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老子研讀
  • 董平
  • 2858字
  • 2019-02-28 15:41:14

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不成。

 

本章主要講善于體道、為道者所表現出來的“德容”,或者說是容貌、行為等外部特征。“古之善為士者”,朱謙之據河上公注以及《后漢書·黨錮傳》所引,認為當作“善為道者”,并說:“此句與六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誼同,與下文‘保此道者’句亦遙應。”馬王堆帛書甲、乙本“士”均作“道”,然陳鼓應說:“驗之郭店簡本(甲組),正作‘士’,此證‘士’字更近古義。”任繼愈則說:“這里講的‘士’就是懂得‘道’的人,符合老子的‘道’的原則的人。”竊以為無論作“士”還是作“道”,本章講有道者之容則是沒有問題的。如作“士”,則表明按老子的觀點,作為“士”是應當善于體道而為道的;如作“道”,則即是指善于為道之人。“為道”之意,約略是對“道”的領悟、體會、把握并付諸踐行。按老子的意思,一個真正能體道并且為道的人,就總體上說,他是“微妙玄通,深不可識”的。顯而易見,這兩個詞也同樣可以用來形容“道”本身,那么也即是說,善于為道之“士”在本質上是與道本身融為一體的。“微妙玄通”,實即“玄通微妙”,“微妙”原是指道的自在狀態,“玄通”則是精深通達之意。有道者是精深通達于道之自體的“微妙”狀態的,所以才“深不可識”,因為道體自身原本就“不可名狀”。正因為“不可識”、“不可名”,所以才不得不“強為之容”,“容”即是形容、描述,故以下即通過一系列現象比喻來分別摹狀“古之善為士者”之“容”,是為“強為之容”。

“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猶豫”一詞是用來形容遲疑之態的,這里雖把“豫”、“猶”分屬兩句,但兩句的意思都是可以用“猶豫”來形容的,意義是連貫的。猶豫是雙聲聯綿詞,按慣例,構成聯綿詞的兩個詞素是不能分開使用與解釋的。老子的這一用法,在語法上或許算是一種“特例”。人們做事情之所以會“猶豫”,蓋因茲事體大,故須謹慎、慎重。這里的“豫”、“猶”都取小心謹慎、戒懼惕厲之意。小心謹慎到什么程度呢?“若冬涉川”、“若畏四鄰”。“若冬涉川”就是“如履薄冰”,豈能不小心謹慎?“若畏四鄰”則好比是強敵環伺,豈能不戒懼警惕?一個真正能體道之人,在日常的生活之中,他的行為態度是謹慎的,是能夠謹重、慎重、審慎地表達自我與對待他人的。

“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前面兩句主要指人的心理狀態,這兩句則主要指外向現顯的行為狀態。“儼”是莊嚴、莊重,“客”即是賓客;“渙”形容冰釋之時的離散狀態,“釋”即分解。一個真正能體道而為道之人,他的容色像賓客一般莊重嚴肅,他的行為像東風解凍之后的冰凌一般,渙然順流而下,不爭上游,而自然暢達。“客”,王弼本原作“容”,似不妥。帛書甲、乙本均作“客”,據以改。“客”、“釋”、“樸”、“谷”、“濁”,皆押韻。“冰之將釋”是一種自然順暢的狀態,所以用以描述沒有任何主觀成見之附加的、隨順自然的行為態度。

“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三句,則由外表的儀態轉向為道者之內在精神的描寫。“敦”是厚重,“樸”是未經雕琢的原木。“曠”是空曠、廣大。“混”,我個人建議讀為“源泉混混”之“混”,而不讀為“混濁”之“混”,但也因為“混”、“渾”兩字音義相通,所以有些本子作“渾兮”,竊以為不甚妥當。“混”是水大而奔流不息,“濁”則是“渾濁”而不清。真能體道而為道之人,其性則返歸天真的敦厚樸實,其胸懷則放曠若空虛的山谷,其見地則如浩大之水,混混奔流,一順自然,而去除種種人為的分別。“濁”則不清,不清則不辨,不辨則渾然為一。所以“濁”字是借水之渾濁來說明有道者對世事的隨順自然、不存偏見之執著而達于無分別的渾然一體。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這兩句帛書甲、乙本都無“孰能”二字,宜從。又“安以動之徐生”,王弼本“以”下有“久”字,據帛書甲、乙本刪去。這兩句都是就水體而設喻。“濁以靜之徐清”,水體本清而非濁,濁則動使之然也,動既息則水復其本體之清,所以“濁”本身即包含了“清”,“清”才是水之體的本來狀態。既動而濁,雖濁而不失其體的本然之清,故動以靜之,則“濁”便逐漸回復到其體之清的本然狀態。“徐”是舒緩、逐漸之意。善為道之士雖“混兮其若濁”,與世逶迤,不與物異,但其本體清靜澄明,故其動“若濁”,而靜則復歸于澄明之體。“安以動之徐生”,“安”即是靜。而所謂“靜”,不過是動的止息,所以“靜”也是包含了“動”的。水處于“安”的狀態,正為其“動”而蘊蓄潛能,一旦“動機”來臨,則當機而動,誰能御之! “濁以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正是基于“動濁”、“安清”之不二的體察,以喻善為道之士當其動濁之時而不失安清之本,處安清之際而能重歸于動濁,動靜以時,濁清以之,是為自然而歸本于天真樸茂。

“保此道者,不欲盈”,“盈”即是“滿”,“不欲盈”即“不欲滿”,不滿則虛,虛則能含攝、能容受。真能體道且善于保守此道的人,他的心靈與精神世界就應始終處于中虛的狀態而不欲其盈滿。正因其中虛而不盈滿,所以才能“敝而不成”。

“敝而不成”四字,版本不一,歧義最多。今王弼本作“蔽不新成”,又有不少學者主張當作“蔽而新成”,意義相去甚遠。“蔽”為“敝”之借字,這點大家都沒有異議。關鍵是究竟當作“敝不新成”還是“敝而新成”?朱謙之引易順鼎說:“疑當作‘故能蔽而新成’。‘蔽’者,‘敝’之借字,‘不’者,‘而’之誤字也。‘蔽’與‘新’對,能‘敝而新成’者,即二十二章所云‘敝則新’,與上文‘能濁而清,能安而生’同意。”這一觀點最受學界關注,如朱謙之、高亨、任繼愈、陳鼓應諸大家,皆從其說,或徑改經文為“敝而新成”,認為這里體現了老子重視“去故更新”之意。然朱謙之又據景龍等本而校定本句當作“能弊復成”,高明先生則據帛書甲、乙本及流傳各本合校,勘定本節文字為:“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重要的是無“新”字。高明先生說:“帛書《老子》此文作‘是以能敝而不成’,無‘新’字。傅奕本經文與帛書同;景龍、遂州、司馬諸本雖誤作‘能弊復成’,但也不作‘新成’。足以說明《老子》原本即當如此,今本‘新’字乃由后人妄增。”“新”字既由后人所妄增,則本句與二十二章所謂“敝則新”即無內在關涉,且語境也并不相同。我個人贊同高明先生的校勘,認為本句當作“能敝而不成”。

那么“能敝而不成”是什么意思呢?“能”,劉師培說:“‘能蔽’之‘能’,義與‘寧’同。”則“能”乃是“寧”的借字,為“寧愿”、“寧肯”之意。“敝”是敝壞,敝壞則有損失,有損失則不完全、有虧缺;“成”則是完備、完全。“不成”即不求完備、完全。老子原說“曲則全”,“大成若缺,其用不弊”,這里則說:善守此道,則不欲盈滿;正因為不欲盈滿,所以就寧愿處于敝壞不全的狀態而不求完全,寧肯自處于虧缺之中而不試圖追求全備。這正與前句“不欲盈”義相聯屬。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川县| 教育| 新沂市| 哈尔滨市| 瑞安市| 鹿泉市| 凉山| 昌吉市| 天柱县| 新绛县| 花莲市| 阳西县| 奉化市| 平利县| 资阳市| 海宁市| 南郑县| 衢州市| 盐池县| 吉隆县| 宁德市| 竹溪县| 澄江县| 辛集市| 旬邑县| 郓城县| 墨玉县| 开鲁县| 门源| 库伦旗| 广平县| 泰来县| 滨州市| 东兰县| 错那县| 从江县| 门头沟区| 衢州市| 横峰县| 馆陶县| 湾仔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