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仙傳(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
- 謝青云譯注
- 6847字
- 2019-02-28 16:03:18
序
【題解】
本篇為葛洪《神仙傳》的自序,大致講述了其著作的緣由。
據本篇所述,葛洪寫作此書,一是為了解答弟子們對世間是否真有神仙的疑惑,二是對自己所著的《抱樸子·內篇》的補充說明,三是因為署名西漢劉向所著的《列仙傳》過于簡略,并且多有遺棄,所以葛洪寫作此書,也是對《列仙傳》遺漏的神仙人物進行補充完善。
葛洪很清楚,神仙之事過于玄妙,不為普通世俗之人所能理解和接受,所以他明確說,本書主要是給那些“知真識遠”,有志于求仙的人看的,對于世俗之人,他并不要求他們能接受,所謂“思不經微者,亦不強以示之”。
予著《內篇》[1],論神仙之事,凡二十卷。弟子滕升問曰[2]:“先生云,仙化可得,不死可學,古之得仙者,豈有其人乎?”
答曰:“秦大夫阮倉所記[3],有數百人,劉向所撰[4],又七十余人。然神仙幽隱,與世異流,世之所聞者,猶千不得一者也。
【注釋】
[1]《內篇》:指東晉葛洪的《抱樸子·內篇》,今存二十篇,該書集漢晉金丹術之大成,主論神仙修煉之事,雜有醫藥、化學等方面的知識,是研究我國古代道教史和科學技術史的重要資料。葛洪在《抱樸子·外篇·自敘》里說:“其《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
[2]滕(téng)升:葛洪弟子,生平不可考。
[3]阮(ruǎn)倉:題為西漢劉向所撰《列仙傳》卷下贊云:“余嘗得秦大夫阮倉撰《仙圖》,自六代迄今有七百余人。”唐房玄齡等《隋書·經籍志二》云:“又漢時,阮倉作《列仙圖》,劉向典校經籍,始作《列仙》《列士》《列女》之傳,皆因其志向,率爾而作,不在正史。”
[4]劉向(約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漢高祖弟楚元王劉交四世孫,目錄學家,文學家。著有《別錄》,為中國最早的目錄學著作。另外,他根據歷代史料軼事,撰成《說苑》《新序》《列女傳》等,又從秦漢符瑞災異之記,推衍撰成《洪范五行傳》,還整理了《戰國策》和諸子百家的著作,對中國文化的傳承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今傳題為劉向所撰的《列仙傳》,學界普遍認為是他人托名之作。
【譯文】
我寫作《抱樸子·內篇》,論述與神仙相關的事,共有二十卷。弟子滕升問我:“先生您說,神仙可以修得,長生不死可以學到,那么古代那些成仙的人,真的都存在嗎?”
我回答他:“秦朝大夫阮倉所記載的神仙,有幾百人,劉向所寫的,又有七十多位。但是神仙大多在幽靜的地方隱居生活,與世俗之人不同,他們能被世上的人知曉的,幾千個里也沒有一個。
“故寧子入火而陵煙[1],馬皇見迎于護龍[2],方回變化于云母[3],赤將茹葩以隨風[4],涓子餌術以著經[5],嘯父別火于無窮[6],務光游淵以哺薤[7],仇生卻老以食松[8],邛疏煮石以練形[9],琴高乘鯉于碭中[10],桂父改色以龜腦[11],女丸七十以增容[12],陵陽吞五脂以登高[13],商丘咀菖蒲以無終[14],雨師煉五色以屬天[15]。
【注釋】
[1]寧子入火而陵煙:寧子,即寧封子,又稱“龍蹺真人”,事見《列仙傳》。傳說他是古代仙人,原是黃帝的陶正(掌管燒陶事務),遇神人教以五色煙火法,后積薪自焚,其形隨煙氣升冉,灰燼遺骨,時人葬之于寧北山中。這種死后火化的行為不是中原地區的風俗,可能來自當時的周邊國家,如《墨子·節葬下》記載:“秦之西有儀渠之國者,其親戚死,聚柴薪焚之,熏之,謂之登遐。”陵,通“凌”,指寧封子隨煙火升騰。后道教中又傳說其為黃帝師,授黃帝《龍蹺經》,被封為五岳真人,總司五岳。
[2]馬皇見迎于護龍:馬皇,即馬師皇,傳說為黃帝時馬醫,事見《列仙傳》。傳說他曾為龍治病,后多有龍來求其醫治,有一天,有龍來把他馱走了。
[3]方回變化于云母:見《列仙傳·方回》篇,其中說方回為堯帝時隱士,堯帝聘他為閭士。他煉食云母,也用之為人治病。他隱于五柞山,歷堯、舜、禹,至夏時成仙而去。云母,一種硅酸鹽礦物,也作藥用,《抱樸子·內篇·仙藥》中稱服云母可“令人飛行長生”。
[4]赤將茹(rú)葩(pā)以隨風:赤將,即赤將子輿,《列仙傳》中說赤將子輿為黃帝時人,他專以百草花為食,至堯帝時為木工,能隨風雨上下。因常在市中賣繳(系在箭上的絲繩),故又稱繳父。茹,吃。葩,花。
[5]涓(juān)子餌術(zhú)以著經:涓子,其事見《列仙傳》:“涓子者,齊人也。好餌術,接食其精,至三百年乃見于齊。著《天地人經》四十八篇。”另外《列仙傳》又說他著有《琴心論》三篇。《琴心》一名《太上琴心文》,是道教上清派《黃庭內景經》的別稱,為內觀修煉之法。餌術,指服食中藥白術。
[6]嘯父別火于無窮:嘯父,據《列仙傳》,其為冀州人,曾在曲周(今河北邱縣古城營鄉)街市上以補鞋為生,后人奇其不老,求其術而不得,只有梁母得其作火法,后與梁母別,“列數十火而升西”。此處“別”當為“列”之誤。
[7]務光游淵以哺(bǔ)薤(xiè):務光,夏朝時人,隱士,事見《列仙傳》。其中說他“耳長七寸,好琴,服蒲韭根”。并說殷湯打敗夏桀(夏朝最后一位君主)后,曾想把天下讓給務光,務光不接受,就在身上綁上石頭,自沉于蓼水。《莊子》一書中對其事跡也有記載,但說他自沉于廬水。哺,指口中含著食物。薤,又稱藠頭,多年生草本百合科植物的地下鱗莖,可作調料或佐餐食品。
[8]仇生卻老以食松:仇生,據《列仙傳》記載,為殷湯時人,曾為木正(古代五行官之一,屬于春官)三十多年,而越來越年輕強壯,經常服食松脂。他曾在尸鄉(今河南洛陽偃師西)北山上作石室,后周武王曾來祭祀過他。
[9]邛(qióng)疏煮石以練形:邛疏,事見《列仙傳》,為周封史,能行氣煉形,煮石髓而服,謂之石鐘乳,后往來太室山(今河南登封北)中。練形,此處指修煉形體,以使長生。
[10]琴高乘鯉于碭(dàng)中:琴高,據《列仙傳》記載,為趙人,以善鼓琴為宋康王舍人,他修煉涓子和彭祖的道術,在冀州涿郡之間生活了二百多年。一日遁入涿水中取龍子,與弟子約定歸來之日,并告弟子為其建祠堂。到約定之日,他果然乘赤鯉來到祠中,停留一個月后,又進入水中而去。碭中,指碭郡,在今河南商丘一帶。
[11]桂父改色以龜腦:據《列仙傳》,桂父,象林(在今越南峴港以南武嘉河之南)人。色黑而時白、時黃、時赤,南海人見而尊事之。常服桂及葵,以龜腦和之。
[12]女丸七十以增容:首見《列仙傳》,北宋李昉等《太平廣記》中引《女仙傳》作“女幾”。據《列仙傳》,女丸原為市集上一賣酒的婦人,因所賣之酒甜美,有仙人路過而飲之,留下道書五卷,是講修煉房中術的書。后來她就設室留少年行房中術,“如此三十年,顏色更如二十”。后棄家與仙人同去。
[13]陵陽吞五脂以登高:陵陽,即陵陽子明,后世傳說他曾任陵陽(今屬安徽涇縣西部)縣令。《列仙傳》中說,陵陽是铚鄉(今安徽宿縣西南)人,好釣魚,曾釣得一白龍而放之,后得一白魚,腹中有書,教之服食等法。于是,他上黃山“采五石脂,沸水而服之”。三年,龍來迎去,把他送到陵陽山(位于今安徽黃山市太平湖中游西北岸)上,他又在山上待了一百多年。五脂,指青石脂、黃石脂、黑石脂、白石脂、赤石脂,為硅酸鹽類礦物多水高嶺石,藥用多為赤石脂。
[14]商丘咀(jǔ)菖蒲以無終:商丘,即商丘子胥。《列仙傳》中說,商丘子胥是高邑(又名鳳城,今屬河北石家莊下轄縣)人,他喜歡放豬吹竽,七十歲了還沒有娶妻,也不衰老,有人問他養生之術,他說只服食白術和菖蒲根,加上飲水,就一直保持不饑餓也不變老的狀態,他在世間三百多年。咀,在嘴里細細玩味。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沼澤地、溪流或水田邊。菖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可防疫驅邪的靈草,端午節有把菖蒲葉和艾草捆在一起插于檐下的習俗。菖蒲根莖可制香料,入藥可化痰開竅。
[15]雨師煉五色以屬天:雨師,指赤松子,又名赤誦子,道教中稱左圣南極南岳真人、左仙太虛真人,是掌管布雨的神仙。《列仙傳·赤松子》篇說:赤松子者,神農時雨師也。服水玉以教神農,能入火不燒。至昆侖山上,常入西王母石室中,隨風雨上下。練五色,意甚不明,古代有女媧煉五色石以補天的神話,此處或指類似情況。
【譯文】
“所以寧封子能在火焰中隨著煙氣上下飛騰,馬師皇因為醫龍而被迎走,方回煉食云母而產生變化,赤將子輿服食百花而隨風上下,涓子服食白術而留下仙經,嘯父在一列火中獲得生命的無窮,務光食薤以沉淵而去,仇生不老因服食松脂,邛疏煮食石鐘乳以修煉形體,琴高乘鯉魚而飛來碭中,桂父服食龜腦而變換顏色,女丸七十歲還能改變顏容,陵陽子明吞食五色石脂而登上高山,商丘子胥咀嚼菖蒲得以壽命無窮,雨師赤松子煉五色石用于補天。
“子先轡兩虬于玄途[1],周晉跨素鶴于緱氏[2],軒轅控飛龍于鼎湖[3],葛由策木羊于綏山[4],陸通匝遐紀于橐廬[5],蕭史乘鳳而輕舉[6],東方飄幘于京師[7],犢子鬻桃以淪神[8],主柱飛行以餌砂[9],阮丘長存于睢嶺[10],英氏乘魚以登遐[11],修羊陷石于西岳[12],馬丹回風以上徂[13],鹿翁陟險而流泉[14],園客蟬蛻于五華[15]。”
【注釋】
[1]子先轡(pèi)兩虬(qiú)于玄途:子先,即呼子先。《列仙傳》上說,呼子先是漢中關下的一個占卜師,有一百多歲,有一天有仙人給他送來兩條茅狗,他送了一條給賣酒的老婦人,他們騎上后狗變成了龍,最后把他們帶到了華山上。轡,駕馭。虬,古代傳說中有角的小龍。玄途,指成仙之路。
[2]周晉跨素鶴于緱(gōu)氏:周晉,即王子喬,被奉為王姓始祖。《列仙傳》中說,王子喬是周靈王的太子晉,所以又稱周晉。他好吹笙作鳳凰鳴,道士浮丘公把他接到了嵩山待了三十年,后來桓良去見他,他說:“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緱氏山頭。”后來果然看到他在山頭乘著白鶴,幾天后飛走了。緱氏,指緱氏山,周時又稱“撫父堆”,位于古緱氏鎮東南約六公里,在今河南洛陽東南四十公里處偃師府店鎮南,離嵩山不遠。
[3]軒轅控飛龍于鼎湖:軒轅,即黃帝。《列仙傳·黃帝》篇中說:黃帝者,號軒轅。《列仙傳》引仙書,說黃帝采首山之銅,鑄鼎于荊山,鼎成,有龍垂須下迎之,于是黃帝升天而去。群臣有拽著龍須和黃帝的弓一起飛升的,都墮地而不得飛,于是一起望帝而悲號。后世把黃帝飛升之處稱作鼎湖,把黃帝的弓稱為烏號。鼎湖,在荊山,荊山又名覆釜山,在今河南靈寶閿鄉南,現存有《軒轅黃帝鑄鼎原碑銘并序》(刻于唐貞元十七年,即公元801年),是最早的記載黃帝鑄鼎內容的碑刻。
[4]葛由策木羊于綏(suí)山:葛由,據《列仙傳》記載,葛由是羌人(藏族古稱),生活在周成王時期,好刻木為羊售賣,一天騎羊去西蜀,西蜀王侯貴人追隨他,他后來上了綏山,那些追隨他的人都成了仙,沒有回來。策,鞭打。綏山,《列仙傳》中說,綏山多桃,在峨眉山西南。
[5]陸通匝(zā)遐紀于橐(tuó)廬:陸通,據《列仙傳》記載,陸通為楚狂客接輿,他好養生,食橐廬、木實(中藥枳椇子)、芫菁子(即中藥蔓荊子)。他“在蜀峨眉山上,世世見之,歷數百年去”。《論語·微子》中曾有楚狂接輿遇孔子而歌的記載。匝遐紀,指經歷久遠。橐廬,即中藥枸杞,《抱樸子·內篇·仙藥》中說:“象柴。一名托盧是也。或云仙人杖,或云西王母杖,或名天精,或名卻老,或名地骨,或名茍杞也。”
[6]蕭史乘鳳而輕舉:《列仙傳》記載,蕭史是秦穆公時人,善吹簫,秦穆公把女兒弄玉嫁給了他,他教會弄玉吹簫,感得鳳凰飛來,弄玉跨鳳,蕭史乘龍,夫婦一同仙去。成語“乘龍快婿”即源于此。
[7]東方飄幘(zé)于京師:東方,指東方朔。《列仙傳·東方朔》篇稱其為武帝時人,曾為官,至漢宣帝時,辭官避亂世,“置幘官舍,風飄之而去”。幘,頭巾。
[8]犢(dú)子鬻(yù)桃以淪神:《列仙傳·犢子》篇中稱犢子為鄴(古地名,在今河北臨漳西)人,少年時在黑山采松子、茯苓服食。幾百年間,時壯時老,時好時丑,世人乃知其為神仙,后來與家鄉賣酒的陽都女生活在一起,因不被鄉人所容,他們一起被逐出,輾轉在潘山賣桃李等。鬻,賣。
[9]主柱飛行以餌砂:據《列仙傳·主柱》篇,主柱的家鄉不明,他和道士上宕山,說山中有數萬斤丹砂,當地官吏聽說后就把山封了,但是丹砂還是從山中飛流出來,于是只好聽憑他取用。主柱后來給縣令章君明煉丹藥,三年煉成神砂飛雪,縣令服了五年,與主柱一起飛去。砂,此處指丹藥。
[10]阮(ruǎn)丘長存于睢(suī)嶺:阮丘,即黃阮邱。《列仙傳·黃阮邱》篇中說,黃阮邱為睢山上道士,耳朵有七寸長,沒有牙齒,能一天行走四百里路。他在山上種蔥、薤一百多年而人不知,時常下山賣藥,被朱璜發現,人們才知道他是神人。有次大地震,把道路都震壞了,但是他事先告知了山下的人,于是人們開始世代供奉他。睢嶺,不能確知所在,今湖北南漳縣西北李廟鎮有睢山,或是。
[11]英氏乘魚以登遐:英氏,即子英。《列仙傳》記載,子英為舒鄉人,善捕魚,有次捕得一條紅色鯉魚,因為顏色好看,就拿回家放養在水池中,一年后那條魚長到一丈多長,并生出角和翅膀,子英很奇怪,向魚跪拜,魚說:“我是來接你的,你騎上我的背,我和你一起升天。”于是子英就跨在它背上騰空走了。七十年后,子英每年都回家一次,每次都是魚來接送他。
[12]修羊陷石于西岳:據《列仙傳》,修羊是魏人,在華山石室中修道,臥石上而石穿。他很少吃東西,時常吃黃精。后來他以道術去見漢景帝,漢景帝留他在宮中,但幾年未見他顯現任何道術,于是下詔問他,來人還沒問完,就見他在床上化作一頭白羊,白羊脅部有題字“修羊公謝天子”。白羊被放到靈臺,后又不知所蹤。西岳,指西岳華山,在今陜西華陰南。
[13]馬丹回風以上徂(cú):據《列仙傳》,馬丹是春秋時晉國耿地(據唐李泰《括地志》記載,古耿國在絳州龍門縣東南十二里,約為今山西新絳及其周邊)人,他曾在晉為官,前661年晉獻公滅耿國時,他辭官而去。至晉國趙宣子執政時,他又回來。當時的晉靈公要逼他做官,但是突然來了一陣旋風把屋頂掀開,馬丹走進旋風中飛升而去,當時北方的老百姓都尊崇奉祠他。徂,往,去。
[14]鹿翁陟(zhì)險而流泉:鹿翁,指鹿皮公。據《列仙傳》,鹿皮公是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年輕時在官府中做木匠,技藝精湛。當地的一座小而高的山上有神泉,人們都到不了那里,于是鹿皮公跟府君要了三十個木匠,做了四條梯道,爬了上去。他在上面建了祠堂和房屋,住了下來,并且把梯道拆掉兩條以表明決心。他在山上服食靈芝,飲用神泉水,待了七十年。淄水發洪水時,他三次下山招呼宗族躲到半山腰,救了六十多人。洪水過后,他把族人送下山,當時他穿著鹿皮衣,又回到了山上。過后一百多年,他又下山在集市上賣藥。陟,登高。
[15]園客蟬蛻(tuì)于五華:據《列仙傳》,園客是濟陰(今山東菏澤)人,他相貌好,性格善良,鄉人都想把女兒嫁給他為妻,他沒有同意。他種植五色香草,食用它們的果實。有一天,有五色飛蛾飛到香草的末梢上,他把它們收納起來當蠶養,當蠶結繭的時候,有美女來與他共同收繭,得一百二十只,每只繭大如甕,一只繭需要六十天才能抽凈絲,當所有的蠶繭都抽盡絲的時候,他們就一起走了,不知所蹤。后世濟陰人世代祭祀桑蠶,并且會專門設一間祭室。《列仙傳》中又說,也有人說園客是陳留濟陽(今河南開封陳留鎮一帶)人。根據其中的敘述,園客可能是第一個教給當地老百姓如何養蠶的人,被當地人傳作了神仙。蟬蛻,指化作神仙而去。五華,五色香草。
【譯文】
“呼子先在成仙之路上駕著兩條龍,周晉在緱氏山跨著白鶴飛去,軒轅黃帝在鼎湖騎著飛龍,葛由鞭打著木羊進入了綏山,陸通因食枸杞而長命,蕭史夫婦乘著龍鳳而飛升,東方朔的頭巾在京師里飄舞,犢子賣桃也成仙,主柱服食丹藥而成仙飛行,黃阮邱在睢嶺上長生不死,子英乘鯉魚而登上仙位,修羊在西岳華山把石頭都睡陷,馬丹在旋風中飛上天,鹿皮公越過艱險才得到神泉,園客因食用五色香草而脫殼成仙。”
予今復抄集古之仙者,見于仙經、服食方及百家之書[1],先師所說,耆儒所論[2],以為十卷,以傳知真識遠之士。其系俗之徒,思不經微者,亦不強以示之。則知劉向所述,殊甚簡略,美事不舉。此傳雖深妙奇異,不可盡載,猶存大體,竊謂有愈于劉向多所遺棄也。
晉抱樸子葛洪稚川題[3]
【注釋】
[1]仙經:此處泛指與神仙修煉相關的書籍。服食方:指記載通過服食成仙的方法。漢武帝之前,迷信成仙長生的人以求仙人仙藥為主,但仙人仙藥最終無人得到,所以漢武之后,服食修煉逐漸盛行,服食對象也從傳統的玉英、金珠擴大到礦物、植物類藥物,并在兩漢之際,形成了一具有等級差異的仙藥譜系,所以葛洪在當時能見到數量龐大而豐富的各類服食方書。
[2]耆(qí)儒:指德高望重的儒生、讀書人。
[3]晉抱樸子葛洪稚(zhì)川題:抱樸子為葛洪自稱的號,稚川是其字。
【譯文】
我現在再次把古代的神仙事跡摘抄記錄下來,這些故事都來自神仙修煉相關的書籍以及各種服食仙方的記載,還有各家的書籍,還有我老師告訴我的,以及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們所談論過的,我把它們共編成十卷,希望把這些傳給那些能辨別真假、見識高遠的人。一般的世俗普通人,想不到那些微言大義的,也不勉強拿給他們看。看完我這本書,就知道劉向的《列仙傳》中所記述的神仙故事,都太簡略了,使得修仙這樣的好事不能為世人所知。這本《神仙傳》所述雖然深奧奇妙,但也沒能把所有的神仙事跡都搜羅進來,只是保留了一些主要人物的事跡,個人認為對劉向《列仙傳》所遺漏舍棄的那些神仙人物,是一個很好的補充完善。
晉抱樸子葛洪稚川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