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丟官為什么說丟了烏紗帽

子是古代服飾中一個重要的部分,它在古時候統稱為“冠(guān)”,又叫做“頭衣”,意思就是說這是頭部的衣服。古時“冠”的作用和我們現在的帽子可不太一樣,它并不是用來遮陽的,而是用來束發的,并且冠還是古人的身份象征。

古時候,男孩子們長到二十歲,都要舉行一個戴冠的儀式,就是把頭發用冠固定起來,表示他們已經成年,要像大人一樣做事,行為舉止要遵守相應的禮儀,不再是小孩子了。這個儀式叫做“冠(guàn)禮”,是咱們中國傳統的男子成人禮。不過,由于那個時候貴賤等級分明,所以只有貴族男子成年才可以戴冠,而且是必須戴,平民百姓則只能用一塊方巾來固定頭發。

古時候,不僅平民不能戴冠,還有三類人也是不戴冠的,一是小孩兒,二是犯了罪的人,三是不遵循中原漢族禮儀的少數民族。因此,戴冠在古時候就成了達官貴人區別于平民百姓的標志。

做官的人躋身達官貴人之列,自然也是要戴冠的,所以古人也常用“冠”來指代官帽,進而指代官位。漢宣帝時,有兩個山東瑯琊人,一個叫王吉,一個叫貢禹,他們是好朋友,都在朝中謀了一官半職,可是并不受上司賞識,仕途不順,貢禹還因小事被免職。到了漢元帝時,王吉被朝廷召去擔任諫議大夫一職,貢禹得知這個消息,十分高興,覺得自己也有機會再次做官了。于是他取出多年未戴的官帽,彈去上面布滿的灰塵,將官帽整理好備用。沒過多久,貢禹果然再次入朝為官,和王吉成了同僚。這就是“彈冠相慶”的故事,我們用這個成語來形容互相慶賀做官,現在多用作貶義,“冠”是官帽,引申出做官的意思。

當一個人辭官不做時,我們可以說他“掛冠歸去”,“掛冠”即表示棄掉自己的官帽。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奪了漢朝的王位,建立了新朝。他的兒子王宇不認同父親的所作所為,常勸諫王莽,王莽一時憤怒,就殺死了自己的兒子。當時逄(páng)萌在朝為官,他見到王莽如此殘暴不仁的行為,覺得他一定不是一位好君主,于是逄萌取下自己的官帽,掛在城門上,以示不再在王莽朝中做官,帶著家眷逃到遼東去了。不久,王莽的新朝果然滅亡了。

官帽之中,我們最耳熟的是烏紗帽。這種帽子在東晉時出現,用黑紗做成,帽邊突出了兩只“耳朵”。不過,烏紗帽在最初出現時只是尋常男子的便帽,并非官員專用,直到明代朱元璋時期,才規定了官員必須戴烏紗帽。所以明代之后,烏紗帽真正與“官”結緣,戴上烏紗帽就是做官的意思,于是也就有了“丟烏紗帽”即是“丟官”的說法。

傳統戲曲中的方翅烏紗帽

【博聞館】

瓜皮帽的由來

許多小朋友過年時都會穿上一身喜慶的長袍馬褂,再戴一頂瓜皮帽,乍看這行頭,人們大多認為那是清代的裝束。其實,這頭頂的瓜皮帽據說是由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發明的。朱元璋推翻元朝,登上皇位做了皇帝后,不僅規定了官員必須帶烏紗帽,還親自設計了兩種新帽子,下令推廣全國。一種叫做“四方平定巾”,是用黑紗做成方桶模樣的帽子。另一種叫做“六合巾”,是用六片半球形的黑色綢布縫合而成的小帽。這兩種帽子取了“平定四方”“六合統一”的意思,寓意明朝的統一安定。后來這兩種帽子在明朝流行起來,“四方巾”主要是讀書人戴,而“六合巾”則多在市井商賈(gǔ)中流行。由于“六合巾”形似西瓜皮,民間的百姓就給它取了個俗名“瓜皮帽”。

主站蜘蛛池模板: 钦州市| 永年县| 聂荣县| 石屏县| 鲁山县| 互助| 龙山县| 得荣县| 凌源市| 望奎县| 安乡县| 乌鲁木齐市| 阳西县| 东乡族自治县| 诸暨市| 如东县| 南城县| 武宣县| 黄大仙区| 抚松县| 繁峙县| 承德市| 长宁县| 儋州市| 平阳县| 巴楚县| 措美县| 周口市| 龙南县| 河津市| 资阳市| 泸溪县| 万州区| 罗甸县| 建平县| 资中县| 尉氏县| 宝丰县| 温宿县| 青州市| 西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