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導論

一、引言

儒家的天論包括兩大部分內容:以天為形上本體的哲學學說和以祭天、事天為核心的宗教學說。以往對儒家天論的研究多注重于前者。事實上,如果我們承認儒家學說是一個完整、統一的思想體系,那么我們不僅不能忽略后者,而且我們思考的中心點應在于尋求這兩大部分的內在關聯和統一之處。只有能透徹地回答這一問題,我們才能說在真正意義上,或至少接近意義上理解了儒家的天論。而這正是本書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也是本書觀照儒家天論的獨特視角。

正因為本書緣于特定的問題意識和尋求解決之道,本書雖名為天論,但性質上并不是一部范疇史。本書的寫作方式也就不是哲學史的,而是本質呈現的寫法,即我們對于各家天論將同時闡述其宗教學說部分和哲學學說部分,在此過程中邏輯地揭示兩者之間的內在關聯和統一性,以此達到對儒家天論的新的認識。因此,本書只關注于各家天論的內部構成和邏輯關系,以往天論所要重點說明的范疇演變、思想傳承、時代背景等都是本書所不予關心的。通過這種看似不合理的忽略,我們才能最終下達這樣的結論:在儒家的天論中,存在著一個不受時代影響,不受思想變遷左右,不隨思想家個性因素(包括性格、經歷、師承、所受的各種影響等)改變的、一以貫之的、不變的內核和靈魂。而這恰恰是理解儒家天論的關鍵所在,揭示它是本書的主要目標和任務。

具體而言,統觀歷代儒家的祭天、事天的宗教學說,其中有兩個主線:1.王者父事天,母事地,故而應當“事天如事父”,祭天是王者執子禮、敬天父、盡孝道的表現和義務。2.報答天覆育萬物的生生功德,祭天是返本報始的感恩、欽崇之情的禮儀化表達。即是說,儒家對于天的宗教祭祀和崇拜是出于天的生生功能,而儒家哲學體系的展開也是基于天的生生。孟子心性哲學和王充命定論的前提都是天生人而賦予人以性、命,只是一者側重于性,一者側重于命,哲學體系也因此有根本不同。董仲舒認為同類相動,天人因為同類所以能相互感應,但董仲舒明確說到,天人的同類是因為人由天所生,天是人的曾祖父。《禮記》的靈魂是禮以順天,而這種順天是父事天的表現,是孝道的一種表達。荀子的核心思想是隆禮尊賢,荀子之尊崇禮是因為唯有禮能夠生民養民,即所謂“人無禮不生”(《荀子·大略》)。荀子認為天道雖自然無為,卻可以使“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荀子·天論》),即具有生生功能,也正是在“生”的意義上,荀子要求“禮以法天”。

儒家各時期各家的天論雖表現形式各異,側重點不同,但本質上都是完全一致的,即都在生生之祖的意涵上敬奉天,強調對天的祭祀,都強調對天道的順、則、法,都是圍繞或基于天之“生”構建整個哲學體系。以天的生生為紐帶,宗教之天和哲學之天實現了自然、完美地過渡和銜接,也使整個儒家天論的脈絡和理路清晰可循。

了解到生生在儒家天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將儒家學說中的天完全作為西方哲學中的形上本體來處理是不合適的。儒家哲學思想中的天實際上是天的宗教內涵的延伸,兩者的根義都是生生,兩者的背景都是由生生引發而來的敬天觀念。宗教之天、哲學或形上本體之天(道德義理之天)、自然之天(物質之天)等都是現代人的劃分方式,在古代,這些天是渾淪不分的,都統一于敬天觀念之下。(事實上,嚴格說來,將天論劃分為宗教學說和哲學學說本身就是成問題的,這種劃分是對儒家天論的一種人為割裂,因為古人那里并沒有這些概念和區分,也不是以這種方式來思維和寫作。我們在一開始做出這種劃分,是因為這已經成為一種根深蒂固的成見,似乎不作出這種劃分就不能將古代的天論納入到現代學理的言說系統和方式中,我們試圖重新溝通這些人為劃分的壁壘,是對這種傳統研究方式的反思和補弊。)要進入儒家的天論,我們有必要首先了解古代敬天思想的本質內涵和產生根源。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渝中区| 湖南省| 上高县| 包头市| 郑州市| 北安市| 霍城县| 丰顺县| 绥阳县| 望江县| 乌鲁木齐县| 孟津县| 临汾市| 措美县| 五峰| 枞阳县| 临颍县| 霍林郭勒市| 潮安县| 中宁县| 彰化市| 马鞍山市| 习水县| 嘉黎县| 长白| 聂拉木县| 新营市| 惠水县| 宁陕县| 平南县| 舟山市| 常宁市| 信丰县| 秦安县| 洞口县| 通州区| 黎平县| 青田县| 杭锦后旗| 阆中市| 阜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