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從新聞中發現化學原理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物質世界的需求,特別是對優質物品的選擇性需求不斷增加。一些不法商販便利用人們的需求心理和對科學知識的缺乏,通過制假售假、產品替代、夸大宣傳,甚至是“宣優掩劣”,以“引導”人們消費,有的甚至給人們的衣、食、住、行帶來很大傷害。本書從食品、環境、資源與化學三個與生活密切相關的角度,介紹身邊的化學知識和化學原理。
進入21世紀,全國各地陸續進入課程改革,模塊化化學教材讓人眼前一亮,尤其是蘇教版化學教材學案式的設計、欄目的名稱,都很有吸引力。我在使用中一直感覺滿意。美中不足的是,教材中缺少引人入勝的故事,而且很多舉例遠離生活實際,無法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內容顯得單薄,也不是很適合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生僅從教材字面無法獲得足夠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及其原因。化學教材雖然是基于課程標準,嚴格按國家規定的中學生科學素養要求進行編寫的,但總令人感覺學生走向生活后所學化學知識會與生活脫節,他們可能僅僅知道物質成分與化學有關,至于物質之間有什么關系,能用化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什么問題等,都有待教師的挖掘與升華。我們并不要求每一位同學都要掌握很多的化學知識與原理,也不要求中學生科學素養達到專業人士的高度,但希望學生在學習化學后,能對生活中某些現象有較完整的認識,這些現象或事件能對有化學學科興趣的同學起一定補充作用。基于這樣的思考,三年來,我一直在思考是否能寫一本讀物,既能整合生活中人們普遍關心、比較典型的化學現象,將它們簡單地描述清楚,又能為學科愛好者補充拓展一些化學知識,更能像講故事一樣描述化學知識與原理。在相關的教材與化學讀本中,我發現蘇瓦茲老師的《天使還是惡魔》《瓶子里的精靈》和《羅密歐的毒藥》故事描述非常好,但沒有進行內容研討與設定,也沒有設置問題與思考。趙云生編寫的《京師讀本系列:高中化學讀本》注重知識的傳授,也較有系統性,但沒有足夠貼近生活的實例。所以,我希望寫一本化學讀物,既能讓讀者了解化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又能引導讀者關注化學學科的作用與發展。
最初動筆,感覺寫作太難,一則雖然我是一名高中化學教師,但總感覺自己沒有特別深厚的理論素養,很多化學知識對我來說還是全新領域,害怕犯知識性錯誤;二則自覺語言文字能力匱乏,寫出來的語句會使讀者傷神,難以理解。思前想后,最后決定借助一些現有的內容、網絡的力量來編寫一本化學讀本。所以本書的內容基本上都是選取于新聞,以生活中的典型化學事件為背景編寫,每一節都提出問題,希望能引導讀者思考與實踐。本書的大部分內容淺顯易懂,也有個別內容相對專業,但僅僅是為解決生活問題需要,作為一種科學素養的補充。
全書共分三個專題。第一專題“食品與化學”;第二專題“環境與化學”;第三專題“資源與化學”。每個專題又分為若干節,每一節又分為五個欄目:“現狀背景”“科學探究”“社會認識”“課后思考”和“課外閱讀”。“現狀背景”欄目以現狀或新聞為背景和線索,給讀者提出思考問題;“科學探究”欄目則是對問題中蘊含的化學知識與原理進行解讀;“社會認識”欄目則是運用化學知識和原理回應“現狀背景”欄目的問題;“課后思考”欄目則是從知識理解、科學態度、思考實踐三個角度讓讀者再次認識身邊的化學原理;“課外閱讀”欄目主要從知識拓展、專業測定、現代科技角度給讀者提供化學科學的發展趨勢。
讀本的意義在于為廣大閱讀者提供貼近生活的事例,引導讀者關注科學,以科學的視角去認識事物的本來面目。當讀本成為每位社會成員,尤其是在校學生的知識來源,學校教育、學科教育、終身教育、學科發展就會不斷地進步,科學就會因為貼地而成為有本之木,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李發順于寧波北侖
2016年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