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衣食住行故事(中華經(jīng)典故事)
- 侯宇亮 種方 王帆
- 1480字
- 2019-12-04 19:18:31
向胡人學來的軍裝——胡服騎射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各諸侯國為爭奪霸主之位,征伐戰(zhàn)爭不斷,大國衰弱被瓜分,小國或不思進取的弱國被強國吞并。公元前403年,雄霸一時的晉國被趙、魏、韓三家瓜分,成了三個新興的諸侯國。
當時趙國占據(jù)的領土靠北,地理位置十分特殊:東面與中山、齊國相接壤,南面與魏、韓、衛(wèi)三國交界,北面則與東胡、林胡、樓煩等少數(shù)民族部落相接。在日益激烈的兼并戰(zhàn)爭中,趙國不但時常同鄰國發(fā)生沖突,與北方胡人部落也是摩擦不斷。趙武靈王趙雍即位時,趙國國力已經(jīng)衰弱,常打敗仗,就連鄰國中山這樣的小國也依仗齊國的強兵,常在邊境侵擾,令趙國城池鄗(Hào)城差點失守。趙武靈王是一位非常有抱負的君主,也十分有作為。他不甘心國家這樣衰落下去,想盡辦法進行改革,富國強兵,欲報侵犯之仇,將中山、北方胡人的領地都劃入趙國疆域。
趙武靈王首先做的就是強兵。在和胡人的交戰(zhàn)中,趙武靈王注意到了胡人在軍事方面的長處——他們特別善于騎馬作戰(zhàn),最特別的就是胡人的服飾,與中原漢民族的服飾有很大差異。胡人都身穿緊袖短衣,長褲革靴,行動特別靈活,上馬下馬方便自如,奔跑起來也十分迅速。趙武靈王見此情形,若有所思:趙國軍隊少騎兵,多步兵,武器比胡人精良,戰(zhàn)斗力卻不如胡人,問題大概就出在這衣服上。中原地區(qū)的人們都是衣著寬袍大袖的衣裳,再穿上笨重的甲胄,行動、騎馬都不方便。一次征戰(zhàn)之后,趙武靈王登上黃華山,對相國肥義感慨地說:“我趙國要成為一方霸主,就得讓士兵穿胡服、習騎射,取胡人之長,補中原之短。”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北魏胡服騎馬吹角俑”,從圖中可以看出胡服的一些特點。
可是“穿胡服、習騎射”的政令剛一提出,就遭到許多皇親國戚的反對,首當其沖的就是趙武靈王的叔叔公子成。公子成說:“我們怎么能像胡人一樣穿衣服,改變傳統(tǒng)的習慣呢?這是大逆不道。”在當時中原貴族的觀念里,上衣下裳的服飾是古圣先賢傳下來的禮儀,自古以來是中原文明的標志,胡人沒有受中原文明教化,被他們看作“異類”,向胡人學習是自甘墮落的表現(xiàn)。趙武靈王聽到這種言論,即刻駁斥貴族們拘泥舊俗,不思進取。他認為法令制度的實施都應該適合時宜,與時俱進,這樣才有利于國家昌盛。于是,趙武靈王抱著強盛趙國的決心,力排眾議,毅然頒布了“胡服騎射”的政令。他帶頭穿胡服會見群臣,以胡服裝備武裝士兵,著重訓練騎兵。胡服成了趙軍的正規(guī)軍裝,不久還在整個趙國流行起來。
經(jīng)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幾年后,趙國的國力逐漸強大起來,他們不但打敗了東邊的中山國,還奪取了林胡、樓煩等地,向北方拓展了上千里的疆域,使得趙國最終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
【博聞館】
漢人生活中的“胡風”
胡人南下與中原漢人交流融合,除了服飾之外,他們還給漢人生活的各方面都帶來了不小的影響。中原地區(qū)的人最早是席地而坐的,就是跪坐在席子上,沒有凳子、椅子,這樣坐會壓著腳,并不舒服。后來,胡人制作的折疊小凳——“胡床”傳入了中原,漢人發(fā)現(xiàn)坐在這種東西上,雙腳可以垂地,非常舒服,于是坐“胡床”在中原流行起來。因為向胡人學習,漢人開始使用高足家具,所以到了今天,我們都是坐在凳子上而不用席地而坐了。不僅胡人的器具在中原流行,他們的舞蹈、樂曲、樂器也給漢人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唐代流行的胡旋舞、樂器琵琶,都是由西域傳入的。唐代詩人元稹(zh?n)形容唐代是“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可見唐代“胡風”之盛行。在食物方面更少不了胡人的影響,現(xiàn)在許多常見的食物,如胡蘿卜、葡萄、胡豆等,以前中原地區(qū)是沒有的,都是由胡地傳入的。我們吃的核桃又叫做“胡桃”,因為它也是胡人帶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