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對外直接投資的貿易替代理論

基于傳統的貿易理論,學者們較早提出了對外直接投資的貿易替代理論。并且,早期的實證研究結果也多數支持貿易替代理論。究其原因,早期的貿易結構以最終產品為主,一國出口的產品中基本上都是來自本國的增加值。此外,早期的國際分工發展水平較低,對外直接投資還是以水平投資為主,因此母國對東道國的投資會轉移一部分母國國內的生產能力,對貿易具有替代作用。

狹義上講,貿易替代效應指對外直接投資和對外貿易是一種二元選擇問題,即選擇了投資就會完全替代貿易。廣義上講,貿易替代效應可能是完全替代也可能是部分替代,部分替代是指對外直接投資只是替代了一部分對外貿易,對外直接投資和對外貿易仍然會同時存在。根據1996年世界投資報告,對于制造業的某些產品而言,對外直接投資和對外貿易之間的確存在著相互替代的線性關系。

2.1.1 蒙代爾(Mundell)貿易替代理論

蒙代爾(1957)指出商品的流動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要素的流動,在現實的世界存在兩種極端的情況,一種是要素的完全流動但不存在貿易;另一種是要素不可流動和自由貿易。一般情況下,國際經濟處于二者之間,即存在貿易壁壘的國際貿易和有些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流動,貿易壁壘的增加促進了要素的流動,要素流動的限制促進了貿易增長(Bertil,1933)。生產要素中勞動缺乏流動性,而資本相對可以自由流動,因此該理論可以解釋對外直接投資與對外貿易的替代效應。

蒙代爾(1957)的研究實際上是基于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稟賦理論分析框架,模型采用兩個國家、兩種要素和兩種產品(2×2×2)的分析框架,而且規定了嚴格的假設條件。為了保證商品價格均等化、要素價格均等化成立,蒙代爾假設:

(1)兩國具有相同的生產函數,并且生產函數是一次齊次函數(當投入生產要素同時增加n倍,產出也增長n倍),即邊際生產率相對和絕對地取決于生產要素投入比例;

(2)一種商品需要的要素投入比例高于另一種商品需要的要素投入比例,并且這種關系不取決于要素價格和生產函數;

(3)每個國家兩種商品都生產,要素稟賦不會導致專業化生產一種產品。

在現實世界中,這些假設條件過于嚴格,可能并不總是滿足,但是這些假設不影響國際貿易中一些重要的因素,假設條件的放松不會本質改變相關結論。我們對2×2×2模型做一些具體規定。

(1)兩個國家,分別是母國和東道國,即母國是資本豐裕的國家,東道國是勞動力豐裕的國家,這樣規定主要是為了與本書的研究相一致;

(2)兩種生產要素,分別是資本(Capital)和勞動(Labor),這里的資本是同質的實物資本,資本國際流動中不存在收支差額;

(3)兩種商品,分別是勞動密集型產品X和資本密集型產品Y,兩國以各自的比較優勢生產相應的產品。

根據赫克歇爾-俄林理論(H-O理論),兩國之間同一種商品價格的差異引起商品在兩國之間流動,即國際商品價格差異導致國際商品流動,而商品價格差異是由要素價格差異導致的。在上述對2×2×2模型的規定中,一國中相對豐富的要素價格較低,密集使用這種要素的商品價格也低,因此出口的產品是密集使用該國相對豐富要素生產的產品,即母國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東道國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傳統的H-O理論中假設生產要素不能在兩國間流動,因此無法應用在資本要素流動的情況下,也就不能解釋對外直接投資和對外貿易的相互關系。蒙代爾(1957)修改了H-O模型的假設條件,假設要素可以流動來分析投資與貿易關系,并且分成兩種情況來討論國際資本流動與國際貿易的關系:一種情況是要素不能流動但是商品可以流動;另一種情況是要素可以流動但是商品不能流動。

首先我們來分析第一種情況,即母國和東道國之間要素不能流動,而貿易可以自由進行。在自由貿易條件下,為了使商品價格和要素價格均等化,母國會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Y,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X,東道國會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X,進口資本密集型產品Y。在貿易均衡狀態下,母國和東道國兩國的資本要素與勞動要素報酬都相同,兩種商品在兩國的價格也相同。

我們用圖來描述情況一的貿易靜態均衡。在圖2.1中,用橫軸和縱軸分別表示勞動密集型產品X和資本密集型產品Y的產量。曲線PPFPPF′分別是母國、東道國的生產可能性邊界,TOT是貿易平衡時的商品相對價格曲線。商品相對價格曲線與生產可能性邊界曲線的切點就是一國的最佳生產組合點,商品相對價格曲線與消費無差異曲線的切點就是最佳消費組合點。母國的XY兩種產品的最佳生產組合點為E,最佳消費組合點為T,因此母國出口OE量的產品Y,進口OT量的產品X;而東道國的最佳生產組合點為E′,最佳消費組合點是T′,因此東道國出口OE′量的產品X,進口OT′量的產品Y。根據貿易平衡關系,母國進口等于東道國出口,母國出口等于東道國進口,因此母國的三角形OET與東道國的三角形OTE′全等。于是,在母國和東道國相同的商品相對價格比率下,兩國同時達到了貿易平衡,這時就不會出現資本流動。

圖2.1 自由貿易條件下的蒙代爾模型

接著,我們來分析第二種情況,即母國和東道國之間要素可以流動,但是不可以自由貿易。假定東道國對從母國進口的產品Y征收高關稅,這必然提高了母國的產品Y在東道國的銷售價格,刺激了東道國產品Y的生產部門擴大生產規模,導致一部分生產要素從產品X生產部門流向產品Y生產部門。由于X是勞動密集型產品,Y是資本密集型產品,在要素相對價格不變的情況下,東道國生產要素的轉移造成勞動要素供給增加和資本要素需求增加,于是東道國勞動邊際產品下降和資本邊際產品增加(Stolper, Samuelson,1941)。由于資本可以流動,東道國較高的資本邊際產品致使母國資本流入東道國,改變了母國和東道國要素稟賦,母國的生產可能性邊界曲線向內收縮,東道國的生產可能性邊界曲線向外擴張,一直達到新的靜態平衡為止。

同樣,我們用圖來描述情況二的貿易靜態均衡。在圖2.2中,東道國對母國產品Y施加關稅,母國資本要素流出,生產可能性邊界曲線從原來的PPF向內收縮為ppf。東道國接收資本要素流入,生產可能性邊界曲線從原來的PPF′向外擴張為ppf′。在勞動密集型產品X和資本密集型產品Y的價格比率不變的條件下,即TOT曲線僅左右平移而保持斜率不變,母國的最佳生產組合點從E點變為e點,東道國的最佳生產組合點從E′點外移到e′點。母國和東道國兩國的最佳生產組合點的連線,即R線和R′線,稱為雷布津斯基線(TM Rybczynski Line)。在新的最佳生產組合點,母國減少了資本密集型產品Y的生產,增加了勞動密集型產品X的生產,而東道國增加了資本密集型產品Y的生產,減少了勞動密集型產品X的生產。在兩國消費結構不變的情況下,最佳生產組合點的變化,意味著母國將減少一定量的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Y的生產,增加一定量的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X的生產;東道國增加一定量的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Y的生產而減少一定量的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X的生產。由于模型中一國的進口等于另一國的出口,母國增加勞動密集型產品X的生產替代了從東道國進口的勞動密集型產品X,東道國增加資本密集型產品Y的生產替代了母國出口到東道國的資本密集型產品Y,于是母國的資本流出替代了母國的貿易。

圖2.2 存在貿易壁壘條件下的蒙代爾模型

最后,我們對蒙代爾的模型進行總結。在存在關稅等貿易壁壘的條件下,對外直接投資與對外貿易存在替代關系,關稅等貿易壁壘促進了資本的流動,阻礙了商品的流動。如果母國沿著雷布津斯基線對東道國進行對外直接投資,那么對外直接投資就能夠實現對出口貿易的完全替代。在圖2.2中,兩國的消費無差異曲線、生產可能性邊界曲線和商品相對價格比率曲線相切在同一點,此時兩國之間沒有任何貿易,即貿易三角形徹底消失,資本完全取代貿易。

2.1.2 赫斯特(Horst)貿易替代理論

基于跨國公司的專有資產模型,進一步分析跨國公司在對外直接投資和出口之間的選擇。擁有專有資產的跨國公司在海外市場可能獲得專有資產的收益,這類企業可以通過海外機構生產和銷售含有專有資產的產品。跨國公司可以采用對其他企業授權在當地生產產品,或者在跨國公司本國生產和出口。因此,專有資產模型認為出口和對外直接投資是跨國公司可以選擇的替代策略,限制兩國貿易的因素會促進相關行業的海外投資,海外投資成為一種選擇,例如一國增加關稅,降低了該國的進口,刺激了跨國公司對該國的投資。

赫斯特(1971,1973)分析了當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跨國公司遇到關稅壁壘時企業行為,Copithorne(1971)也有類似的分析。

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和出口選擇理論模型的假設條件如下:

(1)跨國公司在兩個市場銷售產品,即母國市場和東道國市場;

(2)跨國公司具有一定的壟斷力,可以決定其產品的價格;

(3)母國是跨國公司的生產基地;

(4)在每個市場上,對跨國公司產品的需求曲線是向下傾斜的曲線;

(5)資本可以流動;

(6)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

由于跨國公司在母國一直保留產品的生產,因此關鍵的問題是跨國公司是通過出口還是在當地生產來滿足東道國的市場需求。圖2.3是跨國公司的出口和對外直接投資選擇分析,橫坐標是產量Q,縱坐標是價格P。(a)表示產品在母國的生產。c1是企業產品的國內邊際成本曲線,p1是企業產品的母國需求曲線,r1是企業產品的母國邊際收益曲線。如果跨國公司只是在母國生產產品的話,產品的價格和數量由邊際成本曲線c1和邊際收益曲線r1的交點決定。(c)表示產品在東道國的生產。c2是企業產品的東道國邊際成本曲線,p2是企業產品的東道國需求曲線,r1是企業的東道國邊際收益曲線。如果跨國公司只是在東道國生產產品的話,產品的價格和數量由邊際成本曲線c2和邊際收益曲線r2的交點決定。(b)是綜合了(a)和(c)后企業內貿易情況。rm是企業的出口邊際收益曲線,cx是企業的出口邊際成本曲線,如果企業從母國出口產品的話,那么對應的平衡貿易量是由出口邊際成本曲線cx和出口邊際收益曲線rm的交點決定。

圖2.3 出口與對外直接投資的選擇

首先分析母國市場,如果企業開始從母國出口產品到東道國,企業為了出口需要增加產品生產,那么企業將面臨國內生產的邊際成本增加,以及國內的邊際收益增加,即(a)中的M線向上移動,母國產品的總產量是Q1,其中國內銷售S1,出口是(Q1-S1),產品國內銷售價格是P1。如果企業增加母國出口,那么M線繼續上移,總產量Q1增加,國內銷售S1減少,出口(Q1-S1)增加,產品國內銷售價格P1增加。接著分析東道國市場,如果企業海外公司從母國進口產品,那么海外工廠會減少生產,即(c)中的Mt線下移,東道國市場的總銷售量是S2,東道國生產的產量是Q2,進口是(S2-Q2)。如果海外公司增加進口,那么東道國市場的總銷售量是S2增加,東道國生產的產量Q2減少,進口(S2-Q2)增加。

如果不存在關稅等貿易壁壘時,那么M線和Mt線將是同一條直線,即在(b)中M線將與Mt線重合,對應的出口是X=(S2-Q2)或(Q1-S1)。當存在關稅等貿易壁壘時,那么國外生產會增加成本t,國外生產成本將是cx+t,國內生產成本將是cx。如果東道國對母國的產品增加關稅,國外生產成本cx+t曲線水平上移,那么Mt線上移,企業在東道國增加產品生產,Q2增加,東道國市場總供給增加,S2增加,減少從母國的進口,(S2-Q2)減少;M線下移,母國減少產品生產,Q1減少,國內銷售增加,S1增加,出口減少,(Q1-S1)減少。如果東道國降低關稅,情況正好相反,這里不再贅述。

如圖2.3所示,跨國公司采取部分東道國生產和部分從母國出口的方式進入東道國市場。如果東道國增加關稅,跨國公司將采取增加東道國生產和減少從母國出口的策略,但是不同市場的成本差異也會反映在跨國公司的區位選擇上,體現了跨國公司的比較優勢和絕對優勢,跨國公司在不同國家市場的定價不能差別太大,否則會出現套利現象。

赫斯特對企業生產的規模經濟情況進行了分析,如果存在規模經濟的情況,邊際成本曲線的斜率是向下的,而不是向上的。在這種情況下,跨國公司不會出現在一個市場既生產又進口的情形,而是可能只在母國生產并出口到東道國市場,或者只是在東道國生產并出口到母國,又或者在母國和東道國都生產但沒有出口。當東道國采用高關稅政策時,跨國公司可能發現在東道國生產滿足東道國全部需求的產品更有利可圖,甚至把母國的生產也全部轉移到東道國,母國全部從東道國進口產品(當然這與母國的關稅也有關系)。在規模經濟條件下,母國和東道國的市場規模也會影響企業的生產區位選擇。例如,母國市場很大,東道國市場很小,企業會理性地把全部生產放在國內,通過出口進入東道國市場,盡管在一定規模下東道國有生產成本的絕對優勢。而且為了使跨國企業能夠把生產留在國內,母國政府會采取征收較高關稅阻止企業把生產向東道國轉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岑溪市| 灵石县| 连南| 龙井市| 牡丹江市| 衡东县| 太谷县| 宜春市| 泰州市| 汉中市| 新田县| 清苑县| 项城市| 昌都县| 西城区| 丰县| 毕节市| 华阴市| 潮州市| 济阳县| 晴隆县| 东台市| 红桥区| 革吉县| 安阳市| 鸡西市| 洛川县| 都昌县| 密云县| 勃利县| 鹿邑县| 梧州市| 子洲县| 开平市| 遂昌县| 商城县| 汉川市| 綦江县| 安泽县| 福海县| 潮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