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一刻,我們遠在西非
- 王歡
- 4224字
- 2019-10-09 17:39:28
阿塔爾之行
引言:隨身攜帶的干糧,不僅能補充體力,還能使沉甸甸的胃壓住劇烈上躥的心臟!因為接下來3.5公里的努瓦迪山口盤山公路,是現(xiàn)代化瀝青公路向無人區(qū)的過渡,或者叫“文明向荒野的過渡”,路途異常險峻,而這一段道路后面,等待人們的,是如同鱟一樣蠕動在沙海的片片爛石,那才是艱難險阻的開始……
時間:2011年4月
地點:西非,毛里塔尼亞
此行目的是考察一條擬建二級公路,起始段位于沙漠邊陲的阿塔爾,那里,有這條二級公路唯一要穿越的村子——艾因·薩弗拉。
全程700公里,500公里瀝青路加200公里石山和沙漠。最后200公里,將會看到一幅動態(tài)的畫——石山如何向沙漠“演化”,此段“道路”崎嶇難行,備足水和食物,是基本常識,尤其是水!

早晨,從大西洋方向吹來的海風夾雜著潮腥味,朝人們后腦勺偷襲,考驗著頭發(fā)的韌性。背著大海漸行漸遠之時,單調(diào)的舞臺逐漸被西部非洲的熾烈光照占據(jù)。陽光貪婪地舔舐著大地,不放過任何一絲水汽,幾近干枯的草木,怒指深藍,絕命抗爭!
忽然,風向開始急轉(zhuǎn)直下。干燥的熱風在與咸濕的海風經(jīng)過一番博弈之后,終于占據(jù)絕對上風,為能主宰這貧瘠的大地狂喜不已!
燥風在耳邊呼喊——歡迎來到撒哈拉沙漠!
司機扶了下臉上與黝黑皮膚混為一色的墨鏡,調(diào)整坐姿,準備與沙漠決斗!這是位年輕的老司機,之所以“年輕”,是因為他還是“80后”,之所以“老”,是因為他開車集應變能力、安全意識和時間觀念于一身。
老司機從來都是用數(shù)據(jù)說話。簡單一算,一年下來,老司機開車至少12萬公里,可以繞地球3圈,相當于每4個月繞地球1圈。如果是開車回國的話,可以回家4趟!整整4趟!
中午,抵達阿塔爾市中心,也就是500公里瀝青路即將結(jié)束的地方。市中心,街道兩邊低矮的土色平房伸出細長的塑料排水管,細,證明這里雨水少,長,是人為了防止水流沖刷墻面。雖然半個城市已經(jīng)陷入沙漠里,然而,因為甘霖的涓涓眷顧,這座城市可以有條件地找回它的生命力——如同非洲肺魚。

阿塔爾,起初是一個人的名字,一個生活在古代的詩人。因蒙古族入侵,阿塔爾喪生亂軍之中。其葬身之地,就是現(xiàn)在的阿塔爾。一個地方再荒蕪,因為曾經(jīng)演繹過一段鮮活的歷史,也會變得厚重起來。至少,即使石頭再爛,沙子再焦,也曾經(jīng)親吻過他們的雙腳,聆聽過他們的聲音,更目睹過他們的悲歡離合。透過這些焦沙爛石,人們的第六感可以在超時空中與那段歷史對目凝視……
在阿塔爾市,汽車暢飲燃油,人們補充水和食物。
接下來3.5公里盤山公路,是現(xiàn)代化瀝青公路向無人區(qū)的過渡,或者叫“文明向荒野的過渡”,路途異常險峻。人們吃飽喝足,除了補充體力,還能用沉甸甸的胃壓住劇烈上躥的心臟!
最后一個崗哨的官兵,檢查完通關(guān)路單后,極力用蹩腳的法語做出善意的提醒。
旋即,汽車進入盤山公路——努瓦迪山口公路——一條2000年由中國工程隊修筑的一級瀝青公路。
這條蜿蜒的盤山公路,像一條黑色蟒蛇,將黑黃色的粗糙石山緊緊勒住。懸崖峭壁似在腳下,奇峰峻嶺盡收眼底。汽車顫顫巍巍地沿著道路標線朝前小心爬行。透過車窗,朝外望去,在慣性的作用下,整個人猶如在空中蕩秋千,此時忽然被拋向空中,彼時又被拽回車里。驚心動魄之余,人們甚至無法聯(lián)想當時建設(shè)者如何進行施工作業(yè)——挖機咋有的操作平面?又是咋將上方的石頭剝離?即使這樣干,工效又得多低?最主要的是——人得有多大膽!
好吧,反正是修好了!如果撇開無法實現(xiàn)的安全坡度和舒適曲率,平整度還是讓人感到幸福的。

汽車經(jīng)過一陣滑翔后,一頭扎進了遍地焦沙爛石的沙石區(qū)——沙漠和石山的混合區(qū)。這段不到180公里的路程,分為兩段:一段石山險路和一段荒漠沙丘,將耗費整個行程的一半時間。遠望,這布滿沙地的黑色石頭,如同從漠海登陸產(chǎn)卵的鱟,正忙著肆意繁殖。因為熱氣熏蒸折射的原因,它們竟撒歡似的蠕動起來!
在若有若無的車轍引導下,加之GPS和天象的輔助,人們摸索著朝前進發(fā)。由于GPS誤差較大,天象更有蠱惑性,而車轍通常又被亂石淹沒,幾經(jīng)周折,反反復復,走了不少冤枉路。
沙漠氣溫奇高,車外體表溫度一度接近60℃,人們不斷補水,以維持體內(nèi)水分平衡。真不敢想象,在這無盡的荒漠里,如果沒有水,是否會上演現(xiàn)代版的“天然木乃伊制作教程”。
汽車行駛在沙地里,如同人踩在棉花上,有大力氣但使不出,得用不破壞沙地表層硬殼的巧勁。而沙漠行車,又得換上輕易破壞硬殼的沙漠輪胎,老司機總能在矛盾中找到平衡點……
為了節(jié)省油耗,上坡時,老司機不得不關(guān)掉車內(nèi)包括空調(diào)在內(nèi)的所有耗能設(shè)備。

路上,遇到一對法國夫婦,向他們提醒——這一帶是馬格里布恐怖組織活動的區(qū)域,而西方人對他們來說簡直就是肥狍子!對方卻報以大義凜然的微微一笑——他們要看撒哈拉之眼、“死城”瓦丹、欣蓋提圖書館,也許還追求刺激。
所幸,下午四點鐘,終于在這人跡罕至之地偶遇了一個游牧家庭的帳篷。
倔強的白色帆布帳篷與烈風正面頂撞,經(jīng)風吹蝕,彰顯它的做工和質(zhì)量。有了它的庇護,牧民才有避風地休憩,有了它,“無人區(qū)”徒得虛名!
人們隨車攜帶了小型煤氣灶和方便面,在牧民好奇的圍觀下,抄起中國式吃飯家什——筷子,然后,在嘴巴和筷子無間的配合下,近乎表演性地完成晚餐,抹嘴之際,牧民豎起大拇指夸獎——好功夫!
休息完后,已是晚上六點,夕陽的余暉溫柔地灑在帳篷上,又溫柔地在帳篷背面拉出長長的影子。接下來,等待人們的,也確實有一片溫柔之地。
接近六點半的時候,天色開始暗淡下來。隨著夜幕的降臨,溫度也跟著太陽轉(zhuǎn)移陣地,越來越低。人們不斷在身上增加衣服。當再也沒有衣服往身上堆積的時候,又將衣領(lǐng)裹緊,再將身體縮成一團。而老司機,始終保持一個姿勢。
天空中,隱約看到有滾滾烏云,四周也彌漫著霧氣。看近處的草,顯得異常茂盛,清新的綠色和暗淡的土黃色形成鮮明的對比。正是那些彌漫在空氣中的霧氣滋養(yǎng)了這些植物,它們將葉子伸到空中,吸食空氣中的水分。此刻,人們才注意到這些長著大片葉子的面包樹是何等聰明和頑強。這些飽滿誘人的葉子也飽含劇毒,羊、駱駝和驢在經(jīng)歷若干代被選擇后,已經(jīng)本能得無視它們。這些動物寧愿冒著被針刺的痛苦去吃駱駝刺,也不會動這些秀色可餐的面包樹。無論面包樹還是駱駝刺,似乎都找到了沙漠生存方式。
好的,溫柔之鄉(xiāng)過去了。

在夜色的籠罩下,前方的沙石路變得更加危險,尤其是坡度大的地形。途中,人們只好先下車徒步推進,推出一個扇子面——一步一拔地去前方踩點,然后引導汽車前行。
這余下的上百公里行程艱險無比,加之又是晚上行車,更是難上加難,險上加險。一度,車輪不是陷入沙子里,就是被卡在石縫里。
在經(jīng)過一個小沙丘的時候,汽車陷入其中,底盤也被托住,人們就借著手電筒的光線用鐵鍬將車底的沙子一點點地掏出來,然后在車輪下塞入防護板,汽車憋足了勁,嗷的一聲,才得以脫身。為以防萬一,老司機早已在車上塞了至少三箱水。
有時,汽車像是進入一塊百慕大三角區(qū)。忽然沙塵遮天蔽日,即使白天,能見度也幾乎為零,何況是晚上,于是人們就停下來,等待。即使等,也要選對地方。老司機要將汽車盡量停在石路上,或者停在沙丘迎風面的下坡上,否則,車就可能陷入沙中,然后就會托底,接著情況就會變得更加糟糕。
有時,汽車像是進入一塊奇門遁甲之地。憑借車燈射出的光線,人們只能看到十幾米遠的地面,而周圍,全是一抹黑,下車一踩,全是千篇一律的沙石——除了這兩樣物體的組合之外,再沒有其他的參照物了。人們誤以為前方的車轍就是“先行者”走過的路,誰想到,那是自己剛留下的,于是,汽車繞著幾處形狀相同的沙丘一次次回到原點。眼看著油表的指針在朝下沉,人們煩躁不已,又要不斷迫使自己沉靜下來清理頭緒。

寂靜的沙漠里,孤獨的人猶如沉落在深邃的海底,未知的黑暗四周,隱藏著吞噬靈魂的巨獸。唯有汽車轟鳴的聲音和兩支飄動沙塵的光柱與人相伴。
最后,人們發(fā)現(xiàn)了卡車的車轍——這應該是前幾天朝目的地運送物資的卡車留下的。這卡車司機是丫丫——一個當?shù)氐睦纤緳C,沙漠行車規(guī)則早就烙在了他的潛意識里,跟他走,肯定沒錯!
晚上十一點多,在車燈的光圈里,前面冒出來一棟方正的小房子,緊接著,冒出更多的小房子。——埃因·撒弗拉到了!
埃因·撒弗拉是一個有2000多人的大村,村民都是白摩爾人。
由于時間太晚,整個村莊似乎正在寂靜中熟睡。
幾經(jīng)輾轉(zhuǎn),汽車開到了一處有燈光的人家,我們將在這里休息。

一群白摩爾孩子,穿著民族服飾,像精靈一樣,從四周鉆了出來,在遠處嘀嘀咕咕地議論這些異鄉(xiāng)來客,好奇而又膽怯。
慵懶的燈光驅(qū)趕著疲勞的蟲子,爬進了人們的眼睛,越揉越累,真不想再睜開眼睛。于是,簡單吃些食物后,有的睡帳篷,有的睡車里,有的席地而臥與星空對視而眠。
隨行的阿米(法語發(fā)音:朋友)晚上卻很有精神。蒙眬中,聽到他們互相寒暄,拉家常,說里短,然后將羊肉嚼得津津有味。
下半夜,夜風夾雜著沙粒,妄圖將大地重新布局,不知名的沙漠植物將自己塑造成燈籠狀,滿地奔跑,它們企圖將種子撒到世界的每個角落。即使在這荒漠的黑夜里,生命的擴張也不曾停息。
啥叫漠海行車規(guī)則?拙結(jié)如下:
首先,一般表層沙比較堅硬,一旦前面的車經(jīng)過之后,硬殼就會被破壞,如果后面的車沿著前面車的車轍行駛的話,就極有可能陷入沙中。
其次,在停車的時候,要將車停在即將下坡的地方,如果在上坡、坡底或平地上停車的話,也極有可能陷車,所以,在前面的車作為向?qū)У那闆r下,后面跟上的車要時刻注意前方車的動向,不能盲目跟上,應保持適當距離。

最后,通常沙丘迎風面的坡度比較平緩堅硬,而背風面則比較陡峭松軟,所以在行車的時候,頭腦一定要保持警惕,要有懸崖勒馬的反應速度。
在這次行車的過程中,向?qū)У能嚲陀泻脦状斡畜@無險。有一回,只差不到半米就有可能溜下河谷,這不得不讓人佩服老司機的沙漠駕車技術(shù)。
啥叫老司機?拙結(jié)如下:
第一,必須技術(shù)好。啥叫技術(shù)好,對于司機,體現(xiàn)的不是快,而是對突發(fā)事件的應變處理能力!第二,必須有一定的里程積分——讓人服你,就用數(shù)字說話,老司機起碼得有百萬公里以上里程吧。第三,必須性格沉穩(wěn),避免情緒作業(yè)——心情爽了,時速200公里,心情差了,時速20公里,誰敢用?第四,必須酒不碰,煙可不沾——最好有一個不對“癮品”產(chǎn)生依賴的性格。第五,必須對自己的車況了如指掌——坐車最關(guān)注什么?安全!這就要求司機利用空閑時間勤于檢修,并用自身“直覺”或“經(jīng)驗”對可能的故障進行預處理,總之,你不能把車況完全“外包”。第六,必須有時間觀念——別“車到用時反沒影”。第七,必須……總之,總結(jié)在一個“老”字里吧。
如今,“老司機”已經(jīng)成了一個泛指名詞,泛指那些有經(jīng)驗、技術(shù)好和值得學習甚至膜拜的高手司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