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字故事(中華經(jīng)典故事)
- 徐劍 張欣 喻英賢
- 1313字
- 2019-02-28 15:39:58
漢字最初的模樣
傳說黃帝的妻子嫘(léi)祖是我國最早的養(yǎng)蠶人,人們稱之為蠶神或蠶母。一天,嫘祖在桑林邊的小溪旁飲水,忽然一只蠶繭落到了她的碗中,于是她用一根樹枝挑起了連綿不斷的絲絮。這啟發(fā)了嫘祖,在她的倡導下,人們開始了栽桑養(yǎng)蠶的歷史,她還教會了大家如何將蠶繭繅(sāo)絲做衣。一般來講,光是把蠶絲抽出來還不夠,絲要絞作油炸麻花的樣子才算成品,而且一絞為一束,二束成為一兩(一雙)。自古以來絲都是以“兩”為數(shù)量單位出售的,甲骨文中的“絲”字寫作“”,就十分形象地反映了絲被制成后上市的樣子,現(xiàn)在的“絲”字在字體上也還大體保留著以前的形狀。因此我們說,“絲”和“人、目、山、田”一樣,也是個象形字。

紡緯:紡絲線。

繅絲:將蠶繭抽出蠶絲的工藝。
漢字經(jīng)常被人認為是象形文字,這表明其字體的形狀與事物的形態(tài)有很大的相似度。確實,早期的漢字象形意味都很濃,但漢字并不都是用象形這一種方法造出來的。曾經(jīng)有人專門寫文章分析了“哭”這個字,說“哭”從字形上看,恰巧是一個人岔開雙腿,張著大嘴嚎啕大哭,上面兩個“口”酷似眼睛,最傳神就是那一點,恰似一滴晶瑩剔透的眼淚,因此認為“哭”是個象形字。這完全是個人的主觀想象,并不符合最開始造“哭”時的本意。實際上,“哭”原本指兩只狗撕咬在一起,敗者夾著尾巴逃走時的慘叫。古人認為,人們哭泣嗚咽時發(fā)出的“嗚嗚”聲和狗落荒而逃時的叫聲相似,因此“哭”里可連一滴眼淚都沒有。
類似的趣事還有不少。有這么一則笑話:兩個人在互相考問對方,看誰認得的字更多。甲問乙:“以前婦女梳頭時要抹上點發(fā)油,抹油的小刷子叫‘mǐn zi'(抿子),或者叫‘mǐn shuā' (抿刷),請問,這個‘mǐn’字該怎么寫?”乙想了一想,寫下了“皿”這個字。甲搖搖頭說:“不對,這是‘器皿’的‘皿’,不是我說的那個‘mǐn’ 字。”乙眼珠子一轉(zhuǎn),拿起筆在“皿”字下加了一條W形的波浪線,振振有詞地說:“這回總是你要的‘mǐn’ 字了吧?上面是個把手,下面是刷毛,不就是一把刷子了嗎?”
這雖然是一個笑話,卻也提醒了我們,漢字并不都是象形字,而且隨著時代的變遷,漢字形狀也在不斷改變,總的趨勢是由繁變簡。從現(xiàn)在咱們使用的漢字來看,很多原本的象形字看上去也都不那么象形了。但不可否認的是,好像不那么象形的現(xiàn)代漢字,卻是由象形的古代漢字發(fā)展演化而來的。
【博聞館】
漢字與“六書”
如此多的漢字,古人又是用怎樣的方法,將它們一個一個造出來的呢?這就涉及一個造字法的問題。一般認為,古人造字的方法總共有六種,即象形、會意、指事、形聲、轉(zhuǎn)注、假借,合稱為“六書”。
“六書”一詞最早見于《周禮》,后來東漢時期的許慎在他的《說文解字·敘》中對此作了較為詳細的解釋,后來我們也一直沿用他的說法。一般而言,象形、會意、指事、形聲這“四書”是真正的“造字之法”,轉(zhuǎn)注和假借并不能產(chǎn)生新型構造的漢字,因此是“用字之法”。另外必須要注意的是,并不是說古人事先規(guī)定好了這六種造字方法之后才開始胸有成竹地造字的,而是后人在分析漢字的構造時把這六種方法歸納了出來。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漢字都完全適合用“六書”來分析,如“丸”字,小篆的寫法是“”,是“仄”字的反寫,就說不上符合哪種造字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