或傳播科學,啟發民智,或皓首窮經,延續文化命脈,或謳歌生命,激發民族豪情。北大堅持不懈地抵擋著時代風雨的侵蝕和破壞,源源不斷地為中華民族培養著一代又一代最富責任感和創造力的人才,他們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樹立起事業和精神的一座座不朽的豐碑。這種歷史功績首先是和北大的群體精神是分不開的。
北大精神,到底是什么?北大精神的實質就是人文精神。
民主和科學,是最廣為接受的北大校訓,民主就是讓人以最好的組織、制度,尊重人的意志,滿足人的正當需求,團結人的力量,服務人的勞動;科學,也就是最實事求是地理解世界和社會的客觀規律,以擴大人的活動范圍、增強人的活動能力、提高人的勞動效率、維護人活動的生態平衡和整體安全。北大影響最深遠的辦學理念就是“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其實質就是容許人具有不同個性,進行風格不同的創造,確保人的精神自由,培育人的創造潛力。這種人文精神源遠流長,從五四運動直到現在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這種精神首先通過北大教師生成和表現的。
我們可以說,沒有對北大的解讀,我們就無法深刻地理解孟二冬的學問、理想、情懷和氣象。孟二冬的恩師袁行霈教授曾這樣描寫北大:“我覺得北大有一股力量,有一種氣象,有一個不可測其深淺的底蘊,唯大海才能比擬。三十多年了,這感覺仍然時常被喚起,并洗滌著我身上某些狹隘的、怯懦的感情,使我寬容些,更寬容些;勇敢些,更勇敢些。三十四年的歲月,北大已在我身上刻下難以磨滅的印記,而我的生命也已融入北大的血液。”袁行霈所比擬的大海般的力量和氣象,正是北大深厚的人文精神。孟二冬通過他的恩師們也灌注了北大的血液和精氣。他是北大培養的學生,同時也是北大的教師,是雙重的北大人文精神的理解和踐行者。
“大學乃研究高深學問之所。”學問是什么?如果對一個人來說,書是外在的客體,那么當書的世界和一個人的精神世界發生了豐富的聯系后,就生成了一個人的學問。“學問”包含了學習和探索的雙重含義,對于人類文明遺產的理解和掌握,和在前人基礎上的新的創造和拓展,關系到人類的命運和社會的發展方向,對學問的關懷,說到底是對人的關懷,是“不朽之盛事,經國之偉業”,這就是大學存在和發展的最重要的價值和依據。但是在由于歷史發展的階段性和人本身的局限性,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并非在所有的時候都把學問奉為珍寶。因為學問更多的是關乎人類長遠發展問題的。而在現實中,人們首先要解決的是吃、穿、住、行等眼前的基本生存問題。因此一個個體在生命中的任何時刻都把學問排在第一位,是很難的。對一個國家亦是如此。人類現存的典藏,是以多少典藏的毀滅和破壞為代價的!因此,奉獻于學問者,一方面,在事實上做的是關乎根本的大事,另外一方面卻也很容易被淺薄的流俗所冷淡甚至傷害。學問之難一是學問本身爬梳厘定、披沙揀金、熔鑄百家、自成一體的難,二是做學問要經受人世各種風云變幻和名韁利鎖的考驗。甘坐“冷板凳”,不僅是黃卷青燈的“冷”,還有人世的譏諷和冷遇,甚至是瘋狂的荼毒和殺害。但是,一個民族,如果從根本上喪失了對學問的高度關懷,喪失了對人文精神的追求和堅守,這個民族就失去了和人類文明的血肉聯系,也就喪失了追求進步的精神源泉和基本動力。
因此,在國家衰微時,能夠從長遠著眼,在冷寂的學問中尋找終極關懷的學者,在民族危亡的時刻,在戰火硝煙的逼迫中,仍然堅守學問之道的學者,在市場年代,人心浮躁,功利主義盛行,仍然棲息一隅自甘寂寞的人,他們是實實在在的中流砥柱,民族脊梁。
孟二冬正是市場年代的,由于特殊的命運的設定顯現出來的學者的典型。——他那似乎是偶然的命運的軌跡,深藏著一種基于文化修養的必然的邏輯。瀚海沙漠,對別人可能意味著荒蕪和無奈,但是對孟二冬這樣具有人文情懷的人來說,則意味著建功立業的壯美、邊塞文學的蒼勁。更何況,這里的大學校園有著一樣的如饑似渴求知的樸實的學生。孟二冬對學術的癡迷和陶醉,是對人的生存的深遠關懷,對人世生活的深刻的陶醉,這一方面引導他走向漫漫無際的學問之路;另外一方面,含英咀華的學問生涯,也從深層次上涵養了他的談吐和氣質,轉化成他為人師表的風采和力量。他的身上不僅展現出人生追求的堅強的意志力量,還吐露著學問本身的馨香和魅力,孟二冬正是在自己生發的這種精神氣象中,成為學生心目中的良師益友,道德典范。
孟二冬曾是北大學生。每一個北大學生都需要良好的職業,適當的社會舞臺來展示才華。但是,他們決不能僅僅是職場上的強有力的競爭者,生活上的優越者,北大的精英教育不是在經濟和政治的意義上說的,而是文化的意義。他們最應該在喧囂的氛圍中,對時代的缺陷和不足保持清醒,他們最應該從更高遠的觀察視角來選擇自己的工作、承擔人的使命。北大學生不能僅僅是一些生存者,而是有質量的生活者,他們在各個領域和角落中,盡管以個體的形式存在和奮斗,他們也應該時刻懷抱著對人類命運的深沉關懷,真實地把握歷史脈絡,熱情投身于歷史的洪流中,體現人的力量和個體的尊嚴。他們必須是比較完善的人。
但是,完善的人必須由具有完整人格的教師作為精神的導師。
孟二冬正是一位充滿人文情懷、人格完整的導師。他沒有把學生當作自己在現實中進行生存博弈的一種資本和資源,而是從文化傳承的角度,用富有精神氣韻的人文生活,對學生進行耐心的引導、嚴厲的批評。“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他即使在生命的彌留之際,還詩意地用這樣的古典情懷,激發別人內心的青春和美好。中華文化的修養和魅力,在他的身上彌漫和滲透,他把這種馨香布滿了生活時空的每個角落,如春風滌蕩,如清泉流瀑,讓人感覺到生活的無比豐富,生命的無限美好,學問的永恒魅力。在這樣的精神場中成長的學生,不可能不熱愛生活,不可能不尊重生命,不可能不內心豐富,不可能不富有情懷。
皚皚白雪清涼地覆蓋了中國的校園。
雪是要融化的,它覆蓋一切,但保留著任何一個角落的美好的呼吸,它以自己的有限的生存為代價,將生命的汁水,滲透進所有需要滋潤的肌體和心靈,他失去了自己的存在,卻獲得了流光溢彩的世界,這世界的每一個分子都分享了雪的品質、雪的力量。
(作者為《中國文化報》評論部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