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仙傳(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
- 謝青云譯注
- 1573字
- 2019-02-28 16:03:20
卷二
白石先生
【題解】
白石先生,又稱白石生、白石子,相傳為上古仙人,到彭祖時已經二千多歲了,因為不愿上天為官,所以一直隱居在人間,其事跡主要記載于此篇,后世所引也多源于此。
從此篇可以看出,白石先生本來是個普通的凡人,但是通過自身的努力,最終得以成仙,并且他淡泊名利,不愿上天為官,只愿常駐人間。此篇把一個有個性的普通凡人的成仙經歷描繪得具體而生動。
白石先生者,中黃丈人弟子也[1]。至彭祖時,已二千有余歲矣。不肯修升天之道,但取不死而已,不失人間之樂。其所據行者,正以交接之道為主[2],而金液之藥為上也[3]。初以居貧,不能得藥,乃養羊牧豬,十數年間,約衣節用,置貨萬金,乃大買藥服之,常煮白石為糧[4],因就白石山居[5],時人故號曰白石先生。
亦食脯飲酒[6],亦食谷食。日行三、四百里,視之色如四十許人。性好朝拜事神,好讀《幽經》及《太素傳》[7]。彭祖問之曰:“何不服升天之藥?”答曰:“天上復能樂比人間乎,但莫使老死耳。天上多至尊相奉事,更苦于人間。”故時人呼白石先生為隱遁仙人,以其不汲汲于升天為仙官[8],亦猶不求聞達者也。
【注釋】
[1]中黃丈人:道家仙人,北宋張君房《云笈七簽·軒轅本紀》中說黃帝曾在青城山“禮謁中黃丈人”,可知為黃帝時人,署名唐王松年《仙苑編珠》中引《神仙傳》作“中黃大夫”,明曹學佺《蜀中廣記》所引,作“中皇丈人”。唐段成式《酉陽雜俎》中記錄有《中黃丈人經》。
[2]交接之道:即房中養生術。
[3]金液之藥:指服用的外丹藥物。唐張九垓《張真人金石靈砂論·釋金液篇》中說:“若修金液,先煉黃白,黃白得成,乃達金石之理……藥金若成,乃作金液,黃赤如水,服之沖天。”黃白即是黃金和白銀,因為金液丹藥需要用黃金白銀去煉制,故而必須要有一定的財力。
[4]常煮白石:南朝梁陶弘景《真誥》卷五中說:煮白石自有方也。白石之方,白石生所造也。北宋李昉等《太平御覽》卷六六九引《仙經》說:煮石方,東府左卿白石先生造也,皆真人所授,但未見真本,世有兩本,以省少者為佳。就是說煮食白石,有一定的方法。白石,中藥陽起石異名,有溫腎壯陽的功效。
[5]白石山:據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虢州(在今河南三門峽市)朱陽縣柏谷,白石先生隱此得仙。故白石山應在此地。
[6]脯(fǔ):肉干。
[7]《幽經》:指《相鶴經》,明周履靖有輯佚本,南朝梁蕭統《文選·鮑照〈舞鶴賦〉》:“散《幽經》以驗物,偉胎化之仙禽。”李善注:“《相鶴經》者,出自浮丘公,公以經授王子晉。崔文子者,學仙于子晉,得其文,藏于嵩高山石室,及淮南八公采藥得之,遂傳于世。”北宋林逋《山中寒食》有詩:“有客新嘗寒具罷,據梧慵復散《幽經》。”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作“《仙經》”。《太素傳》:陶弘景《真誥》中稱:“《太素傳》者,道書也。學此應奉太上老君、上清皇人。”
[8]以其不汲汲于升天為仙官:陶弘景《真誥》卷五中稱白石先生,“又名白石子,為東府左仙卿”。這個官職應該是后世所演繹的。
【譯文】
白石先生是中黃丈人的弟子。到彭祖的時候,他已經有兩千多歲了。他不肯修煉升上天宮的道術,只修煉不死之身而已,這樣就不會失去人世間的歡樂。他所依據的修行方法,就是以男女交接之道為主,同時服用上好的金液之藥。他最初因為家里貧窮,不能獲得藥物,于是飼養和放牧豬羊,十幾年間,節約衣服日用等,儲存了萬金的貨資,于是大量購買藥物服用,經常煮白石做糧食,因為在白石山居住,當時的人稱呼他白石先生。
他也吃肉喝酒,也吃稻谷做的食物。一天能走三四百里路,看上去容貌像四十多歲的人。他生性喜歡朝拜和侍奉神仙,喜歡讀誦《幽經》及《太素傳》。彭祖問他:“為什么不服用升天的藥呢?”他回答說:“天上的快樂哪能比得過人間,只要不使自己老死就行了。天上多是身份尊貴的神仙相互共事,比人間更加苦啊。”所以當時的人稱呼白石先生為隱遁的仙人,因為他不急著升上天宮做官,也就像不愿被別人知道他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