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全球價值鏈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作者名: 康振宇本章字數: 4247字更新時間: 2019-10-14 10:28:56
第二節 核心概念的界定
基于本書的研究主題,我們需要對論述中涉及的核心概念進行界定,以確保行文中概念口徑保持一致,避免混淆不清。為此,本節中我們主要針對對外直接投資、貿易效應、全球價值鏈、增加值貿易和總額貿易五個概念進行闡述和界定。
1.2.1 對外直接投資
國際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是企業采用跨國經營的方式引起的國際間資本轉移。一般而言,國際直接投資是指一國投資者為取得海外企業一定的經營管理權而輸出資本、設備、技術和管理技能等資產的一種經濟行為。
從概念上講,國際投資和國際直接投資既有聯系也存在區別:
(1)國際投資是指企業為購買國家/其他企業發行的有價證券或其他金融產品(如期貨、期權、信托和保險),或采用貨幣資金、實物資產和無形資產方式向其他企業注入資本而發生的投資行為。
(2)國際直接投資是指不借助金融工具,投資者直接將資本轉移交付給被投資對象使用的投資方式,如持有子公司或聯營公司股份等。
(3)國際投資包含國際直接投資、國際間接投資(借助金融工具),而根據資本的來源和流向,國際直接投資又可以分為對內直接投資(In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FDI)和對外直接投資(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FDI)。
通常,我們把國際直接投資的來源國(Origin Country或者Source Country)稱為母國(Home Country),國際直接投資的接受國稱為東道國(Host Country)。
本書研究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對中國貿易的影響,中國是對外直接投資的資本來源國,即母國,接受中國直接投資的國家是東道國。境外企業在中國大陸的直接投資常稱為外商直接投資(IFDI),因為對于投資目的地而言,這是境外資本到境內來投資。
1.2.2 貿易效應
貿易效應(Trade Effects)是指與貿易有關的某個因素的變化導致貿易流量的變化,例如一國貿易政策的變化引起該國對外貿易流量的變化。不論從理論方面還是實證方面,一國的對外直接投資與對外貿易存在聯系,對外直接投資影響對外貿易,或者對外貿易影響對外直接投資。
一般而言,對外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是指一國對外直接投資對該國對外貿易流量的影響,沒有涉及對貿易結構的影響。本書采用更為寬泛的概念,對外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存在兩個層次:貿易流量和貿易結構。就國際競爭力而言,貿易結構比貿易流量更重要,因此本書不僅研究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對中國貿易流量的影響,還分析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對中國貿易結構的影響。因此,本書的貿易效應包括兩方面的內容:量的變化和質的變化,其中量的變化是指貿易數量的變化,質的變化是指貿易結構的變化。
另外,對外貿易包括進口和出口。一般而言,發展中國家的出口比進口更重要。從就業方面來看,貿易保護政策的實質就是鼓勵出口,限制進口。出口可以創造就業,進口會轉移就業機會。從企業競爭力方面來看,企業通過出口參與國際經濟能夠提高企業競爭力。因此,本書研究的貿易效應主要指出口效應,即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對中國出口的影響。就貿易流量而言,貿易效應主要有兩類:貿易促進或貿易創造(Trade Creation)和貿易替代(Trade Substitution)。顧名思義,貿易促進是對外直接投資增加了出口,貿易替代是對外直接投資替代了出口。
1.2.3 全球價值鏈
全球價值鏈(Global Value Chain, GVC)理論源自價值鏈理論,即價值鏈理論是全球價值鏈理論發展的基礎。通常情況下,一種產品或服務最終完成需要經歷從原材料到最終產品的不同生產創造階段。Porter(1985)提出了價值鏈是在一種商品或服務的各個生產階段或者通過不同個體共同工作,價值不斷地被創造的一系列工藝過程。價值鏈是企業從事價值創造活動的行為鏈條,這些企業行為包括基本活動(如產品設計、生產、營銷、運輸、售后服務等環節)和相關輔助活動(如原材料采購、技術支持、人力資源、財務管理等活動)。Kogut(1985)提出了價值增值鏈的概念,它的內涵是指生產技術和生產要素組合在一起構成產品生產的各種投入環節的過程,所有環節再相互結合生產最終產品,然后通過市場完成交易和消費的一條完整的產品價值鏈條。一個企業參與和完成價值鏈條上一個或者多個環節的價值創造過程,或者主導整個價值增值鏈,分配各個環節到不同企業。事實上,Kogut的理論闡明了價值鏈的空間分布和跨國界的垂直分離。
隨著國際分工體系的發展,商品的價值鏈鏈條跨越國境,商品的設計、生產和銷售等環節可以在不同的國家完成。Gereffi(1999)提出了全球商品價值鏈(Global Commodity Chain, GCC)的概念,他認為全球商品價值鏈是一種生產的組織模式,它由產品的設計、生產和銷售等價值鏈構成,全球范圍內的不同企業共同合作的一種組織模式。隨后,Gereffi(2001)進一步提出了全球價值鏈概念,即為實現商品和服務價值而將產品設計、生產、銷售等過程連接在一起的,由跨國企業主導的全球性分工網絡。Gereffi的研究為后續全球價值鏈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比較系統的分析框架。
全球價值鏈的組織結構中不同環節或過程所內嵌的價值和利潤分布是不同的,這意味著處于不同環節或過程的企業在整個分工網絡中地位是有差異的,即全球價值鏈的每一個環節創造的增加值(Value Added)不同。我國臺灣宏基創始人施振榮提出了微笑曲線(Smiling Curve)的概念,形象描述了全球價值鏈的增加值分布,其內涵是處于領先地位的跨國公司憑借自身的競爭優勢控制價值鏈的研發和營銷兩個核心環節,并通過對全球價值鏈的治理攫取了價值鏈條上的絕大部分價值。而氣體排放的痛苦曲線(Crying Curve)與微笑曲線相反,增加值越高的環節,氣體排放越小,如圖1.1所示。

圖1.1 全球價值鏈與增加值
以跨國公司為主導的全球價值鏈占到了全球貿易總量的80%(《世界投資報告2013》),而根據圖1.1可以看到,全球價值鏈的核心是增加值。因此,本書采用增加值來核算中國對外貿易,從宏觀視角分析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
1.2.4 增加值貿易
增加值或附加值(Value Added, VA)是指在生產過程中某一產品或服務價值的增加。增加值通常有兩種計算方法:加法計算和減法計算。加法計算就是生產過程中勞動報酬和資本報酬之和,減法計算就是生產的產品總價值減去來自外部的中間投入品價值。
增加值最大的優點是它區分了增加值的來源,即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的附加值,這部分附加值用于支付勞動報酬和資本報酬。增加值概念用于國際貿易時,根據增加值來源可以分為國內增加值和國外增加值。隨著國際分工的深入,一國出口企業會使用來自外國的中間投入品(產品或者服務)來從事出口產品的生產,因此一國的出口產品中就內含了來自國外的增加值。
貿易的增加值核算有兩種方法:增加值貿易(Trade in Value Added)和貿易增加值(Value Added in Trade)(Stehrer,2012)。兩種核算方法在計算一國貿易凈額時是等價的,即增加值核算的貿易凈額與傳統海關核算的貿易凈額相等,但是在雙邊貿易中二者不是等價的。
增加值貿易是指一國或地區創造的增加值通過直接或者間接的方式被另一國所最終消費的增加值。它涉及增加值消費的方式和地點,主要考察的是一國的最終消費中有多少是其他國家創造的增加值。例如,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增加值一部分是通過對美直接出口,另一部分是通過第三國再出口到美國,然后被美國所最終消費。
貿易增加值是國際貿易中增加值核算的另外一種方法。它是指一國貿易總額中包含的增加值,只涉及增加值產生的地點,而不考慮增加值最后在哪里被最終消費了。貿易增加值考察的主要問題是一國貿易中包含多少本國和國外的增加值。
本書采用增加值貿易方法核算中國對外貿易,這是因為增加值貿易更加詳細描述了一國增加值的流向。另外,增加值貿易包括增加值出口和增加值進口,由于增加值進口與增加值出口是從不同的經濟主體看待貿易的流向,其本質是一致的。本書研究的重點是出口,而不是進口。
1.2.5 總額貿易
總額貿易(Trade in Gross Term)是指傳統海關統計的貿易數據,根據進出口岸商品進行核算的一種常規方法。20世紀40年代開始,發達國家采用以原產地為基礎的國際貿易統計方法,通過記錄貿易品跨境過程中產生的價值流量作為貿易流量,即總額貿易。1953年聯合國發布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National Economic Accounting System, SNA)構成了傳統貿易核算框架。為了同國際接軌,1992年中國開始采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取代了原有的《國民經濟平衡表體系》(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 MPS)。
《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主要有三個原則:第一個原則是以一國為基礎區分該國居民和非居民,即將參與交易的個人和機構劃分為該國的居民和非居民。居民之間的經濟活動屬于國內經濟活動,非居民之間的經濟活動屬于國外經濟活動。第二個原則是物品跨境原則,簡單地說,跨境貿易就是國際貿易。第三個原則是屬地原則,當一種商品只在一個國家或地區生產時,該國家或地區就是該商品的原產地。當一種商品是由多個國家或地區共同生產時,對該商品具有實質性改變的國家或地區視為該商品的原產地。
在國際貿易以最終產品貿易為主的時期,以總額為基礎的傳統貿易統計方法在貿易研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不僅為學者研究國際貿易理論提供了數據支持,而且為各國制定貿易政策提供了事實依據。但是,隨著中間品貿易的發展,傳統的貿易統計方法導致貿易理論和實證研究不一致,不能滿足各國制定貿易政策的需要,學者們越來越意識到在分析經濟增長和收益時傳統貿易統計可能會導致錯誤評估貿易的重要性,例如,Maurer和Degain(2010)指出傳統方法核算的貿易會引起“所見非所得”問題。這是因為傳統貿易統計方法存在以下四個缺陷。
第一個缺陷是扭曲了各國真實貿易額。海關采用通關登記的方式采集跨境貨物數據,匯總成進出口貿易總額。當一國的出口產品100%是在本國完成時,出口總額等于該國創造的總值。但是,當一國的出口產品使用了進口中間投入品時,出口總額就大于該國創造的總值,此時真實貿易被高估。因此傳統貿易統計方法無法反映一國在貿易中所獲得的實際收益。
第二個缺陷是中間產品的重復核算(Double Counting)。隨著國際分工體系的建立和發展,一種產品可能需要經過不同的國家或地區共同完成,這就存在中間產品在不同國家或地區之間的流動,甚至是多次進出一國國境。根據傳統貿易核算方法,中間產品每一次跨越國境都要按照價格計入貿易收支,于是一種產品的中間投入品就會被多次統計在貿易數據中。
第三個缺陷是無法揭示貿易本質。由于國際生產網絡的復雜性,傳統貿易統計方法無法反映產品在全球價值鏈中的流轉情況。在產品生產中,產品設計、生產和銷售等環節都是由不同國家的企業參與,傳統統計方法無法衡量每個國家在生產過程中處于什么樣的地位。
第四個缺陷是可能會導致錯誤的貿易政策。由于傳統貿易核算導致真實貿易被高估,可能會誘導貿易摩擦等爭端。例如,中國的加工貿易占有一定比重,出口產品中本國增加值不高,但是根據傳統貿易統計方法,中國貿易被高估,從而導致貿易摩擦問題。
因此,為了避免傳統貿易統計方法的缺陷,本書采用增加值貿易數據研究對外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為了簡化,我們把傳統貿易統計方法核算的貿易稱為總額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