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仙傳(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
- 謝青云譯注
- 2926字
- 2019-02-28 16:03:19
魏伯陽
【題解】
魏伯陽,大致生活在漢桓帝(147—167)時期前后,是東漢著名的煉丹家,其事跡未見于正史,主要記載于此篇及南宋曾慥的《道樞》和五代道士彭曉的《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一書的序言中。《道樞》里記載魏伯陽名翱,字伯陽,號云牙子,并說他游長白山時,遇真人傳授煉丹之法后著書。彭曉則說魏伯陽是東漢會稽上虞(今屬浙江)人,不知師承于誰,并說他“博贍文詞,通諸緯候”,曾把所撰的《周易參同契》傳給了青州的徐從事(從事,對地方長官所聘幕僚的稱呼),徐從事又對其進行了注解,并傳授給了同鄉淳于叔通,才得以傳世。近代有人指魏伯陽為漢桓帝時尚書魏朗之子,尚缺乏直接證據。
說到魏伯陽,就不得不提及他所著的《周易參同契》。這本書在道教中影響很大,被尊為“萬古丹經王”,歷代多有注解,僅《正統道藏》就收入唐宋以后注本十一種,宋代朱熹也曾為其作過注。近代以來,此書在科技界、宗教界、氣功界、哲學界引起廣泛注意。被譯成英文,傳播到國外。前蘇聯的《蘇聯大百科全書》和《普通化學教程》都對此書做過介紹。英國李約瑟博士的《中國科學技術史》設有專題探討《周易參同契》的科學內容。
歷史上,圍繞《周易參同契》是講的煉制外丹還是修煉內丹,曾存在很大的爭議,主要原因是《周易參同契》成書后,很多人按其所說的方法煉制丹藥,都沒有成功,并導致多起服用后中毒致死的案例,其中就包括唐朝的好幾位皇帝。直到五代時道士彭曉鑒于歷史的教訓,以及自身缺乏化學煉丹知識的實踐認知,而將其解為內丹修煉的文獻,此后附和者甚多,經北宋張紫陽的進一步闡發,以及隨后的道教內丹學派的推崇,使得多數人都將其作為內丹文獻來解讀了。
但是,從葛洪此篇中,我們明顯看出,魏伯陽所煉制的是用于服用的外丹,這個問題,在彭曉之前其實比較清楚。問題出在自魏伯陽之后,因為他的煉丹方法沒能得到很好的傳承,以至于基本沒有人再能煉制成功,導致多起中毒事件的發生,才引起后人懷疑,從而轉將其方法解釋為煉制內丹。可喜的是《參同契》中所描述的具體的化學煉制過程,已被近代學者破解(詳見林中鵬、〔日〕早島妙聽著《中華古導引學》,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周易參同契》的煉丹過程大致為用金屬汞和硫磺,先在不密封的情況下,燒煉成黑色的硫化汞,再放到密閉的坩堝一類的容器中,長時間加熱轉化成紅色的硫化汞,也就是中藥朱砂的有效成分。因為前者是有毒的物質,后者無毒,在燒煉過程中,如果條件控制不好,漏入氧氣,生成劇毒的氧化汞,或轉化不完全,沒有全部生成紅色硫化汞,則人吃了往往中毒而死,這就是促使彭曉和張紫陽等人去反思,把《參同契》指為內丹修煉術的原因。
關于服丹的功效,魏伯陽曾在《參同契》中說,古人服用芝麻之類的尚且能延年長壽,那么把不敗朽的金屬汞煉制成丹藥服用,則更可以長生了。葛洪也認為:“金汞在九竅,則死人為之不朽,況服食乎!”意思是:既然金和水銀塞于死人的九竅都能使死人不腐爛,那么活人服用金丹,就更應該長生了。這些都反映了古人因條件所限,對所煉制丹藥功用認知方面的缺陷。
雖然魏伯陽沒能煉出令人長生不老的“仙丹”,但以他為代表的一批古代煉丹家,在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中,對中國的化學、醫藥學和養生學等,卻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成就和活動需要我們重新認識和評價。
《抱樸子·內篇·遐覽》中記有《魏伯陽內經》,今已不存。
魏伯陽者,吳人也[1],本高門之子[2],而性好道術。后與弟子三人,入山作神丹[3]。丹成,知弟子心懷未盡,乃試之曰:“丹雖成,然先宜與犬試之,若犬飛,然后人可服耳;若犬死,即不可服。”乃與犬食之,犬即死,伯陽謂弟子曰:“作丹唯恐不成,今既成而犬食之死,恐是未合神明之意,服之恐復如犬,為之奈何?”弟子曰:“先生當服之否?”伯陽曰:“吾背違世路,委家入山,不得道亦恥復還,死之與生,吾當服之。”乃服丹,入口即死。弟子顧視相謂曰:“作丹以求長生,服之即死,當奈此何?”獨一弟子曰:“吾師非常人也,服此而死,得無有意耶?”因乃取丹服之,亦死。余二弟子相謂曰:“所以得丹者,欲求長生耳,今服之既死,焉用此為?不服此藥,自可更得數十歲在世間也。”遂不服,乃共出山,欲為伯陽及死弟子求棺木。二子去后,伯陽即起,將所服丹納死弟子及白犬口中,皆起。弟子姓虞,遂皆仙去。道逢入山伐木人,乃作手書與鄉里人,寄謝二弟子,弟子乃始懊恨。伯陽作《參同契》《五相類》[4],凡三卷,其說如解釋《周易》,其實假借爻象[5],以論作丹之意。而世之儒者,不知神丹之事,多作陰陽注之,殊失其旨矣。
【注釋】
[1]吳人:泛指江蘇南部和浙江北部一帶出生的人,此處為周代諸侯國之一吳國所在地。
[2]高門:指父輩為高官或名門望族。有人據此推測,魏伯陽為東漢魏朗之子,因漢桓帝前后,魏朗曾官至尚書,且也是會稽上虞人,以博學多才聞于世,精于《春秋》《圖緯》,時稱“八俊”之一,著有《魏子》三卷。
[3]入山:此山為今安徽巢湖市四鼎山,現存有魏伯陽“白犬試丹”遺跡。
[4]《五相類》:原為《五行相類》,唐宋祁等《舊唐書·經籍志下》著錄有魏伯陽撰《周易五相類》一卷,實為魏伯陽在《參同契》基礎上進行的“補塞遺脫”之作,是對《參同契》的補充完善。有指今《參同契》中五言句為《參同契》、四言句為《五相類》。
[5]爻象:指《周易》中六爻相交成卦所表示的事物形象、形跡。爻,《周易》中組成卦的符號。“—”為陽爻,“--”為陰爻。每三爻合成一卦,可得八卦;兩卦(六爻)相重則得六十四卦。爻含有交錯和變化之意。每一爻和每一卦都有相對應的解釋說辭,稱爻辭。
【譯文】
魏伯陽是吳地出生的人,他本來是名門望族子弟,但生性喜歡道術。后來他跟三個弟子進山煉丹。丹煉成了,但魏伯陽知道弟子們心中有疑慮,于是試探他們說:“丹藥雖然煉成了,但最好先拿狗試一下,要是狗能飛升,然后人才能服用;要是狗死了,就不能服用。”于是拿給狗吃,狗很快就死了,魏伯陽對弟子們說:“煉丹最怕煉不成,現在既然煉成了,但狗吃完卻死了,恐怕是丹藥還沒達到神明的要求,服用了恐怕也會像狗一樣,這該怎么辦呢?”弟子們問:“先生您覺得應當服用嗎?”魏伯陽說:“我放棄了世俗的生活,離家入山,不能得道的話也恥于再回去了,不管是死是生,我都要服下它。”于是把丹藥吃了下去,一入口就死了。弟子們面面相覷地說道:“煉丹是為了求得長生不老,服下去就死了,這可怎么辦?”只有一個弟子說:“我們的老師不是普通人,服用這個死了,別是有意的吧?”于是取丹藥服用,也死了。剩下兩個弟子彼此商量道:“之所以要得到丹藥,是想求得長生不老,現在既然吃下去就死,還要它干什么?不吃這個丹藥,還可以在世間多活幾十年。”于是都沒有服用,他們一起出山,想要給魏伯陽和死了的弟子求副棺材。二人走后,魏伯陽就起來了,將自己吃的丹藥納入死了的弟子和白狗的口中,于是他們都蘇醒了過來。這個弟子姓虞,于是一起成仙而去。路上碰到進山砍柴的人,魏伯陽就寫了一封信給家鄉的人,讓他們寄給兩個弟子以表示感謝,那兩個弟子看到信后懊悔不已。魏伯陽著有《參同契》《五相類》,共有三卷,內容似乎是為《周易》作注解,但其實是假借《周易》中的爻象說辭,來論述煉丹的原理。但是俗世的儒生,不知道煉制神丹是怎么回事,多從陰陽的角度去注解它,從而失去了它本來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