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春天到,打春牛

日春風動,春江春水流。春人飲春酒,春官鞭春牛?!边@是流傳在江南地區的民謠,這首民謠唱的是立春的一個重要習俗:打春牛。什么叫打春牛呢?就是在立春那天鞭打春牛,打走春牛的懶惰,迎來一年的豐收。

打春牛的習俗有一段非常久遠的歷史。傳說中神農氏嘗百草、分五谷,發明了農業。之后的三皇五帝都把農業生產當作頭等大事。到了周朝時,務農之事被提到朝議上,不僅制定了關于農業的歷法,而且每年全國各地都要舉行一次迎春的儀式。這個迎春儀式非常隆重,立春的前一天,各地的官員首先要全身洗得干干凈凈,穿著素服。不坐轎子不騎馬,他們得一步一步地走到郊外。等鄉民們聚齊了,就開始擺桌子上供品。大家除了燒香叩頭之外,還要用泥土做一個土牛,擺在供桌前面。然后一個人扮作勾芒神(勾芒神就是春神,主宰農事),舉起鞭子鞭打土牛。這就是打春牛。

最開始的時候,挨打的春牛是土做的。過了很多年,人們不打土牛了,打紙牛。做紙牛不是扎紙牛那么簡單,還要在紙牛的肚子里裝上五谷。打春牛時,紙被打爛了,里面的五谷就嘩啦啦一下子流出來了,這象征著五谷豐登。

又過了很久,人們對打紙牛不再感興趣了,開始打真正的春牛了。這里面還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一個大官犯了罪,被貶到一個小地方當一名小官。他上任那天正好是迎春之日。地方官和民眾正在郊外舉行迎春儀式。只見勾芒神正在使勁地鞭打一只紙做的春牛。他覺得非常很好玩兒,就寫了半首詩,名字叫《春牛榜子》。詩是這么寫的:“不得職田饑欲死,兒儂何事打春牛?”

大黃牛帶著大紅花,在挨打。

他上任后,就不再做嘲笑人們打春牛的詩了,而是認真地關心起農民的耕作。他常常脫下官服,穿上便服,走到田間地頭,和農民一起談論農作物的收成情況,有時還親自向老農學干農活。他把迎春儀式挪到立春那天。這天既不壘土牛,也不糊紙牛,而是搬來一個犁杖,還牽來一頭“哞哞”叫的大黃牛。他讓衙役把一個竹筒立在地上,竹筒里裝著一根絨雞毛。人們覺得很奇怪,不知道他到底想干什么。他呵呵一笑,解釋說這樣做是想看看到底什么時候立春,因為俗話說“立春時刻陽氣升”。果然,等到立春的時刻,那根絨雞毛緩緩向上浮動,徐徐地飄出了竹筒,飄飄然飛上天了。在絨雞毛飄出竹筒時,他在大黃牛身上抽了一記響鞭。于是牛拔腿走起來了,犁也動起來了,春耕開始了。他犁了一遭又一遭,直到太陽落山了才回衙門。晚上,他非常興奮,詩興大發,就提筆在以前寫的那半首《春牛榜子》后又添了兩句:“歲首常思盤中餐,脆鞭一響打出春?!庇谑菑倪@以后,人們就把立春這天叫“打春”,打春牛的習俗也流傳得更廣了。

【博聞館】

古人怎么打春牛

有一句民諺是這么說的:“春打六九頭,七九、八九就使牛。”立春通常是六九的第一天,立春那天打了牛,牛才會賣力地給你干活。古代生產力低下,耕牛是農業生產中最重要的勞動力。

立春時鞭打春牛,寓示著鞭走寒氣、促進春耕。據說這一習俗起源于西周時期,在唐宋兩朝非常興盛。特別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后,打春牛的風俗流傳更為廣泛了。在山東民間,人們把土做的春牛打碎后,就爭先恐后地搶春牛土,這叫做“搶春”。如果誰幸運地搶到了牛頭,那么這一年最為吉利。制作春牛是很有講究的,牛身長三尺六寸五,這象征著一年有365天;牛尾長一尺二寸,象征著一年有12個月;牛的四個蹄子象征著一年有四個季節;打春牛的柳條是春天到來的標志;柳條長二尺四寸,代表一年24個節氣。到了明清兩代,打春牛的儀式變得更加隆重。據清人的《燕京歲時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至東直門外一里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在老北京的廟會里,在賣黃歷的同時也會賣春牛圖,春牛圖上在前面牽牛的男子,就是勾芒神。

男人在打春牛時,女人也不閑著。她們要“戴春”,就是在頭上戴著色彩鮮艷的純幡,也戴著裁剪成春燕、春蝶形狀的飾物,非常應景。老人和孩子們則不忘“咬春”,他們要吃蘿卜、春卷和春餅。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萍乡市| 泸溪县| 武宁县| 陆川县| 沈丘县| 夏津县| 无极县| 北京市| 通州区| 萨迦县| 南江县| 五河县| 桐庐县| 革吉县| 泗水县| 丹寨县| 汾西县| 赤水市| 沈阳市| 喀什市| 黄冈市| 迁西县| 绥棱县| 昭平县| 淳安县| 富民县| 玉屏| 高平市| 禹州市| 天柱县| 洛浦县| 临洮县| 丹巴县| 谷城县| 澜沧| 阿图什市| 西藏| 阿拉善左旗| 成安县| 涿州市| 清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