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本章涉及老子關于道體自身實在狀態之性質的價值判斷,而正是在這一點上,或許最能體現道家與儒家的根本差異。講“天地”,即是講天地之道。“道”為一切萬物之存在的本原,這一觀點其實是儒、道兩家之所同。但關于這一萬物皆從其所“生”的本原性實在的自身性質及其價值意義的判斷,儒家與道家并不相同。
按儒家的基本觀念,正由于一切現象之物都是沒有例外地從“道”所誕生、所產生的,所以“道”即是一切生命的賦予者,而“生”或者賦予萬物以生命這一事件本身,便是莫大的、最高的德行,因此在儒家那里,天地本身的“生物不測”即成為最高美德的體現,“道”同時即是“善本身”。《周易》說“天地之大德曰生”,即是關于道賦予萬物以生命乃為“大德”的價值判斷。因有“生”,才有一切現象物的變化遷流,所以說“生生之謂易”。正因有“生生”,宇宙全體才呈現出變易而永恒、永恒而變易的無限生命的勃然生機。所以在儒家那里,“道”作為宇宙的本原性實在,它既是一切存在的本原,同時也是一切價值的本原,存在本原即是價值本原。而作為價值本原,它即是最高善或“至善”,所以它本身的存在即是“善”的最高典范。關于本原性實在這一最高價值意義的判斷,成為儒家關于社會與個人全部“至善”狀況之論述的終極根據。譬如說,正因為有存在與價值之本原的同一,所以德性的表達即是存在性的表達,或者干脆說,人們的存在性的表達,是必須要通過德性的實踐來實現的,否則他的存在性就沒有獲得體現。在現實的日常生活之中,人們為什么可能通過道德的踐履而“上達于天”,其根據正在于此。
但是在道家看來,“道”的自身實在狀態,只不過是其本然性的、如其自身所是的一種狀態而已,也即是“自然”。既是“自然”,那就不可以用“人為”的方式去對它施加任何價值衡定,因為語言中凡是關于價值的概念,例如“善”、“惡”,都不過是關于現象的相對價值的一種判別,但“道”的存在是超越于現象的相對性的,同時也必然是超越于價值的相對性的。它固然是價值本身,但這一價值本身恰好是未分化的、原始的、渾然的。因此在老子看來,“道”的自在狀態是無所謂善惡的,或者說,它是不可以用“善”、“惡”之類的相對價值概念來進行判斷的。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正是此意。“天地”或“天地之道”對于萬物而言,雖實有“生”的作用,但“生”非“仁”;也實有“殺”的作用,但“殺”非“不仁”,所以總說為“不仁”。若以“生”為“仁”,則其“殺”即“不仁”,“仁”與“不仁”,不能兩立,所以總說為“自然”。此“自然”之意,即以“芻狗”為喻。芻狗,即“草狗”,是用草扎成的狗,古代用以祭祀。《莊子·天運》說:“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齋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劉師培說:“芻狗者,古代祭祀所用之物也。《淮南·齊俗訓》曰:‘譬若芻狗、土龍之始成,文以青黃,絹以綺繡,纏以朱絲,尸祝袀袨,大夫端冕以送迎之。及其已用之后,則壤土草剟而已,夫有孰貴之!’高(誘)注:‘芻狗,束芻為狗,以謝過求福。’……是古代祭祀均以芻狗為求福之用。蓋束芻為狗,與芻靈同,乃始用終棄之物也。老子此旨曰:天地之于萬物,圣人之于百姓,均始用而旋棄,故以芻狗為喻,斥為不仁。”劉師培解“芻狗”之義甚為詳審,但他最終引申出來的“始用終棄”、“始用而旋棄”不算太好,因為言“棄”則是有意為之,而天地對于萬物實無所謂“棄”。其春夏而“生”之,時也,自然也;其秋冬而“殺”之,時也,自然也。“以萬物為芻狗”,實即第二章所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之意。天地、天道之于天下一切萬物的生養,無所謂善,無所謂仁,而只是天地自身的“無為”之自然;但正是這種“無為”之自然,才使天下一切萬物皆得其生養繁息。天覆地載,無物不生,無物不養,天無棄物。所以天生萬物,因其自然而無有功德;天養萬物,因其不養而養,而終有“玄德”。“道”之于萬物的這一關系,老子認為恰恰應當是“圣人”之于“百姓”的關系,所以說:“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一個真正能得道、體道并且行道的統治者,便應當如天地之于萬物一樣去對待天下的百姓,沒有私心、偏心而自然得其公正,不需以“仁”為倡導而自然人人皆得其生養。若以“仁”言,則天下之“治”、百姓之“養”,乃是統治者“仁”的結果,要想讓統治者“功成而弗居”也難矣。所以一定要說“圣人不仁”,因“不仁”而方能無偏私,因“不仁”而百姓皆能得其生養,因“不仁”而天下雖治,統治者卻略無功德;然若百姓有不得其養者,則統治者有罪,因為天道無棄物。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這個“橐籥”是什么東西呢?就是“風箱”。明代焦竑說:“橐籥,冶鑄所用致風之器也。橐者,外之櫝,所以受籥也;籥者,內之管,所以鼓橐也。”老子把“天地之間”比作一個碩大無朋的“風箱”。“橐籥”是用來鼓風的,風即是氣,所以“橐籥”之喻,實指天地之間的大化流行,大化流行是通過“氣”來呈現的。舉凡天地之間的一切萬物,無不處于大化流行、陰陽氣化之中,所以都必得接受陰陽大化的陶冶。“橐籥”這個比喻,在《莊子·大宗師》里面也有表現。到了賈誼的《鵩鳥賦》,意思就非常清楚了:“且夫天地為爐兮造化為工,陰陽為炭兮萬物為銅。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則?千變萬化兮未始有極。”“橐籥”是中空的,所以說它“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屈”讀音為“決”,是窮盡之意。《孫子·作戰》:“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屈”與“殫”對,意義相同。《漢書·食貨志上》:“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顏師古注:“屈,盡也。”“虛而不屈”,即是說“橐籥”中虛無實,所以才能鼓氣而“不屈”,其“出氣”之用,永不窮竭。也因其無實,所以愈鼓動而風氣愈出,以喻天地之間陰陽絪蘊、氣化流行而無有停機,一切萬物皆因此而無不得其生,無不得其化。陰陽氣化,萬物皆生皆化,是天地之自然;圣人之于百姓,也當一任其自然,則天下百姓也皆得其生,皆得其化。只有任運自然,方能長久,猶如橐籥中虛而風氣不窮。
最后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這是就圣人而言。“多言”是指輿論上所倡導的東西多樣,“主義”繁多。“數”的意思,古來多解,有解為“屢次”,有解為通“速”,義也可通。不過我個人以為,這里的“數”即是“術”。《孟子·告子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趙歧注:“數,技也。”在政治上倡導各種各樣的觀念,提倡各種各樣的“主義”,是為“多言”;“多言”雖不失為治之“數”,但“數”有窮盡,所以說“不如守中”。“中”字之義,諸家多從“中正”、“適中”解義,未必恰當。事實上,今“中”字的字源有三:、
、
,第一個表時間之“中”,以“中正”為基本義;第二個表射箭而中的;第三個表虛受之器
。儒家多就第一義而論“中”,道家則多就第三義而論“中”。在本章中,竊以為“中”的字源是
,即是“盅”,也即是“道沖”之“沖”,基本義為“虛”、“空”。“守中”即是“守虛”,也即是守道。“道”原非有方分的實體,而原是“虛體”,所以老子以“橐籥”為喻,而莊子則說“唯道集虛”。如以“橐籥”為喻,則“橐籥”原本中虛,唯其中虛,方能其用不窮。與其“多言”,提倡各種觀念、各種“主義”,倒不如恪守中虛無為之道。“多言”而其“數”必窮,“守中”則其用不竭,自然無有“窮”時。猶天地無為而萬物皆自化,圣人無為而百姓皆自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