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仙傳(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
- 謝青云譯注
- 7458字
- 2019-02-28 16:03:18
前言
2015年,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所研究員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治療瘧疾的貢獻,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由于她在發現青蒿素的過程中主要從葛洪的《肘后備急方》得到啟發,一時使得葛洪和中醫藥在世界上廣為人知。2016年9月4日,為紀念為中華文明做出杰出貢獻的葛洪,廣東惠州博羅羅浮山風景區內的葛洪博物館正式建成開館,掛牌成為廣東省的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葛洪是魏晉時儒道兼修的一位學者、煉丹家、醫藥學家,著述豐富,本部《神仙傳》即是其眾多著作中的一種。
一 作者生平
葛洪(284—364),字稚川,自號抱樸子,晉丹陽郡(今江蘇句容)人。據葛洪所著《抱樸子·外篇·自敘》中所述,其家族源自上古帝王葛天氏,葛天氏后變為一諸侯國,故其后人以葛為姓。葛洪出身官宦世家,其先祖在西漢時為官,并曾起兵討伐過王莽,后其子浦廬在東漢光武帝時以軍功封驃騎大將軍,封下邳僮縣侯,食邑五千戶。浦廬弟葛文因跟隨其兄立有戰功而未封爵,浦廬乃讓爵位于弟,而舉家遷至丹陽郡。葛洪祖父葛系,三國時在吳國歷任縣令、吏部侍郎、御史中丞、吏部尚書等職,并最終得封吳壽縣侯。葛洪的父親葛悌,也在吳國從縣令做到中書郎、廷尉平、中護軍等職,又被拜為會稽太守。還未赴任時,晉國就攻破了吳國西邊的邊境,于是朝野一致推薦他去守衛邊疆,葛悌領兵前去,但還是改變不了吳國覆滅的命運。吳國歸順晉國后,葛悌繼續為官,在河北肥鄉縣令任上頗有才德清廉之名,后被調任邵陵太守,在任上去世。
葛洪在家排行第三,其父去世時,他年僅十三歲。小時候因備受父母寵愛沒怎么被督促學習,等到父親去世,家道中落,全家陷于貧困,他則每日被迫辛苦勞作,而家中之前的藏書因毀于兵火,導致他想讀書而不能。于是他只好去別家借書學習,用砍柴換來的錢購買紙筆,因紙張缺乏,只能在一張紙上反復書寫,以致字跡最后都無法辨認。
葛洪十六歲時學習《孝經》《論語》《詩》《易》等儒家經典,又廣涉各家,所讀各類史書以及諸子百家等書近萬卷。葛洪對當時流行的術數之學,如河洛讖緯、星歷算術之類雖有所涉獵,但他主要偏好神仙養生之學,又喜歡各種神異方術。葛洪每聽聞有異人方術,不管多遠,都要去詢問,這為他寫作《神仙傳》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另外他晚年也曾學習過風角、望氣、三元、遁甲、六壬、太一等占卜之術,只是未能深入研究。
另外他因為年少時體弱多病,也曾習武強身。年輕時曾學過射箭,并在戰場上射殺過敵軍,又會單刀、雙戟等兵器,晚年還學過棍術。由此可知他并非一介文弱書生,而是文武韜略皆備之人。
在晉惠帝太安年間,蠻族將領石冰隨張昌作亂,曾攻下揚州、江州等地,義軍大都督吳興太守顧秘邀請葛洪擔任將兵都尉共同平叛,于是葛洪招募數百人,跟隨大軍一起作戰。叛亂平定后他因治軍嚴明有戰功,被大都督加封為伏波將軍。戰事一結束,葛洪就棄甲還鄉,想去洛陽搜求異術方書,不愿居功為官。但是當時去洛陽的道路因為戰亂被封堵,江東陳敏又反叛使其不能回家。正在為難之際,碰到了他以前的朋友嵇含,因嵇含要去廣州做刺史,于是就上書讓葛洪做自己的參軍。葛洪應允后,就被提前派到廣州督軍,但不幸嵇含未到任即被仇人殺害,使得葛洪一直滯留在廣州。雖然屢次被地方官征召,他都沒有出仕。
葛洪在廣州羈留約十年,期間曾去過扶南國游歷(見《道藏·太清金液神丹經》卷下,扶南國轄境大致相當于今柬埔寨全境及老撾南部、越南南部和泰國東南部一帶),又結識了南海太守鮑靚,鮑靚也是位儒道兼修之人,據說曾跟從方士陰長生學過道術。鮑靚善相術,知葛洪不凡,就把道術傳授給了葛洪,并將女兒鮑姑許配給他為妻。鮑姑是中醫歷史上四大女名醫之一,也是我國醫學史上第一位女灸學家。
建興四年(316),葛洪攜妻返回家鄉。建武元年(317),東晉開國,司馬睿即位,念葛洪有舊功,賜爵關內侯。葛洪雖不愿為官食祿,但考慮到國家剛剛安定,須彰明賞罰之事穩定人心,故此便接受了。
后來司徒王導征召葛洪為州主簿,又轉司徒掾,遷諮議參軍。葛洪的朋友干寶(《搜神記》作者)認為他“才堪國史”,推薦他做散騎常侍,但被他拒絕。咸和五年(330),葛洪聽說交阯產丹砂,求為勾漏(今廣西北流附近)令。于是率子侄南下,至廣州時,為刺史鄧岳挽留,鄧岳表示愿供他原料在此煉丹,于是他隱居羅浮山,修行煉丹,著書講學。鄧岳曾上表推薦他做東官太守,他又推辭不就。
關于葛洪的卒年,因史料匱乏,史學界一直有爭議,主要有六十一歲和八十一歲兩說。據說他臨終時曾在羅浮山致疏鄧岳云:“當遠行尋師,克期便發。”鄧岳倉促往別,還未趕到時,他便過世了。
葛洪年輕時曾跟隨老師鄭隱學道。鄭隱本為儒生,晚年拜葛洪的從祖葛玄為師,學習道術。葛玄為三國時著名的方士,方術傳承自左慈。葛洪在鄭隱處學道時,多得其偏愛,弟子五十余人中,獨葛洪見到鄭隱很多秘藏的道書,這為他寫作《抱樸子·內篇》,整理魏晉之前的道教方術打下了基礎。另外,葛洪在其岳父鮑靚處所學,則更加豐富了他的道學知識,使得他對神仙修煉等種種道術有了更廣泛深入的了解,這些經歷為他晚年的著述奠定了豐厚的基礎。
綜觀葛洪的一生,他始終有著儒家兼濟天下的情懷,他一生勤于著述,寫《抱樸子·外篇》,希求自成一家,影響后世,即是這種思想的體現。但是由于身處亂世,且受當時隱逸文化的影響,他最終選擇棄官歸隱,修道術以獨善其身,在行為上體現出了道家的風范。
因為時代的背景和家庭的淵源,使得葛洪一生對神仙學說篤信不疑,對此,我們不必對其過于苛責。
二 主要著作和成就
葛洪十五六歲時即能寫作詩賦雜文,并行于世,二十多歲時規劃寫作成一家之言的系統著作,但前期所作多流失,在晉元帝建武年間(317—318),才安定下來著書立說。據其所述,其所著有《內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碑、頌、詩、賦百卷,軍書、檄移、章表、箋記三十卷,《神仙傳》十卷,《隱逸傳》十卷。又抄五經七史百家之言、兵事、方技、短雜、奇要三百一十卷。另有《金匱藥方》百卷,《肘后備急方》四卷。惟多亡佚,明《正統道藏》和《萬歷續道藏》共收其著作十三種。唐房玄齡等《晉書·葛洪傳》說:“洪博聞深洽,江左絕倫。著述篇章,富于班馬。”將葛洪與班固、司馬遷并提,這是對其著作成就的極高贊譽。
葛洪在《抱樸子·外篇》中,專論人間得失,臧否世事。主張治亂世應用重典,提倡嚴刑峻法匡時佐世,對儒、墨、名、法諸家兼收并蓄,尊君為天。他不滿于魏晉清談,主張文章、德行并重,立言當有助于教化。可以說《外篇》是其儒家經世治國思想的體現。
葛洪在《抱樸子·內篇》中的《金丹》和《黃白》篇中,系統地總結了東晉以前的煉丹成就,具體地介紹了一些煉丹方法,記載了大量的古代丹經和丹法,勾畫了中國古代煉丹的歷史梗概,也為我們提供了原始實驗化學的珍貴資料,如“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金丹》)的記載,又如“以曾青涂鐵,鐵赤色如銅”(《黃白》),描述了鐵置換出銅的反應等等。葛洪對魏晉之前的煉丹總結,對隋唐煉丹術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成為煉丹史上一位承前啟后的著名煉丹家。
葛洪也是道教史上有名的目錄學家,他所著《抱樸子·內篇·遐覽》是道教史上第一部道經目錄,記錄道經、道符261種,1299卷,是極其重要的史料。
葛洪還精通醫學和藥物學,主張道士兼修醫術。“古之初為道者,莫不兼修醫術,以救近禍焉”(《抱樸子·內篇·雜應》),認為修道者如不兼習醫術,一旦“病痛及己”,便“無以攻療”,不僅不能長生成仙,甚至連自己的性命也難以保全。他的醫書中有中國關于天花的最早記載,此外還有關于傳染病如恙蟲病的癥候及診治。他所編撰的《肘后備急方》,是一本簡便實用的急救醫療手冊,其中記載的用青蒿素治療瘧疾的方法,意外促成了一千多年后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
關于道教,葛洪對以往的神仙信仰和各種方術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理論闡述,并對民間道教和某些“流俗道士”的言行進行了批評。他曾走訪過大量的民間道士,“余周旋徐、豫、荊、襄、江、廣數州之間,閱見流移俗道士數百人矣”(《抱樸子·內篇·金丹》)。他認為許多道士要么造假,要么出于嫉妒,致使仙道不傳,他對那些不肯虛心學習的道士深惡痛絕,“諸虛名之道士,既善為誑詐,以欺學者;又多護短匿愚,恥于不知,陽若以博涉已足,終不肯行求請問于勝己者,蠢爾守窮,面墻而立;又不但拱默而已,乃復憎忌于實有道者而謗毀之,恐彼聲名之過己也”(《抱樸子·內篇·勤求》)。他又對那些借道教名義,搞欺人惑眾的行為進行了深刻的批判:“曩者有張角、柳根、王歆、李申之徒,或稱千歲,假托小術,坐在立亡,變形易貌,誑眩黎庶,糾合群愚,進不以延年益壽為務,退不以消災治病為業,遂以招集奸黨,稱合逆亂,不純自伏其辜,或至殘滅良人,或欺誘百姓,以規財利。”“又諸妖道百余種,皆煞生血食。”(《抱樸子·內篇·道意》)葛洪對當時道教中的種種不良現象的批判,至今仍有現實意義。
葛洪在批判道教不良現象的同時,也對當時很多儒生不信神仙之說進行了批判,他在《抱樸子·內篇·自序》中說:“世儒徒知服膺周孔,桎梏皆死,莫信神仙之事,謂為妖妄之說,見余此書,不特大笑之,又將謗毀真正。”于是,出于為道教神仙修煉學正名之目的,他對道教修煉的方法和理論進行了系統整理,為道教從原始民間宗教轉變為成熟的以仙道為中心的官方宗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中國道教的發展和興旺,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三 《神仙傳》的創作背景和后世影響
(一)創作背景
出于對生命無限的向往,中國自古就有神仙傳說,神仙信仰也一直綿延不絕。最早在《山海經》中即記載有昆侖、蓬萊等神山仙島,其中皆有仙人居住。此后戰國時期楚國屈原的《離騷》和《遠游》,作為游仙詩的鼻祖,以豐富的想象勾勒出神仙的形象。總體來說,神仙們的特點一是長生不死,二是神通廣大。如《莊子·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谷熟。”
漢代以前,人們普遍相信有神仙存在,但對凡人如何成仙,卻沒有太多的方法。當時人們認為要想成仙,需要跟仙人接觸,向他們求取仙草仙芝服用,以獲不死。秦始皇和漢武帝正是出于這種思想,發起了長期的大規模的求仙活動。但隨著秦皇漢武求仙活動的失敗,知識界開始對是否有神仙產生懷疑,西漢司馬遷在《史記》中,就對漢武帝的求仙活動進行了揭露,說其“終無有驗”,其后東漢王充在《論衡》一書中對長生成仙思想和當時的各種神仙方術進行了批駁:“物無不死,人安能仙?”魏晉時的向秀對同為“竹林七賢”的嵇康提出的“神仙可信”思想也進行過批判。
另一方面,以嵇康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則相信有神仙存在,但是由于現實中未見到成仙之人,嵇康于是提出了神仙“特受異氣,秉之自然,非積學所能致也”(《養生論》),嵇康認為神仙是一類特別的存在,非凡人可以修煉而成的。
與嵇康的觀點相反,東漢時傳出的道教經典《太平經》,在肯定有神仙存在的同時,特別強調了“仙可學致”。《太平經》中說:“夫人愚,學而成賢,賢學不止成圣,圣學不止成道,道學不止成仙,仙學不止成真,真學不止成神,皆積學不止所致也。”此說指出了凡人成仙新的路徑,即不通過仙人,僅靠自我努力學習也可成仙,這對傳播道教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葛洪相信有神仙存在,并且吸收《太平經》和嵇康的思想。他一方面說:“按仙經以為諸得仙者,皆其受命偶值神仙之氣,自然所稟,故胞胎之中,已含信道之性。”(《抱樸子·內篇·辨問》)另一方面,他又認為“仙可學致”,認為不管什么人,只要堅持修煉、服藥,都可以成仙。這些思想在《神仙傳》中,皆有案例,如墨子、劉根被認為有“仙骨”,是天生該成仙的人,還有些普通百姓,如王興、趙瞿等則只是堅持服藥,最后也成了仙。所以《神仙傳》里的人物故事都顯得很真實,其中的人物基本都有明確的姓名和出生地或活動地,成仙的方法和過程也交代得很詳細,極大地降低了神仙的神秘感,這樣對普通人來說顯得很有吸引力,讓他們覺得成仙并非遙不可及、高不可攀之事,也因此起到了很好的輔教作用。
葛洪因為家族淵源,曾深入學習各種道術,對神仙之說深信不疑;同時他又不滿當時的道教和道士們的種種惡劣言行使得仙道不傳,故作《抱樸子·內篇》,以示后世學人成仙之法。但世人依然對神仙是否存在存有疑慮,所以他又作《神仙傳》作為補充案例,與《抱樸子·內篇》形成呼應,欲使世人打消疑慮,從而能一心求道。
因此,《神仙傳》可視為一本輔教之作,它的中心思想就是“神仙實有”和“仙學可致”。葛洪在《抱樸子·內篇》中提到了仙分三品,即天仙、地仙、尸解仙,而成仙途徑則有服食(包括服用金丹和各種仙藥)、行氣、思神守一、導引、房中等,《神仙傳》中的人物也基本都是采用這些方法走上成仙之路的。
另外葛洪因為看到署名西漢劉向的《列仙傳》過于簡略,并且有些人物故事失于玄虛,不能起到很好的宣教作用,因此《神仙傳》的寫作又帶有其個人引導的特色。如麻姑的故事最早見于署名三國魏曹丕《列異傳》,內容十分簡短:
神仙麻姑降東陽蔡經家,手爪長四寸。經意曰:“此女子實好佳手,愿得以搔背。”麻姑大怒。忽見經頓地,兩目流血。
此段文字中麻姑的形象比較模糊,并且難以引起讀者的好感。但在《神仙傳·王遠》篇中,麻姑成了一個長壽的年輕美貌女子,調皮活潑,很容易引發讀者喜愛,所以后世的麻姑形象基本都是沿襲《神仙傳》而來。
《神仙傳》中的人物傳記有大量的比較詳細的故事細節,有些可能是葛洪根據傳說所進行的加工,有些則是葛洪依據個人的想象進行了再創作。所以《神仙傳》的寫作,是葛洪對很多的原始材料進行加工、整理和再創作的過程,這樣的創作極大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可信度,也使其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二)后世影響
葛洪的《神仙傳》對后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為我們帶來了很多至今耳熟能詳的成語和文化典故,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滄海桑田”“杏林”“橘井”等。
《神仙傳》的文字,與同時代的同類作品如《列仙傳》相比,可讀性強,人物形象豐滿,細節豐富,同時它的故事獨立成篇,并有一定的故事模式,這些對后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一定影響,如唐宋的志異小說,元代及其之后的戲曲,現代的武俠小說,都帶有其故事模式的痕跡。另外,《神仙傳》中所描述的種種神通幻術,如變身術、分身術、隱身術、千里透視術、騰云駕霧術、搬運術等,也被后世如《西游記》這樣的文學作品所繼承和發揚。而以《神仙傳》的故事為基礎,在全國各地,則衍生出了大量的相關傳說和歷史遺跡。
《神仙傳》中涉及很多歷史人物,其故事也被史書所引用,如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南朝宋范曄撰《后漢書》、唐房玄齡等修《晉書》就有不少文字引自《神仙傳》。
中國古典詩詞中的“游仙詩”是一個很大的門類,屈原的《離騷》《遠游》是其肇端,《神仙傳》出現后,其故事廣泛傳播,唐宋游仙詩中,多有用其人物典故入詩者。
《神仙傳》所產生的最大的影響恐怕就是對道教了,后世道教在《神仙傳》的基礎上,不斷增添神仙人物,使得道教的神仙譜系不斷豐富。出現了《續仙傳》《墉城集仙錄》《洞仙傳》《女仙傳》《歷代真仙體道通鑒》等一大批道教神仙人物傳記。而《神仙傳》所記載的一些人物如皇初平、茅君、董奉、蘇仙公等,至今在民間仍享有香火,祭祀不絕。葛洪的《神仙傳》也直接影響了歷史上另一位著名的道士陶弘景,唐姚思廉《梁書》中說:“(陶弘景)年十歲,得葛洪《神仙傳》,晝夜研尋,便有養生之志。”陶弘景比葛洪晚約百年,后成為道教上清派一代宗師,其所著《真誥》一書中多處引用了《神仙傳》。
另外,由葛洪開創的修仙文化,歷代皆有承繼,如近代道教學者陳攖寧,曾把我國古代的修仙文化作為一門獨立的學說,從儒釋道三教中剝離出來單獨提倡,提出了“仙學”這一概念,希望從此擺脫宗教教義對修仙文化的束縛。他說:“仙學乃實人實物、實情實事、實修實證,與彼專講玄理之事不同。”頗有葛洪遺風。
以上這些都是葛洪遺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
四 譯注說明
《神仙傳》有兩大版本系統,一為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一為“廣漢魏叢書”本。本次譯注以《道藏精華錄》中所收錄的《神仙傳》為底本,屬“廣漢魏叢書”本一系。
之所以選擇《道藏精華錄》本,有兩大原因,一是因為它所收錄的神仙數目為94人,比《四庫全書》本的84人要多。唐朝時有人稱《神仙傳》共收190人,如果此說為真,則傳世的版本人物總數都不到原版的一半,所以選擇收錄人數較多的版本,是希望盡可能讓廣大讀者了解原書的概貌。另外本書也將《四庫全書》本收錄而《道藏精華錄》本未收錄的《太陰女》《太陽女》《樂子長》三篇附在后面,這樣共有97篇,成為目前較為完整的一個版本。
其次,對比《四庫全書》本和《道藏精華錄》本的文字,后者的訛誤和遺漏要更少一些。如《四庫全書》本中沒有收錄《老子》篇,而老子在道教中被認為是眾仙之祖,地位非常重要。葛洪在《老子》篇中對當時關于老子的種種傳說加以總結、評說,是研究老子的重要資料,所以《四庫全書》本對《老子》篇的遺漏,是一項重大缺失。同時,《四庫全書》本中《欒巴》《劉安》《張道陵》等篇的文字,與《道藏精華錄》本相比,有許多刪減,這樣會使人無法了解原著的完整思想。比如《張道陵》篇《四庫全書》本刪減了張道陵七試趙升的內容,而唐代《藝文類聚》卷八十六中引《神仙傳》明確說有張道陵七試趙升之事,可知葛洪《神仙傳》原文中是有這個內容的。又如《四庫全書》本《欒巴》篇除有刪減外,又摻入了一段無關文字,其中提到著名的導引術“八段錦”,易使人誤以為八段錦起源于晉朝。這都是我們不選擇《四庫全書》本為底本的原因。
當然現在的各家版本都不是葛洪《神仙傳》的原版了,包括其中的部分篇目如《麻姑》《蘇仙公》等是否是葛洪《神仙傳》的原篇目,都存在疑問(見《文獻季刊》2010年1月第一期,《〈太平廣記〉中〈神仙傳〉考》),但是基于文字內容等綜合考慮,《道藏精華錄》本中的《神仙傳》更為完整,也更接近原版精神,故選之作為本次校譯和注解的底本。
本書對《神仙傳》全書進行了題解、注釋和現代白話翻譯。題解主要概述或提示每篇故事的主要內容,并列舉學術界對一些問題認識的歧異之處,以供讀者參考。注釋主要集中于字詞的疏解、典故名物的介紹及道教術語的解說,以期對讀者深入了解和理解人物有所助益。翻譯在直譯的基礎上力求暢達。
因本人水平有限,此次譯注,雖勉力而成,仍覺尚有諸多不足,望讀者閱讀之余給予指正。本書寫作過程中,得到中華書局編輯宋鳳娣老師諸多幫助,同時也大量參考了近代各位專家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別是原中華書局胡守為《神仙傳校釋》一書。在此一并致謝。
謝青云
201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