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峽兩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報告·2016
- 范周 楊劍飛
- 7170字
- 2019-10-14 10:32:38
工匠精神與蕪湖鐵畫藝術的發展
安徽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秦宗財
蕪湖鐵畫是我國手工藝品的杰出代表,展現中華民族千錘百煉、剛正不阿的精神內涵。蕪湖鐵畫發展至今離不開一代代鐵畫工匠追求卓越的理念,離不開對產品品質的堅守,這是蕪湖鐵畫發展中核心競爭力所在,也是當代鐵畫工匠和鐵畫企業亟需弘揚之處。學界關于蕪湖鐵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鐵畫歷史、鐵畫工匠、工藝特色等方面,部分成果涉及鐵畫設計創新(薛梅,2012)、產業轉型(張國斌,2008)、產業開發(丁夢云,2014)、文化與市場結合(黃凱等,2009)等鐵畫傳承與發展問題。本文從工匠精神入手,探討蕪湖鐵畫工藝傳承及提升軟實力的根本問題。
一、蕪湖鐵畫藝術特色與工匠代表
鐵畫亦稱鐵花,是安徽蕪湖地區特產,為中國頗具民族風格的工藝品之一。蕪湖瀕臨長江,交通便利,自古以來冶鐵業十分發達,有“鐵到蕪湖自成鋼”之說。發達的冶鐵業和高超的鍛技,為蕪湖鐵畫的創造提供了先天的基礎和條件。清康熙年間,蕪湖鐵工湯天池于蕪湖畫家蕭尺木的指點下,以創造性的思維創造了鐵畫藝術,至今已有340多年歷史。蕪湖鐵畫與傳統手工技藝相比,最大的特點是以錘代筆,以鐵為墨,以砧為硯來鍛制成畫的。在實際生產過程中,以低炭鋼為原料,藝人們依據畫稿,取鐵入爐,經過鍛打、修鉆、焊接、校正、整形、退火、烘漆等工序,將鐵片和鐵線鍛打焊接而成。融民間剪紙工藝、金銀鑲嵌、雕刻等藝術為一體,特別是對傳統中國畫章法的運用,黑白相間,虛實相生,剛柔相濟,別有一番情趣,堪稱“鐵打出的丹青妙畫”。2005年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藝術特點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鐵為肌骨畫為魂”,鐵畫脫胎于國畫。鐵畫藝術作品從構圖和層次上都是以中國畫為圖稿,進行進一步的創作,其章法布局與國畫并無差別,我國傳統繪畫中姑孰畫派和新安畫派的藝術風格和特點一直是鐵畫藝人所遵循的原則。南朝謝赫所作的《古畫品錄》中,明確提出了中國畫創作的“六法”,即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和傳移模寫,這6種方法不僅在中國傳統國畫中加以運用,也一直是鐵畫藝人追求的目標。與國畫相比,鐵畫作品與國畫有會心之處,但與國畫相比,又別具風格。鐵畫山水小景作品中,大多疏林遠樹,曠遠幽深,給人煙云晦明的感覺;鐵畫人物作品中注重形神兼備的特點;鐵畫花鳥作品又有賞心悅目、富麗堂皇之感。例如,現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湯鵬代表作品《四季花鳥》,該作品構圖豐富飽滿,牡丹與菊花的花朵采用的是多層焊接技術,花冠的形式采用半圓立體,整幅作品絢爛多姿。總之,國畫形象生動、情感豐富、構圖合理、虛實結合、黑白分明、形神兼備的特點,在鐵畫作品中皆得到體現。因此,韋謙恒評價鐵畫“直教六法歸洪爐”,這種評價是非常恰當的。
二是鍛造技巧與畫理相通,繪畫手法與工藝方法融合。鐵畫是根據畫稿分步驟的鍛造而成,將黑鐵變為工藝品,是一個藝術家重新創作的過程。因此,爐錘藝術顯得十分重要。鐵畫匠人根據作品的需要,把鐵入爐,通過紅鍛和冷敲,錘打出作品需要塊或線,最后通過焊接工藝制作成鐵畫。爐錘,依據鋼鐵本身具有的柔韌性和延展性的特點,錘打出具有質感的線條,通過焊接工藝使作品明暗對比強烈、凹凸有致、紋路清晰,畫面參差錯落、舒展卷曲、龍飛鳳舞,工藝特色明顯。正如詩人韋謙恒說的“百煉化為繞指柔”,藝人們通過爐錘,隨畫賦形,錘下生輝。經過捶打制成的鐵畫,畫面元素疏密有致,線條粗細適度,景物虛實相生,整幅作品給人端莊凝重,蒼勁古樸,秀逸生動的視覺感受。例如,現收藏于安徽省博物館的湯鵬的《竹石圖》,采用的就是國畫傳統章法和構圖,通過爐錘敲鍛,使竹子的枝葉瀟灑,石頭層次分明。湯鵬充分使用鋼的延展性特點,顯示了鐵畫匠人高超的藝術手法,通幅作品看不到焊接和鍛打的痕跡,可謂天衣無縫、精彩絕倫。湯鵬在康熙26年(1687年)的草書對聯:“晴窗流竹露,夜雨長蘭芽”,這幅鐵字書法,筆法縱橫,行云流水,從開始到結束只有一個單一的鐵線,根據草書的藝術特點實現轉折和彎曲,一氣呵成,充分顯示了剛柔并濟的藝術效果,同時也開創了鐵字藝術的先河,體現了屈鐵盤絲的高超的爐錘技巧。
三是黑白相間、層次分明,畫面立體感強。清代詩人馬賡良所作《湯鵬鐵畫歌》,其中有句“鐵汁淋漓潑墨水,硬畫盤空不著紙”,就十分明確地說出了鐵畫的一大特色,即“盤空不著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層次感對比強烈,視覺藝術上具有立體感。對于蕪湖鐵畫的創作原則,在遠景上采用疏細線條,近物采用粗獷布局,鍛成后都是采用鑲嵌在白色絲絹或白漆底板上,然后進行裝裱,這樣的鐵畫作品畫面景物均呈“鏤空”狀態。比如鐵畫中的松枝、竹葉、山水、花鳥等景物在視覺上均略向畫面前突出,有漂浮在畫面上的感覺。總之,鐵畫畫面黑白相間,層次分明,山水小景有遠近之趣,亭臺樓閣得深邃之感,人物形態具傳神之態,花鳥魚蟲顯栩栩之姿,畫面立體感極強,這是鐵畫藝術獨具的藝術特色和韻味。
蕪湖鐵畫藝術發展至今,工匠藝人貢獻居功至偉,其中突出者如湯鵬、梁應達、了塵和尚、儲氏父女等。從現有資料來看,鐵畫藝術公認的創始人為鐵匠藝人湯天池。湯鵬,字天池,江蘇省溧水縣明覺鄉人。幼年為避兵隨父逃荒流落到冶鐵之鄉蕪湖。根據清朝乾隆年間的進士黃鉞所作的《湯鵬鐵畫歌》中記載,說湯鵬通過努力,學到鐵匠手藝后,就租賃了黃鉞曾祖父的臨街門面,開了一個打鐵作坊。其鐵匠鋪“與蕭尺木為鄰,嘗輟業觀蕭作畫”,湯鵬幾乎“日窺其潑墨勢”(韋謙恒《鐵畫歌》序),對蕭云從的繪技得之于心,形之于畫,“治之使薄,且縷析之,以意屈伸”,溶匯筆墨藝事于爐錘焊接之中,“為山水,為竹石,為敗荷,為衰柳,為蜩螗,郭索點輟位置,一如丹青家,而無襞積皴昔皮之跡”,一舉創造了“前代未有”的鐵畫。湯鵬創造這個以錘當筆以砧為硯,賦予頑鐵以生命力的鐵畫后,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四方多購之,以為齋壁雅玩”,而且“名噪公卿間”。鐵畫獨特的藝術特點瞬間受到了上層知識分子的追捧,鐵畫創始人湯鵬和鐵畫作品得到了社會的高度稱贊。稱湯鵬“爐錘之巧,前代所未有”“蘭竹草蟲,無不入妙”,鍛制鐵畫“匠心獨出”,是“鐵冶施神工”。《清朝藝苑》“湯鵬鐵畫”一文說:湯鵬“鍛鐵作草蟲花竹及山水屏幅,精妙不減名家圖畫”“鏗錚屈曲,遂成絕藝”。該書“鐵畫之異聞”一文又說湯鵬“隨物賦形,無不如意”。黃鉞《壹齋集》“卓觀齋勝錄”一文中說湯鵬鐵畫“鬼斧神工,嘆為觀止”。可見,蕪湖鐵畫的產生,其根本原因首先是鍛鐵生產力的提高,其次便是工匠對于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文化價值觀的堅守。在湯天池之后,出現了一位對鐵畫藝術發展發揮重要作用的人,他就是梁在邦。據《建德縣志》記載“梁應達,字在邦,性聰穎多才,能善詩畫,艱于進取,乃棄舊業。居與鐵工鄰,因寄技于鐵以自娛,凡畫工之所不能傳者,皆能以鐵傳之。年八十卒,技遂失傳”。梁在邦的出現對鐵畫的發展的貢獻是突出的,他將蕪湖鐵畫藝術向前推進了很大一步,使其走向技藝的成熟。在嘉慶年間,具有繪畫才能的了塵和尚的出現對鐵畫技藝的傳承起了很大的作用。湯天池去世后,了塵和尚在自己的寺廟專門請了幾個鐵匠藝人來鍛打自己繪制的畫稿,因為了塵和尚在與湯天池的交往中,仔細觀看過鍛打過程,所以此時他便充當了“藝術顧問”的角色。其中,有沈德金父子在鍛造技藝獲得了廣泛贊譽,并在不斷的摸索和總結中掌握了一套更加成熟的技藝,他們的店鋪就叫蕪湖沈義興鐵匠鋪子。在沈家父子之后出現了一位承上啟下的關鍵鐵畫傳承人儲炎慶。早年,儲炎慶在沈家鐵鋪學藝,憑借自身的天賦和刻苦鉆研的精神,逐漸掌握了鐵畫鍛造技藝的要領。1956年蕪湖市成立蕪湖工藝美術廠,由儲炎慶的帶領弟子(這些弟子后來大部分成為鐵畫杰出工匠,如儲春旺、楊光輝、張良華、張德才、顏昌貴、吳智祥)發展鐵畫工藝。儲炎慶師徒為了將國畫和鐵畫技藝更加有效的融合,邀請了安徽師范大學藝術系著名畫家王石岑和宋肖虎兩位畫家擔任藝術指導,這讓鐵畫作品更具有藝術性。儲炎慶之女儲金霞是蕪湖鐵畫第五代正宗傳人。自幼受其父的熏陶,刻苦學習鐵畫技藝,打破了鐵畫傳男不傳女的習俗。她不僅繼承了父親的精湛技藝,并將儲氏鐵畫發揚光大,她對淬火和鍛造折疊技術的創新使用,極大地豐富了鐵畫創作手法。出于對蕪湖鐵畫的高度熱愛和對鐵畫藝術傳承保護的高度責任感,她先后籌資成立了鐵畫研究所、儲氏鐵畫工藝廠、儲氏鐵畫工藝品銷售中心,親自教授和宣傳鐵畫藝術,為擴大蕪湖鐵畫的影響不斷的努力。并通過自己的摸索,率先開發了許多鐵畫新品種,讓蕪湖鐵畫的發展更加多樣化。
二、蕪湖鐵畫工匠精神的表現
蕪湖鐵畫藝術特點是在一代一代鐵畫工匠的不斷探索和總結中逐漸完善和成熟的。通過蕪湖鐵畫鍛造技藝的實踐和鐵畫工藝品的呈現,充分展現了鐵畫工匠獨特的精神內涵,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核心在于對手工藝術的信仰與執著追求。清代前期,湯天池以一個鐵匠的身份,運用鍛鐵的技藝,結合中國繪畫的基本原理,創作出了前所未有的鐵畫藝術,一時名噪公卿,這是鐵畫發展歷史上的第一個高峰;新中國成立之后,儲炎慶大師身負重任,存亡繼絕,恢復鐵畫生產,創造出以“迎客松”題材為代表的一批鐵畫,又培養了以八大弟子為代表的一批人才,是鐵畫發展史上的的第二個高峰;改革開放以來,蕪湖鐵畫被國務院列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楊光輝、張家康、儲金霞等人先后被授予“工藝美術大師”的稱號,儲金霞還對鐵畫鍛造技藝不斷進行了改進和創新,創制出體現國畫墨分五色的新型鐵畫,這是鐵畫發展史的第三個高峰。每個高峰都取得了推陳出新的重大成就。若沒有藝術家潛心創作乃至跨界融合,蕪湖鐵畫藝術便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第二,面臨困境,積極尋求藝術創新。創新是鐵畫藝術產生和發展的生命源泉。失去一代一代鐵畫匠人的不斷創新,就沒有鐵畫藝術的完善和發展,鐵畫藝術生命就會最終消亡。歷史發展經驗證明,鐵畫藝術是在不斷探索創新中才能永葆藝術生命力。鐵畫產生之初的冶鐵作畫,制作流程沒有統一,工藝較簡單,那時候不上底、不裝框,畫面也以平面居多,甚至烘漆方法也不成熟,只能對其做到簡單的防銹處理。但是,經過幾代鐵畫匠人的不懈努力和完善,現在的鐵畫制作工藝不管是從流程上還是方法上來說,都漸趨規范、完整,并且形成了一套科學的工藝流程。目前,對于鐵畫工藝流程可以歸納為選料、鍛打(冷鍛和紅鍛)、接火(紅接、嵌接和鉚合)、整形、淬火、烘漆、上底、裝框等環節。鐵畫創作的題材,原先是以花鳥魚蟲居多,逐漸拓展到山水人物,題材不斷的得到豐富和發展;鐵畫的形制,也從以平面為主,發展到了半立體及至全立體的形態,更加契合了現代人的審美需求;鐵畫的色調,由原先的墨黑,逐漸產生了銀色、銅色、金色、彩色的構件;鐵畫的原料由以鐵為主逐漸發展到金畫、銀畫和銅畫;鐵畫的裝框由木框發展到瓷盤等。蕪湖鐵畫藝術的發展變化正是通過鐵畫匠人的不斷辛勤努力探索的結果,不僅顯現了鐵畫活躍的藝術魅力,也將鐵畫匠人的精神和文化融入進鐵畫作品中,使其生生不息的得以傳承。
第三,藝術家的相互尊重和包容,不同藝術間的學習和融合,是鐵畫產生和發展的堅實基礎。蕭云從繪畫的藝術特點是新安畫派的典型代表,正是新安畫派的藝術風格、情趣賦予了鐵畫獨特的神韻和風格,而鐵畫又以鐵的特質隨物賦形,又得益于湯天池的鍛鐵技藝,使鐵畫的線條輪廓吸收了剪紙、雕塑、雕刻等藝術特點,二者化而為一,融合包容,形成“鐵為肌骨畫為魂”的藝術奇葩。蕪湖鐵畫藝術的產生,是藝術的相互學習和融合,是藝術家的包容和尊重的最完美體現。試看儲炎慶大師與王石岑等畫家共同創作“迎客松”的過程中,儲金霞等人與畫家耿明的合作等,而產生新的藝術成果,也是因為不同藝術相互融合、藝術家相互包容的最好例證。
第四,注重藝術人才的培養是鐵畫藝術實現傳承與不斷創新的關鍵條件。鐵畫的創作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條件,爐灶和工具的使用,需要一定空間的場地,因此,鐵畫藝術的普及受到了一定條件上的限制。在傳承上,鐵畫鍛造技藝總是一脈單傳,這就經常發生人在藝存、人亡藝絕的困境。所以,鐵畫人才的培養和儲備,對于鐵畫的傳承和發展意義重大。從鐵畫發展史的正反兩個方面來看,傳承人的問題教訓深刻。據史料記載,當年湯天池“歿后,其法不傳,或有仿之者,工拙懸殊矣”。儲炎慶大師培養了八大弟子為代表的一批人才,其中幾位成為當代工藝美術大師,他們創作出不少獨特超群的精品力作,使鐵畫得到發展。儲炎慶、儲金霞父女薪火相傳,更是成為藝壇佳話。人才,是傳承各項事業的首要條件。對于鐵畫如此,對于其他各項事業也同樣如此。
三、弘揚工匠精神,促進蕪湖鐵畫軟實力提升
當前蕪湖鐵畫的發展面臨著產品創新少,從業人員日減,品牌價值下滑等問題,鐵畫行業面臨生存危機。
(一)培育工匠從業信仰,塑造企業核心文化
在工匠精神保護和發展較好的國家日本,有一個普遍現象,在一家企業里工作的工人都有幾十年的工齡,在他們的潛意識里,他們并不覺得工作是在為企業打工掙錢,而是對工作本身的熱愛,是自己的一種職業追求。日本企業管理有一個秘訣:把一種熱愛職業的精神代代相傳。這樣的心態和精神在中國企業中是很難見到的。以儲氏鐵畫為例,儲氏鐵畫的代表人物、國家級鐵畫大師儲金霞老師就談了自己的深刻感受,她在培養鐵畫人才的時候,自己曾經貼錢找學員來學習,學員的吃喝住及資金都由她來負責提供,盡管這樣,仍然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一是有些學員雖然有一定基礎,但是坐不住,耐不住寂寞,在學習了一段時間鐵畫后,感覺枯燥無味,從本質上來說,對鐵畫缺乏興趣,僅僅將之作為一種謀生的手段;二是有些學員很有天分,也能坐得住,但是在學習了6~7年后,為了追求更大的利潤,要么自己開公司,要么就被其他企業挖走,人才流失比較嚴重;三是市場經濟環境下,一些從業人員追求短平快的經濟效益,置品質于一邊,急于求成,甚至不惜粗制濫造。儲金霞所說的這些現象,其實本質上歸于一點,即當代鐵畫從業人員缺乏職業信仰。
重塑“工匠精神”,培育工匠從業信仰,是促進蕪湖鐵畫發展轉變的根本。不僅僅是把鐵畫生產當作獲取經濟利益的手段,更應該樹立一種對鐵畫藝術的執著追求,對鐵畫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在鐵畫企業中,應當將工匠精神在員工之間形成了一種文化與思想上的共同價值觀,并由此激發出員工從業并自發追求卓越的內生動力。蕪湖鐵畫企業的生產和發展不過是近30年的事情,但是在生產和銷售過程中,更多的是忽略了產品質量,盲目地競爭,大打價格戰,通過壓低產品質量的方式獲取微小的利潤。不少鐵畫企業追求品質、誠信經營還只是停留在喊口號上,并沒有固化為行為規范,也遠遠沒有養成職業習慣。尤其是一些假冒偽劣的鐵畫產品嚴重損害了鐵畫的形象。因此,鐵畫企業應當重視發揮工匠精神在企業生產中的巨大作用,從物質、精神和制度上重新塑造蕪湖鐵畫企業文化,建立起堅守品質、追求卓越的企業精神與管理理念等,形成了員工共同的價值觀,從根本上促進企業長遠的發展。
(二)堅守品質至上,打造鐵畫特色品牌
作為安徽省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的代表,蕪湖鐵畫在產生之初就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新中國成立后,蕪湖鐵畫深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贊許和關愛,蕪湖本土鐵畫企業要充分發掘蕪湖鐵畫特有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品格,把握目標受眾的審美需求,充分傳遞自身的產品與品牌文化的關聯性,建立具有較高知名度的本土品牌。首先,蕪湖鐵畫作為一項工藝美術品,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和藝術風格,注定了鐵畫藝術是一項極具市場價值的藝術品。根據現代藝術品市場的投資傾向和需求,注重對鐵畫藝術品的開發力度,生產適合藝術品投資需求和珍品,提升產品核心競爭力。其次,在核心產品生產的上游,鐵畫企業要加強與專業協會、學術機構和市場的互動溝通,在產品的設計和創意、原材料的生產和加工、包裝服務等方面要有所突破。第三,在核心產品的下游,要充分利用其他產業發展的優勢展現鐵畫藝術的魅力,主要以影視、出版、動漫等形式開展鐵文化創意作品的創作、生產;以鐵文化展館為核心構建休閑文化娛樂活動中心和鐵畫創作生產體驗中心;以旅游服務為核心打造鐵文化生態旅游線路;以鐵文化為創意視角,提供廣告制作、藝術設計等服務;以網絡營銷為核心構建鐵畫網絡營銷服務平臺。另外,還需要從蕪湖本土鐵畫企業和鐵畫市場的實際情況出發,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和優勢,建立“鐵畫博物館”,展示蕪湖鐵畫產生的源頭和發展歷史,進一步的保護和弘揚鐵畫藝術,積極參加國際性的工藝品展覽會,全方位、立體式的展現鐵畫藝術的魅力,在國際上和國內工藝品領域擴大品牌影響力。
(三)加強人才培養,促進鐵畫技藝傳承
傳承和創新是工匠精神中的重要內容。蕪湖鐵畫面臨的從業人員減少的狀況是影響鐵畫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特別是年輕人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提高現有從業人員的知識儲備和文化素養,使其掌握藝術創作的基本理論知識,引入高素質的鐵畫從業人才,為鐵畫創作向高精尖方向發展奠定基礎。不斷提高鐵畫藝術大師的地位和身價,利用名人效應不斷將鐵畫企業和品牌推向高端市場。蕪湖鐵畫企業要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在高校開設專門課程教授基本的鐵畫理論知識和創作技藝,引導他們利用新材料、新技藝進行鐵畫生產創作。引進高素質、高水平的藝術人才,利用科學的調查研究方法和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及時掌握市場動態,對行業從業人員進行再培訓,利用人才來發展自己。當然,除上述不斷強化自身軟實力外,蕪湖鐵畫的發展還需外在環境條件,如政府部門和社會監督部門要加強行業規范與市場監管,制定相關的鼓勵扶持政策,激活市場需求,幫助鐵畫企業成立行業協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制定相關行業標準,實施從業人員的資格認證、等級認證制度,加強市場監管,促進良性市場競爭等。只有內外因素有機結合,共同推動蕪湖鐵畫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