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價值鏈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
- 康振宇
- 3548字
- 2019-10-14 10:28:56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問題提出與研究意義
1.1.1 問題提出
2014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達到1195.6億美元,同比增長1.7%,而且中國的經濟總量突破10萬億美元。這些成績得以實現的微觀基礎是中國本土企業憑借自身要素稟賦優勢不斷參與跨國公司主導全球價值鏈下的國際生產活動的結果。跨國公司將其主導的全球價值鏈不斷觸及發展中國家,使發展中國家本土企業越來越多地被納入其主導的全球價值鏈體系之中。
通過積極參與國際經濟,中國迅速提高了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和國際競爭力。一方面,中國企業通過對外貿易參與全球競爭。中國國內的勞動成本優勢和政府出口導向型政策是中國對外貿易增長的重要原因(Branstetter, Lardy,2006;陳超,姚利民,2007)。中國的加工貿易占貿易的比重較高,是中國出口貿易增長的主要支撐,但是加工貿易屬于產品生產的低增加值環節,加工貿易產品中只有20%的價值是由中國企業創造的,其他的80%都是來自進口中間產品(Koopman et al.,2008)。總體而言,中國制造業依然還處在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環節,中國企業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獲得的收益依然不高。另一方面,中國政府實施“走出去”戰略,中國企業利用全球知識和技術、資源和要素、組織和管理經驗參與國際競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從無到有,再到規模逐漸擴大。事實上,中國政府提出的“走出去”戰略,加速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步伐。根據中國商務部和國家外匯管理局的統計數據,201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高達1160億美元,同比增長15.5%,其中金融類131.1億美元,同比增長27.5%,非金融類1028.9億美元,同比增長14.1%。但是,相對于中國外商直接投資(IFDI)存量,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規模還較小。
從國家戰略上來講,世界經濟強國基本上都是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來源國,也可以說對外直接投資體現了一國的國際競爭力和經濟地位,因為對外直接投資規模是一國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表現。一國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可以不必局限于國內資源的限制,在世界范圍內進行資源配置和優化,降低生產成本和擴張生產規模,鞏固和提高本國的國際競爭力。
具體而言,一國對外直接投資對該國具有三方面的作用。第一,對外直接投資可以解決國內資源限制,例如,一些國內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充分利用國外豐富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本和技術資本。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中國是一個處于快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中國采用對外直接投資這種積極和主動的方式能夠獲得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提高國內技術水平和管理效率,提高中國國際競爭力。第二,對外直接投資能夠繞開國際貿易壁壘,避免貿易制裁,緩解貿易摩擦。特別是對貿易大國而言,對外直接投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雙邊貿易關系。第三,對外直接投資能夠促進投資國的經濟結構調整。投資國可以有目的、按步驟、分層次地進行國內經濟結構調整,把國內生產能力過剩、資源消耗較大的行業轉移到生產能力不足、資源豐富的國家,達到國家之間的互補、互利、互贏的格局。
因此,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和對外貿易已經成為中國對外經濟的重要方式,有必要深入研究二者之間的關系。
1.1.2 研究意義
中國政府提出了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概念,說明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特別是,中國“走出去”戰略也進入一種新常態,但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還存在很多問題。中國自2001年實施“走出去”戰略以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增長迅速,2014年流量達到了1160億美元(盡管其存量依然較小)。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迅速增長的同時,海外投資也面臨一系列問題,如中國國有企業占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的3/4左右,海外投資項目風險較高。2015年中國進入國企深化改革階段,合并重組是國企改革的重要路徑之一。例如,中國政府積極支持中國鐵路設備“走出去”,為了做大做強,整合資源,中國南車和北車合并,進一步增強中國鐵路設備的國際競爭力。
出口一直是拉動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驅動因素,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外貿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18%左右,帶動了1.8億人就業。但是,中國外貿發展所面臨的國際環境和國內條件都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以往的對外貿易增長速度難以持續。全球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進入下行通道,全球需求萎靡不振,而且中國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中國成本比較優勢在弱化,這些都對中國貿易產生了不利影響。盡管中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但是中國出口形勢依然嚴峻。
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為中國企業的“走出去”戰略打開了新視野,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不僅是資本“走出去”,產品也要“走出去”。中國通過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海外投資戰略,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因此,對外貿易和對外直接投資都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特別是中國“走出去”戰略。本書首先全面系統地從母國視角分析對外直接投資貿易效應理論,然后從全球價值鏈的視角研究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和對外貿易的特征,以及實證檢驗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對對外貿易的影響,最后提供相關的政策建議。本書的研究具有理論和現實兩方面的意義。
就理論意義而言,研究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和對外貿易的關系,有利于補充和完善二者理論基礎,因為以往的研究更多地選擇發達國家作為研究對象,以新興市場國家為代表的研究還不多。
對外直接投資與對外貿易的關系一直是研究的熱點問題,二者關系的研究也經歷了不同的階段。早期,對外直接投資和對外貿易研究的假設條件不同,學者采用相互獨立的理論框架分別研究二者各自的理論,而且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要早于國際投資理論的發展。隨著國際投資在全球經濟中的重要性不斷凸顯,學者們不斷從理論上分析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先后提出了二者相互擠出的替代理論和相互促進的互補理論。隨著理論的發展,很多學者嘗試從實證角度來佐證替代理論和互補理論,兩種理論在實證研究中都得到了印證。目前,針對對外直接投資與對外貿易引發的新現象、新問題,學者們試圖基于不同的視角、采用不同的方法來研究二者關系。雖然學者們從投資行業、動機和目的等多種角度來分析對外直接投資和對外貿易的關系,甚至建立了相應的理論模型,但是二者關系的形成機理和作用機制還不能解釋所有國家的經濟現象。
由于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是國際投資的主體,因此很多研究都是基于發達國家的視角,包括一些理論研究,而以新興市場國家作為母國的研究相對較少。近些年,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增長強勁,這些國家具有資本實力和競爭實力的企業積極開展海外投資,充分利用國外的資源和技術,參與國際競爭。因此,分析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和對外貿易的關系,不僅有助于中國制定投資和貿易政策,促進投資和貿易的健康發展,也有助于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發展本國的對外經濟政策。
就現實意義而言,中國是世界制造業中的重要一環,對外貿易依存度超過70%,因此中國需要從提高外資質量和擴大對外直接投資兩方面入手,積極、主動地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資源配置。目前,中國對外貿易和對外直接投資在中國經濟中的重要性不同,對外貿易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然而,盡管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存量規模還很小,但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增長迅猛。因此,研究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對外直接投資和對外貿易是一國參與國際分工的兩種基本途徑。中國作為出口導向型的國家,對外直接投資會在兩個方面影響中國對外貿易。一方面,中國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參與全球資源的分配,提高國家競爭力,擴大出口規模。另一方面,在市場化和開放的國際分工體系中,中國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參與國際競爭,在保持制造業優勢的同時,向全球價值鏈的高增加值環節躍遷,提高中國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地位。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積極地對貿易結構進行調整和優化,中國應該不僅僅是“世界工廠”,而更應該是技術創新基地。
除了國際因素之外,中國實施“走出去”戰略還具有國內驅動條件。一方面,中國作為貿易大國,國際貿易爭端增多,國際貿易摩擦加劇。特別是,國內比較優勢的變化和勞動等要素成本的提高,中國出口企業面臨利潤下降、訂單減少的困境,因此通過對外直接投資能夠減少貿易摩擦和充分利用其他國家要素稟賦,擺脫企業出口困境。另一方面,中國經濟仍然存在結構性問題。國內部分行業的過度投資導致生產能力過剩,中國通過對外直接投資能夠轉移國內過剩的生產能力,優化產業結構。更重要的是,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獲得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由于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起步較晚,因此相對于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中國跨國公司在技術水平和管理經驗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距。例如,盡管中國一些國有跨國公司規模上具有一定優勢,但是在生產效率和管理效率方面與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存在較大差距。因此,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離不開政府的扶持,特別是具有一定競爭力和創新力的中小企業。因此,從政策方面看,探討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