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老子

【題解】

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也被中國道教尊為始祖。相傳為其所著的《道德經》一書中,老子提出“道”化萬物的思想,用“道”來解釋宇宙生成和萬物運行,該書還充滿了樸素的哲學思辨,如“禍福相倚”“高下相成”“有無相生”等。書中還有關于養生、修身、治國、兵法以及修“道”等的種種智慧,也因此,《道德經》和《易經》《論語》一起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

老子的影響也遠播到國外,《道德經》的外文譯本總數近五百種,涉及十七種歐洲文字,在譯成外國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發行量上,《圣經》排第一,《道德經》高居第二。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尼采,俄羅斯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等世界著名學者對《道德經》都有深入的研究,并都有專著或專論問世。黑格爾說:“中國哲學中另有一個特異的宗派……是以思辨作為它的特性。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這就是理性。這派哲學及與哲學密切聯系的生活方式的發揮者是老子。”

但是關于老子的真實身份,在司馬遷寫《史記》時就已經模糊不清,現在主流的觀點是比較認同司馬遷的一個說法,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在周代曾做過掌管圖書的“守藏室之史”。隨著近代考古學的發展,對老子其人和《道德經》一書,學界又有了一些新認識。比如1973年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道德經》表明,《道德經》在漢初是不分章的,只分上、下兩篇,且順序是上篇為“德篇”、下篇為“道篇”,與現在王弼在河上公本基礎上整理的八十一章版《道德經》通行本有別。1993年出土于湖北荊門郭店楚墓的竹簡本《道德經》則是現在能見到的最早版本,它的出土表明《道德經》至少在戰國中晚期就已經成書。綜合其他方面的一些考古發現,有人猜測,《道德經》的作者有兩個人,“德篇”為周代先祖古公亶父,“道篇”為周宣王時一個叫“單皛”的大臣,但證據仍嫌不足。

總之,因為不確定老子的身份,導致與其相關的各種傳說層出不窮,在此篇中,葛洪收集了當時關于老子的傳說,并對其中的一些荒誕不經的說法進行了批判,認為是一些“淺見道士”為了吸引別人來學習老子,而對老子進行的神化。他認為老子是一個因“得道”而成仙的人,并十分推崇和贊賞老子“道”的智慧。

 

老子者,名重耳[1],字伯陽,楚國苦縣曲仁里人也[2]。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雖受氣天然,見于李家[3],猶以李為姓。

或云,老子先天地生?;蛟?,天之精魄[4],蓋神靈之屬。或云,母懷之七十二年乃生,生時,剖母左腋而出,生而白首,故謂之老子。或云,其母無夫,老子是母家之姓?;蛟?,老子之母,適至李樹下而生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樹曰:以此為我姓。

或云,上三皇時為玄中法師[5],下三皇時為金闕帝君[6],伏羲時為郁華子[7],神農時為九靈老子[8],祝融時為廣壽子[9],黃帝時為廣成子[10],顓頊時為赤精子[11],帝嚳時為祿圖子[12],堯時為務成子[13],舜時為尹壽子[14],夏禹時為真行子[15],殷湯時為錫則子[16],文王時為文邑先生[17],一云,守藏史[18]

或云,在越為范蠡[19],在齊為鴟夷子[20],在吳為陶朱公[21]。皆見于群書,不出神仙正經,未可據也。

 

【注釋】

[1]重耳:在西漢司馬遷《史記》中,只說老子姓李名耳,重耳一名來源于道教神話傳說。傳說中老子是上古盤古開天辟地不久的神仙,為了能來到人間傳播道教,寄胎于下凡仙女腹中,后經過八十年,從其左脅下生出,到六歲時,因耳朵大,自稱重耳,字伯陽。

[2]楚國:又稱荊、荊楚,是中國歷史上商朝后期至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最早興起于丹江流域的丹水和淅水交匯的淅川一帶,公元前223年被秦國所滅。其全盛時的最大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慶、河南、安徽、江蘇、江西、浙江、貴州、廣東部分地方??嗫h:古縣名,春秋時又叫相,大約在今河南鹿邑。因為歷史上苦縣的名稱和行政中心不斷變動,導致現在關于老子的出生地產生了兩種說法,一說在今河南鹿邑縣城東十里的太清宮鎮,另一說法是在安徽渦陽縣渦北街道鄭店村的天靜宮,兩地為此爭論不絕。里:街巷。

[3]見:同“現”。出現。

[4]精魄:精神魂魄。魄,指依附形體而存在的精神。

[5]上三皇:在托名東晉葛洪所著道教神仙類典籍《元始上真眾仙記》中記載,上三皇為上古時期的三位神仙首領,“天皇即玉清圣境元始天尊盤古氏是也”“地皇即上清真境靈寶天尊地皇是也”“人皇即太清仙境道德天尊人皇是也”。玄中法師:又稱“玄中大法師”或“玄中大法師靜老天尊”,道教中指的是老子在上三皇時的化身,也是老子十號之一。

[6]下三皇:《元始上真眾仙記》中指稱近古的三位神仙首領,即天皇太昊伏羲氏、地皇炎帝神農氏、人皇黃帝軒轅氏。金闕帝君:原為道教上清派神祇,又稱金闕后圣太平帝君、后圣九玄金闕帝君、金闕圣君、皇天上清金闕帝君、金闕后圣李君等,也是老子十號之一,傳為下三皇中地皇時的神仙,會在“壬辰之年三月六日”下臨世間傳教,后在唐宋年間與太上老君合為一人。

[7]伏羲(xī):風姓,又寫作宓羲、庖犧、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太昊,《史記》中稱伏犧。他是古代傳說中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歷史記載中的“三皇五帝”之首,也是中國醫藥學鼻祖之一。相傳伏羲人首蛇身,與女媧兄妹相婚,生兒育女。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八卦,創造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F伏羲廟,又稱太昊陵,位于河南淮陽。郁華子:傳伏羲氏時老子降世所稱的號。南宋謝守灝《混元圣紀》記載,伏羲時老子降世,居荒野,號郁華子。清劉錦藻《續文獻通考》記載,老子伏羲時出,授《天皇內文》,一號宛華,稱田野子,作《元陽經》。

[8]神農: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據傳生于陜西寶雞姜水(今清姜河流域),因他發明了刀耕火種的方法,教會民眾墾荒種植,是中國農業的開創者,故號神農氏,道教將其尊為五谷神農大帝,又號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等。又因其善于用火,故又稱炎帝。據說他發明了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并發現治病的草藥等。傳說炎帝部落曾和黃帝部落結盟,共同擊敗了蚩尤部落,后兩個部落開始融合,炎帝和黃帝共同被尊為華夏人文始祖。九靈老子:傳老子在神農氏時期降生世間所稱的號。

[9]祝融:其身份傳說有多種,一說是炎帝四世孫,一說是黃帝后裔,一說為南方火神,曾受天帝之命而殺鯀,與共工大戰。《左傳》中稱其為五正中的火正(一種官職),東漢班固《白虎通》中將他與伏羲、神農并稱為三皇。道教中稱其為赤帝,在衡霍山(即南岳衡山),屬于五方神中的南方之神,又為南海之神,號赤精成子。廣壽子:相傳為老子在祝融時降生世間所稱的號。

[10]黃帝:中國古部落首領,被尊為華夏人文始祖,在《史記》中,被列為五帝之首,稱其為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號有熊氏,先后打敗炎帝和蚩尤而奪得天子之位。后世關于黃帝的傳說很多,如命令倉頡造字,向岐伯請教醫學,向廣成子請教修仙,據說舟車、弓矢、房屋等都是其發明,其妃嫘祖發明了養蠶抽絲制衣的技術,后世被尊為蠶神?,F陜西黃陵縣有黃帝陵,每年都有祭祀活動。

[11]顓頊(zhuānxū):《史記》中稱其為黃帝之孫,名高陽,上古五帝之一,傳說中國在顓頊時才真正實現統一,他按區域將中國劃分為九州。赤精子:相傳為顓頊時老子的化身,后小說《封神演義》中,將其塑造為元始天尊十二大弟子之一。

[12]帝嚳(kù):《史記》中稱其為黃帝曾孫,顓頊族子,五帝之一,因生于高辛(今河南商丘高辛鎮),又稱高辛氏,傳說二十四節氣由其創立。祿圖子:又作錄圖子,相傳為老子在帝嚳時代降生世間所稱的號。南宋謝守灝《混元圣紀》記載,帝嚳時老君降世,居于江濱,號錄圖子。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鑒》中稱,老子帝嚳時降于江湄,曾講授《黃庭經》,又傳授給帝嚳《九天真靈三天寶符》,后升天為玄宮真人。

[13]堯:帝嚳之子,名放勛,五帝之一。傳說堯是位賢明的君王,他曾讓大臣制作歷法,分定四時,并設立諫鼓和謗木,讓老百姓可以隨時向他表達意見,并開創了王位的“禪讓制”。傳說圍棋也是他發明的。務成子:相傳為老子在堯時降生世間所稱的號,《混元圣紀》稱,老子于堯帝時降世,居姑射山,號務成子。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中記載有以務成子命名的《務成子陰道》三十六卷,屬于房中類;東晉葛洪《抱樸子·內篇·金丹》中記載有“務成子丹法”,屬于道家的煉丹術。

[14]舜:《史記》中記載是堯帝之后的君王,傳說他有兩個瞳仁,故名重華。其年輕時以至孝聞名,后堯帝考察他多年,最后把帝位禪讓給他,他在位時多有政績。尹壽子:傳為老子在舜帝時降生世間的號,《歷世真仙體道通鑒》中說,尹壽子在虞舜時,降于河陽,說《道德經》,教以無為之道。又傳道于彭祖。一云:作《通玄真一經》七十卷,《道德經》千二百卷。

[15]夏禹:史稱大禹、帝禹,為夏后氏首領、夏朝開國君王,其父名鯀。相傳鯀治理洪水不成功,被舜所殺,后來禹繼承鯀的事業,治理黃河有功,受舜禪讓而繼承帝位,死后葬于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南)。真行子:相傳為老子在夏禹時降生世間所稱的號,《混元圣紀》記載夏禹時老子降世,居商山,號真行子。《歷世真仙體道通鑒》中稱:真行子,一號寧真子。禹時降于商山,教以勤儉之道,授禹九疇書及靈寶五符、治水真文。

[16]殷湯:即成湯,傳為帝嚳之后,商部族首領,商朝開國君主。曾打敗夏朝最后一個國君夏桀,在亳(今河南商丘)建都,史稱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王朝。錫則子:傳老子在殷湯時降生世間所稱的號,《混元圣紀》稱:商湯時,老君降世,居于潛山,號錫則子。

[17]文王:即周文王,姬姓,名昌,周朝奠基者。其父原為商代西伯侯,父死而代,故又稱西伯昌。相傳他曾被商紂王囚于羑里而演《周易》,其子周武王姬發滅商后建立周朝,追尊他為周文王。文邑先生:相傳為老子在周文王時降生世間所稱的號。

[18]守藏史:《史記》中稱老子為“周守藏室之史也”,一般認為是掌管周朝圖書典籍的官吏。

[19]越:即春秋時的越國。春秋末期,越國著名君主勾踐消滅吳國,勢力范圍一度達到山東、安徽、江西等地,雄踞東南,而勾踐本人也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范蠡(lǐ):字少伯,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邑(今河南淅川)人,被后人尊稱為“商圣”。相傳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因不滿當時楚國的政治黑暗,而與好友文種一起投奔越國,并一起輔佐越王勾踐消滅了吳國。傳說他功成名就之后隱居到齊國,化名為鴟夷子皮,期間三次經商而成巨富,又三散家財,后老死于陶地,世稱陶朱公。《列仙傳》中有其傳,已將其神化為仙人。

[20]齊:周朝時山東半島的一個諸侯國。周武王封呂尚(姜子牙)于齊(初封在今河南,后遷至山東),由于國君為姜姓呂氏,故又稱“姜齊”或“呂齊”,后被田氏取代,史稱田齊。其疆域大致為今山東偏北的大部及河北西南部。鴟夷子:《史記》中稱范蠡到齊國后,自改名為鴟夷子皮。

[21]吳:周朝時諸侯國之一,約在今江蘇蘇州、無錫及浙江湖州一帶,傳為周武王的兩個伯父所創,其末代吳王夫差為越王勾踐所殺而亡國。陶朱公:陶,地名,古屬吳國,在今江蘇無錫的五里湖,《史記》中稱范蠡老死于此,故世稱其為陶朱公。

【譯文】

老子,名重耳,字伯陽,是古代楚國苦縣曲仁里人。他的母親感應一顆大流星而懷孕,雖然是接受天然胎氣而生,但是出現在李家,所以還是以李為姓。

有人說,老子是出生在天地之前的。有人說,老子是上天的精魄,大概屬于神靈一類的東西。有人說,老子的母親懷了他七十二年才把他生下來,出生時,他剖開了母親的左邊腋下而出,老子出生時就滿頭白發,所以叫老子。有人說,他的母親沒有丈夫,老子是母親家族的姓。有人說,老子的母親剛好走到一顆李樹下生了老子,老子一出生就能說話,指著李樹說,用這個作為我的姓。

有人說,上三皇時老子是玄中法師,下三皇時老子是金闕帝君,伏羲時老子是郁華子,神農時老子是九靈老子,祝融時老子是廣壽子,黃帝時老子是廣成子,顓頊時老子是赤精子,帝嚳時老子是祿圖子,堯帝時老子是務成子,舜帝時老子是尹壽子,夏禹時老子是真行子,殷湯時老子是錫則子,周文王時老子是文邑先生,另一種說法,說老子是周朝時掌管圖書典籍的官吏。

有人說,在越國老子是范蠡,在齊國老子是鴟夷子,在吳國老子是陶朱公。這些說法出現在各家書中,并非出自與神仙相關的正宗經典里,不可作為依據。

 

葛稚川云:洪以為老子若是天之精神,當無世不出。俯尊就卑,委逸就勞,背清澄而入臭濁,棄天官而受人爵也[1]。夫有天地則有道術[2],道術之士,何時暫乏?是以伏羲以來,至于三代[3],顯名道術,世世有之,何必常是一老子也。皆由晚學之徒,好奇尚異,茍欲推崇老子,故有此說。

其實論之,老子蓋得道之尤精者,非異類也。按《史記》云:老子之子名宗,仕魏為將軍[4],有功,封于段[5]。至宗之子汪、汪之子言、言之玄孫瑕,仕于漢。瑕子解,為膠西王太傅[6],家于齊。

則老子本人靈耳[7],淺見道士,欲以老子為神異,使后代學者從之,而不知此更使不信長生之可學也。何者?若謂老子是得道者,則人必勉力競慕;若謂是神靈異類,則非可學也。

或云:老子欲西度關,關令尹喜知其非常人也[8],從之問道。老子驚怪,故吐舌聃然[9],遂有老聃之號。亦不然也,今按《九變》及《元生十二化經》[10],老子未入關時,固已名聃矣。老子數易名字,非但一聃而已。

 

所以爾者,按《九宮》及《三五經》及《元辰經》云[11]:人生各有厄會[12],到其時,若易名字,以隨元氣之變[13],則可以延年度厄。今世有道者,亦多如此。

老子在周,乃三百余年,二百年之中,必有厄會非一,是以名稍多耳。欲正定老子本末,故當以史書實錄為主,并老仙經秘文,以相參審。其他若俗說,多虛妄。

 

【注釋】

[1]爵:古代君主賜予貴族的封號,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此處代指官位。

[2]道術:此詞源于《莊子·天下》篇中:“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莊子意指能修道、行道的學術,后世指道家的法術,古代主要有經法、懺法、齋、醮、符咒、禁咒、隱遁、乘蹺、驅邪、伏魔、降妖、消災、祈禳、房中術、神仙術、辟谷等。北宋張君房《云笈七簽》卷四十五云:“道者,虛無之至真也;術者,變化之玄伎也。道無形,因術以濟人;人有靈,因修而會道。人能學道,則變化自然?!彼缘澜讨腥顺S小暗罒o術不行”的說法,就是說“道”寓于“術”,行術就是演道之意。

[3]三代:原指歷史上的夏、商、周三個朝代,此處指離作者最近的漢、魏、晉三個朝代。

[4]魏:戰國時諸侯國之一,由晉國被魏、韓、趙三家瓜分而來,約在今河北魏縣和河南開封一帶,曾為戰國時七雄之一。

[5]段:西漢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傳》原文為“封于段干”,即魏國的段邑和干邑這兩個地方,故李姓后世也以封邑為氏,稱段干氏。段,今山西運城夏縣東部。干,干河流域一帶,即姚家河一帶。

[6]膠西王:即劉卬,漢劉邦孫,其父劉肥。漢文帝時被立為膠西國王,漢景帝時因參與叛亂,兵敗被殺。其地約在今山東高密西南一帶。太傅:又稱太子太傅,為輔導太子的官員。

[7]人:原為“神”字,據北宋李昉等《太平廣記》改。

[8]關令尹(yǐn)喜:傳說為掌管函谷關的官員尹喜,一說“尹喜”一名為漢人誤傳,“關尹”原為周代官職名,因《列子·仲尼》中有“關尹喜曰”一句,而被后人誤讀為“尹喜”。尹喜在道教中被稱為文始先生,傳為周代大夫,他精通歷法,善觀天文,習占星之術,能知古今未來之事,曾著《關尹子》九篇,后自請為函谷關令,而得遇老子,留老子著述《道德經》等。

[9]聃(dān):原指耳朵長而大,此處指舌頭伸得很長。

[10]今按《九變》及《元生十二化經》:《九變》及《元生十二化經》應為道教著作,今已不傳,內容不詳。

[11]按《九宮》及《三五經》及《元辰經》:《九宮》《三五經》《元辰經》應為道教著作,今已不傳,內容不詳。

[12]厄(è)會:指眾災會合、厄運來臨的時候。在道教說法里,修道的人在達到某一階段或在人世存活太久時,會遭遇到特別的災難。

[13]元氣:古人指產生和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同時能推動世界的變化和運行,如《鹖冠子·泰錄》:“天地成于元氣,萬物乘于天地?!薄短浇洝罚骸暗罒o所不能化,故元氣守道,乃行其氣,乃生天地?!?/p>

【譯文】

葛洪評說:葛洪認為老子如果是屬于上天的精靈或神仙,應當在每個時代都會現身。他會放下高貴的地位去做一個卑賤的人,他會放棄安逸的生活而去辛苦勞作,他會離開清靜的世界而進入臭穢的濁世,他會放棄上天的官位而接受人世的爵位。自有天地以來就有道術,有道術的人,什么時候少過呢?所以從伏羲以來一直到三代,以道術而揚名的,世世代代都有,又為什么一定是老子一個人。那些關于老子的傳說都是些后世學道之人,因為喜歡奇特,崇尚怪異,一心想推崇老子,所以才生出這些說法。

若按實際情況來推論老子,他大概屬于得道人士中的杰出之才,但并非不是人類。按《史記》的說法:老子的兒子名叫李宗,在魏國做將軍,有軍功,而被封賞在段這個地方。到李宗的兒子李汪、李汪的兒子李言、李言的玄孫李瑕,又在漢代做官。李瑕的兒子李解,是膠西王的太傅,家在齊國。

所以老子本來是人中的聰慧之士,見識淺薄的道士們,想把老子塑造成神異之人,讓后世學道的人跟他學習,而不知道這樣做會更加使人不相信長生不老是可以學習的了。為什么這么說呢?要是說老子是一個得道的人,則人們必定勤奮努力地爭著仰慕學習他;要是說老子屬于神靈異類,那么就不是常人可以學習的了。

有人說:老子想從西方出關,守關的官長尹喜知道他不是普通人,向他請問修道的事。老子很驚訝,所以才把舌頭吐出很長,然后有“老聃”的稱號。這個說法也是不對的,現在根據《九變》和《元生十二化經》,老子在還沒有入關的時候,就已經叫“聃”了。老子幾次改變名字,并非只有一個“聃”而已。

之所以有這種情況,按照《九宮》《三五經》和《元辰經》的說法:人的一生會有災難降臨的時候,到那時,要是改變名字,順應元氣的變化,就可以延長壽命,度過災難。這個時代有道的人,也大多這么做。

老子在周代,生活了有三百多年,二百年之間,必定不止一次有災難降臨,這就是為什么他的名字稍微多些。想要搞清楚老子身份的始末,應該以史書實際的記錄為主,和神仙的經典秘籍一起,相互參照分析。其他那些世俗的傳說,多屬虛妄之言。

 

洪按《西升中胎》及《復命苞》及《珠韜玉機》《金篇內經》[1],皆云:老子黃白色,美眉,廣顙長耳[2],大目疏齒,方口厚唇;額有三五達理,日角月懸[3];鼻純骨雙柱,耳有三漏門;足蹈二五,手把十文[4]。以周文王時為守藏史,至武王時為柱下史[5]。時俗見其久壽,故號之為老子。夫人受命,自有通神遠見者,稟氣與常人不同[6],應為道主,故能為天神所濟,眾仙所從。

是以所出度世之法,九丹八石[7],金醴金液[8];次存玄素守一[9],思神歷藏[10],行氣煉形[11],消災辟惡,治鬼養性[12],絕谷變化[13],厭勝教戒[14],役使鬼魅之法[15],凡九百三十卷,符書七十卷[16],皆《老子·本起》中篇所記者也[17],自有目錄。其不在此數者,皆后之道士,私所增益,非真文也。

老子恬淡無欲[18],專以長生為務者,故在周雖久,而名位不遷者,蓋欲和光同塵[19],內實自然,道成乃去,蓋仙人也。

 

【注釋】

[1]《西升中胎》及《復命苞》及《珠韜玉機》《金篇內經》:均為道教典籍,今已不存,內容不詳。

[2]顙(sǎng):額頭。

[3]日角月懸:在額角處有日月的圖案凸顯出來。

[4]文:同“紋”。指手上有特別的紋理。

[5]柱下史:周秦時代的官名,相當于漢代以后的御史。掌文書及記事,同時糾察彈劾百官,因其常侍立殿柱之下,故名。

[6]與:原為“是”,據《太平廣記》改。

[7]九丹:外丹名詞。用草木、礦石藥物經過燒煉而成,服之可以長生成仙的九種丹藥?!渡锨宓缹毥洝肪硭摹熬诺ふ摺弊ⅲ骸暗谝坏っ湃A,第二神符,第三龍丹,第四還丹,五餌丹,六煉丹,七深丹,八伏丹,九寒丹。”《抱樸子·內篇·金丹》作丹華、神符、神丹、還丹、餌丹、煉丹、柔丹、伏丹、寒丹。八石:常作為煉丹用的八種礦石藥物,具體說法不一,一般指朱砂、雄黃、云母、空青、硫黃、戎鹽、硝石、雌黃。

[8]金醴(lǐ):在道教煉養之術中指口中津液,一些道教養生家認為,通過吞咽口中津液可以滋養五臟,延年益壽。金液:有多種說法,道教內丹術中指肺之液,也有指元氣。外丹術中指用藥物所煉成的藥液,也代指水銀。

[9]玄素:玄女和素女,傳說她們以房中術(古代的性保健活動)授黃帝,后世流傳有《素女經》?!侗阕印绕の⒅肌罚骸爸?、素之術者,則曰:‘唯房中之術,可以度世矣。'”守一:道教修養之術,認為通過“守一”,可以讓人的精神合一,從而能提高生命質量,延年益壽。道教《太平經》中有專門介紹“守一”的方法。

[10]思神歷藏:指通過冥想、內觀身內臟腑所駐神靈的方法進行的修煉,為道教上清派的主要修法,代表著作有《黃庭經》。藏,通“臟”。臟腑。

[11]行氣:又稱服氣、煉氣,分外息法和內息法兩大類。外息法一般是以呼吸吐納結合閉息所進行的煉養活動,葛洪《抱樸子·內篇·極言》中說:“夫吐故納新者,因氣以長氣?!鄙裣杉艺J為人的稟氣有定數,當損耗過大時,則出現壽命的傷損,故可以通過行氣法來補益,古代流傳的有蛤蟆行氣、龜行氣等。內息法是以靜坐養神、養氣的方式進行的訓練,如胎息法等,現存最早的內息法文獻為約戰國時期的《行氣玉銘》。煉形:指通過導引動作,來使身體氣血運行通暢、身體柔和、健康長壽的鍛煉方法。

[12]鬼:原指人死后的靈魂,此處指人身中一些不良的習性。

[13]絕谷:即辟谷,古人認為可以通過此法養生延年。葛洪在《抱樸子·內篇·雜應》篇中專論辟谷,并考證辟谷的方法有幾百種,他在書中說道:“欲得長生,腸中當清;欲得不死,腸中無滓?!睂Ρ俟鹊墓πШ妥⒁馐马椂加姓撌?。一般絕谷期間不吃谷類食物,但會吃一些藥物并配合導引服氣等方法。

[14]厭(y?。﹦伲阂饧磪挾鴦僦?,舊時民間一種避邪祈吉活動,系用法術詛咒或祈禱以達到制勝所厭惡的人、物或魔怪的行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如桃劍、門神之類。

[15]鬼魅(mèi):泛指鬼怪之物。

[16]符:道教驅使鬼神或幫助人與神進行溝通交流的秘文,圖形一般為文字和符號的結合體,使用時用筆墨寫在紙上。按道教的說法,符的功效與寫符人的誠心相關。《清微元降大法》中說:符者,陰陽契合之具也。惟天下之至誠者能用之,誠茍不至,自然不靈。

[17]《老子·本起》:一本介紹老子的書,今已不存,內容不詳。

[18]恬(tián)淡:指人內心清心寡欲的一種狀態。

[19]和光同塵:出自《老子·四章》“和其光,同其塵”一句,原意為不對事物有尊和卑的偏向,以免引起貴和賤的分別心,后引申為與世浮沉,隨波逐流而不立異。

【譯文】

葛洪查閱《西升中胎》《復命苞》《珠韜玉機》《金篇內經》,它們都說:老子黃白皮膚,眉毛很美,額頭寬闊耳朵很長,眼睛很大,牙齒稀疏,四方大口嘴唇很厚;他的額頭有十五道橫貫的皺紋,額角兩端似有凸出的日月的形狀;他鼻子很端正,鼻骨似兩根柱子挺立,耳朵上有三個耳孔;他一步可以跨出一丈遠,雙手上有十道紋路。在周文王時為守藏史,在周武王時是柱下史。當時的人看到他很長壽,所以稱他為老子。人受天地之命,必然有一些通達神明而又有智慧遠見的人,他的稟賦氣質與平常人不一樣,就會成為得道之人,所以能得到天上的神仙們的幫助,被學仙之人所追隨。

因此老子發明了很多濟世度人的方法,有內服的九種丹藥和八種礦石,有漱咽津液之法;又留存玄女、素女房中養生的方法,守一養生的方法,冥想身內臟腑之神的方法,行氣術和導引鍛煉形體的方法,消除各種災難和避開厄運的方法,制服心中惡念存養心性的方法,辟谷不食和讓身體變化的方法,制服對手的厭勝法,修道應遵循的教導和規矩,驅使鬼魅的方法,共有九百三十卷,符文七十卷,這些都在《老子·本起》篇中有記載,都有目錄。凡不在這些著作中的,都是后來的道士們私自增添的,并不真正是老子的著作。

老子是內心清凈無欲的人,專心致力于修煉長生之道,所以他在周朝雖然時間很久,但在官職上沒有什么升遷,大概是想與塵世共浮沉,讓內心被自然之道所充滿,待修道成功之后再離去,大概就成了神仙了。

 

孔子嘗往問禮[1],先使子貢觀焉[2]。子貢至,老子告之曰:“子之師名丘,相從三年,而后可教焉?!?/p>

孔子既見老子,老子告曰:“良賈深藏若虛[3],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也?!?/p>

孔子讀書,老子見而問之曰:“何書?”

曰:“《易》也[4],圣人亦讀之?!?/p>

老子曰:“圣人讀之可也,汝曷為讀之[5]?其要何說?”

孔子曰:“要在仁義[6]?!?/p>

老子曰:“蚊虻噆膚[7],通夕不得眠,今仁義慘然而汩人心[8],亂莫大焉。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染而黑,天之自高矣,地之自厚矣,日月自明矣,星辰固自列矣,草木固有區矣。夫子修道而趨,則以至矣,又何用仁義!若擊鼓以求亡羊乎?夫子乃亂人之性也?!?/p>

老子問孔子曰:“亦得道乎?”

孔子曰:“求二十七年而不得也?!?/p>

老子曰:“使道可獻人,則人莫不獻之其君矣;使道可進人,則人莫不進之其親矣;使道可告人,則人莫不告之兄弟矣;使道可傳人,則人莫不傳之其子矣;然而不可者,無他也,中無主而道不可居也?!?/p>

孔子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誦先王之道,明周、召之跡[9],以干七十余君而不見用,甚矣人之難說也?!?/p>

老子曰:“夫六藝[10],先王之陳跡也,豈其所陳哉?今子所修者,皆因陳跡也。跡者,履之出,而跡豈異哉?”

孔子歸,三日不談。子貢怪而問之??鬃釉唬骸拔嵋娙酥靡馊顼w鳥者,吾飾意以為弓弩而射之,未嘗不及而加之也;人之用意如麋鹿者[11],吾飾意以為走狗而逐之,未嘗不銜而頓之也;人之用意如淵魚者,吾飾意以為鉤緡而投之[12],未嘗不釣而制之也。至于龍,乘云氣,游太清[13],吾不能逐也。今見老子,其猶龍乎,使吾口張而不能翕[14],舌出而不能縮,神錯而不知其所居也?!?/p>

 

【注釋】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據說他晚年修訂了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其思想言行被弟子記錄整理成《論語》一書,應是中國思想史上影響深遠的一部著作??鬃右娎献訂柖Y的說法,最早見于《莊子》一書。禮:指周代的禮教。因為孔子處于春秋末期,正是周朝衰落,各諸侯國并起的時期。當時周王室地位下降,禮崩樂壞,各諸侯國相互征伐兼并,戰爭不斷??鬃拥恼卫硐胧窍胪ㄟ^推行禮制,約束各諸侯國,通過禮教,使國家恢復到周代早期穩定有序的狀態。

[2]子貢: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賜,字子貢,善雄辯,有政治才能,曾任魯國、衛國相輔。他還善于經商,并因經商而成巨富,被認為是儒商的始祖。

[3]賈(gǔ):做買賣的商人。

[4]《易》:即《周易》,被稱為群經之首,本為古代占卜的書,后被列入儒家經典?!吨芤住钒ā督洝贰秱鳌穬刹糠?。《經》是在專門從事卜筮的巫史們長期經驗和記錄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秱鳌肥菍Α督洝返慕忉尯驼f明,又稱《易傳》?!兑捉洝贩至呢?,《易傳》分為七種十篇。《周易》主要是用陰陽卦象來表示事物演進變化的過程,包含了一定的哲學辯證思想?!妒酚洝分蟹Q孔子晚年喜歡讀《周易》。

[5]曷(hé):怎么,為什么。

[6]仁義:儒家的重要倫理范疇,其本意為仁愛與正義,后成為儒家道德的最高標準,有“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之說。

[7]虻(méng):昆蟲的一科,種類很多,身體灰黑色,生活在野草叢里,雄的吸植物的汁液,雌的吸人、畜的血。噆(zǎn):叮咬。

[8]汩(gǔ):擾亂。

[9]周、召:即周公旦和召公奭。周公旦是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相傳他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被尊為儒學奠基人,稱為“元圣”,也是孔子最推崇的人物之一。他曾幫助武王打敗商紂王,建立周朝,被封于魯國(今山東南部,兼涉河南、江蘇、安徽三省小部分地區)。周武王死后,他代為攝政,平定管叔、蔡叔叛亂,在周武王的兒子成王成年后移交了王位。召公奭,周王室的宗親,為建立、鞏固西周政權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周武王滅掉商紂王以后,把召公封在北燕(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是后來燕國的始祖。周成王時,他出任太保,位列三公之一,與周公共同攝政,并與周公分陜而治,為發展周朝初期的農業和經濟做出重要貢獻。

[10]六藝:含義有二,一指禮、樂、射、御、書、數六種技能,是周朝的貴族教育體系中教授的主要內容。二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是春秋時期孔子開私學所教授的六部經典。此處指后者。

[11]麋(mí)鹿:俗稱“四不像”,是一種中國特產的珍稀動物。

[12]緡(mín):釣魚繩。

[13]太清:這里指天空。

[14]翕(xī):合,聚。

【譯文】

孔子曾去老子那里請教關于周禮的事,他先派子貢去探訪。子貢到了后,老子告訴他說:“你的老師名字叫丘,他如果能跟隨我三年,然后我才能教導他?!?/p>

孔子最終見到老子,老子告訴他說:“善于經商的人會把財富藏得很深,就像他沒有財富一樣;君子修養到很高的道德后往往顯得很愚訥。你應該去掉你身上的驕氣和過多的欲念妄想,這些對你都沒有好處?!?/p>

孔子在讀書,老子看見了問他:“讀的什么書?”

孔子說:“《周易》,圣人也讀它?!?/p>

老子說:“圣人讀它是可以的,你讀它有什么用?它的要義是什么?”

孔子說:“要義是闡述仁義。”

老子說:“蚊虻叮咬皮膚,搞得人整晚都睡不著,就像現在有人痛心疾首地宣揚仁義擾亂人心一樣,是制造大亂。天鵝不用每天清洗羽毛就很白,烏鴉不用每天染色也很黑,天空是自己變高的,大地是自己變厚的,太陽和月亮都是自己發光的,星辰是自己排列好的,花草樹木生來就有區別。你要是向著修道的方向行進,則道自會來居,又何必用仁義!那不是敲著鼓尋找逃跑的羊嗎?你這是擾亂人的本性啊?!?/p>

老子問孔子:“你已經得道了嗎?”

孔子說:“我求索了二十七年也沒有得道。”

老子說:“假使道能拿出來獻給別人,那么沒有一個人不獻給他的君王;假使道能拿出來送給別人,那么沒有一個人不送給他的親人;假使道可以告訴別人,那么沒有一個人不告訴他的兄弟;假使道可以傳給別人,那么沒有一個人不把它傳給他的子孫;但是都沒有做到,沒有別的原因,那些人心中沒有承載道的能力,則道不能降臨到他們身上。”

孔子說:“我刪定《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弘揚前代君王的道,闡明周公、召公的宏偉業績,用它們來游說七十多個君王,都沒有被采用,人真是太難被說服了?!?/p>

老子說:“六藝是前代君王過時的東西了,這個怎么能拿出去向他們說教呢?你現在所學習的,都是因為太過陳舊了,所以才說服不了別人?!E’就是鞋子踩出來的腳印,鞋子如果不換,踩出來的腳印能有什么區別嗎?”

孔子回來后,沉默了三天不說話。子貢很奇怪地問他??鬃诱f:“我遇見人家的心思像飛鳥一樣飄逸時,我就構造一個弓箭去射他,沒有不成功射落的;如果別人的心思像麋鹿一樣敏捷跳躍時,我就構造一只奔跑的獵狗去追逐他,也沒有不咬到嘴里并拿住他的;別人的心思要是像潛在深淵里的魚一樣深藏不露時,我就是構造一個帶釣鉤的繩子投下去,也沒有不釣出來并制服住他的。至于龍,乘著云氣往來,遨游在天空之中,我就追不上了?,F在見到老子,他就像龍一樣,驚得我張著嘴合不上,吐著舌頭縮不回,精神恍惚,都不知道他人在哪里?!?/p>

 

陽子見于老子[1],老子告之曰:“虎豹之文,猿猱之捷[2],所以致射也?!?/p>

陽子曰:“敢問明王之治?”

老子曰:“明王之治,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被萬物而使民不恃;其有德而不稱其名;位乎不測而游乎無有者也[3]?!?/p>

 

【注釋】

[1]陽子:即孫陽,字伯樂,相傳為秦穆公時人,善相馬。

[2]猱(náo):古書上說的一種猿猴。

[3]“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幾句:這幾句化用《老子·二章》中的一段話:“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边@是道家理想中的“無為而治”的政治狀態。即一個國家的領導者順其自然,不做過多干預,整個國家也能依道而行,井井有條而不混亂。

【譯文】

孫陽子見到老子,老子對他說:“虎豹因為身上斑紋太美麗,猿猴因為活動太過敏捷,所以才導致被人射殺?!?/p>

孫陽子說:“請問圣明的君王應該怎么治理國家?”

老子說:“圣明的君王治理國家,功勞蓋世但卻似與自己無關;教化萬物卻又不使老百姓產生依賴;他有很高的德行但卻并不被老百姓所歌頌;沒人知道他人在哪里,但他卻又無處不在?!?/p>

 

老子將去,而西出關,以升昆侖[1]。關令尹喜占風氣[2],逆知當有神人來過,乃掃道四十里,見老子而知是也。老子在中國[3],都未有所授,知喜命應得道,乃停關中。

老子有客徐甲[4],少賃于老子[5],約日雇百錢,計欠甲七百二十萬錢。甲見老子出關游行,速索償不可得,乃倩人作辭[6],詣關令[7],以言老子。而為作辭者,亦不知甲已隨老子二百余年矣,唯計甲所應得直之多[8],許以女嫁甲。甲見女美,尤喜,遂通辭于尹喜。得辭大驚,乃見老子。

老子問甲曰:“汝久應死,吾昔賃汝,為官卑家貧,無有使役,故以‘太玄清生符’與汝[9],所以至今日,汝何以言吾?吾語汝,到安息國[10],固當以黃金計直還汝,汝何以不能忍?”

乃使甲張口向地,其“太玄真符”立出于地,丹書文字如新,甲成一聚枯骨矣。喜知老子神人,能復使甲生,乃為甲叩頭請命,乞為老子出錢還之。老子復以太玄符投之,甲立更生。喜即以錢二百萬與甲,遣之而去。并執弟子之禮,具以長生之事授喜。

喜又請教誡,老子語之五千言,喜退而書之,名曰《道德經》焉。

尹喜行其道,亦得仙。漢竇太后信老子之言[11],孝文帝及外戚諸竇,皆不得不讀,讀之皆大得其益。故文景之世,天下謐然[12],而竇氏三世保其榮寵。

太子太傅疏廣父子[13],深達其意,知“功成身退”之義,同日棄官而歸,散金布惠,保其清貴。及諸隱士,其遵老子之術者,皆外損榮華,內養生壽,無有顛沛于險世。其洪源長流所潤,洋洋如此,豈非乾坤所定,萬世之師表哉!故莊周之徒[14],莫不以老子為宗也。

 

【注釋】

[1]昆侖:原為道教神山,被稱為“百神之鄉”,相傳為西王母所居之處。今昆侖山在新疆和西藏之間,西接帕米爾高原,東延入青海境內。

[2]占風氣:即風角占候術,是古代占卜術中很重要的一支,唐瞿曇悉達《開元占經》中就專門有“風占”一節,主要通過對風的分析而占卜所要發生的事。

[3]中國:上古時,華夏族建國于黃河流域一帶,以為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國,而把周圍其他地區稱為四方。后泛指中原地區。

[4]客:這里指傭人。

[5]賃:租借。此處意為被雇傭。

[6]倩:請別人代自己做某事。

[7]詣(yì):到,特指到尊長那里去。

[8]直:通“值”。酬勞。

[9]太玄清生符:一種能起死回生的符。

[10]安息國:又名阿薩息斯王朝或安息帝國,是亞洲西部的伊朗高原地區古典時期的奴隸制王國。建于公元前247年,開國君主為阿爾撒息,226年被波斯薩珊王朝代替。全盛時期的安息帝國疆域北達小亞細亞東南的幼發拉底河,東抵阿姆河,《史記》《漢書》和《后漢書》都對其有記載。

[11]竇(dòu)太后:即漢文帝劉恒的皇后,漢景帝劉啟的母親。史載竇太后好黃老之說,要求景帝和竇氏國戚都要讀老子的書,并用老子休養生息的理念治國,形成了漢代文帝和景帝時期國家繁榮昌盛的穩定局面,史稱“文景之治”。

[12]謐(mì)然:平靜的樣子,指國家安寧。

[13]疏廣:字仲翁,號黃老,東海蘭陵(今屬山東臨沂)人,西漢名臣。疏廣從小好學,精于《論語》《春秋》,漢宣帝地節三年(前67)封為太子太傅。疏廣信奉黃老之學,任太傅五年后,因感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之說,稱病辭官與侄子俱還鄉。還鄉后將皇帝所賜黃金遍贈鄉里,教化一方。鄉人感其散金之惠,在二疏宅舊址筑一座方圓三里的土城,取名為“二疏城”;在其散金處立一碑,名“散金臺”,在二疏城內又建二疏祠,祠中雕塑二疏像,世代祭祀不絕。

[14]莊周:即莊子,姓莊名周,字子休(亦說子沐),春秋時宋國蒙(今河南商丘,一說安徽蒙城)人。他在哲學思想上繼承和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使道家真正成為一個學派,他也成為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著有《莊子》一書,道教中也稱《南華經》。

【譯文】

老子將要離開中原,西出函谷關,以便登臨昆侖山。關令尹喜占卜風氣,得知會有神人來過關,于是清掃了四十里道路,看到老子時就知道是他了。老子在中原時,沒有教授過任何人,知道尹喜命中應當得道,于是暫住關中。

老子有個傭人名叫徐甲,從小就受雇于老子,當時約好每天一百工錢,至今共計欠徐甲七百二十萬錢。徐甲見老子要出關遠游,不能馬上索要到工錢,于是請人寫了封文書,拜見關令,告訴他老子欠錢這件事。那個為他寫文書的人,也不知道徐甲已經跟隨老子二百多年了,計算了一下徐甲應該拿到的工錢發現有很多,就許諾把女兒嫁給他。徐甲見那女子很漂亮,特別高興,所以就把文書呈遞給了尹喜。尹喜看到文書后大吃一驚,于是去見老子。

老子責問徐甲:“你早就應該死了,我當初雇傭你,是因為我官職卑微,家里貧困,沒有可以使喚的人,所以給你‘太玄清生符’,讓你能活到今天,你怎么還來告我?我告訴過你,到安息國后,一定會計算好工錢用黃金償還給你,你怎么就不能忍耐一下呢?”

于是讓徐甲對著地面張開嘴,老子的“太玄真符”頓時落在地上,丹書上的文字就像新寫的一樣,而徐甲則立刻變成了一架骷髏骨。尹喜知道老子是神人,能再次讓徐甲復生,于是替徐甲磕頭請求饒他一命,請求自己出錢代老子償還給他。老子又將太玄符投給徐甲,徐甲立刻復活了。尹喜于是給徐甲二百萬錢,打發他走了。尹喜同時拜老子為師,執弟子禮,老子于是把長生之術都教給了尹喜。

尹喜又向老子請示教導和訓誡,老子對他說了五千多字大義,尹喜回去后書寫了下來,命名為《道德經》。

尹喜遵照老子的道而修行,也得以成仙。漢代竇太后信奉老子的話,于是孝文帝和竇氏外戚,都不得不讀老子的書,讀后都大有收益。所以漢文帝和漢景帝的時候,天下安寧,而竇氏三代也得以保住榮耀尊寵的地位。

漢代太子太傅疏廣叔侄,也深深領會了《道德經》的要旨,知道“功成身退”的大義,同一天棄官回家,廣散金錢,布施恩惠,保住了清名和尊貴。至于諸多隱士,凡是遵照老子的道術修行的,都外棄榮華富貴,內養而得壽延年,沒有在險惡的世事中遭遇顛沛流離。老子的大道源遠流長,潤澤所及,洋洋灑灑,怎能不說是天地造就的,萬世的師表呢!所以像莊周這樣的人,沒有不以老子為宗師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林周县| 杭州市| 敖汉旗| 宜良县| 启东市| 东安县| 孟州市| 彰化县| 临桂县| 垦利县| 额济纳旗| 东城区| 鹿泉市| 肥西县| 武邑县| 织金县| 正宁县| 太谷县| 济阳县| 麟游县| 望谟县| 周至县| 宾川县| 沂源县| 松溪县| 广丰县| 泉州市| 浠水县| 和龙市| 沙田区| 武平县| 三江| 长白| 封丘县| 梧州市| 寿光市| 望江县| 大兴区| 西青区| 保靖县| 兰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