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學者的本色 英雄的情懷

付小悅

2005年12月12日,光明日報全體編委會成員來到孟二冬老師家中,送上了報社全體員工和數十萬讀者的敬意與祝福。報社全體領導去看望一位普通教師,這在光明日報五十多年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也正是從這一天開始,我和我的同事們投入了對孟老師事跡的深入采訪之中。

在我的記者生涯中,曾經多次走近知識分子,傾聽他們的聲音,了解他們的生活,報道他們的事跡。而孟老師,給了我新的震撼,新的思索。在走近孟老師的日日夜夜,在北大、在新疆、在安徽宿州,在與孟老師和他的親人、學生、同事、醫生的交談中,我們看到了他的許多個側面:沉靜的,活潑的,堅毅的,慈愛的,謙和的,熱情的,智慧的,樂觀的。這不同的側面和諧地統一起來,構成了一位新時代大學教授的全貌,讓我們觸摸到了一位為師者的高尚人格與美好心靈。

孟老師是當今時代的一位知識英雄、學者英雄。或許有人會問:一位研究古典文學的學者,一位平凡的教師,緣何能成為英雄?但是,我們的一次次采訪確實在日益強化著這樣的感受:學者本色亦英雄。

我們難忘在孟老師常去的北大圖書館采訪的情形。那個冬日的中午,那個樸實的管理員聽說我們想尋訪孟老師在圖書館的足跡,放棄了午休,自告奮勇地帶領我們來到古籍閱覽室,不厭其煩地告訴我們關于孟老師的一切記憶:他說孟老師總是第一個來到圖書館,最后一個離開,被稱為“第一讀者”;他說那個靠墻的位子就是孟老師常坐的地方;他說孟老師和管理員們成了朋友,在他到日本講學時,還給大家寄來了賀卡和禮物。這位圖書管理員不善言辭,但他一個勁兒地說:“孟老師人品好,所以能成大學問。”在市場經濟帶來種種誘惑之時,在一些人為名利奔波之時,孟老師卻在圖書館日復一日地耕耘著,完成了許多課題的資料搜集工作。這些工作枯燥而費時,沒有優厚的回報,沒有轟動的效應,卻是做學問所必需的基礎性功夫。

孟老師就是如此執著于他的事業,無論是對學問,還是對學生。我們難忘孟老師的學生向我們展示的小紙條,那是他夾在學生論文中的,上面寫滿密密麻麻的字跡,有對文章的建議,有對出處的核實,還有對錯字的糾正。他的博士生劉占召說:每到批改論文時,孟老師的家就成了圖書館,到處鋪滿打開的書,供他隨時查找。他的博士生翟景運說:“孟老師很少批評學生,但在治學方面對學生要求卻是一流的嚴格。如果一個導師在學生論文的每一頁都夾上了寫得密密麻麻的紙條,就憑這一點,誰還能不嚴格要求自己呢?”

有愛所以無畏,有愛所以堅強,這是學者的氣質,更是英雄的品格。而當這種愛與堅強傳遞出去時,會產生怎樣的力量!蔡丹君同學是孟老師的05級碩士生。就在幾個月前,她還是那么的單純。那時她剛考上研究生,卻聽說老師在住院,這讓她覺得前途迷茫。她并不知道老師的病情有多嚴重,居然拉上另一個同學去跟老師討主意。老師正在輸液,見到她們的第一句話就是:“哎呀,真對不起,你們一開學,我就病倒了。”老師的內疚讓女孩子難過了。然后,聲音沙啞的老師跟她說了一個小時,給她精神鼓舞,給她方法指引,給她講師兄的讀書例子。老師還告訴另外一個不是自己指導的研究生:“你有什么問題,現在可以問我。”蔡丹君明白了,自己是多么有幸,投在了這樣一位熱愛學生、心胸開闊、充滿智慧的老師門下。后來她才知道:那一天,是老師做開顱手術的前夕。蔡丹君跟我們說,從那天起,她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個人要懂得價值所在。蔡丹君說話時,一直低著頭,從來不直視記者的眼睛,仿佛不是對話,而是獨白,也仿佛只要一抬頭看我們,她的眼淚就要淌下來。我想,這個文靜的女孩子,這幾個月一定是她青春歲月中一段刻骨銘心的成長記憶。

孟老師是學者英雄,當他的生命面臨著嚴重威脅時,他在調集一生的智慧去坦然處之,在用堅強和樂觀與死神搏斗。“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孟老師比別人更能理解這句古語的深刻內涵。一位研究古代文學的學者,大概在很多人想象中以為是那種“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鉆進故紙堆的人。但事實并非如此。他熱愛運動,喜歡孩子。幾天不見同事家的孩子,他就主動打電話邀請孩子一起去放航模。他對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把干葫蘆里的籽取出來種在家中,希望能搭成葫蘆架。他在病里還惦記著去學生新搬的公寓做客,帶學生去萬柳公園散步。一個如此熱愛生活、擁有赤子之心的人,才能如此愛他的事業、他的學生吧。他還很幽默。幾次手術下來,他最常說的是:“我的身體就像攢電腦一樣,被重新組裝了一次。”有一次,他正接受針灸治療時,學生來看他了。看到老師身上、頭上扎滿銀針,學生趕緊說:“您不要說話,聽我說就好了。”孟老師回答:“我能說話啊,針又沒扎在我嘴上。”他又借機跟學生講人生道理:“做論文、做人都要沉住氣,不要浮躁,不要緊張。”

這一年多的時間里,孟老師在病榻上做了許多事情:他新招了博士生和碩士生,送走了三個碩士生,并親自輔導了他們的論文寫作;2005年春天,全校運動會,他出現在中文系的儀仗隊中;2005年暑假,他到駕校學車,一個月就拿到了駕照;他完成了修改并再版《中國文學史》的部分工作;他在《北京大學學報》上發表了《中國文學的烏托邦理想》,在《國學研究》上發表了7萬字的研究陶淵明的論文;他堅持練習書法,寫的是“云山風度,松柏精神”……我們正常人,把自己一年干的事情列下來,能有幾件?一位動了三次大手術的病人卻做了這么多!就在一個月前,孟老師49歲生日那天,他用《淮南子》的一句話表達自己的心情:“年五十,而知四十九非。”此時此刻,回首往昔,他腦海里閃現的不是自己的榮譽與成就,而是在反思自己還有什么不足!一位學者,他對生活的熱愛、對學問的執著、對自我的完善,他的一切一切追求,是這樣的永無止境!

孟老師就是這樣一位平凡的學者,又是這樣一位不平凡的英雄。當孟老師的事跡傳遍千山萬水時,無數無數的回應又從大江南北傳來。一名學生寫來了賀卡:“我最敬愛的老師,只要有您的地方,就有希望的種子在發芽、生根、開花、結果……”一位教師寫來了信:“在西部邊疆的講臺上,當我們被孟老師震撼之后,我們明白,自己責任的種子早就埋在了這片土地上,根植在國家、民族振興的土壤里。”一位讀者在網上留言:“這段日子我和大家一起認識了孟二冬教授。他堅守自己的理想,堅守自己的追求,堅守自己的師德,堅守自己的生活。但就是在這些平凡事、平凡精神中,我卻感受到了溫暖和力量。我想我們每一個人也許都得堅守點什么。而正是這一個個的堅守,匯集成強大的力量,支撐和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一個冬日的清晨,我站在未名湖畔。燕園生機勃勃,博雅塔神圣莊嚴。散步的白發長者拄著拐杖從我身邊蹣跚走過,晨讀的年輕學子捧著書本從我身邊匆匆走過。那一刻,我仿佛驀然間更加懂得了孟老師的情懷。在三尺教壇之上,在著書立說之中,在為人處世之間,孟老師在傳授著有形的知識,他更在傳遞著無形的信念:在我們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在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的完美融合中,在文化的深厚蘊涵與生命的火熱激情的深情相遇中,一位師者能夠體現出怎樣的博大、尊嚴與熱情!那一刻,我也仿佛看到了在生生不息的歷史進程中,中國知識英雄的精神脈絡。季羨林先生曾說:中國知識分子最可貴的就是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它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正是孟二冬這些當代知識英雄,他們的心血豐富了我們的知識寶庫,他們的創新推動著社會的前進,他們的成果恩澤著億萬人民,他們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路上,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征程中,有了這樣的學者英雄,我們的國家就一定更有希望,我們的未來一定會更加輝煌!

 

附記:

第一次聽到“孟二冬”這個名字,是在2005年12月12日深夜。報社打電話通知我參與對北大孟二冬教授先進事跡的報道。

不能否認,我當時接到任務時的第一個念頭是:“上邊的一個緊急任務。”第二個念頭是:“又一個積勞成疾的知識分子。”有時候,日復一日的報道工作使我們作為記者的激情有一點被消磨了。但是,第二天,當我與幾位同事一起參加了與北大師生的座談時,我越來越感到了一種巨大的震撼——這種震撼不是來源于某件具體的事,而是來源于那種渾然天成的人格魅力。而寫事容易,寫人難。這種人格魅力大概是最難表達的,所以甚至常常有筆力不逮,覺得任何語句都不能完全還原孟教授的困惑。常常想起那句古語:“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常常想起雨果那句名言:“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我們的評論員文章有一句:“孟二冬教授身上所具有的深厚國學修養與鮮明時代精神,是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我覺得這句話非常到位,說出了孟教授的人格魅力的源泉。

孟教授是愉悅的。愉悅二字,不只是一種情感性描述,在古代文論中,它還是一個審美性術語,是人生的一種境界。他的很多同事、學生都向記者強調:請不要過于渲染孟教授做學問的艱辛、清苦,實際上,他是樂在其中、甘之如飴的。每天拎著一罐水,第一個來到圖書館,在浩若煙海的故紙堆中遨游,在特制的機器上閱讀善本書復制的膠片,那種刺目的光線極傷視力,看久了會頭暈,可他一看就是幾米幾十米。在外人看來,這似乎很艱苦,可是,他是以此為樂的。北大中文系教授溫儒敏說:“你要理解一個學問中人的境界。”

孟教授有一顆“童心”。“童心說”也是古代的李贄提出來的,它可以理解為熱愛生活、有性靈、有真性情。一位研究古代文學的學者,大概在很多人想象中以為是那種“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鉆進故紙堆的人。但事實并非如此。他熱愛運動,喜愛植物,喜歡孩子,有強烈的好奇心。幾天不見同事家的孩子,他就主動打電話邀請孩子一起去經常散步的湖邊放航模。他剖開干葫蘆取出籽來種在家中,希望能搭成葫蘆架,散步時還惦記著把路邊的馬糞搞回家來做肥料。他病里還惦記著去學生新搬的公寓做客,帶學生去萬柳公園散步。一個如此熱愛生活的、擁有赤子之心的人,才能如此愛他的事業、他的學生吧。

孟教授擁有健全的心靈。他有時是內向的、沉默的,但他擁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和向上的精神追求,這使他在日常中能夠以謙和待同事、以關愛待學生,在困境中也能夠超脫出來,面臨病魔乃至死神威脅,都平淡、平靜,從無哀嘆、悲傷。他是做古典文學研究的,他的同事和學生用了很多古人的句子來形容他的心靈:“世緣俗念消除盡,別是人間清凈翁。”“心遠地自偏。”“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我卻是蒸不熟、煮不爛、捶不扁、炒不爆、響當當的一顆銅豌豆。”他的學生說的好:“我的老師雖然有身體的疾病,可他的人格和心靈是健全的。”

孟教授矯正了我們對于當代知識分子的一種錯覺性評價。我們對于知識分子的想象常常會走極端。有時候,他們是那種埋入故紙堆、只要學問不要生活、一生清苦、積勞成疾的群體;有時候,當我們看到少數一些學術界、一些學人的不正常現象時,又會驚呼“知識分子的墮落”。而孟教授使我們開始認識到,更多的知識分子,可能默默無聞,但他們卻擁有健全的心靈和人格魅力。前一陣,隨著接連幾位泰斗級大師的仙去,人們驚呼“大師時代漸行漸遠”,感慨知識分子群體的人格重建,而此時,面對孟二冬教授,我們驀然發現:其實,即使大師離我們遠去,但他們的精神還是薪火相傳,后繼有人。

甚至,孟教授代表的不僅僅是知識分子群體了。其實,想想我們身邊,也常常有這樣的人:他們熱愛本職工作,他們給身邊的人以幫助,他們用樂觀的人生觀感染大家,可能平時大家不太注意,但有一天想起來時,大家互相都會說:那真是一個好人。

從某種意義上說,關于孟教授的報道對于我們的新聞觀也有啟迪。在查閱關于孟教授的資料時,網上有兩篇文章令我深思。一篇是一個網友的言論:“重病才‘模范’?”“非得病倒在講臺不可嗎?”一篇是一名北大的畢業生在個人博客上的幾句簡短的話,大意是媒體在報道這樣的感人形象時應該突出一個人,而不是湮沒一個人。博客中說:“我只記得他怎樣給我們講陶淵明和竹林七賢。他是我們最愛戴的古代文學課老師。祝福他。”我想,我們也正是要表達這一點:我們不是因為孟教授病了才要報道他,那只是一個契機。如果不是在支教新疆的講臺上病倒,如果不是領導的批示和媒體的報道,孟教授可能不會有今天這樣的知名度和眾多的鮮花、榮譽。但是,這絕對無礙于孟教授的高尚的情懷,也絕對無礙于他在同事、學生眼中的形象。我們在報道中稱他為“時代英雄”。是的,我們用了“英雄”這兩個字。但這并不是要制造出一個關于高大的英雄的神話,而是要說:在這樣的默默無聞的、平凡的人們中間,自然有英雄存在。不一定是做出了多么轟轟烈烈的業績,但他的人格魅力、道德力量是永恒的。我們只要還原那個最本色的孟二冬教授,就足夠表達一個英雄的情懷了。

 

(作者為光明日報社記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汝阳县| 柏乡县| 邵阳县| 普宁市| 天祝| 察哈| 温泉县| 巴彦县| 溧水县| 孟州市| 博白县| 大新县| 尼玛县| 定西市| 合作市| 北海市| 牙克石市| 梨树县| 江川县| 长汀县| 勃利县| 宣化县| 崇阳县| 庐江县| 正蓝旗| 青川县| 新闻| 通山县| 新绛县| 吴堡县| 鸡东县| 富锦市| 潜江市| 晴隆县| 文安县| 阳新县| 甘孜县| 饶阳县| 宁安市| 合肥市| 淅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