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出版前沿
- 王京山 包韞慧 侯欣潔等編著
- 1580字
- 2019-11-19 16:49:08
2 泛媒體時代的內容解放
泛媒體時代的內容生產從過去專門化的傳媒機構中解放出來,爆發出巨大的生命力,使內容生產主體增多,內容地位上升,內容生產進入良性循環發展軌道。
2.1 內容生產主體的解放
首先,專業媒體人的獨立性增強。在泛媒體時代,過去依附于傳統傳媒機構的媒體人獲得了一定的獨立性,能夠由傳媒機構中內容生產流程的一個環節轉變為獨立的內容生產者。近兩年來,一批資深的傳統媒體人先后進軍新媒體,借助自身的影響力和專業特長創辦并運營新媒體,獲得相當大的社會影響力。羅振宇、王凱、秦朔、徐列等媒體人先后離職創辦新媒體,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數以百萬計的用戶群。同時,一些媒體人在堅守傳統媒體崗位的同時,開辟新的傳播平臺,如新華社《環球》雜志副總編輯劉洪創辦自媒體“牛彈琴”微信公眾號。其次,內容創作階層迅速興起。目前的各大傳播平臺上都匯聚著規模龐大的內容創作者,不論是名人還是普通民眾都可通過開辦欄目、論壇、博客、微博、微信、網絡電臺等各種媒體,創作并傳播自己的內容;所以,專門從事內容生產和傳播的群體迅速壯大,帶來內容創作階層的興起。據統計,我國的網絡文學注冊寫手在2013年已達200萬人[3];截至2015年年底,微信公共賬號已超千萬個,平均60個移動互聯網用戶擁有一個公共號;2014年7月上線的移動創作平臺“湯圓創作”APP平臺,截至2016年2月,在線用戶已超過500萬,其中移動文學創作者達85萬,月活躍作者突破20萬[4]。最后,新的機構性自媒體興起,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工商業主開辦自媒體,構建與公眾、客戶、利益相關方直接的溝通渠道,適時生產和傳播其獨有的信息和知識。以政務自媒體為例,截至2012年年底,中國政務微博賬號數量已經超過17萬個,較2011年底相比增長近2.5倍[5];截至2016年2月,中國政務微信公號數量已突破10萬[6]。內容生產主體的解放無疑會帶來內容創作規模的增加和品種的豐富。
2.2 內容本體地位上升
隨著內容平臺和傳播渠道的日漸豐富,內容產業中的媒體平臺、內容和用戶的關系發生著變化。首先,內容從過去與平臺的依附關系中解脫出來,獲得一定的自主性,其相對于媒體或平臺的地位和價值凸顯。媒體平臺的豐富和相互間競爭的加劇,以及媒體平臺功能、定位、用戶的細分,在為內容提供更廣闊而自由的傳播渠道的同時,也帶來了內容傳播的窄眾化和碎片化趨勢,從而促使內容擁有者進行整合傳播,利用多種媒體平臺進行傳播以充分實現內容的價值。據新榜調查問卷統計,在目前的圖文、音頻、視頻三種主流介質平臺上,有33%的內容創業者采用雙介質創作,有9%的創業者試水三種介質同時創作。[7]其次,在移動互聯的傳播背景下,用戶對平臺的黏性降低,內容代替平臺承擔著獲取流量、吸引和維護用戶的功能。據《2015年內容創業白皮書》的報告,在一切以用戶為中心、用戶以內容為中心的平臺運營邏輯下,平臺從過去直接面對用戶、傳遞割裂內容的角色隱退,轉而通過吸引、服務創業者來產生優質內容,建立用戶黏性。
2.3 內容生產良性循環發展[8]
伴隨內容產業法制環境的改善和產業運作方式的優化,內容生產逐漸進入良性循環發展階段,推動著整體內容質量的提高。最近幾年,從國家到行業、企業直至內容創作者等各個層面,版權保護的意識和力度都在加大,內容生產的創新性壓力增大,促使著內容的生產者和平臺經營者提高內容的原創性和品質。同時,以優質內容為中心的多元化內容經營模式的興起,使內容的生產和經營模式由規模型向質量型轉變。以網絡文學為例,IP運營在2015年經歷了爆發式發展,帶來了網絡文學商業模式的轉變:由過去主要依靠點擊量而獲得閱讀付費和廣告收入的模式,轉為版權綜合經營的模式。它對產業鏈帶來良性聯動效應:促進網絡文學寫作方式的調整和作品創意水平的提升,促進以網絡文學為中心的創意資源的擴大;還會激發網絡文學的經營者們在產品和用戶兩個方面發力,更加注重閱讀產品的體驗效果、社交功能,采取多種手段提高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