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上篇 “諸子百家”導讀

第一講 《道德經》導讀

一、關于老子、道家和《道德經》

(一)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年楚國人(準確地講屬陳國人。陳是小國,為楚所滅,國土并入楚國,即今河南鹿邑),當過周朝的柱下史(國家圖書館館長),曾為孔子講過禮學,后來看到周朝衰落,辭官而去,回到自己的家鄉一帶收徒講學,其間曾到秦國及其他國家游歷。據傳老子出函谷關(今河南靈寶)的時候,關令尹喜知老子知識淵博,一定要求他留下著作,老子于是留下了五千言,當時被稱為《老子》。后來道教興起,老子被尊稱為太上老君,道德真人,《老子》被尊稱為《道德真經》,簡稱《道德經》。據《莊子》的記載,老子最后死于秦。

李耳被稱為老子,為什么不像孔丘、墨翟、孟軻被稱為孔子、墨子、孟子呢?

老也是老子的姓,先秦貴族一般都有幾個姓氏,老子也不例外。《通志》記載:

三代之前,姓氏分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者所以別婚姻。(《通志·氏族略序》)

姓是別婚姻的,所謂“同姓不婚”;氏是區分貴賤的,貴族才有氏。

比如,孔子是商王室后代,本為子姓,后來借用先祖孔父嘉的名,以孔為氏;再如,屈原(前340—前278)是“楚公族羋姓之后,楚武王子瑕食采于屈,因氏焉”(《元和姓纂》);又如,秦始皇名嬴政,又叫趙政。先秦時期同一人有兩到三個姓很正常。

(二)道家

老子所創立的學派稱為道家學派。與老子在家鄉陳國收徒講學有關,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都在陳國周圍。如老子家鄉西邊不遠的鄭國(今河南新鄭),有列子;北邊不遠的宋國(今河南商丘),出現了著名的莊子;東邊的齊國道家影響更大,形成了稷下道家學派;南邊有鹖冠子。

道家學派在先秦和后世影響很大。道家的思想,不論是在修身還是治國方面,都有很積極的作用。

中國幾千年來雖然是儒家思想占據統治地位,但歷史上最輝煌的三個時期——“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都是以道家思想為治國的指導思想。以唐朝為例,唐朝皇帝姓李,于是追老子為李家的祖先,把道教立為國教,道士的地位很高,如果他們犯了罪,即便是當地的知府也無權處理,必須交給專門處理皇家內部事務的機構。唐朝把《道德經》和《莊子》列入科舉考試的內容,唐玄宗甚至自己親自翻譯注釋《道德經》,并把注釋本發放到全國。唐太宗和唐玄宗用道家清靜無為的思想治理國家,開啟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使中國的封建社會進入了鼎盛時期。

唐朝以后,道家思想不再占據統治地位,從宋代開始,儒家掌控了政治大權。但宋元明清以來,中國積貧積弱,元朝和清朝都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宋代和明代都有皇帝被抓作俘虜。個中原因很多,其中一點大概跟“儒家規矩多、控制人,而道家鼓勵人的自由發展、順其天性”有關系。

以道家思想修身,取得成功的例子很多,如范蠡、張良、曾國藩(1811—1872)等。此處以范蠡為例稍做說明。范蠡幫助越王勾踐滅了吳國以后,覺得勾踐不可共富貴,于是離開勾踐,隱居起來。據史料記載:

(范蠡)遂乘輕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終極。王命工以良金寫范蠡之狀而朝禮之,浹日而令大夫朝之,環會稽三百里者以為范蠡地,曰:“后世子孫,有敢侵蠡之地者,使無終沒于越國,皇天后土、四鄉地主正之。”(《國語·越語下》)

范蠡功成身退,保全了自己。而和他同樣立下大功的文種,卻被勾踐賜死。

(三)《道德經》

《道德經》影響很大,在世界上廣為流傳,至今已被翻譯成30多種外國語言,近500個外文版本,是被翻譯成外文版本和語種最多的中國典籍。據說,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書是《圣經》,其次就是《道德經》。1987年,美國《紐約時報》將老子列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古今中外,對老子及其書的評價一直很高,譬如孔子對老子的稱頌:

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唐太宗在總結治國經驗時體現了老子的思想:

夫安人寧國,惟在于君。君無為則人樂,君多欲則人苦。(《貞觀政要》)

宋太宗這樣評價《道德經》:

伯陽五千言,讀之甚有益,治身治國,并在其中。(《貞觀政要》)

魯迅認為,不讀《老子》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尼采認為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四)《道德經》的版本和斷句問題

《道德經》的版本很多,其中王弼注的通行本,馬王堆漢墓帛書本,郭店竹簡本,河上公本,都是比較有名的版本,尤以王弼注本最為著名,也最得學界好評。不同版本的爭論時常有,這是很正常的。

古書沒標點,所以后人有不同的斷句,《道德經》第一章的斷句就爭論了一千多年,參與的都是名家大家,但至今也無結論,讀者盡可以選擇自己認同的斷句方式。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豐富的,然而其主流實際只有兩條,那就是儒家和道家。儒、道兩家互為表里,相輔相成,不僅共同鑄就了中國傳統文人的性格心理,甚至對于整個中華民族生活習俗、思維方式的形成,都起到了主導作用。可以說,不了解儒家和道家,就不了解中國的過去,因而也無法深刻理解中國的今天和未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望谟县| 浏阳市| 会昌县| 丹寨县| 奎屯市| 龙里县| 平阴县| 鄄城县| 长沙县| 胶州市| 赞皇县| 景谷| 元阳县| 巴中市| 中山市| 贵溪市| 黑龙江省| 阿拉善左旗| 图片| 雅江县| 应城市| 抚松县| 军事| 德格县| 中西区| 旺苍县| 辽阳县| 松溪县| 涪陵区| 宝应县| 元谋县| 尼木县| 固原市| 定远县| 盐源县| 长顺县| 荥阳市| 色达县| 个旧市| 西畴县| 奇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