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樹之生命木之心
- (日)鹽野米松等
- 2866字
- 2019-01-25 10:44:43
工具和木匠之魂
工具是木匠的手的延長,所以,要熟練地使用工具,以使它們成為自己的手。干木匠靠的不完全是大腦,真正完成一個建筑靠的還得是自己的一雙手。建筑是不會說謊也不會隱藏的,建造它的人的手藝就明擺在上邊呢。法隆寺也好,藥師寺也好,哪里都找不到建造它們的匠人們的名字,寺廟里也沒有這些匠人們的任何記載,留下的只是經他們的手建造起來的,傳承了上千年的建筑。那些柱子上留下的用槍刨刨過的痕跡,梁上留下的用手斧砍過的痕跡,刻在插木上的鑿子的痕跡,這些是我們獲得當時匠人們的信息的唯一途徑。
無論說得多么好聽,也無論別人認為他是好人還是壞人,手上的功夫會告訴我們關于他的一切。同時,還有那些協助他來完成這個工作的工具。沒有好的工具,再好的木匠也無法完成他們的工作,所以手藝人會非常珍重自己的工具。因為工具能幫助他們養活一家老小,同時,工具還能反映出他們作為手藝人的人品。
不僅如此,作為手藝人,第一講究的當然是手藝。常有人問我通過工具能否看出一個工匠手藝的好壞。我說那當然能看出來了。如何對待匠人最為珍重的工具,反映了你如何對待自己的職業的態度。
我們木匠日常使用的工具都是有刀刃的,看一個木匠如何磨這些工具的刀刃就能馬上判斷出他的手藝如何。再有名的手藝人,如果磨出來的工具不好用,說明他不是一個出色的手藝人。
總有人問我木匠最開始使用工具的年齡是多大,這個問題怎么回答呢?不是說越年輕就越好,當然,歲數太大了也不行,歲數太大了就用不好了。我收小川三夫為徒的時候我是六十一歲,那可以說是我用工具用得最好的時期。工具就是這樣,并不是把心投入到里邊,把全身的力氣也都投入在上邊就說明你用得好。木匠的工作是以木料為對象,干活的時候需要力氣,但是使用工具的時候并不是靠身體的蠻勁的。靠身體的力氣干活兒很快就累了。再有,如果手里的工具刃器不好使的話也會很累,干出來的活兒也不可能漂亮。活兒干得漂亮是我們的職責。為此,我們有理由要好好地研磨手里的工具,磨出好使的工具。當然,能使用這些工具的手藝也是必不可缺的。

手藝人對待工具都有著各自特殊的情結。我父親九十歲那年還讓小川去給他買刨子呢。我問他買刨子干嗎?他說他要用。那個年紀用一寸八的有點重,就給他買了一個一寸六的。木匠就是這樣,只有攥著工具的時候心里才踏實。
我現在已經不怎么用工具干活兒了,但是我還是會把它們磨好備著,磨到隨時都能用的狀態。因為那些工具都是我用了多年的工具,對它們是有感情的。出去當兵那幾年,走之前也是把它們磨好,抹好油放起來,一回來拿出來馬上就能用。
有人把自己的工具捐出來當展覽品用。我覺得真正好的工具是要一直用到最后的。這跟那些作為美術鑒賞用的刀是完全不同的,木匠的工具是一直在現場用著的工具,所以真正好的東西是不可能留下來的,因為好的工具都是要用到最后的最后才廢掉的。比如鑿子,它們的刀刃都要磨到只剩下最后的一點小尖才廢掉的,所以說好的工具是留不下來的。
說到工具,我想起來這樣的事情,我曾經復原了古代宮殿木匠的工具“槍刨”,這個工具到現在我們還在用,我們會在最后的階段用它來完善柱子和梁的表面。記得有一次我被請去哪里演講,來聽演講的是一些學雕塑的學生,其中一個學生提出來想試試這個槍刨。像槍刨這樣的工具,即便是第一次用,只要你的手夠靈巧,一樣可以用得很好。所以,那個學生雖然是第一次用,但是他居然能用得很不錯,刨下來的刨花也很像那么回事。然后我讓他試著把刀刃磨磨,這下子可把他難住了。因為槍刨的刀刃跟一般我們常用的刨子的刀刃不同,它中間拱起來,兩邊是刀刃。這種不規則的刀刃,常人是不知道怎么磨的。但是,如果不能磨工具,那即使你很會用,也不能說你會用這個工具了。工具對于我們木匠來說,不光要會用,還得能磨,得把它磨得能按照你的意愿使用,這才叫真正的會用。
近年來,市面上看到的電器的種類越來越多,而用來制造這些電器的機器也已經精密到一毫米的幾分之一了,電動的工具不需要用太大的力氣。如果電動的刀刃不好用了,稍微用點兒力氣也還是能切得動。但它會讓機器產生灼熱,也有可能會燒到物件。因為木頭本身不是什么精密的東西,所以也用不了精密的機器。即使一時用了精密的機器切割成了,也許第二天又變形了。
現在的工具已經大不如從前,大概是因為冶煉的方法跟從前不同了吧。鐵并不是只追求硬度好就行。感覺上有些軟度的鐵切割硬的東西才是最合適的,但是很難遇到這樣有韌性的鐵啊。硬的材料用硬的鐵進行切割,刀刃很容易就會斷了。如果是稍軟又有韌性的鐵,即使切割的時候感覺有點費勁,但刀刃是不會斷的。而且,即使切割時刀刃變了形,也還是會很快恢復原形的。從前的日本刀和剃頭的刀都是用很好的鐵做材料的。
現在很難遇到這么好的鐵了。因為煉鐵的方法變了,現在都是用高溫快速地冶煉,所以不可能煉出韌性強的好鐵,沒有好鐵工具就不可能有好刃,沒有好的工具我們做木匠的就很為難,也會迫使我們改變自己的技藝。因為我們的手用慣了好刀刃,不好用的工具到了我們手里會很不順手。我們用槍刨刨出來的表面,刨面會很嚴絲合縫,這種靠手來刨的活兒只要是木匠誰都能做。但是如果刨刃不好,或者是用電刨的話就不敢說了。有人說木匠不需要手上的功夫,其實不是的。用不好槍刨的木匠是修不了古建的,工具不好或者手藝不行的木匠都做不了古建。
有人說,不是不會用,是因為沒必要,但我不這么認為。飛鳥時代和白鳳時代的匠人們,都是用槍刨來建造宮殿的,那個時代只有這個。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工具發生了變化,匠人們的手藝也千差萬別。但是我總在想,手藝人是否忘了自己作為木匠的本分,忘了自己作為木匠本應熟知的樹材的習性。而這些跟工具是沒有關系的,所以不要拿工具來當說辭,這是工具之前的問題。難道工具的品質降低了,技術和心智也隨著降低了嗎?是不是這個道理?
現在,各類電動工具豐富又多樣。電動的和手動的工具,到底有什么區別呢?對于手藝人來說,如果是自己的刨子,誰都會投入全身的精魂來認真地打磨它們,因為你要靠它們來為你完成工作,當你用它們的時候也是傾注了全部的精魂來用的。這么認真打磨出來的工具,手藝人怎么可能輕率地對待它們呢?但是電動工具就不同了。用電動工具的時候,手上不需要太用力,鼻子里哼著小曲就可以輕松地把材料刨出來了。不需要投入任何的精魂。電刨的刀刃如果不鋒利了,換上一個新的,馬上就又鋒利了。這樣的電刨怎么可能有靈魂可言?工匠們只想把木頭的表面刨光,于是就選擇了省事簡單又不費力的電刨。但是如果仔細地觀察一下電刨刨過的木料的表面,你就會發現,其實木料的表面并不光滑,有很多毛茬。這跟用手動的刨子刨出來的表面是完全不同的。手刨,輕輕地刨下去的是木料的細胞和細胞之間的組織,這種刨法刨出來的表面光滑得連水都存不住,也因為存不住水,所以不會發霉。僅這一點,就大大地決定了建筑的壽命。如果我們沒有這個經驗,沒有這個覺悟,即便你說你是個木匠,但是能保證建好一個宮殿嗎?如果不了解這個結構,不能把木料的表面刨得嚴絲合縫,那你首先不能說自己是一個好的工匠。工具衰退的前提,是因為工匠的靈魂先衰退了。